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白内障将导致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目前,手术治疗作为唯一的治愈手段,仍存在个体疗效差异、手术禁忌症、并发症及经济负担等诸多局限性,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因此,研究白内障发病机制,找寻白内障潜在的治疗药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团队目前的工作内容,从白内障发病机制、白内障模型进展及白内障防治药物的开发筛选等方面对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是一种和晶状体相关的致盲疾病,影响视力,对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将从科学的角度从发病机制入手,结合国内外众多文献,对当前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蛇志》2015,(4)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20例(120只眼)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种不同术式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医疗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小切口无缝摘除白内障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术后1、7、30天在视力恢复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式在治疗老年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好,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医疗费用高于小切口无缝线摘除白内障手术方式。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白内障(cataract)是由于人眼晶状体(lens)出现混浊,使视力发生障碍,影响成像质量的疾病,是目前全球第一大致盲性眼病。手术摘除混浊的晶状体是目前唯一可以治愈白内障,使患者重获光明的治疗手段。长期以来,开发可以治疗白内障的眼药水是眼科医生的梦想。晶状体内的(crystallin)对于保持晶状体的透明性至关重要,白内障的发生主要由晶状体蛋白的聚集引起。前人研究发  相似文献   

5.
白内障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盲因素,许多不利的因素如糖尿病、紫外线照射、营养不良等都会导致白内障的发生,因此研究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青白联合术治疗合并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白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分步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视力及房角开放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眼压(12.30±4.15)mmHg、视力0.84±0.27、房角开放度(62.35±15.64)°均优于对照组的(27.80±7.65)mmHg、0.57±0.16、(75.00±13.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白联合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显著,与分步手术相比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9例藏族白内障手术患者的病因构成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2009例藏族白内障手术患者病例资料,按病因、年龄、性别、白内障类型、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文化程度、经济水平进行分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西藏地区藏族白内障患者发病特点。结果:2009例藏族白内障手术患者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1885眼(93.83%),核性白内障1197例(59.58%)。年龄2-89岁,平均年龄62.53岁,男1012眼(50.37%),女997眼(49.63%)。50-59岁年龄组的核性白内障患者比例明显高于40-49岁年龄组(P0.01;80-89岁年龄组的核性白内障患者比例高于70-79岁年龄组(P0.05)。根究Emery分级,50-59岁年龄组Ⅳ级白内障患者比例明显高于40-49岁年龄组(P0.01);80-89岁年龄组Ⅳ级白内障患者比例明显高于70-79岁年龄组(P0.05)。术前裸眼视力为0.02及0.02以下1688例(84.02%)。高度近视患者13例(0.65%),远视患者406例(20.21%)。农牧区患者1310例(65.21%),明显多于其他行业患者。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仍是西藏地区藏族白内障患者的主要病因,以核性白内障为主要发病类型。随年龄增长,核性白内障患者越来越多,核硬度分级越来越高。患者主要来源于农牧区,多数术前视力差。高度近视发病率较其他地区发病率低,而远视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白内障是造成视力障碍的主要因素。糖尿病性白内障(DC)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致盲率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同时,DC的发病率也在增加。虽然白内障手术能够治愈DC,但研究人员仍致力于研究其发病机制以求通过药物途径治疗或预防DC。最近的研究显示,白内障的生成与晶状体内某些成分的改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DC发病过程中更是有一些特殊的改变:多元醇通路与DC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有学者认为多元醇积聚诱发了白内障形成;氧化损伤在白内障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高血糖使得晶状体中多种抗氧化酶受损;晶状体本身是人体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器官,白内障本质上即为结构蛋白的变性,而某些晶状体蛋白作为结构蛋白的同时又具有功能性蛋白的特性,其性质的改变引发晶状体混浊。本文针对DC相关的某些晶状体蛋白及酶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人工晶状体植入(IOL)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98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来我院小儿眼科体检的健康儿童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影响因素。病例组患儿均进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术后病例组患儿均随访3年,比较术后1、2、3年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变化量。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先天性白内障发病与性别、孕期先兆流产、并发妊娠期高血压、并发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甲亢或甲减、贫血无关(P>0.05)。先天性白内障发病与胎龄、出生体重、先天性白内障家族史、孕前2个月或孕期是否存在感染、缺血缺氧脑病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 g、有先天性白内障家族史、孕前2个月或孕期存在感染是导致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同一时间点比较,<2岁组术后眼轴长度增长量、屈光度变化大于2~6岁组和7~12岁组,且2~6岁组大于7~12岁组(P<0.05)。结论: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 g、有先天性白内障家族史、孕前2个月或孕期存在感染是导致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危险因素,此外,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接受IOL治疗后,IOL对患儿眼球发育影响较为轻微。  相似文献   

10.
杨秀兰  苏玉虹  李文龙 《遗传》2007,29(2):137-144
白内障是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人群中, 大部分遗传性白内障是外显率较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但也有X连锁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存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许多白内障遗传动物模型, 这些模型有助于揭示白内障的发病机制, 为晶状体的发育和生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见解, 还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遗传、环境和营养等因素对晶状体的作用方式, 并为白内障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文章综述了遗传性白内障动物模型的相关基因、突变形式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白内障手术摘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大熊猫的眼科疾患——老年白内障问题,提高患病熊猫的生存能力和展出效果,作者根据大熊猫的生理特性,抓好驯化、手术、护理三大要素,对大熊猫“巴斯”进行了一次摘除白内障的手术,获得成功,为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类似疾病的治疗积累了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正白内障是由于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晶状体浑浊、视力下降的一种临床常见眼病[1]。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具有切口小、术后恢复快、散光小等并发症少的优点,已成为目前白内障治疗的主要方式[2-3]。相关报道显示,白内障已成为当前我国老龄群体中较为多见的一种致盲性眼病。目前,临床上对白内障患者的主要术式较多,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主要术式[4-5]。相较于传统白内障手术,该术式因对患者损伤小而术后视力恢复效果更理想而深受临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性白内障日间手术临床路径模式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借鉴国内外日间手术管理经验,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实施老年白内障日间手术临床路径新模式。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10年(临床路径实施前)、2013年(临床路径实施后)和2016年(日间手术临床路径模式开展后)老年性白内障治疗人均费用、平均住院日、术后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老年白内障日间手术临床路径新模式,平均住院日缩短,人均治疗费用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2013年、2016年的手术感染率都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老年性白内障日间手术临床路径新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医院和科室的经济效益,为政府节约医疗资源,而且还能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白内障的患者121例,随机分配为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常规切口组采用3.0 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方案,微切口组采用1.8 mm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手术前、手术后1日、7日、1个月、3个月监测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及中央角膜厚度。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手术后1日、7日、1个月、3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手术后1日、7日时,两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均较手术前明显变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均呈降低趋势,最终与手术前相似。微切口组患者不同时点六角形细胞比例与同期常规切口组比较均显著升高,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与同期常规切口组比较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与手术切口有相关性,缩小手术面积的小切口手术使术后修复增快,安全有效,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陈薇 《蛇志》2016,(3):345-347
正白内障是一种最常见的致盲性眼部疾病,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行白内障摘除手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细菌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手术的罕见并发症,发生率仅在0.048‰~0.68‰[1],但预后较差,可造成视力丧失甚至需摘除眼球。许多研究表明,细菌性眼内炎的致病菌主要来源于眼表周围[2]。因此,术前对结膜囊进行充分的准备对预防细菌性眼内炎有显著的作用。本文就白内障术前结膜囊清洁  相似文献   

16.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又称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患者手术时的年龄,囊袋的大小,囊口的连续性,血房水屏障破坏释放的炎症介质,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及晶状体皮质的多少,以及所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的材质等。研究者对手术方式的改进及人工晶体材料设计进行研究,以降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但它仍然是一个重大的没有解决的难题。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是目前治疗PCO最常用的有效方法,但仍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并且治疗费用较高。研究者进一步改进手术技术,人工晶体材料设计和在使用药物治疗方面,选择即安全有效和较少的费用消除PCO。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4例(64眼)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组采用超声乳化手术。结果:(1)两组术前视力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视力情况都明显改善,同时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术前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组间与组内对比都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术前前房深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都有明显上升(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4)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具备加深前房、控制眼压、提高视力的作用,同时安全性好,可作为标准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眼内炎的护理。方法平衡液妥布霉素冲洗,置换出前房积脓,玻璃体腔注入万古霉素+地塞米松,严重感染者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眼内炎,防止视力丧失。结果经治疗和精心护理,眼内炎症均得到有效控制,无眼球摘除发生。结论眼内炎患者应做到预防为先,针对患者实际护理问题,争取适当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防止眼球摘除及另一眼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6例白内障患者,以经微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观察组,经常规切口治疗的43例患者视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天、7天、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患者之间中央角膜厚度、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切口治疗白内障相比,微切口治疗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相当,但其能进一步缩小患者手术切口,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白内障病人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55眼)白内障病人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病人术前、术后视力变化。结果在术后3日、1周及1个月时病人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占70.91%(39/55)、81.82%(45/55)、89.09%(49/55)。6例病人视力低于0.5为视网膜病变者。术后未见巩膜隧道切口渗漏现象,外切口在1周内覆盖结膜上皮,无悬韧带断裂与后囊破裂,瞳孔均呈现出圆形或近圆形。结论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安全、疗效确切、视力恢复速度快,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白内障的微创手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