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清并殖吸虫(Paragommuw minpingensis Li et Chen,1983)系根据病人线索检查溪蟹,找到的囊蚴感染动物而获得虫体,其形态特点介乎于椭圆形的卫氏并殖吸虫与长梭形的斯氏、四川、会同、曼谷并殖吸虫之间而与三平正并殖吸虫相近似,目前只发现于福建省局部地区。由于它与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混合感染,因此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对人体致病性以及虫种间的系谱关系及种类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斯氏肺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囊蚴在溪蟹体内的分布。其方法是随意取在斯氏肺吸虫病流行区内捕获的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m denticulatum)20只,分螯肢、步足和蟹体三部分,按囊蚴传统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在20只不同大小的锯齿华溪蟹中,共检获囊蚴58个。其中螯肢检获1个(占总数的1.7%),步足检获9个(占15.5%),蟹体检获48个(占82.7%)。用检获的囊蚴经腹腔注射感染家犬,定期观察。两个月后,在犬粪中发现虫卵,半年后将感染犬处死,检获成虫。经染色制片鉴定,虫体符合斯氏肺吸虫特征。斯氏肺吸虫囊蚴在溪蟹体内的分…  相似文献   

3.
华支睾吸虫的实验宿主,所见报告有猫、犬、豚鼠、家兔、仓鼠、海狸、大鼠及小鼠等。Wykoff(1958)及Yoshimura等(1972)对大鼠华支睾吸虫病模型进行过一些研究。国内有关大鼠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系统资料尚未见到。我们对大白鼠感染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获虫率、载虫数及虫体发育情况进行了一些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选体重约120克的健康大白鼠,雌雄各半。主要来自本所动物房,少数来自重庆市。囊蚴由本病流行区的麦穗鱼体内分离。选择蚴虫活泼,排泄囊黑,颗粒明显的囊蚴,按每鼠所需感染数量放入凹玻片中,用少量清水保存备用。用玻璃…  相似文献   

4.
肺吸虫一新种——闽清肺吸虫Paragonimus minqingensis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我们根据肺吸虫病人线索检查数批捕自福建省中部闽清县的福建华溪蟹(Sinopotamon fujianensis Dai et Chen,1979),发现蟹体内有一种区别于在福建省所常见的卫氏、斯氏、三平正等肺吸虫囊蚴。将之测量、拍摄后分别以30、8、8个囊蚴感染1 只家猫、2只豚鼠、2只大白鼠。豚鼠与大白鼠均 未检及虫卵与成虫。家猫于感染后57天在粪便 中查及具有肺吸虫特征的虫卵。感染后10个月  相似文献   

5.
将实验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的21只小鼠和25只大鼠的组织碎片,分别浸于37℃林格氏液中,不同时间内共检获游离的童虫3026条,其中93.6%及98.5%以上的童虫是于浸泡2及4小时检获的,提示此法浸泡2—4小时即可回收绝大多数的虫体。对检获的活虫保存在4—8℃的灭菌生理盐水,林格氏液或囊蚴保存液中,至少可活5天,个别童虫在囊蚴保存液中可活39天以上,而同液保存在20—25℃或37℃中,1—2天即有童虫死亡,5—10天全部死尽。  相似文献   

6.
类茎属一新种及其囊蚴在体外的培养:吸虫纲:微茎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于1986年5——6月间,检查辽宁省营口二道沟天津厚蟹 Helice tridens tientsinensis Rathbun,发现类茎属 Microphalloides Yoshida,1938的囊蚴,经感染家鸭、大白鼠、小白鼠、犬、猫及体外培养,结果于家猫及IMDM培养液中获得成虫。经鉴定为一新种,订名为辽宁类茎吸虫Microphalloidesliaoningensis,其与日本类茎吸虫相似,但不相同。木新种阴茎囊的肌纤维束有4束,阴茎囊基丁质突起的前端块末端非鱼尾鳍状,分二圆叶,前叶小于后叶,后端块远端钧状,向前弯曲。卵黄腺滤泡16—23个。虫卵较小而囊蚴较大。后尾蚴经体外培养99小时,虫体发育良好,子宫内可见大量虫卵,这对该虫形态、生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科威特湾微茎科滨鹬马蹄吸虫幼虫期的中间宿主双带盾桑椹螺(Clypeomorus bifasciata)及小相手蟹(Nanosesarma minutum)的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调查期超过一年,在检查的1 600只螺和415只蟹中, 11.8 %的螺感染了8种马蹄属线虫中的一种,且以滨鹬马蹄吸虫的感染占优势(9.9 %螺感染) ; 80 %的蟹感染滨鹬马蹄吸虫囊蚴。虽然一年四季两种宿主都会感染,但吸虫的流行和尾蚴(指成熟期感染)在夏季呈现高蜂。从螺体排出的尾蚴具有明显季节性,在此海湾必须要超过最低温度20℃。总的感染率在较大(较老)的螺里有所下降,显示吸虫影响宿主生存并随之影响宿主群体结构。囊蚴的感染丰度与蟹的个体大小有明显相关性;较大的蟹感染较多的囊蚴,显示宿主能耐受更多的吸虫。调查显示,囊蚴的感染率与蟹的大小或性别无相关性。囊蚴体外脱囊以及产卵吸虫的释放证明,成熟虫体终年存在于所有大小和性别不同的蟹里,显示从蟹到鸟的持续感染是可能的。总的来说,滨鹬马蹄吸虫在海湾的传播动态是由这两种无脊椎动物宿主来协调,并似乎是被一系列依赖于温度的活动控制,这些活动影响易感宿主种群及感染性幼虫期尾蚴和囊蚴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检查广州的一些螺螄時,從Melania(melanoides)tuberculata chinensis的體中发现十餘種尾蚴,其中一種從螺體游出之後,卽在附近變为囊蚴。後以此種囊蚴感染家兔,一個月之後,从家兔的盲腸中找到了成蟲。经过详细之形態比较研究,决定该吸蟲係Notocotylidae科Notocotylus屬之一新種,擬命名为Notocotylus mamii sp. nov.(图1与2)。  相似文献   

9.
1964年4月我们在皖南石台的华溪蟹(Sinopotamon)检到囊蚴后。1965年4月又从歙县西溪南公社依坑溪(黄山南20余公里)的华溪蟹中检获二种囊蚴:一种为其他科吸虫囊蚴,将另文报告;一种为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囊蚴,感染猫、犬后获得该虫成虫,兹将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所有华溪蟹系1965年4月从歙县西溪南公社依坑溪采集。按体重、性别分10克以上、5—10克、5克以下(以下简称大、中、小蟹)三组,捣碎水洗沉淀。在解剖镜下观察并测量囊蚴。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观察了人工脱囊条件下卫氏并殖吸虫后尾蚴的脱囊行为。囊蚴内被激活的后尾蚴,先经一段时间的活跃运动,后虫体一端顶向囊壁向外形成一个突起,随后囊壁在突起处爆裂,部分虫体随囊内液一并流出;虫体加强伸缩运动,并排出捧泄囊内颗粒,使虫体体积缩小,最终完成脱囊过程。作者认为,该行为基本是一种主动过程。作者尚首次发现后尾蚴后端先行脱囊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吴信忠  李树华 《动物学报》1990,36(2):149-156
本文采用Disc-PAGE电泳,首次对我国独有的斯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 Chen,1959)成虫、童虫、囊蚴的乳酸脱氢酶(以下简称LDH)、苹果酸脱氢酶(以下简称MDH)和酯酶(以下简称EST)同工酶进行了研究。 在成虫、童虫、囊蚴间,LDH、MDH、EST同工酶在酶带数、排列型式、Rf值、相对活性和优势酶带的位置都存在差异。 根据虫体和宿主组织同工酶谱的不同,可以认为是本虫本身所具有。 同工酶作为其分类指标时,不仅要比较不同虫种成虫稳定的同工酶谱,也要比较同工酶在个体发育型式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1977年和1981年在雅安市肉联厂先后从猪肺获得4条肺吸虫,将其中比较完整的两条虫体制成染色片,经观察认为是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p.),其大小和形态构造与已知在猪体发现的几个种均有差异,因标本少,且对其生活史的其他环节还不了解,故暂不定种,仅作形态记述和描图介绍于后(测量单位,毫米;括孤内数据为另一条虫的测量结果):从猪肺虫囊内取出的虫体为褐色,长椭圆形,较肥厚。染色片的虫体亦为长椭圆形,前端较尖细,后端钝圆,体长20.5(21.5),体宽9.5(9),最宽在腹吸盘水平处。宽与长之比为1:2.1(1:2.4)。体表均未发现体棘。口吸盘在体前端,直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戴维属绦虫一新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维属(Davainea Blanchard, 1891)绦虫隶于戴维目Davaineidea、戴维科Davaineidae, 其中在我国已报道的虫种仅见节片戴维绦虫(Davainta proglottina)和革带戴维绦虫(Davainea himantopodis)。1988年1月笔者在安徽省灵壁县的一只家鸡(Gailus gallus domesticus)小肠内采集到10条本属虫体,经鉴定为国内新纪录。  相似文献   

14.
1939年吴光报告在安徽省的豹体内发现卫氏井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1951年吴氏又在绩溪的石蟹体内见有该虫囊蚴。1964年4月我们在皖南石台县七里溪和柯村采集的锯齿石蟹(Potamondenticulatus H.Milne-Edwards)亦检到囊蚴,感染猫、犬后获得该虫成虫。有关成虫的详细观察结果将另文报告。 囊蚴检查均按只捣碎水洗沉淀,七里溪和柯村河石蟹共检查130只,检获囊蚴970个,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扁囊并殖吸虫(Paragonimus asymmeticus)由陈心陶氏1977年发现于广东山区,从溪蟹体内分离出扁椭圆形的囊蚴,并感染家猫获得成虫,因而定为新种。此后,在浙江(黄文德1979)、福建(林宇光1980、刘恩诚1981、李友松1984)、江西(董苌安1981)、安徽(刘雪霞1982)等省相继发现。这类囊蚴往往与卫氏并  相似文献   

16.
昆虫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获得成功的有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浓核病毒(Densonucleosis Virus)感染小白鼠L细胞和大白鼠胚成纤维细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DNA感染人羊膜FL细胞。我们从罹病死亡的菜白蝶(Pieris rapas L.)虫体中分离到的一株非包涵体病毒感染BHKp 925上皮细  相似文献   

17.
鳙鳃上台湾棘带吸虫囊蚴的感染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1993年8月到1994年11月,对感染台湾棘带吸虫囊蚴的鳙鳃丝、鳃耙进行了为期16个月的调查研究表明;鳃丝、鳃耙的感染率范围为0-100%(83.33±25.47%)、(61.13±44.45%),感染强度范围分别为0-109.15(54.89±34.09)、0-125.57(41.18±49.34),囊蚴的平均密度范围分别为0-97.76(46.94±26.25),0-125.57(40.61±49.71);当鳙体长小于90mm时,鳃丝、鳃耙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囊蚴的平均密度随着其体长的增大而增长;当体长大于90mm时,三项指标随着其体长的增大具有减小的趋势,其中鳃耙的变化规律明显;当体长大于141.7mm时,鳃耙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囊蚴的平均密度都为0;随着鳙的生长,鳃丝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从0增加到100%,而鳃耙囊蚴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从100%下降到0.    相似文献   

18.
笔者于1982年报道了一肺吸虫新种——异睾狸殖吸虫,并作了初步形态描述(周述龙等,1982),之后又对该虫的体棘作了扫描电镜观察(周述龙等,1983),但均为来自湖北省五峰县赤狐自然感染的正模或副模标本。多年来我们对该县并殖吸虫囊蚴进行分型研究中注意到一种小型囊蚴,1981年我们又专门研究该型囊蚴并进行了人工感染家犬,获得一批童虫。成虫和成熟的卵。成虫经鉴定为异睾狸殖Paragonimus heterorchis(zhou,Pang et Hsiang,1982)因此有必要对异睾狸殖吸虫的成虫、卵、囊蚴,脱囊后蚴。童虫作进一步观察,特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9.
1974年剖检我国特有珍贵鸟类藏马鸡13只,在一只的肝脏内获完整虫体1个,另一只获完整虫体2个、残断虫体9个。经鉴定为双腔科(Dicro-coelidae Odhner,1911)线体吸虫属的一新种。现记述其特征如下。测量单位为毫米。  相似文献   

20.
作者在1980—1982年对宽甸县主要肺吸虫病疫河—北股河蝲蛄含囊蚴情况调查时,发现该河两岸的三条支流,没有第一中间宿主川蜷螺,但东北蝲蛄(Cambaroides dauricus)体内含有肺吸虫囊蚴。其感染率上游较下游低。如爱林河,在距汇合口0.8公里处,感染率为86.9%(20/23),3.3公里处为63.3%(19/30),6.0公里处为3.7%(1/27)。对此疑为东北蝲蛄具有逆水移行习性所致。于是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