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竹蝗发生与危害情况 竹蝗是我国主要森林害虫,南方产竹的多数省区普遍发生,而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福建发生面积最广。为害严重地区,竹林枯黄如火烧,新竹受害即行枯死,老竹被害一次,虽能重生新叶,但生笋细小或不生笋,连续受害两次,亦可枯死。竹蝗不仅为害竹类,在食料不足的情况下,还取食水稻、高粱、玉米等农作物。  相似文献   

2.
竹蝗是竹林的最大害虫。全国分布地区有: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福建、广东、湖北等八省,发生面积约达三百余万亩。竹林被害严重时,株株竹子都只剩下光枝秃杆,满山枯黄,有如火烧(图1,图2)。新竹受害一次,就要枯死;壮  相似文献   

3.
黄脊竹蝗是危害我国南方竹林的重要害虫。该蝗虫的幼虫和成虫主要以竹叶为食,经常引起大面积的竹林死亡,导致毛竹产量锐减。尽管人们对其生物学特性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然而,关于其种群遗传结构以及种群发生、发展和迁移的历史研究极少,这对其灾害的预测十分不利。因此,我们研究黄脊竹蝗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探讨其遗传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Ⅱ)是在系统发生学和系统地理学研究中最受欢迎的分子标记之一,本研究即应用线粒体COⅡ基因作为遗传标记对中国黄脊竹蝗分布范围内的种群进行了初步的谱系地理学分析,以期对今后该物种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显示:1)AMOVA分析表明黄脊竹蝗存在明显的种群遗传结构;2)黄脊竹蝗经历了一个近期集群和种群扩张,种群扩张时间估计为0.014百万年前,这处于末次冰期Ⅲ和新冰期Ⅰ之间的间冰期;3)系统发生树与中间-连接网络图的结果相一致,即大部分地理距离较近的种群,在系统发生树中聚集为一支,亲缘关系相近;4)本研究获得的具有浅显世系关系的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是邻近区域之间的高迁移率、集群过程和长距离迁移的证据。第四纪盛冰期阶段的气候和生态或环境状况的巨大波动可能对该蝗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动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拟白须眉蚧Kuwanaspispseudoleucaspis(Kuwana)是危害我县毛竹的一种主要蚧虫,农民称该虫为“竹虱”。1984年我县丁甲桥乡北川村有32.67ha毛竹林受该虫危害,毛竹枯死率为3.9%;1986年槐坎乡仰峰村有20ha毛竹林受危害,毛竹枯死率达20%;1993年小浦林场寺齐有2.67ha毛竹林受到危害,通过及时采取内吸农药涂竿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控制了该由的危害。现将防治情况作一小结。通过几年来的观察,拟白须眉价在我县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越冬,第一代着由盛期在6月上旬,第二代若虫盛期在8月中下旬。1993年9月3日,我门对小浦林…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毛竹害螨优势种竹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bambusae Reck自然种群在主要发生季节的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竹裂爪螨在林间发生的高峰期为5—6月份。发生的严重度与林份条件有密切关系,在土壤瘠薄、林相较差的林区发生重;海拔较高、人为干扰度大的林区的发生重且高峰有所延后。竹裂爪螨在林间不同年龄竹株上存在转移危害,即4—5月,3年生竹上(当年不换叶)的有螨叶率与平均每叶螨量大于2年生竹;5月下旬以后,2年生竹换叶完成、新竹开始上林,竹裂爪螨逐渐转移到新叶上为害,使得在1年生竹、2年生竹上的发生量逐渐超过3年生竹上的发生量。通过对5、6月发生高峰期的空间格局研究表明,竹裂爪螨在毛竹林间呈聚集分布,且密度越高,聚集度越大。利用Iwao的m-m回归分析表明,竹裂爪螨是以个体群的方式存在。从空间格局的动态规律上看,5月份的聚集度大于6月份的聚集度,其中5、6月份的m'-m回归式分别为:m=2.265 2.342m(R=0.853,5月份)、m=1.612 2.171m(R=0.952,6月份)。  相似文献   

6.
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脊竹蝗 ( Ceracris kiangsu Tsai)是危害毛竹林的最主要害虫 ,在南方毛竹主产区常暴发成灾 ,仅闽西武平县近年来黄脊竹蝗的危害面积就达 1 0 0 0 hm2以上 ,受害严重的林分竹叶被食光 ,如火烧状 ,导致成片竹林被毁。黄脊竹蝗三龄后的跳蝻迁移性和成虫迁飞性极强 ,并受竹林郁闭度大小、气候因子和药械性能等因素的影响 ,这二个时期采用施放烟剂或常规喷雾(喷粉 )方法进行防治 ,都很难将竹蝗虫口控制下来 ,常造成年年暴发成灾的被动局面。笔者通过 1 993- 1 994两年的防治试验 ,得出较佳的防治方法 - -虫源区防治法和跳蝻三龄前施烟剂法 ,现…  相似文献   

7.
黄脊竹蝗取食偏好与竹叶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是我国南方竹区重大害虫之一。为揭示其发生与环境的关系,通过黄脊竹蝗的取食偏好试验,测定了其对竹类的7个属9个种的取食差异,同时分析了不同竹种竹叶中适口性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单宁酸、硅)以及营养元素(N、P、K、Na、Ca、Mg)含量,并分析了其对黄脊竹蝗取食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脊竹蝗存在明显的寄主偏好性(P0.001),9个竹种可划分为嗜好寄主和普通寄主2个类群,毛竹为嗜好寄主。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叶片氮含量、磷含量、单宁含量、钠含量、钙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含水率、硅含量和镁含量9个因子在黄脊竹蝗的取食选择中发挥作用,其中N、P、Na及单宁含量关系最密切(依据贡献值大小)。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竹林的健康经营及黄脊竹蝗的寄主选择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天敌竹盲走螨在纯竹林中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针对我国南方毛竹林,近年害螨突发性成灾的现象,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纯竹林害螨总量平均高于混交林289.28%,混交林天敌竹盲走螨(Typhlodromus bambusae Ehara)总量平均高于纯竹林263.56%;混交林益、害螨比例为1:13,而纯竹林益、害螨比例是1:118。研究表明纯竹林地面垦复、劈草,使得以芒草为生的芒草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mistanthi Saito)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导致乡土优势种竹盲走螨缺乏中间食物,难以维持种群。在毛竹——芒草混生的毛竹林(含其它树种)由于毛竹上害螨和林下芒草裂爪螨受到共同天敌——竹盲走螨的控制维持着稳定的益、害种群数量,虽然有害螨,但不成灾,在纯竹林由于地面垦复、劈草破坏原有已形成的生物链,导致毛竹害螨失去天敌控制而突发性成灾,证明纯竹林中天敌锐减是导致毛竹害螨暴发成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少受干扰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00m×100m的固定标准地,进行连续5a的每竹调查,用全站仪精确测定每竹坐标(X,Y,Z)。提出新的竞争指数——竞争势(CP)。利用CP对2009—2013年毛竹林分竞争动态进行定量分析,并分别研究各年份毛竹林竞争强度与对象竹胸径、年龄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毛竹大小年现象明显,毛竹大年(2010、2012)的林分竞争强度明显大于小年(2009、2011、2013),且大小年之间竞争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毛竹大年之间林分竞争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毛竹小年(2011、2013)之间林分竞争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2009年毛竹林受雪灾和新竹株数影响,与其它年份林分竞争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毛竹林竞争强度随对象竹径阶的增大而减小,且服从幂函数关系;毛竹林竞争强度随对象竹龄级的增大而增大,且服从线性函数关系。CP在Hegyi模型的基础上,增加考虑毛竹生理特性,使对毛竹竞争关系的分析有了进一步拓展,从而更加全面有效地描述毛竹林分的竞争关系,应用CP分析毛竹林竞争动态规律,可为毛竹林经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川东的竹绒野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竹绒野螟Crocidophora evenor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绒野螟属。分布于四川、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广东等省。 在川东,竹绒野螟主要为害白夹竹、寿竹、未见为害慈竹。1979年,梁平县竹山区11万亩竹林内,有9万多亩发生竹绒野螟为害,被害株率达89%,平均每株有虫苞96.3个。竹子被害后,叶片枯白大量脱落、长势减弱、发笋量减少。当年6月,在1.7万亩上,用飞机喷洒马拉松乳剂、乐果乳剂、晶体敌百虫等农药,杀虫效果仅2—19.7%。为了解决这一生产中的问题,1979—1981年,我们对此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竹蝗     
一、竹蝗发生情况及其分布地区我国竹蝗的种类,根据蔡邦华民编著的昆虫分类学(上册)就载有:青脊竹蝗(Ceracrisnigricornis Wk.)、黄脊竹蝗(C.kiangsu Tsai)、白角竹蝗(C.fasciata Br.W.)、小灰竹蝗(C.hoffmanni Vr.)等。本文所述的是黄脊竹蝗和  相似文献   

12.
竹蝗是我国竹林的重要害虫。同域分布物种间基因渐渗方面的研究较少,针对竹蝗属的尚未见报道。本文应用5对微卫星标记检测了安徽金寨县青脊竹蝗和黄脊竹蝗同域分布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间的渐渗。结果表明,5对微卫星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共60个,每个位点拥有等位基因10~13个,平均为12个;各位点的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711~0.885,观测杂合度(Ho)均为1。每个位点都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99,说明这些位点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信息。在整体水平上,所有微卫星位点对之间为显著的连锁不平衡。同域分布的黄脊竹蝗和青脊竹蝗种群个体间发生了基因渐渗,且基因流从黄脊竹蝗转移到青脊竹蝗。最后,讨论并提出了对竹蝗属基因渐渗深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糙花少穗竹是福建优良乡土竹种,笋材两用,其竹鞭、竹笋、幼竹生长节律与单轴散生竹毛竹相似。竹鞭垂直分布多数在土层20 cm范围,4~15 m长的鞭系占78.1%,发笋期较集中在3月中下旬,单个笋重为盛期笋> 初期笋> 末期笋。从笋出土到幼竹高生长停止,可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但竹鞭垂直分布比毛竹浅,出笋期比毛竹早,且出笋没有明显的大小年,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自然分布区可根据其生物学特性、竹鞭生长与发笋成竹规律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垦复改造荒芜野生竹林,2~3年即可郁闭成林。  相似文献   

14.
控释肥是通过调节养分的释放速率来提高肥料利用率。为探明竹林专用控释肥对毛竹地上生物量和氮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以黄山公益林场粗放经营毛竹试验林为研究对象,以普通复混肥(CCF)和不施肥(CK)为对照处理,在毛竹生长的2个连续小年(2009年和2011年)施用竹林专用控释肥CUF-1和CUF-2,调查了Ⅰ度竹(2012年成竹)、Ⅱ度竹(2010年成竹)和Ⅲ度竹(2008年成竹)地上生物量和氮利用率。结果表明:2种竹林专用控释肥(CUF-1、CUF-2)处理的毛竹胸径、竹高、标准枝叶重以及SPAD与CCF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CK;竹林专用控释肥能显著提高Ⅰ度竹和Ⅱ度竹地上生物量和氮积累量,但对Ⅲ度竹影响不大,其中Ⅰ度竹的地上生物量和氮积累量分别提高19%~61%和29%~99%,Ⅱ度竹分别提高36%~59%和55%~89%,Ⅲ度竹地上生物量和氮积累量分别小于8%和15%;CUF-1和CUF-2的氮利用率分别为69.02%和56.82%,均显著高于CCF(19.60%),说明竹林专用控释肥能显著提高林地氮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毛竹三种主要病虫害生态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生态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毛竹三种主要病虫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黄脊竹蝗空间分布为随机分布,刚竹毒蛾、毛竹枯梢病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苦参(Sophotora flavescens)、毛竹-决明(Catsia tora)复合经营适宜的立竹密度,以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一致的3种立竹密度D1(1600±200株·hm~(-2))、D2(2400±200株·hm~(-2))、D3(3200±200株·hm~(-2))毛竹林下种植的固氮植物苦参和决明实生幼苗为试验对象,调查了不同立竹密度下苦参和决明幼苗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积累以及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幼苗的株高、地径及叶生物量、茎生物量、豆荚生物量、根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全株生物量均随立竹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且D1立竹密度显著高于D2、D3立竹密度;苦参幼苗叶重比、豆重比随立竹密度的增大呈"∧"型变化,根重比、根冠比呈"∨"型变化,茎重比呈持续下降趋势且D1立竹密度显著高于D2、D3立竹密度(P0.05),除茎重比外,其他生物量比在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随立竹密度的增大,决明幼苗茎重比、根重比、根冠比的变化趋势与苦参相同,而叶重比和豆重比呈持续增大趋势,且D1、D2与D3立竹密度间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和R型因子综合评定法分析表明3种立竹密度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综合得分大小顺序为D1D2D3立竹密度。研究表明,立竹密度对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分配有重要影响,从试验毛竹林立竹密度来分析,毛竹-苦参、毛竹-决明复合经营适宜的立竹密度为D1(1600±200株·hm~(-2))。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毛竹入侵邻域林分过程中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变化的影响,以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集纯毛竹林、竹针混交林和常绿针叶(马尾松)混交林3类样地的混合土样,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变化.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共得到细菌类群39门88纲134目160科511属;在门的分类水平上,与竹针混交林、常绿针叶混交林相比,纯毛竹林酸杆菌门所占比例显著较低,而放线菌门、拟杆菌门、TM7和衣原体门所占比例较高;在属的分类水平上,相对于纯毛竹林,竹针混交林和常绿针叶混交林均有多属表现出所占比例显著上升或下降,单独出现在竹针混交林或常绿针叶混交林且所占比例在0.005%~0.1%的非优势属有130属;α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常绿针叶混交林>竹针混交林>纯竹林,且纯竹林与两者均有显著差异,而常绿针叶混交林和竹针混交林之间差异不显著.PCoA分析表明,毛竹入侵对土壤细菌的种群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产生了影响;所占比例小于0.1%的非优势菌群门分类水平的百分比特征与土壤环境梯度(水溶性有机氮和硝态氮)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两者对毛竹入侵马尾松林后土壤细菌群落的非优势种群影响巨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竹红天牛为竹材主要害虫之一。被害毛竹,重者完全失去经济价值,轻者也大大减少毛竹的使用范围。1958年冬我校大港林场砍倒未运下山的毛竹,全部被害,对生产影响很大。我们曾对此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兹提出初报如下: 二、为害情况 竹红天牛喜食伐倒、风倒、风折或因其他原因造成的枯立的竹子。生长健壮的毛竹,被害甚少或偶而被害。  相似文献   

19.
雷竹林严重低温寒害与立竹性状和林地覆盖经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子武  谷瑞  俞文仙  陈双林  叶莉莎 《广西植物》2018,38(12):1599-1604
为探讨雷竹林严重低温寒害特征及其影响因子,2016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严重低温寒害后调查了不同林地覆盖经营年限雷竹林不同年龄和胸径立竹的受损情况。结果表明:持续低温寒害使雷竹叶片失水结冰、失绿、黄枯,严重的整株叶片枯黄脱落;竹秆干缩,颜色变黑,叶鞘枯黄,立竹死亡。严重低温寒害气候条件下,3 cm≤DBH5 cm立竹的受损类型主要为Ⅰ~Ⅲ类,较小径级(DBH 3 cm)和较大径级(DBH≥5 cm)立竹的Ⅳ类受损情况明显提高; 2年生、3年生立竹受损程度类型主要为Ⅰ类和Ⅱ类,而1年生、3年生以上立竹受损程度类型主要为Ⅲ类和Ⅳ类;短期林地覆盖(≤3 a)雷竹林立竹受损类型主要为Ⅰ~Ⅲ类,而长期林地覆盖(≥5 a)雷竹林主要为Ⅲ类和Ⅳ类,且Ⅳ类受损率明显提高,休养式覆盖雷竹林Ⅳ类受损率低于20%,显著低覆盖3 a及以上雷竹林。研究表明,严重低温寒害气候条件下,立竹年龄、立竹胸径和林地覆盖经营对雷竹林立竹受损程度均有重要影响,宜留养3~5 cm立竹,合理调控竹林立竹年龄结构,留足2~3年生立竹,采取休养式林地覆盖经营方式,连续林地覆盖年限不宜超过3 a。  相似文献   

20.
毛竹凋落叶组成对叶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好的生态功能,可能与混合凋落物的养分归还特征有关。本研究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对不同混合比例毛竹凋落叶分解特征进行了为期1年的研究,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Ⅰ(毛竹纯叶)、Ⅱ(毛竹、楠木叶比例为8:2);Ⅲ(毛竹、杉木叶比例8:2)、Ⅳ(毛竹、楠木叶比例5:5)和Ⅴ(毛竹、杉木叶比例5:5)。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凋落物分解速率符合Olson指数分解模型,R2均高于0.92。5个处理分解系数的排列顺序为Ⅱ>Ⅰ>Ⅲ>Ⅴ>Ⅳ,分别为0.68、0.66、0.58、0.55和0.49。处理Ⅰ和Ⅱ的分解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并非所有类型毛竹混合凋落叶均会促进凋落物分解,只有合适的比例和树种会促进凋落物分解。其中,竹阔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度高于竹针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度,竹阔混交可能更有利于竹林持续生产力的维持。N、P、K3种元素养分释放模式不同,N元素表现为净富集与净释放交替出现;P元素在经过4个月的快速富集后,4—5个月有短暂的净释放过程,其后呈富集状态;K元素浓度先升高后降低,在放置的前3个月净释放,随后呈富集状态。竹林凋落叶的养分含量对凋落物养分归还有重要影响,尤其是C/N和P可能作为竹林凋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