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糖基磷脂酰肌醇锚附着蛋白1(GPAA1)、铁蛋白(SF)、骨桥蛋白(OPN)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的关系及对血栓发生风险的评估效能。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诊的1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112例性别、年龄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分析不同危险度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血栓发生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血清GPAA1、SF、OPN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效能。结果:观察组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GPAA1、SF、OPN表达水平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呈正相关(P<0.05);在1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发生血栓12例,占10.7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GPAA1、SF、OPN均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GPAA1、SF联合OPN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发生血栓的AUC为0.901。结论:血清GPAA1、SF、OPN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密切相关,联合预测患儿发生血栓的效能较好,对此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治疗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已确诊的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采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次为一疗程,移植途径采用静脉输注(1次)加蛛网膜下腔注射(3次)的方法,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均需完善神经系统体检、实验室检查、FIM评分、肌电图等。结果:移植治疗后患儿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FIM评分提高,实验室检查肌酶下降,肌电图提示重收缩每10.0ms所检肌运动单位较前增加。随访10月患儿未出现副反应。结论: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是有效安全的,可以改善患儿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杜玲  杨华强  罗国君 《生物磁学》2011,(9):1764-1766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治疗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已确诊的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采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次为一疗程,移植途径采用静脉输注(1次)加蛛网膜下腔注射(3次)的方法,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均需完善神经系统体检、实验室检查、FIM评分、肌电图等。结果:移植治疗后患儿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FIM评分提高,实验室检查肌酶下降,肌电图提示重收缩每10.0ms所检肌运动单位较前增加。随访10月患儿未出现副反应。结论: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是有效安全的,可以改善患儿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一理想的动物模型来模拟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状态,为探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全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平台。方法:采用抗鼠-CD122抗体注射NOD/SCID小鼠进行预处理,通过尾静脉注射9例不同病例的白血病细胞,以及1株T-ALL细胞系。通过检测小鼠体内白血病细胞及脏器白血病细胞浸润情况,观察白血病细胞植入。将白血病细胞进行二次移植,观察移植稳定性。对白血病动物模型进行药物处理,观察小鼠生存期,模拟人体治疗反应。结果:有4例病例的细胞及T-ALL细胞株成功植入。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受体小鼠体内较多比例人CD45+细胞表达,免疫组化显示CD45+细胞浸润小鼠不同脏器,系列移植也获得成功。体内药物处理显示地塞米松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与临床观察相一致。结论:成功建立经抗鼠CD122单抗预处理的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具有原发疾病的所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免疫缺陷征、地中海贫血、急性放射病、某些恶性实体瘤和淋巴瘤等造血及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成熟技术和重要手段,另外这一技术还被尝试用于治疗艾滋病,已取得积极的效果。但是由于移植需要配型相同的供体,并且过程复杂,使得造血干细胞移植因缺少配型相同的供体来源以及费用昂贵而不能被广泛应用。胚胎干细胞是一种能够在体外保持未分化状态并且能进行无限增殖的细胞,在适合条件下能够分化为体内各种类型的细胞,研究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不仅可作为研究动物的早期造血发生的模型,而且可以增加造血干细胞的来源,还可以通过基因剔除、治疗性克隆等方法来解决移植排斥的问题,从而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因此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现对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的诱导方法,诱导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并对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的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白血病细胞 DNA图像分析可为白血病的诊断、了解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判断疗效 ,提供一个新的生物学定量参考指标。本文采用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 33例小儿白血病和 1 0例非血液病的骨髓涂片进行了 DNA定量分析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受检对象  90~ 96年本院住院患儿首次骨髓涂片  ( 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ALL组 ) 1 8例 ,男性 1 0例、女性 8例、年龄 1~ 1 2岁 ,平均 5 .5岁。其中 L - 1型 1例、 L- 2型 1 5例、 L- 3型 2例。 L-2型病人 3例各有 4次骨髓涂片 ,可供动态分析。( 2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7.
陈顺珍 《蛇志》2012,24(1):83-84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临床用于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完全缓解率达95%以上,长期无事件生存率达75%以上[1]。然而L-ASP不良反应较多,包括急性胰腺炎、药物性糖尿病、变态反应、凝血功能障碍、肝功能损害等[2]。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对不良反应的观察及精心细致的护理极为重要。现将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30例患儿应用L广ASP治疗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1.HTLV-I是1980年第1个被分离的人反转录病毒,目前这一病毒已在几个拉美国家处于散发性流行,并被认为是一新现(emerging)疾病.虽然多数感染者无症状,但有1%~4%可发生双侧痉挛性神经系统病,另有1%~4%可发生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淋巴瘤,预后很差.HTLV-I可经母婴、输血、性传播.在拉美国家,HTLV-I抗体阳性者可达7%~25%,在低经济收入人群中传播尤为广泛.对于使无症状携带病毒者发生神经系统痉挛病(tropical spastic paraparesia,TSP)或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激发因子尚不了解,据认为是遗传性因素.TSP发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则是由病毒导致了恶性过程.已发现共感染HIV和HTLV-I病人更易发展为艾滋病,如不进行治疗则病人至多存活5个月.  相似文献   

9.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是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缓解后治疗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首次完全缓解(first complete remission,CR1)的低危、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复发后再次完全缓解(CR2)的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及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 ALL)的患者而言,ASCT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微小残留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状态、预处理方案、移植后维持治疗等因素与ASCT后的疾病预后密切相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实施了中国第一例ASCT,并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了ASCT治疗AL的诊疗体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常用药物。为评估Peg-asp与L-asp在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以及为这两种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本研究选取初发ALL患儿,分别采用包含L-asp (L-asp组)及含Peg-asp联合化疗方案(Peg-asp组)进行诱导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最终纳入研究的ALL患儿共427例,其中L-asp组233例、Peg-asp组194例。两组患儿男女性别比、月龄、初诊时WBC50×10~9/L与≥50×10~9/L的人数比、各级危险度的人数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asp组的过敏反应、谷丙转氨酶升高、纤维蛋白原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抗凝血酶Ⅲ降低的发生率均高于Peg-asp组;其他反映不良反应的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研究表明L-asp与Peg-asp治疗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类似,但Peg-asp的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凝血异常等发生率较L-asp更低。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血清干扰素-γ(IFN-γ)、血沉(ESR)以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中的表达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20年10月在本院血液科诊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62例作为ALL组,同期选择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小儿6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小儿的血清IFN-?酌、ESR、sIL-2R水平,判定ALL组患儿的免疫表型、染色体分析,随访患儿的预后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LL组的CD34+阳性、CD117+阳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占比分别为77.4 %、58.1 %、54.8 %,高于对照组的27.4 %、17.7 %、14.5 %(P<0.05)。ALL组的血清ESR、sIL-2R含量高于对照组,IFN-γ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在ALL组小儿中,随访到2021年12月1日,平均随访时间29.14±4.28个月,总生存时间为18.29±1.22个月,无事件生存时间为10.48±0.33个月;死亡22例,生存40例,死亡率为35.5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FN-γ、ESR、sIL-2R含量与CD34+阳性、CD117+阳性、染色体核型异常、总生存时间、无事件生存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FN-γ、ESR、sIL-2R为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死亡的重要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显示IFN-γ、ESR、sIL-2R预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预后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735、0.796。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多伴随有血清IFN-γ的高表达与血清ESR、sIL-2R的低表达,三者都与患儿的免疫表型与染色体核型存在相关性,也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MLL基因的异常重排会引发急性淋巴系(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该文详细阐述了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MLL-AF9构建小鼠AML模型的方法。该研究比较了免疫磁珠法与5-氟尿嘧啶(5-FU)方法富集骨髓细胞的效率,以及不同时间点收获的病毒对骨髓Lin-细胞感染效率的影响。通过流式检测发现, 5-氟尿嘧啶富集的骨髓Lin–细能够被48 h收获的病毒高效感染。受体鼠在移植了MLL-AF9感染的骨髓Lin–细胞60天后,外周血、骨髓、脾脏组织中均有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浸润, RT-qPCR也验证了白血病靶基因的表达上调,表明小鼠AML模型的成功构建。这项研究为从事白血病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小鼠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为研究白血病发病机理与研发白血病治疗药物提供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吴火英  王新珠  吴木娣 《蛇志》2006,18(4):326-327
我院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白血病患者11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0例患者中,男60例,女50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6岁,平均32岁。其中急性粒细胞性38例,慢性粒细胞性2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35例,急性单核细胞性10例。2护理体会2·1心理护理白血病患者,住院后往往  相似文献   

14.
<正> 四、癌症和白血病的临床免疫疗法(一)、急性白血病Mathe’及其小组开始和最长时间的连续试验了,应用特异和非特异性抗原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这个小组在1976年蒙特利尔讨论会上报告了头100例急性淋巴样(未分型)白血病用化疗诱导缓解,辅以化疗放射疗法减少肿瘤细胞数,然后用照射过的同种异体混合白细胞及液体BCG划痕进行自动免疫治疗取得的成功经验。从1963年开始的首次对比试验中,3~13  相似文献   

15.
硼替佐米(bortezomib)是首个进入临床的蛋白酶体靶向药物,作为一线用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套细胞淋巴瘤时具有显著疗效,近年来针对硼替佐米相关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得硼替佐米可作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潜在药物。前瞻性的研究表明,硼替佐米在与其他药物联用时能取得积极疗效,临床应用主要聚焦于初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治疗,该文就硼替佐米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我院从 1 990年 4月至 1 998年 2月应用血细胞酯酶双染色法 [1] ,即氯乙酸萘酚酯酶 ( NASDCE)与a-醋酸萘酯酶 ( NAE)双染色法 ,对 1 1 2例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 .病例 :1 1 2例急性白血病均经血片骨髓片细胞形态学和过氧化酶 ( POX)、苏丹黑 B( SB)、热盐水、非特异性酯酶 (α- NAE)、非特异性酯酶 +氟化钠 ( a- NAE+ Na F)、糖原染色 ( PSA)等细胞化学染色 ,结合临床而确诊。2 .白血病类型按 86年天津标准 [2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4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71例 ,其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对200多儿童机体的白血病细胞进行详细研究后发现了两种新型的白血病,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文章中研究者利用新一代的测序技术对新发现的白血病的癌细胞基因组进行了全面分析。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是一种罕见疾病,但其在儿童中却是一种常见的癌症,如今治疗这种白血病的疗法非常成功,但对患者而言需要进行较重  相似文献   

18.
癌肿与氨基酸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癌肿与氨基酸代谢的关系。这些癌肿包括喉癌HepⅡ细胞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结果表明 :( 1 )喉癌细胞株培养过程中亮氨酸、赖氨酸、丝氨酸、天冬酰胺、异亮氨酸、甘氨酸以及苏氨酸等水平明显降低 ,而色氨酸水平明显增加 ,说明喉癌细胞的生长繁殖必须依赖以上 7种氨基酸同时释放了色氨酸 ;( 2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患者血浆中的谷氨酸、甘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等水平明显升高 ,而苏氨酸、组氨酸、丙氨酸等水平明显降低 ,这些结果与国际报道相一致 ;( 3)经治疗后 ,ANLL患者血浆中甘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等水平明显降低 ,而丙氨酸、组氨酸等水平明显升高 ,表明肿瘤细胞处在无氧代谢。患者经治疗后色氨酸和苯丙氨酸水平降低和组氨酸水平的升高对患者预后是有益的 ;( 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中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水平提高 ,这些氨基酸能促进肿瘤生长 ,而门冬酰胺、谷氨酰胺以及天冬氨酸水平降低 ,说明这 3种氨基酸为肿瘤生长所必须。此外还发现ALL患者外周淋巴细胞中精氨酸水平增加 ,精氨酸对癌肿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了5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水平,以及1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发现前者体外诱生干扰素的水平显著下降,并与病程转归有密切关系;后者淋巴细胞转化指数低于正常,但与干扰素水平之间无平行关系。本文还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体外诱生干扰素水平下降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32例,比较不同分型的预后情况.结果:ALL-L1、ALL-L2与ALL-L3的首次诱导CR率(X2=1.087,P>0.05)、完全CR率(X2=0.60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的治疗时间(t=6.001,P<0.05)、3年生存率(X2=9.4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LL、B-ALL的首次诱导CR率(X2=8.891,P<0.05)、达到CR治疗时间(t=6.361,P<0.05)、完全CR率(X2=11.8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型的3年生存率(X2=1.5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ALL中各型别首次诱导CR率(X2=0.494,P>0.05)和完全CR率(X2=0.405,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B-ALL中各型别达到CR的治疗时间(t=7.007,P<0.05)和3年生存率(X2=6.6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其预后与其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临床治疗应结合患儿的分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