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抗病毒后影响预后的因素,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策略。方法通过回顾性观察153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甲胎蛋白(AFP)、胆碱酯酶(CHE)、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载量、是否存在肝硬化和是否存在并发症等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其中年龄、TB、PT、是否存在肝硬化、是否存在并发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年龄、TB、PT、是否存在肝硬化、是否存在并发症对患者的预后有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4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结果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回顾性分析患者9项临床资料与预后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年龄、重叠其他病毒感染、有无合并肝硬化以及是否抗病毒治疗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性别、嗜烟酒、并发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因素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较大,重叠其他病毒感染,有肝硬化基础及未经抗毒治疗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覃琼芬 《蛇志》2003,15(1):37-38
重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病情复杂 ,治疗困难的疾病 ,病死率高达 5 0 %~ 70 % ,一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及科研工作者所要攻克的重点课题 [1] 。重型肝炎伴随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现将我科 1 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1 2月收治的 1 1 8例重型肝炎患者的 1 2 5例次发热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护理措施。1 临床资料   1 1 8例重型肝炎患者均系住院病人 ,男 1 0 4例 ,女 1 4例 ;年龄 1 6~ 76岁。按 1 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急性肝炎 8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8例 ,慢性重型肝炎 1 0 2例 ,发热持续 3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重型肝炎肝移植受体术后真菌感染情况,进一步探讨其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器官移植中心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间89例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讨论。结果89例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中21例出现术后真菌感染,感染率为23.6%,较其他病种肝移植更高,其中12例为白念珠菌(57.1%),6例为光滑念珠菌(28.6%),1例为近平滑念珠菌,1例为克柔念珠菌,1例为热带念珠菌。真菌感染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结论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术后真菌感染以念珠菌属的早期呼吸道感染为主。术前肝性脑病与术后发生真菌感染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而一般的白念珠菌感染不会显著地影响重型肝炎肝移植患者的预后。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在重型肝炎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玉洁  冯国芳  王姗姗 《生物磁学》2009,(16):3115-3116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临床意义,为针对性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检测20例健康献血员、44例急性肝炎、51例慢性肝炎及3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进行比较,患者在发生低血糖症状时检测其血糖水平。结果:重型肝炎组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急性肝炎组及慢性肝炎组,在病程中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患者组,重型肝炎死亡组在病程中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重型肝炎患者常发生低血糖,早期识别低血糖征兆,合理饮食,做好健康宣教是预防的关键;检测空腹血糖对判断重型肝炎危重程度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新宇  关悦  陈曦  刘娟  金英兰  王京华 《生物磁学》2012,(28):5555-5557
目的:探讨68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首发症状,实验室相关检查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12年3月期间68例MM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相关资料。结果:68例MM患者中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细胞形态学检查中骨髓瘤细胞比例大于20%的占76%,骨髓瘤细胞比例小于20%的占24%,骨髓中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者占78%,血清蛋白电泳中53例患者出现M蛋白,免疫球蛋白IgG增高15例,IgA增高11例,轻链型4例,X线检查结果48例提示骨质有异常改变。结论: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明确诊断MM及早期治疗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股静脉双腔导管细菌培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股静脉双腔导管培养的菌群分布、药敏试验,与留置时间的相关性,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行股静脉双腔导管尖端增菌培养,并同时进行外周血培养。结果双腔导管细菌培养阳性25例,64%的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属。留置时间10d以上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增加。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严格的无菌操作和精心护理是防治导管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黄喜莲  钟鸿斌  陈文 《蛇志》2006,18(4):329-330
重型肝炎,在短期内肝细胞大量坏死,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和毒性物质聚积,后者反过来影响肝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形成恶性循环。重型肝炎的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出现肝昏迷、出血、感染、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以血浆置换为主的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能有效地去除各种代谢产物、内毒素及各种有害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补充蛋白质、调理素及凝血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改善机体内环境,为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1]。我科2003年12月~2005年1月,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使用ALSS治疗12例重型肝炎患者,取得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对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住院的30例老年戊型肝炎临床资料及30例非老年性戊型肝炎临床资料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性戊肝患者与非老年性戊肝患者比较除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余项水平均有差异性(总胆红素、白蛋白、住院天数等),P〈0.05。结论老年性戊肝的临床特点为起病缓慢,黄疸多见,肝功能损害较严重,低蛋白血症,肝内瘀胆明显,住院时间延长,重肝发生率不高,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重型肝炎患者并分组比较,对照组25例为包括血浆置换在内的综合内科治疗,治疗组35例为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72.0%)(P〈0.05);观察组肝功能指标好转率80.0%,优于对照组65.5%(P〈0.05)。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重型肝炎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NF-γ和IL-10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搜集不同患者血样,提取血清,使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患者不同时期的血清INF-γ和IL-10水平,并进行相关统计。结果:本研究发现,和其它肝炎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INF-γ水平显著升高,IL-10水平显著降低。尽管在不同预后的患者中,INF-γ水平差异并不明显,但是随着治疗生效,INF-γ水平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和其它慢性肝炎相比,INF-γ和IL-10表达存在着差异,而且INF-γ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监控慢性重型肝炎病程以及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NF-γ和IL-10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搜集不同患者血样,提取血清,使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患者不同时期的血清INF-γ和IL-10水平,并进行相关统计。结果:本研究发现,和其它肝炎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INF-γ水平显著升高,IL-10水平显著降低。尽管在不同预后的患者中,INF-γ水平差异并不明显,但是随着治疗生效,INF-γ水平会出现明显的下降。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和其它慢性肝炎相比,INF-γ和IL-10表达存在着差异,而且INF-γ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监控慢性重型肝炎病程以及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黄民娇 《蛇志》2003,15(3):48-49
重型病毒性肝炎 (重型肝炎 )极易发生细菌感染 ,感染又加重肝损害 ,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预后不良。本文对我院自 1 996年 2月~ 2 0 0 2年 4月间收治的 98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98例重型肝炎中 ,男 69例 ,女 2 9例 ,年龄 1 5~ 67岁 ,平均年龄 35 .4岁 ,符合 1 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 。继发感染组 45例中 ,急性重型肝炎 5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7例 ,慢性重型肝炎 33例。无继发感染组 5 3例 ,急性重型肝炎 4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8例 ,慢性重型肝炎 41例…  相似文献   

14.
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冬梅 《蛇志》2002,14(4):36-37
重型颅脑损伤是外伤中常见而又最严重的一种损伤 ,常见的原因以交通事故为主 ,此病来势凶猛 ,病死率高 ,且有突变、多变、易危及生命的临床特点。重型颅脑损伤由于同时存在脑水肿、脑缺血 ,使脑的损伤一直存在。因此 ,做好早期复苏急救 ,去除脑继发性损伤的因素 ,可提高抢救成功率。我院自 1 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共接诊 2 5 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其中 1 70例进行院前急救处理 ,80例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现将两组病人入院时病情及预后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5 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 ,1 70例经过院前急救 (观察组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成年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为早期发现和治疗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进行住院治疗的真菌感染患者(共434例,年龄均大于16岁,均为院内感染,不含真菌性阴道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4例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病例中,病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占78.81%,易感病区为主要呼吸内科、血液科、重症监护室,分别占21.89%、9.45%和8.76%。易感部位主要是下呼吸道,占74.66%。在真菌感染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中,性别(男)、年龄、肿瘤、呼吸衰竭、心脏疾病和免疫抑制剂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呼吸衰竭>性别(男)>肿瘤>年龄>心脏疾病。结论 真菌感染主要由白假丝酵母引起,好发于下呼吸道;患者主要集中在呼吸内科、血液科和重症监护室等。年龄较大的男性真菌感染患者预后不及一般患者,当伴有肿瘤、呼吸衰竭、使用免疫抑制剂等预后因素时,预后会更差。因此,在治疗此类患者时,应密切监测患者情况,并及时给予抗真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一例中国重型肝炎病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和克隆后序列分析,测定1例重型肝炎病人感染的HBV变异毒株全基因组序列,该毒株长3221个碱基,为adw亚型,与同一地区HfuAg阳性无症状携带者感染的adw亚型全序列比较,有35个罕见和独特的核着酸改变,导致27个氨基酸替代,其中前C和C基因变异最多,这一毒株在多种调节序列,包括启动子SPI、SP11、XP、增强子ENI和EN11,也存在变异。但并无日本毒株的X区和ENHll-CP的聚集变异。结果说明我国重肝HBV毒株有独特的变异特点。  相似文献   

17.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上预后判断和有效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206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结果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肝性脑病(HE)、肝肾综合征(HRS)、消化道出血(GB)和继发细菌感染(SBI),HE组与无HE组好转率分别是6.9%和55.5%,HRS组与无HRS组好转率分别是0和58.9%,GB组与无GB组好转率分别是9.7%和40%,SBI组与无SBI组好转率分别是27.6%和54.1%,以上各组比较P值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症的出现预后差,临床上预防、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并发症,能有效改善预后,应引起临床工作者更大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8.
慢性重症肝炎生化及凝血功能检测与预后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重症肝炎生化及凝血功能检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83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的生化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慢性重症肝炎的预后和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比值、血清总胆红素、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固醇、总胆汁酸、胆酶分离及低钠血症等密切相关。结论临床及时检测以上项目是判断慢性重症肝炎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乳胶比浊法及凝固法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其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40例,慢性肝炎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异常率分别为62.5%(25/40)、92.5%(37/40),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0%(0/28)、28.6%(8/28).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分别为3.45± 1.90 μg/mL、1.36± 0.49 g/L,慢性肝炎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分别0.91± 0.47 μg/mL、2.53± 1.02 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重型肝炎组患者27例死亡,13例好转出院,死亡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异常率74.1% (20/27),检测水平为3.92± 1.76μg/mL,纤维蛋白原异常率100%(27/27),检测水平为1.17± 0.4 g/L;好转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异常率38.5%(5/13),检测水平为2.48± 1.88 μg/mL,纤维蛋白原异常率为76.9%(10/13),检测水平为1.74± 0.44 g/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并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作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统计抽动障碍住院患儿相关实验室检查,分析其对于抽动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医科住院治疗的98例抽动障碍患儿各项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O"异常率为17.35%,与对照组比较P0.05,铜蓝蛋白均值为0.2719±0.0477,与对照组比较P0.05,血沉异常率为4.08%,与对照组比较,P0.05。炎症因子均存在一定异常,异常率最高为IL-2r达14.29%,免疫球蛋白只有Ig M存在1例(1.02%),T细胞亚群各项均存在异常,其中CD4/CD8异常率达25.51%,CD3异常率为12.24%。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各项异常率统计基本正常,仅仅少数存在少量异常;结论:抗"O"、血沉和铜蓝蛋白等对T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应该关注患儿的免疫情况。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项目的监测对选择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