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枯草芽孢杆菌JSIM-1019为出发菌株,经物理、化学诱变剂连续处理,获得一株缺失核苷水解酶活性的突变株JSIM-B-198。该突变株不能降解肌苷,应用于发酵生产中,肌苷产量显著增加。在20000升发酵罐中,连续10罐批,平均产肌苷8.38g/L,对糖转化率21.98%,发酵周期50h ̄60h,该菌株遗传性能稳定,已在工业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γ-聚谷氨酸生产菌的选育及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到1株γ聚谷氨酸的生产菌株yt102,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以此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UV)、亚硝基胍(NTG)进行复合诱变,获得1株γ聚谷氨酸高产突变株,突变株连续传代10次,发酵性能稳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培养基的最佳组成,在最优条件下,γ聚谷氨酸的平均产量可达28.5 g/L。  相似文献   

3.
以枯草芽孢杆菌SM-12-2为出发菌株,经物理、化学诱变剂连续处理,获得一株缺失AMP脱氨酶活性的突变株A-308。再对该突变株进行选育,获得一株抗低浓度8-氮鸟嘌呤突变株No.164。该突变株肌苷产量较亲株有明显提高,发酵周期缩短,菌落形态也有很大差别,摇瓶发酵肌苷产量18.75g/L。  相似文献   

4.
以产D-核糖40-45 g.L-1的枯草芽孢杆菌突变株BFD-100810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硫酸二乙酯等方法诱变处理,获得一株核糖高产突变株BFD-101106。对该突变株的产核糖能力进行了验证,并对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野生型枯草芽孢杆菌NO122的诱变筛选,选育出胞苷产生菌株。方法:以野生型枯草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线、硫酸二乙酯诱变,经3-脱杂氮尿嘧啶、5-氟胞苷结构类似物平板定向筛选产胞苷突变株;研究碳源、氮源、温度、初始pH值等发酵条件对该突变菌株产胞苷的影响。结果:经诱变传代后得到突变株TZM1012,该突变株在发酵温度37℃、初始pH7.2、摇床转速220r/min的条件下,摇瓶发酵72h,发酵液中的胞苷可达1.873g/L,并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结论:获得产胞苷生产菌株,并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抗药性突变肌苷高产菌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r subtilis)22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分别获得对链霉素(Sm)、盐酸羟胺(Hc)、叠氮化钠(Sa)有抗性的突变株,产肌苷均明显高于出发株。其中链霉素抗性突变株Sm-37-18产肌苷最高,在最佳发酵条件下,产肌苷达19.49g/L,较出发株提高38.4%,发酵周期由60小时缩短至48小时。  相似文献   

7.
利用以壳聚糖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从自然界中筛选得到一株壳聚糖酶活较高的菌株 ,其壳聚糖酶活为0.59U/mL.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以A表示.以该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经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处理50 min后,筛选得到壳聚糖酶活明显提高的突变株DES-4,其壳聚糖酶活为1.60U/mL,是出发菌株的2.7倍.该突变株经连续传代5次后仍稳定产酶.研究表明,突变株DES-4的壳聚糖酶产生与芽孢形成之间关系密切,当芽孢充分形成后发酵液的壳聚糖酶活力不再增大.  相似文献   

8.
何皓  李霜  徐晴  付永前  黄和 《微生物学通报》2009,36(3):0316-0319
对富马酸产生菌株—米根霉ME-F10进行诱变育种的过程中, 得到一株性能稳定的高效积累L-苹果酸的突变株ME-M15。该菌株发酵96 h平均L-苹果酸产量达16.3 g/L, 较出发菌株L-苹果酸积累量平均提高3倍, 而富马酸和乙醇的积累量大幅下降。对突变株代谢途径关键酶活研究表明, 突变株富马酸酶胞质途径同功酶和乙醇脱氢酶活力较之出发菌株酶活力明显减弱, 而丙酮酸羧化酶活力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对糖化酶生产菌种黑曲霉随机突变文库进行筛选的方法,以获得糖化酶酶活提高的突变菌株。【方法】以一株可产糖化酶的黑曲霉菌株Aspergillus niger X1为出发菌株,经硫酸二乙酯诱变获得突变文库,采用葡萄糖的结构类似物——2-脱氧葡萄糖进行筛选,并在筛选过程中逐渐提高2-脱氧葡萄糖浓度,定向选育具有2-脱氧葡萄糖抗性、高产糖化酶的突变株。【结果】获得的高产突变菌株DG36摇瓶发酵糖化酶产量比出发菌株A.niger X1提高22.2%–33.8%,经工业水平50 m~3罐发酵测试,突变株DG36发酵128 h糖化酶活可达49094 U/m L,在相同发酵时间内,其酶活较出发菌株A.niger X1提高32.8%,发酵时间缩短16.9%。【结论】本研究开发了一种以2-脱氧葡萄糖为抗性标记选育高产糖化酶突变株的方法,所得突变株DG36遗传性状稳定,与出发菌相比具有菌丝粗壮、产酶期提前、糖化酶活高、发酵时间短、有利于发酵后处理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适合甘蔗汁发酵高产酒精酵母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选育出适合发酵甘蔗汁生产燃料乙醇的高产酿酒酵母的菌株.方法:以酵母菌株 YS,作为出发菌株,将酶解破壁后获得的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通过初筛和复筛进行选育.结果:获得一株高产酒精的酿酒酵母突变株 YSs-1,该突变株发酵甘蔗汁的乙醇含量可达12.6%(V/V),较出发菌株的 11.6%(V/V)提高了 8.6%,其糖的转化率高达 94.5%,高于出发菌株的 87.0%.结论:通过 5 次连续传代培养后其突变株的乙醇产量保持稳定,表明该突变株完全可以用于发酵甘蔗汁生产燃料乙醇.  相似文献   

11.
捷安肽素高产菌的紫外诱变模型的建立及选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新疆棉株上分离得到一株细菌ZK,发酵生产抗病原真菌肽类物质-捷安肽素。以此株菌作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诱变处理获得了高产突变株UV146,在摇瓶试验中,该变异株产捷安肽素的量高于亲株。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紫外线对现有生产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再运用筛选剂丙酸、丁酸等对其进行选育,得到高产菌株M-3-01。投入中试车间发酵罐中,发酵效价达到50560×103u.L-1,其发酵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6%。  相似文献   

14.
从成熟的沙棘果皮中筛选得到9株酵母茵,通过产气性能、产酒精能力和发酵力测试试验及对发酵所得的沙棘果酒的感官评价,选出R1为最佳的沙棘果酒酿酒用茵株.该茵株适合在酸度较高的沙棘果汁中进行正常的酒精发酵,起酵快、发酵能力强,发酵所得沙棘果酒品质优,而且酒体澄清透明、色泽红润,具有沙棘果酒的典型风味,适用于果酒生产以及下一步...  相似文献   

15.
以黄色短杆菌BF420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和亚硝基胍(NTG)复合诱变处理后,获得一株甲硫氨酸缺陷(Met-)及抗α-氨基丁酸(α-AB)的L-异亮氨酸产生菌BM2610,该菌株在未进行优化的发酵条件下能够积累L-异亮氨酸的量为7.12g.L-1,比出发菌株BF420提高了122.5%。  相似文献   

16.
L-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黄色短杆菌TJ1为出发菌株,根据代谢控制发酵原理,利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进行诱变,定向选育出具有寡霉素抗性、谷氨酸氧肟酸盐抗性的温度敏感突变株TMGO106。然后,以温度敏感突变株TMGO106和产酸率高(10.5%以上)的天津短杆菌TG961为新株,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成功地选育出了产酸率高的融合子CN1021(13.6g/dl,糖酸转化率达60%),在6m^3发酵罐上中试其L-谷氨酸产量达14.6%,糖酸转化率达62.8%,并且该菌株系温度敏感型菌株,可用于谷氨酸强度发酵。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耐高温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ZY-3的生理生化特性,并通过测定发酵液的菌体密度、表面张力和乳化活性等指标,研究不同碳源和初始pH对菌株ZY-3生长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同时对其所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初步分离和性质分析。菌株ZY-3被初步鉴定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具有产酸、不产H_2S、还原硝酸盐等特性。在以淀粉为碳源、初始pH 6.0的培养基中发酵,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多且稳定;在种子培养基和发酵培养基中都有淀粉的条件下,菌体生长较多,降低表面张力和乳化的作用均较强,所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以使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从72.1 mN/m降到53.1 mN/m,乳化活性从0升高到24%。初步判断产物为糖脂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18.
以实验室自然筛选的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 sp.)为出发株,采用紫外诱变及亚硝基胍和超声波协同处理获得一株1,3-丙二醇高产突变株。在摇瓶发酵中,其产1,3-丙二醇产量由17.39 g/L提高到24.11 g/L,提高38.64%。变异株经10次传代培养,发酵能力稳定。对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了优化,优化后1,3-丙二醇产量为30.05g/L,为优化前的1.25倍。  相似文献   

19.
东北酸菜发酵中几株乳酸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北酸菜汁液出发,有目的地筛选到3株菌株,通过对其形态特征、菌落特征及生化特征进行分析可知,3株菌株均为乳杆菌属。对筛选到的乳杆菌属进行酸菜发酵性能研究发现,其中菌株L2在发酵24 h后,产酸量达到2.5%,酸度达到1.73 g乳酸/100 mL,且发酵无异味,口味自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