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枢神经系统囊虫病谢淑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00053)1流行病学囊虫病是链状绦虫(猪肉绦虫)的幼虫,即囊尾拗侵及人体的组织器官所引起的疾病。寄生于脑、皮下、肌肉、眼、口腔等处,也见于肺、心脏、骨骼等处。寄生于脑内的囊虫所引起的疾病称之为脑囊虫病...  相似文献   

2.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内皮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贵 《生理科学进展》1992,23(2):164-166
  相似文献   

3.
早在50年代即发现脑内有肾上腺素(E),由于含量甚微,被认为是血中激素入脑的结果。用 Falck-Hillarp 荧光组化方法不能将 E 与去甲肾上腺素(NE)相区别。近年来由于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可以辨认出脑内含“苯乙醇胺 N 甲基移位酶”(PNMT,为 E 的特异性合成酶)的神经元,提示这些神经元能合成并释放 E。现已明确在延髓有 C_1和 C_2两群含 E 的神经元,C_1在网状外侧核,C_2紧靠第Ⅳ脑室底,可能沿儿茶酚胺腹束上行。在迷走运动背核和孤束核以及下丘脑和脊髓交感侧柱均发现有含 E 的神经末梢,用生化方法测定 PNMT,其分布与免疫组化的结果相一致。为测定 E(含量仅为 NE 的5%左右)需用极灵敏的方法,如气相/质谱、高压液相与灵敏检测器相结合以及放射酶法等等(后者可测得1-10 pg 的 E)。结果表明 E 的分布与 PNMT 的分布也相一致。药理学研究所用的传统药物如优降宁、α-甲基 p-酪氨酸、利血平、6-羟多巴胺等均同时影响 E 和 NE。  相似文献   

4.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突触传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5.
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泰 《生理科学进展》1989,20(3):276-283
一、引言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是生理学中一个比较老的题目。上一世纪后期,生理学家开始用刺激躯体传入神经的方法观察血压反射,用逐段切断脑干的方法研究心血管中枢的定位,至今已经一百多年。然而,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们对心血管中枢和各种心血管反射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更新。关于心血管神经元的生理特征及其在中枢的所在部位,至今仍是许多生理学家热中于研究的课题。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异常和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关系,得到了普遍的承认。各种中枢神经递质和调节肽在血压调节和高血压形成中的作用,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仅就心血管中枢、若干心血管反射,以及神经系统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等几个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二、延髓血管运动中枢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7.
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前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神经过程之一,中枢抑制分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本文主要综述有关突触前抑制问题,为研究中枢抑制和针刺镇痛原理提供一些资料。一、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现在一般认为,中枢抑制过程进行的部位主要在突触,中枢抑制实际上就是突触抑制。自从 Eccles 等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以来,一般将突触抑制分为两种,即突触前抑制和突触  相似文献   

8.
在中枢神经系统,谷氨酸转运体在谷氨酸一谷氨酰胺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谷氨酸转运体有高亲和力转运体,即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xcitatory amino acid transporters,EAATs)和低亲和力转运体,即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s,VGLUTs)两种类型。其中,VGLUTs的功能是特异地将突触囊泡外的谷氨酸转运进入突触囊泡内,它包括三个成员,分别是VGLUT1、VGLUT2和VGLUT3。一方面,VGLUT1和VGLUT2标记了所有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是谷氦酸能神经元和它们轴突末端高度特异的标志;另一方面,VGLUT1标志着皮质一皮质投射,而VGLUT2则标志着丘脑一皮层投射,VGLUT3则位于抑制性突触末端。  相似文献   

9.
近年的研究表明,神经元再生能够发生在高等脊椎动物鸟类的成体脑中。再生神经元前体细胞产生于端脑的室带区,在室带区星状胶质细胞长纤维的引导下能定向迁移到端脑的不同脑区并在那里分化成神经元。推测新生神经元的产生与鸟类的鸣啭、学习和记忆等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凡纳滨对虾优势腐败菌鉴定及其群体感应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鉴定凡纳滨对虾的优势腐败菌并研究其是否存在以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采用16S rRNA序列鉴定凡纳滨对虾的优势腐败菌,并采用紫色杆菌CV026对优势腐败菌的AHLs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凡纳滨对虾优势腐败菌菌株1(Aci-1)和菌株2 (Aci-2)均为不动杆菌属,均存在以AHLs为信号分子的群体感应系统.添加外源信号分子AHLs能促进Aci-1菌株生物膜的形成,且呈浓度依赖性.在一定的贮藏范围内,凡纳滨对虾腐败菌信号分子AHLs浓度与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存在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846 6和0.986 7,分别在P<0.05与P<0.01水平上显著,结论是凡纳滨对虾优势腐败菌不动杆菌菌株存在以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且与凡纳滨对虾的腐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P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1年 Von Euler 和 Gaddum 从马的脑和小肠中提取出一种能使家兔血压降低、离体肠管收缩且不为阿托品所阻滞的物质,称为 P 物质。长期以来,由于未得到 P 物质的纯品,又缺乏灵敏的测定方法,研究的进展一直缓慢。直到1971年,Chang 和 Leeman 分离、提纯了 P 物质,随后确定了它的化学结构,建立了 P 物质的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才使 P 物质的研究有了较快的进展。现在有一些证据证明 P 物质是一种神经介质,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选择性分布和特异性传递通路;特别在痛觉调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干细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ong Y  Zhu C  Jiang JY 《生理科学进展》2001,32(2):141-143
神经干细胞广泛存在于成年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生长因子及功能活动等的调节。神经干细胞产生新的神经元可能与学习和记忆有关。  相似文献   

14.
SOCS家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JF  Yao ZX 《生理科学进展》2006,37(2):108-112
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OCS)家族是一类对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的蛋白分子,参与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激素的信号调节。细胞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效应具有广泛多样的调节作用,SOCS家族的许多成员在发育时期和成年的脑内均有表达,SOCS家族不仅与细胞因子信号调节及中枢神经系统多种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而且可能是神经发育和分化的重要调控因子,并参与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本文综述了SOCS家族的发现、结构特点、脑内分布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李扬  孙心德 《生命科学》1999,11(5):215-217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分为NMDA型和非NMDA型两类,其中NMDA型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关系密切。本文综述了NMDA受体的分子特性及NMDA受体五种亚单位NR1、NR2A、NR2B、NR2C和NR2D在动物出生后脑内的时空表达;NMDA受体亚单位在发育中的作用以及NMDA受体活性的胞内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2例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诊断与误诊、实验室和病原学检查、治疗与预后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42例患者中合并其他疾病者29例,占69.0%;首诊误诊32例,占76.2%。两性霉素B(AmpB)治疗者25例,其中6例在疾病早期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15例单用氟康唑治疗。治愈20例,占47.6%;好转11例,占26.2%;死亡11例,占26.2%。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误诊率高,各种原因所致的免疫缺陷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尽早明确诊断,联合AmpB与5-FC抗真菌治疗、积极控制颅内压是降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新近研究证实,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存在内源性D-氨基酸氧化酶,参与脑内D-氨基酸的代谢.遗传学研究发现,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在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一些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的D-氨基酸氧化酶除了参与D-氨基酸的代谢以外,可能还具有其它的生理功能.本文就中枢神经系统D-氨基酸氧化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胰岛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和临床资料表明,胰岛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动物脑内有高水平的胰岛素,而且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上均存在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第二信使系统。很多神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都和胰岛素水平或胰岛素敏感性有关。同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神经元功能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胰岛素和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内的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被人类寄予了厚望。  相似文献   

19.
中枢神经损伤会导致神经元不可逆的缺失和胶质瘢痕的形成,给患者造成神经功能的障碍。再生医学认为补充缺失的神经元可能是修复损伤最理想的方法。近些年研究显示,多种成熟的细胞经过重编程后可以转分化为功能神经元。因此研究者将内源的胶质细胞进行原位重编程产生功能神经元,用于神经损伤修复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该方法展现出开发潜力和独特优势。本文就当前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原位转分化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重点介绍可进行原位转分化的胶质细胞的类型、特征和转分化研究进展,为开发新的神经损伤治疗策略及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