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点银纹夜蛾(Plusia nigrisigna)幼虫主要危害大豆和十字花科蔬菜,豆田中银纹夜蛾、大豆小夜蛾等多种害虫常常混合发生,结果往往严重影响大豆产量。1979年8月,我们从大  相似文献   

2.
1964年黑点银纹夜蛾Plusia nigrisigna Walker在甘肃省不少地区豌豆地内猖獗为害。陇南各地尤甚,以成县为例:几乎遍及全县山、川地带所有公社。有些地块的幼虫每平方米达278头,致使植株叶片被毁迨尽,甚至豆荚亦未能免遭其害。群众估计,减产当在70—80%。 同年,在成县对其幼虫的形态变异、生活习性、幼虫密度与形态变异的关系以及田间防治效果都作了初步观察,择要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建阳地区为害秋大豆的鳞翅目害虫,多为夜蛾科(Noctuidae)和尺蠖蛾科(Geometridae)的幼虫。据初步观察,计有7种。最常见者有银纹夜蛾(Phytome-tra agnata Staud.),双星小夜蛾(Lithacodia stygia Butl.)  相似文献   

4.
一、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和包涵体的形态观察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健康的 3龄期甜菜夜蛾幼虫 ,从典型症状的病死虫中提纯多角体 ,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 ,发现有典型的四角形的多角体外 ,还观察到菱形的和长方形的多角体 ;而多角体经超薄切片的样品中 ,还看到三角形的多角体。出现菱形、长方形及三角形的多角体形态 ,未见前人报道。病毒粒子的杆状形态没有变化 ,采用五种限制性内切酶 ,分析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 ,观察其酶切图谱 ,以及计算其各酶解片段的分子量 ,与前人报道的结果一致 ,未发生变化 (见另文报道 )…  相似文献   

5.
采用常规方法在室内外分别测定了0.5%甲维盐(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Banlep)微乳剂、10亿PIB/mL奥绿1号(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悬浮剂对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Fabricius)幼虫、卵及其初孵幼虫的杀伤力。试验结果表明,甲维盐和奥绿1号对初孵幼虫、3龄幼虫及卵具有很强的杀虫力,其死亡率分别可达95%~100%,且较特异性农药美满(虫酰肼)见效明显要快,是当前防治斜纹夜蛾等夜蛾类害虫较理想的2种新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6.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点委夜蛾Athelis lepigone(Moschler)各虫态的外部结构和细微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区分了成虫、蛹的雌雄特征,对成虫足、翅脉结构、幼虫头部、腹足等做了详细描述。该虫成虫和幼虫的主要鉴别特征:翅灰褐色,前翅3条黑褐色的横线呈波浪状,中剑纹为黑色三角形或菱形斑,肾形斑由黑点组成边缘,外侧中凹有白点;幼虫颅侧区有倒"八"字形暗褐色斑纹。腹背具"V"字纹,亚背线深褐色具灰白色边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茶毛虫、蓖麻蚕,棉铃虫、斜纹夜蛾、黑点银纹夜蛾以及美国白蛾等6种昆虫的11株核型多角体病毒裂解色谱图的绘制方法。通过指纹图的分析,可明显地鉴别(区分)相同亚群的不同毒株。11株核型多角体病毒既有峰群的特异性,亦有峰高比值的特异性。指纹图分析结果表明,它们是各不相同的毒株,证明了裂解气相色谱法分析鉴定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用分子杂交技术研究了黑点银纹夜蛾(Arqyrogramma agnata Stgr,)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A,A,SNPV),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PL MNPV)以及用A,A,SNPV感染斜纹夜蛾幼虫所获得的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暂称PoI MNPV)三种病毒核酸的同源性,用SDS-Tris酚法分别提取病毒核酸,用内切酶Eco RⅠ酶解,比较了病毒核酸的酶解图谱及分子量,用〔α-~(32)P〕dATP标记的三种病毒核酸Eco RⅠ酶解片段作探针,分别与各病毒核酸的Eco RI酶解片段杂交,结果表明PoI MNPV与PL MNPV的病毒核酸同源,而A,A,SNPV DNA不与PoI MNPV DNA、PL MNPV DNA杂交,无同源序列。  相似文献   

9.
<正> 蓖麻夜蛾Achaea meliccrta(Drury)又称拟尺蠖,属鳞翅目夜蛾科。幼虫为害蓖麻叶,严重时对其产叶或产籽影响极大。 一、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1.成虫 头胸部红褐色。前翅灰褐色,自前缘至后缘有两条红褐色至灰褐色的波纹中线,中室有两个不很明显的黑点,外缘线波纹状明显,后翅黑褐色,中有带蓝色的白色宽大斑,外缘亦有三个稍带蓝色的白色近似圆形纹,翅基部暗褐色。  相似文献   

10.
包括CIBA-Geigy(北卡罗来纳,美国)的研究人员、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和Jawraharlal Nehru大学的New Delhi的一个研究小组报道了他们在新型病虫害防治物质方面的重要进展。方法包括用携带昆虫选择毒素(AaIT)的重组核多角体病毒(NPV)感染害虫,AaIT是从蝎子Androctonus australis中分离的。重组苜蓿银纹夜蛾(Autographa californica)NPV经口侵染一些重要的鳞翅目昆虫,包括实夜蛾属(Heliothis)、粉夜蛾属(Trichoplusia)和灰翅夜蛾属(Spodoptera)的夜蛾。该病毒能有效的缩短致死时间,其2龄幼虫的LT50为88.0小时,相比之下野生型AcNPV的LT50为125小时。这表明AaIT以较低的浓度存在于幼虫的血淋巴中。  相似文献   

11.
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斟纹夜蛾卵壳表面结构和形状,首次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斟纹夜蛾卵产后发育33、48、57、63、71、84h和87h后的幼虫体壁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黄东林  蒋芳敏  徐波  陈军 《昆虫知识》2007,44(4):527-530
利用室内饲喂法,以高羊茅分别为对照,研究狗牙根(Cynodon dacyton)、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对淡剑纹灰翅夜蛾Spodoptera depravata(Butler)存活、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狗牙根、白三叶草饲喂淡剑纹灰翅夜蛾的化蛹率、幼虫成蛾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幼虫历期显著长于对照组。用狗牙根、白三叶草饲喂幼虫时,淡剑纹灰翅夜蛾的蛹期、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成虫寿命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但幼虫龄期明显增加。狗牙根、白三叶草饲喂的淡剑纹灰翅夜蛾种群增长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1)世代净生殖率(R0);(2)内禀增长率(rm);(3)周限增长率(λ);(4)种群数量趋势指数(I)明显降低;世代平均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明显延长。由此可见,狗牙根和白三叶草并不是淡剑纹灰翅夜蛾喜好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3.
紫外线、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fMNPV)和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都可诱导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SL-1细胞凋亡,这说明在SL-1细胞中Caspase表达活性高,本实验从莲纹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序列出发,根据其中保守性高的序列设计引物,提取SL-1细胞中的总RNA,并进行逆转录和PCR扩增,获得了一条419bp的cDNA。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以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基因mRNA的cDNA的重组质粒PMA-Ⅵ DNA转化E.coli RR_1。采用了多种筛选方法,包括抗菌素抗性筛选,菌落杂交及电泳等方法。快速地筛选出含有PMA-Ⅵ质粒的菌株。并以蓖麻蚕NPV-DNA作探针,通过Southern杂交,表明蓖麻蚕NPV基因组中具有与苜蓿银纹夜蛾NPV多角体蛋白基因同源性的核苷酸序列。  相似文献   

15.
吴荣宗 《昆虫学报》1977,(4):445-450
夜蛾是花生重要害虫,过去对它们的种类未有系统调查。作者在广东曾对这类害虫进行过调查和观察,比较普遍发生的夜蛾种类共计7种: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Fabricius)],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南方银纹夜蛾(Chrysodexis eriosomaDoubleday),坑翅夜蛾(Ilattia octo Guenee),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ubner)],豆毛胫夜蛾[Mocisundata(Fabricius)]。  相似文献   

16.
警纹夜蛾幼期虫龄区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脱皮法、测量头壳宽度法等,描述了警纹夜蛾幼期各虫龄的形态特征并加以比较,同时发现六龄幼虫具有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7.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原产北美,现已入侵中国许多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杆状病毒是多种昆虫的病原体,对非目标生物无毒无害,是很有应用前景的生物农药,其施用可大大减缓草地贪夜蛾对化学农药抗性产生速度.以往的研究发现,虽然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可感染许多种鳞翅目昆虫,但对草地贪夜蛾口服感染能力较差.选择毒力增强的变异体是提高AcMNPV作为病毒杀虫剂应用的一个新方向.在本研究中,使用野生型AcMNPV在草地贪夜蛾2龄末幼虫中连续传代20次,并对亲本和后代分离株的毒力进行了评价.与野生型AcMNPV相比,后代分离株对草地贪夜蛾2龄末幼虫毒力显著提高.由于病毒的复制依赖于宿主细胞,受到草地贪夜蛾选择压力的影响,AcMNPV的基因发生变异.宿主适应性强的毒株在草地贪夜蛾体内的感染增殖能力较强,容易获得生长优势并成为优势毒株.更进一步,本研究通过二代测序分析了突变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可为生物农药生产提供高毒力毒株,也可在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控和持续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银纹夜蛾(Phytometra agnata Staud.)群众众叫“豆青虫”、“豆步曲”,是近年来我区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大豆害虫。1960—1962年曾连续发生,1961年8月初全县发生面积达13万多亩,一般单株虫口3-5头,多至数十头,大豆被害减产15%左右。 经过两年的饲养观察,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一)生活习性 银纹夜蛾在我县一年发生1—2代。6月下旬始见成虫,7月后蛾量增多。成虫白天潜藏在茂密的豆棵间,傍晚开始飞舞,飞翔很快,阴天白昼也有活动。趋光性弱。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散产于豆叶背面,经三、五天孵化幼虫。7月中下旬幼虫  相似文献   

19.
日本Kyo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aculty of Textile Science的研究人员利用专门设计的病毒载体,将萤火虫虫荧光素酶基因导入蚕中。他们还成功地导入了外源基因,并成功地获得了后代。 以Hajime Mori为首的研究人员将虫荧光素酶基因导入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置于Drosophila热激蛋白基因启动子调控之下。用重组病毒接种蚕的第5次蜕皮期的幼虫时,在病毒侵染的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主害代幼虫在麦秸下隐蔽危害玉米幼苗,早期难以发现。本文研究其在田间的消长动态和暴发危害规律。【方法】2014-2016年间,在河北省中南部进行广泛监测,选择在二点委夜蛾的重灾区开展调查。从玉米播种后进行系统监测,一旦发现有幼虫的田块,每天进行调查,其中在邯郸的馆陶县和沧州的南大港得到了完整数据。【结果】玉米田二点委夜蛾主害代幼虫消长规律呈现Peal-Reed曲线,具体表现为在田间发现幼虫后,虫量迅速增加,维持高水平后开始化蛹,而后开始迅速下降。玉米苗被害株率随时间呈现S曲线,玉米苗出现被危害后,被害株率迅速增加,4 d后被害株率达到最高值,然后趋于稳定。【结论】本研究证实了二点委夜蛾属于生态型气候性害虫,具有暴发性强、危害迅速的特点,其结果为二点委夜蛾科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