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长春地区动物和人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状况,建立流行病学监测网.采集长春市动物养殖场动物粪便和腹泻病人便样进行监测.结果在牛粪和鸡粪中共检出2株O157H7大肠杆菌.可见,在长春地区存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菌潜在污染的威胁,需要加强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感染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HEC)感染是一种重要的新发传染病 ,O15 7是EHEC的一个主要菌型 ,感染该菌可使人患腹泻、出血性结肠炎 (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HUS)等 ,死亡率较高。EHECO15 7感染在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都有暴发流行。EHECO15 7产生的粘附因子Intimin可引起粘附擦拭 (A/E)损伤 ,并可产生致死性的毒素Stx。抗生素治疗可使患者并发HUS危险性增加 ,临床上无特效的治疗药物 ,疫苗研究将对EHECO15 7的控制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TCCP(內膜素受体偶联细胞骨架蛋白,Tir couple cytoskeleton protein)是近年研究新发现的EH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致病分子,它经大肠杆菌Ⅲ型分泌系统转导入宿主细胞内,结合并活化宿主蛋白N-WASP(神经威奥综合症蛋白),引起肌动蛋白的聚集,最终诱导特征病理改变黏附、擦拭(A/E)损伤的形成。本文就近年来对它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TCCP(内膜素受体偶联细胞骨架蛋白,Tir couple cytoskeleton protein)是近年研究新发现的EH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致病分子,它经大肠杆菌Ⅲ型分泌系统转导人宿主细胞内,结合并活化宿主蛋白N-WASP(神经威奥综合症蛋白),引起肌动蛋白的聚集,最终诱导特征病理改变黏附、擦拭(A/E)损伤的形成.本文就近年来对它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能引起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大肠杆菌O157∶H7的主要毒力因子紧密黏附素由其毒力岛LEE岛上的eae基因编码,C末端的280个氨基酸是受体结合位点。目前发现紧密黏附素受体有紧密黏附素转位受体(Tir)、核仁素和β1整合素。紧密黏附素主要与受体Tir结合,通过Ⅲ型分泌系统转位到宿主细胞,在Tir-细胞骨架偶联蛋白(Tccp)的参与下,与N-Wiskott aldrich综合征蛋白、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3相互作用产生信号级联放大,导致宿主大肠黏膜上产生黏附-抹去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DNA重组技术表达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0157:H7的EspA和EspB蛋白,并分析它们的免疫保护性。方法:采用PCR技术从EHEC0157:H7基因组中扩增espA和espB基因,连接至pET-22b(4-)载体上,转化至宿主细胞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用亲和层析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免疫小鼠分析其免疫保护性。结果:重组espA和espB基因片段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相应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一致性均为100%;得到了纯度为95%以上的重组EspA和EspB蛋白,免疫小鼠所得到的抗体效价均为10^6。结论:重组EspA和EspB蛋白获得了可溶性表达,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性,为进一步制备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rya.  B 安平 《微生物与感染》1991,14(3):130-131,134
  相似文献   

8.
大肠杆菌O157:H7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玉强 《微生物与感染》1998,21(3):28-29,33
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主要病原血清型,它可通过特殊的粘附因子粘附靶器官,产生类志贺毒素Ⅰ,Ⅱ(SLT-Ⅰ,Ⅱ)和肠溶血清(hly)等发挥作用,可引起肠出血性腹泻、溶血性尿素综合征(HUS)、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疾病。  相似文献   

9.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性病原菌,可引起多种致死性疾病的爆发流行。Tir细胞骨架偶联蛋白(TccP)是近年来发现的O157:H7的一种新的重要的毒力因子,在O157:H7黏附宿主细胞造成黏附擦拭(A/E)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ccP相关研究对阐明O157:H7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Red系统构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sRNA基因E40缺失突变株。方法:选取本实验室预测并经过实验验证的sRNA基因,根据NCBI上相应的序列,设计2对引物分别扩增该sRNA基因的上下游分别长464和455bp的同源臂,经PCR扩增,构建到相应的载体,最后以构建好的含上下游同源臂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长约2500bp的线性片段作为打靶片段,在Red重组系统的作用下与sRNA基因E40的上下游同源区域发生同组,从而把sRNA基因从基因组上置换下来,之后利用质粒pCP20将FRT位点间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消除。结果与结论:构建了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sRNA基因E40的缺失突变株,为进一步研究sRNA基因在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生长及致病过程中所起的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克隆表达并纯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紧密粘附素免疫保护性片段(Intimin-C),并对其部分生物学活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一个适合于O157:H7大肠杆菌疫苗及药物评价的稳定有效、经济易行的动物模型,通过筛选获得耐链霉素的O157菌,并用其在BALB/c小鼠体内传代获得对小鼠的适应株O157-Sr1.6只6周龄雄性BALB/c小鼠用链霉素溶液预处理过后,以O157-Sr1培养菌液经口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real-time PCR,快速准确检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方法: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 rfbE为待检靶基因,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Taqman探针,探针5’端用FAM基团标记,3’端用TAMRA标记。通过重组质粒的构建,建立并优化了大肠杆菌0157:H7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在人工污染样本无需富集的情况下,检测的最低DNA浓度是10拷贝/反应(3CFU/mL);特异性检测实验中,0157菌株检测结果均为rfbE阳性,而非0157:H7菌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重复性实验中,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结论:实验结果显示此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对分离的可疑大肠杆菌0157:H7菌株进行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4.
马延  周围  高原  梁龙 《生物技术通讯》2010,21(4):535-539
目的:研究生长在不同培养基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对宿主细胞造成的黏附/擦拭损伤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分别用LB、DMEM、DMEM(含10%胎牛血清)、DMEM(含终浓度为25mmol/L的HEPES)等4种培养基培养O157∶H7,然后感染HeLa细胞,利用Giemsa染色观察细菌黏附差异,进行肌动蛋白荧光染色实验并观察宿主细胞肌动蛋白聚集差异。结果: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EHECO157∶H7,其黏附力增加,聚集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能力明显增强。结论:为进一步研究EHECO157∶H7的致病性,探索O157∶H7新的致病因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流行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病原血清型,可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极易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1982年被发现以来,大肠杆菌O157∶H7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引起过爆发流行,呈现了流行的世界性,中国也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爆发,死亡率极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综述试图通过对大肠杆菌O157∶H7在世界范围流行状况的描述,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识,为相关疫苗的研发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e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是一种重要的传染病病原菌,以EHEC O157∶H7标准菌株rfbE保守区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和一条探针,建立了检测EHEC O157∶H7核酸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最低检测限为20 cfu/mL,线性范围是102~108 cfu/mL.稳定性试验表明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06%和2.45%.  相似文献   

17.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e 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是一种重要的传染病病原菌,以EHEC O157:H7标准菌株rfbE保守区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和一条探针,建立了检测EHEC O157:H7核酸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最低检测限为20 cfu/mL,线性范围是102~108cfu/mL。稳定性试验表明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06%和2.45%。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原核表达基因工程茵中实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转移紧密黏附素受体(Translocated Intimin Receptor,Tit)蛋白的高效表达,并对其活性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采用PCR方法从EHEC O157:H7基因组中调取tir基因,插入pEASY-T1 克隆栽体.克隆质粒测序鉴定后,采用Nde Ⅰ、Xho 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双酶切pEASY-Tl-tit质粒获得tir基因,连接同样经过双酶切的pET-22b(+).表达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相对分子质量,Western blotting验证抗原活性.荧光显微镜观察蛋白是否具有嵌入细胞膜的活性.结果:PCR扩增得到1686bp的目的片段.构建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2b(+)-tir经酶切鉴定及测序与预期序列一致.目的蛋白以裂解上清形式表达,表达量约3mg/ml.经镍柱纯化后纯度达90%以上.重组表达的Tir具有嵌入细胞膜的生物学功能.结论:成功表达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Tir蛋白,为Tir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基因缺失疫苗株的构建及其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感染是重要的新发食物源性传染病,主要致病特征之一是能引起人肠上皮细胞特征性的A/E损伤,A/E损伤主要是由LEE致病岛所编码的毒力因子所引起,ler是LEE致病岛毒力基因群的中心调节基因,对LEE致病岛所编码的毒力因子有正调控作用。O157:H7另一个毒力因子是由整合到染色体上的原噬菌体编码的Stx毒素。以O157:H786-24为始发菌株,利用自杀性质粒pCVD442和同源重组的原理构建了O157:H7的ler基因缺失突变菌株(缺失了ler基因中第73-351位的碱基,共279bp),并利用噬菌体消除技术筛选到消除了编码Stx的原噬菌体DNA的菌株,构建出了O157:H7ler/stx基因缺失突变弱毒菌株,并对该菌株的Vero细胞毒性、小鼠模型的安全性以及乳鼠的被动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157:H7ler/stx基因缺失突变菌株丧失了对Vero细胞的毒性作用,并丧失了对实验小鼠的致病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乳鼠被动免疫保护性实验表明,用该菌株免疫母鼠后,乳鼠通过吸吮母乳可以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O157:H7ler/stx基因缺失突变弱毒菌株可作为预防EHEC O157:H7感染的疫苗候选株,为最终研究制出O157的基因工程菌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感染是重要的新发食物源性传染病,主要致病特征之一是能引起人肠上皮细胞特征性的A/E损伤,A/E损伤主要是由LEE致病岛所编码的毒力因子所引起,ler是LEE致病岛毒力基因群的中心调节基因,对LEE致病岛所编码的毒力因子有正调控作用。O157:H7另一个毒力因子是由整合到染色体上的原噬菌体编码的Stx毒素。以O157:H7 86-24为始发菌株,利用自杀性质粒pCVD442和同源重组的原理构建了O157:H7的ler基因缺失突变菌株(缺失了ler基因中第73-351位的碱基,共279bp),并利用噬菌体消除技术筛选到消除了编码Stx的原噬菌体DNA的菌株,构建出了O157:H7 ler/stx基因缺失突变弱毒菌株,并对该菌株的Vero细胞毒性、小鼠模型的安全性以及乳鼠的被动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157:H7 ler/stx基因缺失突变菌株丧失了对Vero细胞的毒性作用,并丧失了对实验小鼠的致病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乳鼠被动免疫保护性实验表明,用该菌株免疫母鼠后,乳鼠通过吸吮母乳可以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保护作用。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O157:H7 ler/stx基因缺失突变弱毒菌株可作为预防EHEC O157:H7感染的疫苗候选株,为最终研究制出O157的基因工程菌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