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应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对中国西南西双版纳地区13年生(幼龄期)、25年生(中龄期)、33年生(中老龄期)、50年生(老龄期)4个林龄橡胶树的液流密度进行了连续2年的观测,分析了橡胶树液流密度的变化特征,并推算了林分蒸腾量。结果表明:在日、月、季节和年尺度上,25年生橡胶树的平均液流密度均显著大于13、33和50年生(P0.01);从年尺度上看,50年生橡胶林的蒸腾量显著大于33和13年生(P0.01);西双版纳不同林龄橡胶树的液流密度大致呈抛物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生命活动最旺盛的中龄期(25年生);橡胶林的蒸腾量总体上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最大值出现在老龄期(50年生);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的年平均液流密度为16.42±3.24 g·m~(-2)·s~(-1),年平均蒸腾量为870.58±145.89 mm。  相似文献   

2.
内毒素法兔发热动物模型及其标准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大肠埃希菌内毒素(LPS),实验室的温湿度、动物的固定方法和动物的生理机能状态对兔发热反应的影响.方法实验在能控制温湿度的实验室内进行,静脉注射不同剂量(0.5?ng/kg\,2?ng/kg\,20?ng/kg\,100?ng/kg\,200?ng/kg\,2000?ng/kg)大肠埃希菌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发兔发热反应.结果随LPS注射剂量的增加兔发热反应增强.表现在发热潜伏期逐渐缩短;发热高峰值逐渐增加;发热时程逐渐延长;体温反应指数逐渐加大.另外LPS注射剂量不同,动物发热曲线的峰型亦不相同,小剂量LPS(0.5?ng/kg及2?ng/kg)可诱发单峰型发热反应;用量增加到20?ng/kg以上时,呈双峰型发热反应.静脉注射剂量为100~200?ng/kg时兔发热反应呈典型的双峰热,且发热反应均一,是造模的适宜剂量.实验结果证明实验室的温度为25℃左右动物以颈部固定方法为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产角度,着重探讨了由筋骨草提取的蜕皮激素(以下简称MH)在调节蚕儿生长发育和增产蚕丝方面的实用价值:(1)家蚕末龄中期(饷食后72小时左右),每头添食MH3微克,可以缩短龄期,提早两天上簇结茧,避免或减少缺叶倒蛋的损失;(2)在见熟前10小时,每头添食MH2微克,连添二次,可使五龄经过缩短14小时,上蔟开始到上蔟终了的时间,从对照区的39小时缩短到14小时。一般见熟5—10%添食MH2.2微克/头,12小时后即可全部上蔟,熟蚕出现率非常集中,这可大大提高上蔟工效,提高养蚕的劳动生产率:(3)见熟时添食MH还可有效地减少不结茧蚕发生,这不仅在提高JHA增产效果方面,而且在一般养蚕生产中防止不结茧蚕方面,也有重要意义;(4)试验还发现,五龄早期(饷食后24小时)添食适量的MH,有一定的增丝效果,不同试验中,平均茧层量增长幅度4—17%不等;(5)家蚕末龄添食MH,能明显地提高一日茧层量,提高幅度为5—30%,依MH添食时刻为转移。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植源性β-蜕皮素(简称MH)对家蚕丝腺成长及合成甘氨酸、丙氨酸有关酶系的影响,探讨了5龄不同时期添食β-蜕皮素后丝腺体的成长及后部丝腺和脂肪体中丙氨酸-酮丙二酸、丙氨酸-乙醛酸和鸟氨酸转氨酶活力的变化。通过实验观察到:(1)5龄早期(饷食)添食β-蜕皮素,龄期延长8—9小时,茧层量增加,后部丝腺和脂肪体内丙氨酸-酮丙二酸转氨酶、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在处理后6-12小时内,比对照组增高40—50%。随之酶活力略下降,至5龄后期复又升高,明显超过对照组。脂肪体中鸟氨酸转氨酶在β-蜕皮素处理后6小时和48小时均低于对照组。12—24小时以及48小时后直至老熟则明显高于对照组。(2)5龄后期(V—136小时)口腔注射β-蜕皮素,龄期缩短12—18小时。脂肪体和丝腺体中丙氨酸-酮丙二酸转氨酶、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一般增高20—40%),老熟时迅速下降。本文对有关保幼激素和β-蜕皮素对5龄家蚕两种靶细胞(丝腺细胞和脂肪细胞)的相互配合和制约以完成对蚕整体的调节控制,以及这两种昆虫激素应用于蚕业生产以控制5龄期的长短和增加蚕丝产量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幼蛇的冬养     
顾学玲  顾孝银 《蛇志》2002,14(3):78-78
出生第一年的幼蛇宜在室内越冬 ,为了有效缩短蛇的育成周期 ,可以打破冬眠期转为冬季室内养殖。第一年的幼蛇因没有冬眠适应性 ,可在保证幼蛇所需的温度、湿度条件及能够供应充足的活体小动物 ,就可以进行冬季室内养殖 ,以下简称冬养。  幼蛇冬养的温度宜在 2 0~ 2 8℃之间 ,湿度应在 50 %~ 60 %左右 ,幼蛇大多采取人工灌喂混合饲料或流汁饲料的方法 ,来解决其所需的营养和消耗。一般 5~ 7天灌喂 1次 ,喂时可使用中型的 (容量为 2 0 ml)钝头注射器 ,每次灌喂标有刻度的 1~ 2小格 ,操作时需两人进行 ,一人持蛇使之不动 ,另一人轻掰蛇口…  相似文献   

6.
家蚕化学感受蛋白CSP16的表达及结合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在昆虫化学信号的感受识别和生长发育调节等生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CSP16在家蚕Bombyx mori中的功能。【方法】利用RT-q PCR分析csp16在家蚕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征,用原核表达系统对家蚕CSP16进行表达纯化,并通过荧光结合实验检测该蛋白与不同配体化合物的结合特性。【结果】RT-q PCR结果表明,csp16在家蚕1-5龄幼虫中呈规律性表达,各龄期眠蚕中表达量最高,5龄第3天幼虫中主要表达于头、表皮、精巢和卵巢等。蜕皮激素(20E)处理后csp16在不同龄期幼虫和5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上调。纯化后CSP16的荧光结合实验表明,CSP16与醇类、酯类、醛类、酚类和苯环类等化合物的亲和力都较弱。【结论】csp16在家蚕不同龄期幼虫眠蚕中表达量最高,蜕皮激素使csp16在家蚕取食幼虫中的表达量出现上调,提示其可能参与家蚕幼虫的蜕皮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条件下,分别用马尾松针叶(Pinus massoniana Lamb.)、湿地松针叶(Pinus elliottii Engelm)、以及在不同的幼虫龄期从用马尾松针叶转移到用湿地松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观察转换寄主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用马尾松针叶饲养转换到用湿地松针叶饲养,可显著影响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而且当在马尾松毛虫幼虫老龄期进行转换寄主饲养比低龄期转换寄主饲养,可显著缩短马尾松毛虫幼虫的发育历期,降低死亡率,同时,可显著增加幼虫体重、蛹重和化蛹率;对食物的营养效应也越强。(2)取食马尾松的松毛虫较取食湿地松的马尾松毛虫发育历期短,死亡率低,幼虫及蛹重增加,产卵量高。结果说明,马尾松毛虫从马尾松转换移到湿地松上取食对其生长发育与繁殖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8.
《昆虫知识》2007,44(3):433-433
如果能够通过基因调控使蚕吐出各种颜色的蚕丝,那么我们还需要给丝绸染色干什么呢。这是日本东京大学的科学及们的目标,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基因工程让蚕吐出指定颜色的蚕丝。他们的结果发表在最新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东京大学的Takashi Sakudoh说:  相似文献   

9.
鞭角华扁叶峰幼虫期的呼吸代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周直 《昆虫学报》2001,44(3):311-315
报道了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ellicornis幼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耗氧量,试验表明,鞭角华扁叶蜂的耗氧量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而增加,在同一龄期内,耗氧量与虫体鲜重呈2次曲线相关;在不同的龄期之间,耗氧量则与虫体鲜重的0.8299次方成正比,在同一龄期内,幼虫的代谢速率呈抛物线状;在整个幼虫期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鞭角华扁叶蜂幼虫期的呼吸代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鞭角华扁叶蜂Chinolyda flagellicornis幼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耗氧量.试验表明,鞭角华扁叶蜂的耗氧量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而增加,在同一龄期内,耗氧量与虫体鲜重呈2次曲线相关;在不同的龄期之间,耗氧量则与虫体鲜重的0.8299次方成正比.在同一龄期内,幼虫的代谢速率呈抛物线状;在整个幼虫期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1.多化性蚕种南农七号五龄中期喷布保幼激素类似物(734-Ⅱ)的剂量为0.05微克/克幼虫体重,二化性蚕种为0.08微克/克幼虫体重。将使龄期延长18—24小吋,增加茧丝量12—24%。 2.正常情况下,五龄期后部丝腺转氨酶的活性以饷食后72小时为最大,以后渐次下降,熟蚕前又稍有回升。二化性蚕种的茧层量较多化性蚕种多一倍左右,同样它的转氨酶最大活性亦较多化性蚕种多70%。 3.用734-Ⅱ号处理后12—24小时内,后部丝腺的转氨酶活性较对照区明显下降,48小时后又回升并超过对照区,以后虽渐次下降,仍明显地高于对照区,熟蚕前则又有所回升。喷布734-Ⅱ号后使二化性蚕种的茧层量增加10—16%,而转氨酶活性增加10—25%。同样,多化性蚕种的茧层量增加18-24%,而转氨酶活性增加20—40%。可以认为734-Ⅱ号促进转氨酶活性的提高,是增产茧丝的生理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钙调素对细胞周期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C3细胞是一种用真核表达载体1~(CaM)转染NIH 3T3细胞建成的可调钙凋素(Calmodulin,CaM)高表达细胞模型。通过分子杂交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证实在地塞米松(Dexamethasome,DXM)作用下,RC3细胞可高表达CaM。CaM的过表达使G_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加;CaM拮抗剂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TFP)则使G_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减少。高表达CaM使细胞分裂指数提高,G_2期细胞减少,有丝分裂前期细胞增加,M中期细胞比例下降。而TFP处理则使分裂指数下降,G_2期细胞增加,M前期细胞减少,M中期细胞增加。实验结果表明CaM在G_1/S、G_2/M和M中期/M后期3个位点上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通过加速G_1至S期,G_2至M期和M中期至M后期的进程,使细胞倍增时间缩短,促进细胞增殖。本工作表明,RC3细胞作为CaM表达可调细胞模型,是研究细胞周期调控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主要应用滤纸色层分析方法, 从桑叶与蚕体内有机酸、氨基酸以及糖的消长关系, 探讨不良桑叶品质导致蚕儿健康程度下降的若干生理机制。 在实验中, 采用不同肥、水、密植条件下栽培的软嫩桑叶和成熟桑叶作为供试饲料, 分别给予五龄蚕儿, 同时期分析各类型桑叶及蚕体内胃液、血液和蚕粪的有关化学成分。 研究结果表明, 软嫩桑叶中含有多种游离有机酸, 计有较多量的草酸和延胡索酸以及含量较少的酒石酸、柠檬酸与琥珀酸。延胡索酸的存在, 一般可作为不成熟桑叶的一个标志。成熟桑叶中以含有多量的琥珀酸为特征, 也含有较少量的草酸。蚕儿吃了软嫩叶之后, 在五龄前半期, 蚕粪中的草酸含量显著增多, 在后半期, 正当蚕粪草酸含量减少时, 蚕儿胃液中突然出现较多量的草酸, 其健康程度显著下降, 而后, 发现蚕儿血液中苹果酸的含量大大减少, 甚至缺乏。 桑叶中的含糖量依据其成熟程度为转移, 软嫩叶中含有的蔗糖、果糖和葡萄糖量明显较少。蚕儿吃了软嫩叶之后, 蚕体内胃液与血液中的含糖量也大大降低, 这种贫糖现象一直反映到蛹期和蛾期, 导致蚕机体生命力的降低。 桑叶中发现有十四种游离氨基酸, 软嫩叶中的氨基酸特别丰富, 成熟叶中则显著减少。软嫩叶中含有多量的游离氨基酸对蚕健康程度没有直接明显的危害, 但病蚕胃液与血液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却有减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69-676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饥饿及复投喂对大黄鱼不同组织中两型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 MSTN)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肌肉中MSTN-1和MSTN-2在饥饿035d期间, 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 分别在21d和28d达到最高, 复投喂时期逐渐下降; 脑中两型MSTN表达变化不同, 但都在饥饿35d表达量最低, 复投喂时期表达显著上升, 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脾脏中MSTN-1在饥饿28d表达量最高, MSTN-2在饥饿21d表达量最高, 复投喂时期表达都逐渐降低; 肾脏中两型MSTN表达变化相似, 都在饥饿21d降到最低, 然后升高; 肠中1型和2型分别在饥饿14d和7d表达量最低, 在28d表达量都达到最高; 肝脏中两型MSTN都是在饥饿21d表达量最低, 之后显著升高, 复投喂时期表达上升。结果提示两型MSTN在不同组织中的功能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9,他引:38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 ,研究开放式空气CO2 浓度增加 (FACE) 2 0 0 μmol·mol-1的处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 ,FACE处理对水稻株高和主茎叶片数没有明显影响 ,但使水稻生育进程加快 ,全生育期显著缩短 ,增加施N量可减缓FACE处理对水稻全生育期缩短的程度 ;FACE处理能显著增加分蘖数 ,极显著增加穗数 ,提高结实率 ,但使每穗颖花数显著减少 ;FACE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在高N条件下增产幅度更大 ;提高FACE处理的每穗颖花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能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增加施N量是提高FACE处理每穗颖花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的重要措施 .  相似文献   

16.
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不同引入途径的125I和65Zn在大蟾蜍体内的吸收与分布。无论采用注射还是灌喂的方法,蟾蜍对125I的残留动态差别不大,都可分为快清除期和平台期,0~2d为快清除期,3~7d为平台期,经过了快清除期之后,残留的125I约为起始量的8%,并维持到实验结束。注射了65Zn后,0~7d的吸收动态曲线有所起伏,但波动很小,其波动范围为102.4%~114.48%。表明大部分的65Zn仍留在体内,几乎没有排出体外。注射65Zn的转移并不明显。但灌喂65Zn的动态变化则大些,而且转移明显。其活度曲线出现阶段性下降,有两个下降期,第一个下降期为4h~3d,第二个下降期为5~7d。说明灌喂组对65Zn的转移比注射组的活跃,但在实验的第7d残留率仍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早期胚胎显微注射是目前获得转基因家蚕Bombyx mori的主要途径。显微注射操作对蚕卵的损伤导致注射后的蚕卵孵化率降低, 是家蚕转基因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本研究对不同卵龄的蚕卵进行了开孔或注射实验, 并对产后5 h的蚕卵上背侧、 腹侧、 前极、 后极和中央等5个不同的位置进行了开孔实验, 调查了卵孵化率和体形异常蚕的产生情况。结果表明: 较早卵龄期的注射或从蚕卵背侧的注射可以获得高的孵化率。腹侧注射产生大量的体形异常蚕而背侧注射的蚕完全正常。通过调整注射时期和注射位置避开上述影响可以减少死卵和畸形蚕, 提高孵化率。本研究为改进家蚕转基因操作技术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老龄小鼠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取年轻C57/B6雌性小鼠(3-4周龄)与老龄C57/B6雌性小鼠(40-42周龄)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其组蛋白不同赖氨酸位点乙酰化的变化,并用RT-PCR法检测年轻小鼠与老龄小鼠卵母细胞不同发育时期Hdac1与Hdac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1)年轻小鼠和老龄小鼠卵母细胞组蛋白H4/K12、H4/K16、H4/K5及H3/K14的乙酰化水平均随发育进程逐渐升高,在完全生长期乙酰化水平达到峰值,至MⅡ期,除H4/K12外,其它三个位点的乙酰化全部消失;与年轻小鼠相比,完全生长期时老龄小鼠卵母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较低;(2)在完全生长期之前,年轻小鼠和老龄小鼠卵中Hdac-1与Hdac-3 mRNA的表达量呈逐渐降低趋势,但老龄小鼠在MⅡ期有所升高。与年轻小鼠相比,老龄小鼠完全生长期前各时期卵母细胞中Hdac1 mRNA的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而Hdac3 mRNA的表达量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老龄小鼠卵母细胞中组蛋白乙酰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表达出现了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9.
华北稻区灰稻虱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灰稻虱为华北稻区主要害虫之一,在天津地区每年发生4-5代,以第4代或第5代的3-4龄若虫在稻田沟边、荒地杂草、土缝、稻茬内越冬;10月中旬能出现第6代的卵期,但由此孵出的若虫至11月中旬相继死去,故第6代若虫能否安全越冬尚待进一步考查。各代的发生期间互相重迭。 当春天2月末越冬若虫迁到杂草上取食、活动;4月末羽化为成虫迁入返青麦田,并在麦田内繁殖第1代;5月末以羽化后第1代成虫转入秧田,6月初至7月初移到本田,9月中水稻收获后转到荒地或新麦苗上为害。 灰稻虱卵期平均5.5-19.5天,若虫有2-7龄,一般为5龄,各龄期随不同世代而异:平均第1龄期3.1-8.9天,第2龄期2.6-8.8天,第3龄期2.2-11.1天,第4龄期2.2-10.1天,第5龄期3.5-6.8天,第6龄期3.3天,第7龄期2.5天。成虫有长翅型及短翅型两类,在天津地区—般可见短翅型雌虫而短翅型雄虫却极为稀罕。短翅型雌虫的发生和温度及饲料有关:高温和以稗子、三棱草为饲料者,短翅型雌虫发生较多。不同翅型在不同时期的成虫其产卵量不同:长翅型成虫平均每雌产卵119.2粒,而短翅型为158.1粒。 灰稻虱在本田中的消长与水稻生育期中的温湿度有关:其发生高峰处于水稻抽穗期及乳熟期。下雨后,高温有利于灰稻虱的发生。 灰稻虱每年在大田中发生数量的多寡可能受当年7-9月份降雨量的影响,7月份干旱以及7-9月降雨量较少,可能使短翅型雌虫增加,从而引起灰稻虱的猖獗。  相似文献   

20.
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是胰岛素的主要作用。用于维持血中葡萄糖(血糖)水平恒定所需的胰岛素,其量通常在上午2—7时会升高。如果这种升高还不能对付血糖量的增加,就会导致明显的高血糖症。这种现象发生在黎明时候,故被称为“黎明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黎明现象”呢?约翰·格里克等最近在《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