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微螺钉种植体支抗(Microscrew implant anchor,MIA)技术对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对龈沟液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选择在本院诊治的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86例,根据治疗方法把患者分为MIA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头帽口外弓支抗技术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MIA组给予MIA技术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检测龈沟液MMP-2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MIA组正畸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为9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P<0.05)。两组正畸后6个月的SNA角、OB与OJ值低于正畸前,MIA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正畸前后SNB角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正畸后6个月的龈沟液MMP-2值低于正畸前,MIA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正畸MIA技术在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应用能抑制龈沟液MMP-2的表达,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头颅与牙齿的X线指标,从而促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颌骨牵张治疗颌骨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颌骨畸形患者42例,根据牵张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三维颌骨牵张,对照组采用平行于矢状轴方向进行牵张,比较两组的牵张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两组牵张时间进行比较,t=7.824,P<0.05,两组牵张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无牵引器松动而发生发生牵张失败的病例,观察组无失败病例,对照组为6例,占28.57%,x2=4.861,P<0.05,两组牵张失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咬颌关系(x2=5.091,P<0.05)、颞颌关节(x2=6.431,P<0.05)、颜面外观(x2=4.434,P<0.05)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颌骨牵张法能达到成骨快,成骨质量高的要求,因此在下颌骨正畸过程中适宜采用三维颌骨牵张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青少年口腔正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正畸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头影测量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上、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移位的改善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U1-L1、U1-SN、L1-MP、U1-NA、L1-NB、SNA、SNB及ANB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U1-L1、SNB显著大于对照组,其他指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支抗方法相比,微型种植体支抗用于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等优点,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67例肝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螺旋CT平扫及多重扫描,并以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三维容积重建等后期处理,试图分析和探讨64排螺旋CT多重扫描技术及其后期图像处理技术在诊断肝肿瘤的临床应用中价值。研究结果显示CT多重扫描的检出率(95.52%)明显优于平扫检出率(71.64%);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三维容积重建三种处理技术中,动脉解剖识别方面三维容积重建技术效果最优(p0.05),病灶血管显示方面多平面重建技术效果最优(p0.05),血管连续性显示方面最大密度投影技术效果最优(p0.05);而3种后期图像显示方式在血管形态方面效果均良好(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64排螺旋CT多重扫描技术可较准确的进行肝肿瘤诊断,结合不同后期图像处理重建技术可为肝肿瘤诊断定性,在临床诊断肝肿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畸联合修复方案对正畸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2年5月来我院口腔科进行医治的牙列稀疏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先行正畸治疗,后进行修复治疗,对照组仅进行正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78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组治疗后24例有效,12例显效,3例无者,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治疗后18例有效,8例显效,1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可以达到患者对美观、舒适的要求,效果较单纯的正畸治疗明显,是一种理想、有效的治疗牙列稀疏、错颌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支抗材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型种植支抗技术进行治疗,50例对照组口腔正畸患者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指标(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移位和上中切牙倾角)、咀嚼功能(咬合力和咀嚼效率)、牙龈指标(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及并发症。研究表明,术后第2天,观察组患者的中切牙凸距差和上中切牙倾角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p=0.001),而磨牙移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9)。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咬合力和咀嚼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有6例(12.00%)患者出现不良并发症,对照组为14例(28.00%),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6)。本研究结论初步表明,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疗效优于传统支抗(口外弓加强支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牙龈健康,并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颈部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咽异感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咽异感症患者临床资料,按诊断所用不同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行X线片检查,观察组54例在其基础上行颈部CT扫描与多平面重建,比较两组诊断准确情况及两种检查方法在各颈部病变中的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6.30%显著比对照组63.64%高(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颈部囊肿(肿瘤)、颈椎病(颈部外伤)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CT扫描多平面重建在颈部感染、甲状腺病变中的检出率均比X线片检出率高(P0.05)。结论:颈部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在咽异感症诊断中具较高应用价值,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且诊断更为细致,可检出各种颈部病变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正畸患者口腔内环境往往会受到多种不良影响,造成大量微生物种群定植于牙龈周围,并形成牙菌斑改变牙周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对正畸效果及疗程产生较大不利因素,如何采用合理干预措施降低口腔正畸患者牙菌斑和牙龈炎的发生率,成为正畸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脉冲式冲牙器对正畸患者牙菌斑及牙龈炎症的影响。方法:以82例青少年正畸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将正畸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于正畸后30天后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及日常刷牙方法系统培训,研究组正畸患者采用脉冲式冲牙器;于干预前后评价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和Quigley-Hein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结果:在干预前,志愿者与正畸30天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口腔卫生问题,正畸患者GI及PI等指数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定周期的干预,两组正畸患者的GI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研究组患者效果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式冲牙器能够产生超细高压脉冲水柱,可以在正畸治疗期间有效提高菌斑清除率,减缓牙龈炎的进程,不同程度改善正畸患者口腔卫生,有助于提高正畸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对牙周炎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78例牙周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9例每组。对照组采取单纯的牙周组织再生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口腔正畸进行治疗。治疗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菌斑指数(PLI)、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AL)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6、IL-8、TNF-α水平、GI、SBI、PLI、PD、A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口腔正畸治疗能有效降低牙周炎患者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应用于CT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CT增强扫描过程中造影剂外渗的住院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局部皮肤采用硫酸镁湿敷,观察组患者应用水胶体敷料,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外渗恢复情况及局部皮肤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疼痛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增强扫描导致的造影剂外渗治疗中,水胶体敷料不仅可有效缓解造影剂对局部组织刺激所产生的疼痛感,且能有利提高治愈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采用牵张成骨以及正颌正畸技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 例颞下颌关节强直 继发小下颌畸形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仅采取正颌正畸治疗,观察组一期通过关节成形 术解除关节强直,完成正畸治疗后,二期采用牵张成骨以及颏成形术矫治小下颌畸形伴随OSAHS,术后进行8-35 月的随访,评价 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牵张距离、颏前移距离以及术后张口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最大张口度均大于20 mm,平均最大张口 度由术前的3.2 mm增加至术后的36.7 mm,P<0.05,观察组术后能够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两组患者术后的平均睡眠紊 乱指数(AH1)、LAST、后气道间隙(PAS)以及SNB 角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患者的OSAHS 症状均得到显著 的改善,未出现OSAHS复发情况。结论:牵张成骨联合正颌正畸技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可以很好的矫治 牙额面畸形,且能够有效改善伴发的OSAHS 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80例需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正畸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的手术成功率、治疗结果及随访2周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70.0%,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为(4.54±1.21)mm(增加80.9%)、上中切牙倾角为(27.27±4.45)mm(增加132.3%)、下齿槽座角为(1.49±0.53)mm(增加81.7%)、尖牙间宽度为(1.73±0.69)mm(增加143.7%)、磨牙移位为(3.25±0.73)mm(降低37.1%)、上齿槽座角为(-1.81±0.46)mm(降低147.9%),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2周内,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口腔炎症、口腔感染、不适感降低以及软组织轻度浮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显著低于对照组(30%,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能发挥理想的矫治效果,稳定性好,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康复新液对口腔正畸所致慢性牙龈炎临床疗效及对牙龈肿胀及疼痛改善情况的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地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因口腔正畸所致慢性牙龈炎患者85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牙龈清洁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牙龈清洁术联合康复新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度和肿胀度情况、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及龈沟液中炎性因子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变化情况。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度和肿胀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I、PLI、SBI及PD值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I、PLI、SBI及PD值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龈沟液中IL-1β、TNF-α及PGE2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龈沟液中IL-1β、TNF-α及PGE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说明,康复新液可改善口腔正畸所致慢性牙龈炎患者的疼痛度和肿胀度,促进牙龈健康状态的恢复,降低龈沟液中炎性因子和PGE_2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研究口腔综合保健对儿童龋齿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在2014年4月到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200例需要预防龋齿的儿童患者,并且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把200例儿童平均分成两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的儿童患者采取常规的预防龋齿方法,对照组的儿童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腔综合保健干预治疗。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儿童经过口腔综合干预之后,每天的刷牙次数在2次以上,并且在饭后均有漱口的习惯,对比之后发现对照组儿童的龋齿发生率小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对比观察可以发现,采用口腔综合保健对于儿童龋齿的预防有显著效果,并且这种手段能够明显降低儿童龋齿的发生率,所以这种口腔综合保健适合我国口腔医疗机构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维护口腔内菌群平衡的角度出发,观察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的影响及其临床效果,探索一种适用于固定正畸治疗患者,无副作用,效果好的新型微生态防龋药物。方法将20例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无龋病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试验组给予乳杆菌代谢产物含漱液;对照组给予纯净水。2组病例分别与含漱前,含漱20、40和60 d进行改良菌斑指数(MPLI)、唾液pH的检测和口腔微生物学检查。以对照组为标准观察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数量的变化趋势和乳杆菌代谢产物含漱液对MPLI和唾液pH的影响。结果(1)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使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的MPLI指数降低、唾液pH升高。(2)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使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数量下降。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MPLI和唾液pH具有改善作用;对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有明显的杀菌抑菌作用,并对维持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菌群平衡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86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86例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动态心电图24h进行连续监测,比较诊断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ST段发作高峰为早上6点~12点,以及最低时段为晚上12点~早上6点,两个时段的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且P0.05;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生次数为990次,其中观察组775次,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次数,且P0.05;两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135例,其中观察组检出121例,检出率为8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且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灵敏性,可有效提高心肌缺血检出率,为冠心病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腔矫正器对错颌畸形患者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口腔科进行口腔矫正器治疗的错颌畸形患者48例,分别在矫正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其口腔微生物进行培养,观察比较错颌畸形患者在矫正治疗前后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变化。结果:1矫正治疗后1个月口腔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6.7%、9.3%,均高于矫正治疗前,且变形链球菌在矫正治疗前后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口腔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检出率均较矫正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矫正治疗后1个月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核酸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8%、13.0%和11.1%,均高于矫正治疗,且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在矫正治疗前后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治疗后3个月、6个月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杆菌、核酸杆菌的检出率均比矫正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矫正器的放置破坏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平衡,影响牙齿、牙周的健康,应引起临床重视,及早做好预防及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实际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在对2014-2015年精神科患者就诊记录中随机选取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立哌唑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随时记录。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阿立哌唑之后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患者采用的利培酮,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方面,阿立哌唑的效果明显,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对颅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之中应用CT诊断的方式,并对其临床应用的价值进行观察并分析。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诊断的颅脑肿瘤患者共计352例,在征得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调查与分析。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我院常规的CT诊断方式,观察组则首先对临床诊断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之后再对患者进行临床CT的诊断,由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并对两组患者临床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过诊断,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CT的检出率达到了97.73%,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4.09%,其差异具有着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在对颅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之中,CT检查的方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准确的定量与定位,若能够在诊断之前对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能够有效地提高CT诊断在临床之中能够获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儿与其口腔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相关性,为儿童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分别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儿和牙周健康的儿童作为观察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应用PCR技术检测采集的牙菌斑和含漱液样品中的H.pylori,并比较两组儿童口腔H.pylori检出率的差异及龈上、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程度牙周炎患儿检出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口腔中H.pylo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8 1,P0.05);慢性牙周炎患儿龈下菌斑H.pylori检出率明显高于龈上菌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8.119 9,P0.05);不同程度牙周炎患儿H.pylori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中度和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83 1,P0.05)。结论口腔中H.pylori可能在儿童慢性牙周炎致病过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