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研究并探讨护理干预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以我院2011年6月-2012年3月期间共收治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8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的患者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由400例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患者组成,对照组的患者在手术治疗之后进行常规的护理即可,而治疗组的患者则在手术之后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的400例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患者中,显效的为341例,有效的为39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对比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者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治疗之后,对其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使其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更加有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值得在现代的临床中进行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屈光回退是角膜屈光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其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需要再次手术的患者,应根据初次手术方式、距离初次手术时间、回退度数,在充分评价角膜情况后合理选择增效术,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是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主要手术方式。本文就两者术后屈光回退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不同增效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张良花  吴晓华  余风翔 《蛇志》2009,21(3):238-23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目前安全性、准确性、稳定性以及疗效的预测性都较好的一种屈光不正矫治术.是目前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首选的屈光手术之一。其原理是用显微板层成形系统掀开一个角膜瓣.在瓣下角膜基质层上用准分子激光根据近视、远视和散光度数进行精确切削。我院于2008年2月从德国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第八代爱丽丝智能高速扫描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自4月份开展该术以来。共有212例(408只眼)患者要求手术,通过术前资料评估及术前检查.筛查确定出198例进行LASIK术。通过术前的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以及术后的详细指导及定期复查随访.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双面式切削原位角膜磨镶术(Both-sided LASIK,BSL)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的改良,BSL将部分激光切削分布在角膜瓣基质面,因而减少了对角膜基质床的切削,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角膜基质床的剩余厚度,为降低术后角膜膨出提供可能,对屈光度相对偏高和/或角膜相对偏薄的患者,尽量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并为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增强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对近年BSL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表层无痕术治疗近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进行准分子激光表层无痕术治疗的近视患者110例(198眼),根据眼屈光度数分为低(-1.00~-3.00 D)、中(-3~-6 D)、高(≥-6 D)度近视组。应用准分子激光对上皮层、前弹力层和前部基质层采取屈光性的切削,使眼球的表面稍微变平,角膜曲率进而改变。于术后复查眼部症状、上皮愈合情况、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屈光度。结果:仅少数患者于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异物感,182眼(91.92%)角膜上皮在3天内愈合;术后所有患者的眼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疼痛,但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好转,术后6 d疼痛感消失;与术前裸眼视力相比,三组在术后1天、1周、2周、1月和3月视力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在术后各时期的视力均明显低于低度近视组(P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三组术后不同时间残余屈光度≤±1.00 D的百分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在术后不同时间残余屈光度≤±1.00 D的百分比均明显低于低度近视组(P0.05);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高眼压。结论:准分子激光表层无痕术能做到角膜无创口,有较高的预测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且术后并发症少,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疗法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发生屈光回退的治疗效果, 探讨此方法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对LASIK术后发生屈光回退的近视眼患者24例(48眼)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疗法:每天9次0.1 %氟美童滴眼液点眼, 3周后改为每天4次逐周递减再治疗4周.治疗后进行了6个月的临床观察, 评价患者的视力和屈光度改变.结果:LASIK术后出现屈光回退的病例经激素治疗后视力得到改善, 屈光状态得到改变, 治疗后3周与7周的效果差异不显著.药物治疗中有激素性高眼压和其他激素副作用产生, 经降眼压治疗后未对视功能产生明显影响.结论: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疗法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并发症安全有效, 是再次LASIK手术治疗屈光回退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GM6001对兔LASEK术后角膜组织影响的共聚焦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共焦显微镜对角膜组织细胞水平的观察,了解GM6001对兔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后角膜组织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18只(共36只眼),设两只兔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免双眼行-10.00D激光切削的LASEK手术后随机分2组,分别为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组和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组,分别于术后1周、0.5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共5个时间点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将手术前后各时间段的角膜基质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密度作方差分析.结果:GM6001组术区角膜前部基质细胞数各时间点均较阴性对照组少(P<0.01),而GM6001组术区角膜后部基质细胞与内皮细胞数各时间点与阴性对照组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GM6001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角膜基质的降解,能有效抑制LASEK术后角膜基质细胞的增生,减轻Haze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一种治疗眼球屈光不正的新技术,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国发展了多种准分子激光屈光治疗机以及相应的手术器械及软件,我国从1993年引进第一台PRK机以来,已引进近百台机器,治疗屈光不正病例已超过十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问,对PRK、LASIK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并对PRK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不同角膜直径下的角膜的非球面变化来分析Q值引导个性化切削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选取2010年至2011年来我院就诊的准分子手术患者35例68眼,分别进行标准化LASIK(S组:17例34眼)和Q值调整个体化LASIK(Q组:18例34眼)矫治。术前2组各项指标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屈光度数分别为标准组球镜平均值为-4.76±2.02D(-1.5D~-9.75D),柱镜平均值为-0.71±0.7D(0~-2.5D)和Q值个体化组球镜平均值为-4.78±2.21D(-1.5~-9.5D),柱镜平均值为-0.84±0.55D(0~-2.5D)两组,对比两组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1个月不同角膜直径下的Q值及△Q。结果:两组术前Q10、Q15、Q20、Q25、Q30平均值分别为标准组:-0.12、-0.17、-0.20、-0.25、-0.30,Q值个体化组:-0.14、-0.19、-0.22、-0.27、-0.32.。术后一个月两组的△Q(△Q=Qpost-Qpre)△Q10、△Q15、△Q20、△Q25、△Q30分别为标准组:0.58、0.88、1.08、1.10、0.85,Q值个体化组,0.39、0.75、1.03、1.10、0.84。△Q10和△Q15术前术后变化在角膜直径为3.5mm之内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值调整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角膜非球面变化与标准组相比皆由术前的长椭圆型Q值向扁椭圆型变化,但Q值调整的个体化组在角膜中央区的扁椭圆变化小于标准组,尤其在角膜中央3.5mm。说明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IK组在角膜中央区比标准组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准发子激光原位角膜镶术(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后屈光回退与术前各项检查结果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35例(241只眼)近视患者按屈光度数分为A组126只眼(-6.00 D~-9.00 D)和B组115只眼(≥-9.00 D)。记录术前的屈光度数、眼压和角膜厚度,依据预期校正屈光度数计算理论残余角膜厚度,行LASIK手术后记录术后视力、屈光度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9.14个月。结果:A组中正常术眼108只眼(85.7%),回退术眼18只眼(14.3%);B组中正常术眼74只眼(64.3%),回退术眼41只眼(35.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平均视力A组为1.17±0.20,B组为0.99±0.2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两组术后的平均屈光度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平均理论残余角膜厚度A组为(452.53±28.47)μm,B组为(439.61±30.11)μm,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屈光回退度数与术前近视屈光度数显著正相关(r=0.35,P<0.001),与理论残余角膜厚度显著负相关(r=0.13,P=0.04),与术前眼压及术前角膜厚度无相关性(r=-0.48,P=0.46;r=-0.39,P=0.55)。结论:LASIK手术术前屈光度数越大,术前计算的理论残余角膜厚度越小,术后越易出现回退。对于-6.0 D~-9.00 D的高度近视患者,LASIK手术的预测性和术后稳定性相对较好;对于≥-9.00 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应结合手术技术和术前计算的理论残余角膜厚度慎重选择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飞秒激光辅助全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患者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17眼圆锥角膜患者均采用飞秒激光辅助联合Anwar大气泡技术暴露后弹力层的角膜移植手术。术前17只眼均测量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角膜中央平均厚度、角膜曲率1(K1)、角膜曲率2(K2)、角膜地形图角膜散光度数和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第1周、第1月、第2月和第3月。结果:到第3月时,UCVA和BCVA均有明显提高。测量中央角膜中央厚度为(493.0±46.80)μm;角膜曲率已接近正常水平,K1和K2平均值分别为(44.56±4.86)D和(40.22±3.60)D,以上数据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散光值下降至(4.57±3.60)D(P=0.185,P0.05)。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4.3%。术后眼压均正常。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全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患者早期临床效果明显,具有精确性、安全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60例(78眼),随机分为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36例(46眼)患者为A组,术中不用丝裂霉素C的24例(32眼)为B组,分别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CD)、平均细胞面积(AVG)及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分析其数量的改变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A组术前眼压为(35.4±13.7)mmHg,B组术前眼压为(32.5±13.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5.7±3.7)mmHg、(17.0±3.2)mmHg,均低于B组的(19.4±3.7)mmHg、(20.2±2.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475±484)个/mm2、(2199±373)个/mm2、(2164±332)个/mm2;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431.4±67.6)μm2、(480.6±66.8)μm2、(463.8±46.2)μ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31.1±7.4)%、(34.4±6.3)%、(31.2±7.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各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342±94)个/mm2、(2185±215)个/mm2、(2074±218)个/mm2;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453.9±94.8)μm2、(516.3±100.8)μm2、(499.81±106.4)μ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30.2±3.0)%、(32.7±2.9)%、(31.4±4.3)%;除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与术前比较有意义(P<0.05)外,余参数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0.4%高于B组的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1.1%高于B组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用丝裂霉素C的降压效果比不用丝裂霉素C的效果好,但短期内前者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因保守治疗欠佳而接受手术治疗的11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可分为对照组(61例)和治疗组(5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经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围术期情况以及术前术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3.7%,对照组为76.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2.39±15.32)min、(84.48±24.34)m L、(8.19±2.57)d、(12.45±3.43)d,均显著少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d、术后3个月及6个月分别为(3.41±0.69)分、(1.74±0.47)分、(0.42±0.1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经皮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临床效果显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道等离子电切和弹道超声碎石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并膀胱结石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4例前列腺增生症并膀胱结石患者,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IPSS评分、QOL、PVR、Qmax。结果:84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平均出血量(118.94±11.57)mL;平均手术时间(74.19±5.68)min;平均导尿管拔除(7.38±1.17)d;住院时间(18.65±2.41)d。术后3个月,患者IPSS评分、QOL、PVR、Qmax分别为(7.18±1.40)分、(1.54±0.32)、(19.01±4.26)mL和(23.06±4.19)mL/s,术前分别为(23.61±3.24)分、(4.44±0.81)、(108.52±9.37)mL和(5.82±0.74)mL/s,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道等离子电切和弹道超声碎石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并膀胱结石安全、有效、手术彻底且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高度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手术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观察高度近视患者LASIK手术矫治前后视功能的变化,评价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对90例(162眼)屈光度在-6.00 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并就患者高度近视程度、眼底病变程度与患者手术后视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162只眼)都接受了LASIK手术治疗.①手术后超高度近视组的矫正视力低于普通高度近视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手术前及手术后较严重眼底病变组的矫正视力均低于普通眼底病变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ASIK手术矫治高度近视眼是安全有效的,但其高度近视程度和眼底病变程度会影响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准分子激光PRK治疗近视眼息者503例的早期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近视范围为-2.0至-15.0D,根据术前屈光度不同分为三组,术后随访三个月.结果证实准分子激光是一种安全、有效、预测性较好的治疗近视眼方法.全部病人提高了裸眼视力,绝大部分保持了最佳矫正视力,且没有产生危及视力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方法对在我中心接受LASIK手术69例123眼,在术前和术后一个月进行客观验光(NIDEKARK-700)和主观验光(RODENSTOCK综合验光头),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LASIK术后,客观验光的准确性较术前下降,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测量结果的差值明显增加;术前近视度越高,术后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测量结果的差别越大。在测量散光中,术后1月,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测量散光的差值明显增加,客观验光不能准确测量散光的量和轴向。结论LASIK术前用自动验光仪进行的客观验光可靠性较高,与主观验光法测量屈光不正的结果接近;术后,客观验光的准确性较术前下降,不能有效评判屈光不正的性质和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选择36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根据病变夹层破口的位置、累及范围、有无合并主动瓣关闭不全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随访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3例患者术中死亡,术中死亡率为8.3%,平均手术时间156.7±56.7min,平均阻断时间98.5±32.7min,平均选择性脑灌注时间56.1±20.7min,术后平均ICU住院时间6.2±3.8d,术后平均总计住院时间25.4±7.3d;术后6个月后随访,3例患者死亡,其余30例患者恢复满意,生活质量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应积极施行早期外科治疗,术前快速准确诊断,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术后采取措施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蛇志》2019,(2)
目的探讨BOLD加压螺丝钉治疗足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足部骨折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行BOLD加压螺丝钉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疼痛症状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临床治疗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疼痛症状消失时间为(5.35±0.62)d,骨折愈合时间为(10.25±1.38)d,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85.26±3.18)分,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0.00%(27/3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BOLD加压螺丝钉手术治疗足部骨折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牙周再生定义为完全恢复失去的牙周组织及其原始结构和功能。富生长因子血浆(PRGF)是促进丢失的牙周组织恢复的生长因子浓缩悬浮液。为了评估PRGF联合引导组织再生(GTR)治疗术与仅GTR治疗术在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骨内缺损的临床效果,42处牙周骨缺损的慢性牙周炎患者(n=14)随机分配到试验组(PRGF+GTR)和对照组(仅GTR)。临床和射线检测结果评估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牙龈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缺损深度(Radiological defect depth)以及骨充填(Bone fill)。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临床参数显示对照组平均牙周探诊深度降低(3.37±1.62) mm (p0.001),试验组平均牙周探诊深度降低(4.13±1.59) mm (p0.001)。对照组(5.42±1.99)和试验组(5.99±1.77)临床附着水平平均变化以及牙龈指数平均变化(对照组(1.89±0.32)和试验组(1.68±0.58))有显著性差异(p0.001)。比较各组间临床参数,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对照组和试验组平均骨缺损充填为(1.06±0.81)和(1.0±0.97),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的随访中,PRGF+GTR联合治疗以及单独GTR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附着水平和缺损深度有显著改善作用。PRGF+GTR联合治疗中,PRGF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附着水平和缺损深度无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