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微波辅助石油醚/乙醇双液相萃取技术提取樟芝发酵液中的挥发油,并考察了其对7种皮肤癣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优化的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浓度56%,石油醚体积浓度30%,固液比1∶50,微波功率380 W,微波时间90 s。此时,挥发油的提取率为0.69%,真菌MIC为5-20 m L/L。微波辅助双液相萃取挥发油耗时短,提取率高,且获得的挥发油抗皮肤癣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樟芝是我国台湾地区特有的一类十分稀有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本文中,笔者介绍了樟芝的分类与命名、生物学特性、樟芝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及其药理活性;同时着重分析了樟芝现有的人工培养方式以及本课题组在相关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CO_2和微波辅助萃取艾叶挥发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曾虹燕  张晓云  冯波 《广西植物》2005,25(3):285-288,263
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均匀设计实验和微波辅助萃取艾叶挥发油的正交实验比较,考察影响提取的主要因素,寻求最佳萃取工艺。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16MP,萃取温度31℃,CO2流量20kg/h和时间80min,得率3.75%;微波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辐射功率720w,辐射时间200s,溶剂量400mL,洗涤剂量50mL,得率4.85%。水蒸馏法提取率为1.87%。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和水蒸馏法萃取艾叶挥发油品质最好;微波萃取收率最高,但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4.
抱茎蓼挥发油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蒸气蒸馏法从抱茎蓼全草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利用正构烷烃系列物质对各组分进行定性确定,从抱茎蓼全草的挥发油中检出41个组分,占全油的99.21%,鉴定出38个组分,其主要组分是石竹烯(16.98%)、3-己烯-1-醇(14.69%)、3-辛烯-3醇(8.89%)、a-里哪醇(7.13%)、β-环柠檬醛(6.36%)等。对抱茎蓼全草的挥发油做了抗菌试验,其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株)、肠炎沙门菌(5004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5株)有显著地抑制和灭活作用。  相似文献   

5.
萼翅藤枝叶挥发油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萼翅藤枝叶挥发油由GC/MS检测.树叶挥发油的52种成分中,氧化石竹烯(13.79%)、棕榈酸(11.91%)和β-石竹烯(10.45%)是主要成分.同时,树枝挥发油中的10种成分占总量的99.99%,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为棕榈酸(59.18%),亚油酸(12.70%)和邻苯二甲酸丁辛酯(8.21%).用滤纸扩散法,分别测定了枝、叶挥发油对8种微生物的抑制效果.枝、叶挥发油均具有很强的抗菌效果,并且抗细菌活性优于抗真菌活性.叶挥发油比枝挥发油具有更广谱的抑菌效果,且对所试的大多数菌株都具有更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得益于化学计量学分辨方法,从丁香花蕾与丁香果实中共鉴定了46种化合物。其中从丁香果实挥发油中鉴定了41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154%;从丁香花蕾挥发油中鉴定出30种化合物,占其挥发油总量的98.418%。2,3,4trimethoxyacetophenone和2methoxy4[2propenyl]phenolacetate为首次从丁香挥发油中鉴定得到。两种已经确认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丁子香酚和石竹烯在丁香果挥发油分别为22.667%和7.147%,而在丁香花蕾挥发油中含量分别为和57.133%和14.408%,二者在相对含量上差异较大。体外抗菌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十分敏感,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敏感。而丁香花蕾挥发油对所有试验菌株都比丁香果挥发油表现出更强的抗菌活性,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前者丁子香酚和石竹烯含量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密花香薷挥发油,测得密花香薷挥发油的得率为0.12%.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密花香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鉴定了2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6.04%.体外抗菌试验和抗病毒试验的结果表明:密花香薷挥发油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缬草和蜘蛛香挥发油抗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为开发天然高效的抗菌抗氧化药物提供新的选择。采用纸片扩散法和试管稀释法对缬草和蜘蛛香挥发油进行抑菌圈大小及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用DPPH法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缬草和蜘蛛香挥发油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细菌试验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最强,二者对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125 mg/mL和6.25 mg/mL;对真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其中蜘蛛香挥发油作用强于缬草挥发油。两者挥发油不同浓度对DPPH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实验浓度范围内,最高清除率分别达65.35%和71.75%,均强于阳性对照品BHT。  相似文献   

9.
樟芝在台湾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具有显著的保健作用。但由于未被国家卫生部批准,而无法进入大陆市场。目前已有多个研究机构对樟芝子实体与菌丝体安全性进行研究,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樟芝为无毒级物质,基因毒性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结构变异分析,30天、90天喂食毒性试验及致畸试验中,均未出现阳性反应,证明樟芝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根据食品安全评估的要求,樟芝作为食品和药品的新原料是可行的。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樟芝对氮素营养源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爱荣 《菌物研究》2004,2(1):45-48
采用 5种不同的氮素营养源 ,配制合成液体培养基 ,测定各种氮源对樟芝菌丝液体深层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 ,樟芝对 5种氮源的利用表现明显的差异性 ,对有机氮利用较好 ,尤其是酵母膏 ,无论是菌球数量还是菌体收率均高于蛋白胨。酵母膏的菌球数量达 1 2 5 8个 /dL,比蛋白胨多出 63 8个 ;菌体干重为 7 2 1 6g/dL比蛋白胨高出 1 45 0g/dL。樟芝对无机氮的利用不如有机氮 ,其中对硫酸铵能够利用 ,而对硝酸铵的利用较差 ,对碳酸铵基本不能利用。樟芝菌丝在液体深层培养过程中 ,pH值变化幅度不大 ,基本处于平缓状态。有机氮处理的发酵液起始pH值与终止pH值呈上升趋势 ,而无机氮处理的发酵液pH值呈下降趋势 ,但下降的幅度不大 ,尤其是碳酸铵 ,pH值一直处于偏碱性状态 ,不适合樟芝菌丝的生长。樟芝在马铃薯基础培养基中 ,不同氮源的各个处理 ,菌球生长都比较均匀 ,表面光滑 ,没有分枝 ,圆形或肾形 ,且发酵液有浓郁的果香味。  相似文献   

11.
中药砂仁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Bligh-Dyer溶剂提取法首次应用于植物挥发油的提取,通过GC-MS方法分析,从干燥成熟的砂仁种子和果壳四种挥发油提取物中共鉴定出138种化学成分,挥发油成分主要包括乙酸龙脑酯(5%~47%)、樟脑(4%~17%)、龙脑(1.5%~6%)、莰烯(0.2%~3%)、α-蒎烯(0.2%~3%)、β-蒎烯(0.2%~5%)以及α-柯巴烯(0.1%~2%)等,其中总烯类物质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油总成分的10%~40%。从该植物中首次鉴定出蓝桉醇、二环大根香叶烯、薄荷烯醇、二十三烷、二十四烷等新的化学成分35个。所得挥发油对部分真菌及细菌的抑制试验表明其对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因此,砂仁不仅可作为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也可以作为食品原料或天然的食品防腐剂用于食品工业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花叶山姜地上与地下部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别从两种挥发油中鉴定了82和52种化合物,包括42种共有成分,其中α-乙酸葑酯为主要化合物,含量分别为22%和13%.通过三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三种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筛选,两部位挥发油显示较好的抗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同时地下部分挥发油显示抗枯草杆菌活性.以上结果显示,花叶山姜是山姜属植物中优良的抗革兰氏阳性菌药用资源.  相似文献   

13.
川桂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川桂(Cinnamomum wilsonii)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确定了29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相对含量,其中,芳樟醇(38.71%)、反式柠檬醛(22.67%)和顺式柠檬醛(18.52%)为主要成分。体外对14种真菌或细菌的药敏实验表明,该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抗菌活力,尤其对皮肤真菌和污染霉菌有效,其MIC为0.1~2.0μl/ml。  相似文献   

14.
香叶树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GC-MS技术确定了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果挥发油18种成分的化 学结构和相对含量,这些化合物多为倍半萜烯类或其含氧衍生物,优势成分为双(2-羟乙 基)月桂酰胺(43.5%)和正癸酸(35.82%)。体外对12种真菌和细菌的药敏实验表明,该 挥发油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对致病真菌的 MIC为 0. 03~0. 5 μl/ml,对污染霉菌 的 MIC为 1. 0~2. 0 μl/ml,对细菌的 MIC为 0. 02~0. 03 μl/ml。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海南暗罗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从中分离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7.03%。其中主要成分为1-甲基-5-亚甲基-8-(1-甲基乙基)-1,6-二烯环十烷(18.305%),丁子香烯(6.256%)和γ-榄香烯(6.211%)。所得的挥发油抑菌试验表明其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6.
樟芝菌丝体的氨基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樟芝发酵菌丝体中游离氨基酸和结合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樟芝菌丝体中含有丰富的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和谷氨酸,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是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的5.55倍,而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却很低。在测定过程中,由于采用了酸水解,菌丝体中的色氨酸被破坏,而其余17种氨基酸均被测出,含量极其丰富。尤其是支链氨基酸的含量远大于α-酪蛋白、卵蛋白和大豆球蛋白。  相似文献   

17.
油菜花粉总黄酮的微波辅助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提取油菜花粉总黄酮,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最佳提取条件:80%的乙醇、1:20的料液比、提取时间140s、微波功率242W、提取3次,总黄酮质量分数为(2.64±0.05)%。同时还研究提取物对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对小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自由基半清除质量浓度和脂质过氧化丰抑制盾奄浓度分剐为0.115、0.325和0.065mg/mL。  相似文献   

18.
《菌物学报》2017,(3):358-366
假芝是一种野生药用真菌,具有抗氧化、抑肿瘤等作用,在我国及马来西亚等地均有采集销售,但是关于其人工驯化栽培报道极少,对其生长发育特性、营养成分等均不了解。为开发利用野生假芝资源,本试验首次对采自广州市白云山内的野生假芝Amauroderma rugosum菌株进行液体菌种袋料栽培试验,并对驯化的子实体进行营养分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假芝液体菌种培养5d即可用于生产,以玉米芯、木屑等为原材料进行栽培,接种后40d出现原基,71d成熟,生物转化率为10.84%。子实体粗多糖含量达3.22g/100g、总三萜类化合物为1.00%,粗蛋白质为14.90g/100g。体外抗氧化结果显示假芝对ABTS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且清除效果优于赤灵芝和紫灵芝,是一个非常好的抗氧化材料,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甲醇、乙醇、异丙醇对樟芝发酵液和菌丝体进行提取,对其不同提取物进行还原力,DPPH、羟基自由基、超氧自由基、过氧化氢清除能力,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等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比较发酵液提取物和菌丝体提取物的抗氧化效果,比较不同提取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效果。结果显示:(1)发酵液提取物还原力最高的为异丙醇提取物,亚铁离子螯合能力最强的为乙醇提取物;DPPH清除能力乙醇和异丙醇提取物最高都达到97.88%;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的为乙醇提取物,达到84.22%;3种提取物的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都较高,具有最高清除率的异丙醇提取物达到94.89%;过氧化氢清除能力最高的为乙醇提取物的97.53%。(2)菌丝体提取物还原力最高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最强的均为乙醇提取物;DPPH清除能力最高的为乙醇提取物的89.95%;3种提取物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普遍偏低,最高的仅为异丙醇提取物的37.28%;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则普遍较高,最高为甲醇提取物的90.05%;过氧化氢清除能力最高的为乙醇和异丙醇提取物,最高清除率均为95.06%。抗氧化性能的研究比较,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樟芝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苍术挥发油的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微波萃取法和索氏提取法3种方法提取苍术挥发油。平板法涂布研究了3种苍术挥发油对3种细菌和4种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滤纸片固相扩散法研究了苍术挥发油对供试菌体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3种方法提取的苍术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青霉、黑曲霉、黄曲霉的MIC分别为:水蒸气蒸馏法为5.00、150.00、150.00、5.00、5.00、5.00、20.00 mL/L;索氏提取法的为10.00、150.00、200.00、20.00、5.00、60.00、40.00 mL/L;微波萃取法的为10.00、150.00、150.00、20.00、20.00、20.00、20.00 mL/L。3种苍术挥发油对供试细菌和真菌都具有相当强的抑菌活性,且浓度越高效果越好。抑菌实验表明3种方法提取的苍术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青霉、黑曲霉、黄曲霉的抑菌圈直径都比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大。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苍术挥发油对同一种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和抑菌效果不相同,同一种方法提取的苍术挥发油对不同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和抑菌效果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