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tsut-sugamushi,Rt)是一类以恙螨为传播媒介,专性细胞内奇生的微生物。恙虫病(ScrubTxpes)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太平洋一带。在我国,以往经病原学证实恙虫病只分布于长江以南和台湾省,而1986年以来山东及江苏相继发生了恙虫病暴发流行,90年代初期新疆、天津北部农村和山西侯马也发现了恙虫病流行。1991-1995年我所在东北三省从野鼠和恙虫中共分离出19株Rt,首次证实东北地区也存在恙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可见恙虫病仍是一值得注意的问题,要弄清恙虫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仍需采用先进…  相似文献   

2.
柳忠婉 《昆虫学报》1958,(2):183-188
根据巴甫洛夫斯基自然疫源性疾病学说,吸血昆虫和蜱、螨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上起着首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对本市一些和人类关系较密切的动物体外寄生虫做了初步了解。在工作中从沟鼠及小家鼠耳壳内采到三种恙螨幼虫,其中Trombicula pal-palis在国内已经陈氏报告过,其余二种在国内尚系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3.
蒋志刚 《生物多样性》2020,28(2):256-37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爆发了SARS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两场重大传染病。研究表明这两场传染病的疫源可能是蝙蝠, 也可能还有其他中间宿主动物, 人们纷纷要求立法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事实上, 国家已经立法禁止食用受法律保护的和非法来源的野生动物, 市场调查也未发现有蝙蝠出售。那么, SARS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是如何从野生动物传到人类的? 我们应当从这两场疫病中吸取哪些教训? 除了全面禁止非法食用野生动物外, 笔者建议: (1)完善野生动物疫病立法, 填补立法空缺。修订现有法律关于野生动物疫病自然疫源地建设项目的管理条款。(2)设立常设机构, 覆盖野生动物疫病调查监测、人与野生动物接触界面检疫监管、易感人群免疫、法律与科学知识普及和疾病防治整个流行病环节, 实现野生动物疫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切实保证社会公共卫生安全。(3)建立野生动物疫病的防控机制, 定期鉴别携带病原的野生动物, 加强对蝙蝠的监测, 发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控制红线, 加强野生动物疫病执法和预防管理。(4)完善动物生产管理、动物产品及其销售市场的检疫程序。改革人们现场宰杀动物、追求食用鲜活动物食品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大绒鼠的生物学资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 miletus)是云南西部农业害鼠之一,且是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贮存宿主,对生产和人类健康构成危害。几年来,我们结合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及恙虫病的  相似文献   

5.
肺吸虫病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蠕虫病。该病流行很广,目前我国已知有20个省、市为肺吸虫病流行区,对当地劳动人民的健康危割很大,影响了工农业生产。近年来,各地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陆续  相似文献   

6.
埃立克体病(Ehrlichiosis)是一种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病原体--埃立克体(Ehrlichiae)是一类严格寄生在单核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内的革兰阴性菌.  相似文献   

7.
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是珍贵的毛皮动物,也是我国天山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主要储存宿主。研究该动物的生态学,对于阐明自然疫源地的动物流行病规律及指导制订消灭疫源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用标记动物进行动物生态学研究,国外于五十年代即已作了大量工作(PendletonR.C.1956)。一些苏联学者为解决鼠疫动物流行病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许多旱獭生态学研究。例如,Bn6n~os(1961,1962)用染色标记方法对灰旱獭的移动性进行了观察,把旱獭移动分为迁出式移动和种群内移动,Kn3nJios(1964)用染色标记法对红旱獭(Marmota caudata)的活动性和移动性进行了详细的观察;bepcuⅡgena(1966)用放射性同位素及染色标记法对灰旱獭的种群内接触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生命科学研究》2016,(3):267-270
恙虫病(scrub typhus)是经恙螨叮咬感染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日本、东亚、澳大利亚北部、太平洋地区西部和西南部、印度洋地区广泛分布,发热、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临床表现。恙虫病东方体主要感染人的内皮细胞,也可感染树突细胞、巨噬细胞、分叶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并在细胞内专性寄生。现对恙虫病东方体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恙虫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真厉螨亚科(新亚科)和真厉螨属三新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廷桓 《昆虫学报》1976,(3):348-356
真厉螨属(Eulaelaps Berlese,1903)的某些螨种被认为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媒介,可能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本属螨种的分类具有一定的医学意义。此外,有些螨种出现于农产品贮仓中,能啮食其他螨类,故具有一定的生物防治意义。近年来由于发现本属螨种全体密覆刚毛,头盖突前缘有火焰状刺突和锯齿,颚体大而构造与血革  相似文献   

10.
包虫病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具有地方流行性和自然疫源性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严重危害广大牧区的人民身体健康并阻碍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包虫病化疗药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免疫预防是防止包虫病流行的比较理想的途径;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棘球蚴绦虫的有效免疫原成份进行筛选和克隆,制备基因工程疫苗,为包虫病的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开辟了新途径.本文就近年来各国对本病的防治概况作如下综述及展望,并简要分析其优势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恙虫病误诊为结核病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本光 《蛇志》2010,22(3):282-283
恙虫病是恙虫病立可次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叮咬部位焦痴或溃疡形成,以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皮疹以及周围血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但全身各脏器、系统都可能受到损害,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容易误诊。我院曾收治5例初诊误诊为肺结核、胸腔积液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杰 《蛇志》1999,11(1):57-58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特异性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为特征。本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突出表现,是特殊临床类型之一,有学者称为脑型恙虫病[1]。我科自1994年来共收治16...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建立的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青藏高原第一个国家公园,对青藏高原乃至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多样性水平高且濒危物种占比大,其中兽类和鸟类受威胁比例分别为32.26%和19.90%;具有丰富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青藏高原特有珍稀物种,包括46.77%的中国或青藏高原特有兽类和7.65%的中国特有鸟类,其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本文简要回顾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研究重要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分析三江源野生动物濒危成因,提出了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动态监测、创新栖息地保护技术、建立野生动物迁移廊道及避难所、开展草畜平衡管理、疫源疫病控制、人兽冲突研究和建立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等多项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对策,为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严格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为云南农田及一些林区的害鼠之一,且为某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贮存宿主。我们于1982年6月及1985年3-4月分别进行了溴毒磷对它的毒力测定和毒效试验,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新型冠状病毒、SARS病毒和鼠疫等新发和再发性动物源疫病多是由兽类及其媒介携带的病原生物直接或间接感染而引发的, 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平衡造成了重大威胁, 而且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粮食安全和生物安全。结合我国重要陆生兽类疫源疫病发生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本文重点总结了我国以陆生野生及非野生兽类(家畜为主)为重点的24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的监管情况, 并对这些疫源疫病的监管空缺进行了分析。由于病原生物的种类多及其感染传播方式多样, 我国人间和动物间疫情呈现多发态势, 新发和再发疫病防控面临严峻挑战。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重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呈现为多部门、多层监管的局面。全球化贸易剧增、非法猎杀、非法交易、违法违规养殖、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检疫环节失察等导致了当前我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传染源头和传播链错综复杂, 加剧了人类与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接触、感染和传播的风险。极端气候或灾害事件频发以及对新发再发传染病的认知不足导致难以从源头做好疫病防控。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提出了从源头加强基础研究和全链条监管来积极防范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疫情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人类新发传染病中, 有60.3%是人兽共患病, 其中71.8%源于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是许多病原体的贮存库, 对人类和饲养动物会产生潜在的生物安全威胁。目前, 中国针对饲养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系统和法律法规较为健全, 但针对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监测仍比较薄弱。根据“One Health”的理念,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有效监测与相应防治措施的落实, 不仅可以为人兽共患病的大规模流行做出预警并降低其几率, 同时也为野生动物种群的健康提供了保障。本研究通过国际案例的比较分析, 提出有效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系统特征。同时, 通过对我国现有监测体系的研究分析, 结合利益相关方访谈以及实地调查, 提出了完善现有系统的主要措施建议。建议包括: (1)推进不同政府部门间的资源互通, 提高国家疫病监测体系应对跨学科、跨领域问题的综合能力; (2)针对人及饲养动物与野生动物接触频繁的生产生活方式, 应建立重点监测管理和响应机制; (3)提高对科学技术的重视, 包括建立野生动物疫病参考实验室、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等, 保障科学的监测方案和检测方法; (4)建立基于公众和现有监测资源的信息上报、汇总系统, 提升野生动物疫病监测的公众参与度和信息透明度。  相似文献   

17.
90例恙虫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恙虫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我国南方较为常见、多发的疾病,近年来发病有增高趋势。临床表现多样化,且并发症多,极易造成漏诊、误诊。为指导临床诊断,减少漏诊、误诊,现将我院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90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1978年Lee等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从黑线姬鼠鼠肺细胞中检出朝鲜出血热病毒,我国宋干等从黑线姬鼠、褐家鼠中分离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并证明可适应于  相似文献   

19.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已被列入生物战剂名录。立克次体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立克次体严格的细胞寄生性决定了立克次体病的诊断不同于传统方法,需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测进行综合判断,通常实验室检测是明确诊断的主要依据。从病原体的分离和培养到目前的基因水平比对,立克次体的检测技术虽发展了100多年,但人类尚未实现早期快速诊断立克次体病的目标。本文主要综述了立克次体与立克次体病检测与鉴定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亚寒带落叶松林采伐后兽类数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大面积的采伐,使自然景观发生了改变。林棲兽类的数量,因而也产生了变化。某些具有经济意义的毛皮兽类,可能因隐蔽条件的破坏,数量会逐渐地减少;而一些有害的兽类——如某些鼠类,却会因景观的改变,生境(biotopes)变得更适宜,食物变为丰富。数量有所增加。这很可能使森林更新遭受到危害,甚至可能将某些自然疫源性疫病传播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