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对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4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通过心电图、X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HR)、心胸比率、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使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所有患者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复发,复发率为3.03%,患者的呼吸困难、心悸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HR、心胸比率、LVEDD、LVESD和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周,患者的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效果好,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完全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pTIC)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0月安徽省儿童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5例完全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心功能、心电图、心脏彩超的特点,观察心律失常控制后的心室率、心脏左室内径大小及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5例pTIC患儿以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多见(14例),10例单纯药物治疗,3例接受射频消融转为窦性心律,2例失访。随访半年至3年与治疗前比较心室率明显下降[(116±27)次/分vs.(189±28)次/分]、NT-proBNP降低[(404±355)pg/mL vs.(6280±3155)pg/mL]、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变小[(3.12±0.48)cm vs.(3.69±0.70)cm]、左室射血分数升高[(57.9±9.3)%vs.(42.2±9.5)%]、改良ROSS评分下降[1(0-5)分vs.7(4-10)分]。结论:儿童pTIC由各种快速心律失常引起,心脏扩大和心功能障碍可完全恢复,早期识别、有效治疗的儿童pTIC长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波灭活与射频消融技术联合应用治疗骨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至2012年间手术治疗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骨肉瘤患者29例,其中发生于肱骨上端9例,股骨远端12例,胫骨上段5例,盆腔3例,并经TNM分期。术前采取动脉植入式化疗泵化疗2疗程,并于术中给以微波灭活与射频消融方法联合灭火肿瘤瘤体,刮除肿瘤后行骨水泥填充。术后随访8-60个月,平均50±2月。结果:29例患者中死亡1例,局部复发3例,远端转移2例。结论:微波灭活与射频消融术中联合应用于恶性骨肿瘤术中瘤体灭活,可以达到良好的肿瘤灭活效果,减少术中出血,大大提高患者生存率及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PCCCL)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等特点,提高对肝透明细胞癌的认识,早期确诊、早期治疗、改善预后等,以避免临床误诊,并评价PCCCL的预后比例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至2010年我院肿瘤科收治的3例肝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质料,以及临床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3例均为男性,2例行氩氦刀靶向消融治疗,1例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术后随访半年2例过世,1例生存。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透明细胞型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及时手术切除及消融治疗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胃癌根治术同时性射频消融治疗在治疗胃癌肝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19例胃癌肝转移患者,合计转移灶33个,转移灶小于4厘米,且合计不超过4个转移灶。射频消融治疗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完成。Kap-lan—Meier法分析无病生存期,无肝转移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对临床病理学因子及肝转移相关因子采用Log-rank法Cox风险比例模型解析。结果:中位无病生存、无肝转移生存及总生存期为355,394及488天。有3例患者获得长期的无复发生存。单因素分析显示,较早的T分期、N分期,较少的转移灶数量,较小的转移灶直径与良好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病灶数量与病灶直径为独立预后因子。结论:肝转移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性好,对单发的小于4cm转移灶,以及多发病灶合计直径小于4cm者射频消融治疗较为适用,可有显著生存获益。部分患者可迭临床治愈。对于胃癌肝转移的合适病例,射频消融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食道心房调搏术(TEAP)及食道内心电图(EECG)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食道心电图及经食道调搏的患者189例,其中男80例,女109例,年龄11~83岁。结果:54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4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8例为房性心动过速(AT),4例为心房扑动(AF),6例为心房颤动(Af),5例为室性心过速,78例为室早或其他。共105例心律失常患者拟行食道心房调搏终止心动过速,所有AVNRT和AVRT患者及17例AT患者经食道心房调搏S1S1成功转为窦律,50例AVNRT、32例AVRT、6例AT、3例AF及2例VT患者通过射频消融术成功根治。其中1例11岁AT患者因无法耐受食道调搏,未能转为窦律,患者经静推普罗帕酮后次日转为窦律。共97例患者拟行食道心房调搏诱发,共49例诱发出心动过速,1例左后分支型室速经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心动过速,且仍需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经心房食道调博终止心动过速,后经射频消融术成功根治。结论:TEAP及EECG可用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临床容易掌握的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实时虚拟导航系统辅助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患者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WanFang Data、CNKI、CBM、VIP数据库,同时辅以其他检索,收集所有相关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9年12月。由两位评价员分别独立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队列研究,包括1845例患者。试验组为实时虚拟导航系统(Real-time Virtual Navigation System, RVS)辅助超声引导下(Ultrosound, US)/(Contrast Enhanced Ultrosound, CEUS)消融治疗肝癌组,即RVS+US/CEUS组,对照组为超声引导下消融治疗肝癌组,即US/CEUS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提高肿瘤消融率方面,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结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VS辅助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患者在提高肿瘤消融率方面优于传统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患者依据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比较两组窦性心律转复情况,手术情况,手术前后心功能、血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当天、术后1月、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24 h引流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监护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LVEF及血清TIMP-1水平较术前显著上升,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安全有效,早期窦性心律的转复率高,且可改善患者血清TIMP-1、MMP-1、MMP-9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术后中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72例患者,术后随访3至6年,获得患者术后十二导联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结果,并且记录术后药物应用、相关并发症、心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是否改善等情况。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与非窦性心律组,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相关因素是否有差异。结果:截止至随访终点,有效随访的68例患者中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3.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病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是否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病程、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中晚期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能够有效防止血栓栓塞,术前房颤病程长、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的患者术后中远期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使用脊神经后支射频消融结合腰椎简孔镜的方法治疗关节突盘源性腰痛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2017.01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因腰背痛来我院就诊,确诊为关节突盘源性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计92人。使用椎间孔镜下射频消融处理组(实验组)为36人,保守治疗组(对照组)为56人。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的疼痛评分(VAS)、治疗评分(JOA)及腰椎功能评分(MacNab)进行记录并统计学比较。前两者在治疗后1月及6月进行记录。功能评分在治疗后1年进行记录。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月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6月及12月的观察指标的比较中,实验组的各项数据与治疗前比仍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年的实验组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关节突盘源性腰痛,使用脊神经后支结合椎间孔镜进行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和远期效果,且相对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个体化快速心律失常虚拟介入手术体系定位手术靶点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室性早搏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共120例,(其中室性早搏4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80例),平均年龄40.6±9.7岁,获取数字新电机记录18导体表心电图(ECG)、数字食道调搏图、心脏CT成像原始数据,并记录手术靶点。所有采集心电图和CT数据进行多模式序列识别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处理,然后再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两名心内科医生人工对心电图进行分析定位,并不告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射频消融手术最终靶点定位结果,按照室性早搏和房室旁路的诊断定位标准进行诊断,随后两名医师对处理后的心电图进行诊断,再次得出诊断结果,以术中成功消融靶点定位诊断为金标准,分析,个体化快速心律失常虚拟介入手术体系定位手术靶点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结果:ECG+CAD组诊断准确度高于单独ECG组,ECG组ROC曲线下面积(Az)=0.742,95%可信区间[0.652-0.832];ECG+CAD组:Az=0.934,95%可信区间[0.882-0.985];ECG+CAD组:精确度0.908;敏感性:0.905;特异性:0.923;阳性预测值:0.818;阴性预测值:0.934,较单独ECG组明显提高。结论:与单独体表心电图定位诊断相比,虚拟介入手术体系显著提高快速心律失常诊靶点定位的准确度,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相关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13例射频消融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射频术中消融时间、阻抗和温度;术后6个月64层CT左房-肺静脉重建随访,统计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肺静脉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依据肺静脉数量计算的肺静脉狭窄率为3.4%,按照患者数量计算的肺静脉狭窄率为7.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初始50例手术较其后病例的OR为2.167,95%CI=1.038~9.857,P=0.046,消融时间在总消融时间均数之上的患者比在均数之下者OR为2.856,95%CI=1.352~6.043,P=0.021。结论:初始50例手术和消融时间长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2月期间经心脏超声或左室造影证实的3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以胸闷、气短为主者20例;心前区不适4例;心前区疼痛5例;乏力2例;心悸l例;发现心电图异常前来就诊l例.32例患者行左室造影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l例因肾功能不全,未行左室造影,但经心脏超声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27例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2例患者服用钙离子拮抗剂,4例患者因心率慢,未服用药物,临床随访1~36(平均16.7± 4.1)个月,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均适用于治疗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在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创介入前后治疗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139例肝癌患者175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对病灶数量、大小、边界、内部回声、造影剂灌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及治疗后与增强CT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射频消融前,超声造影显示82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早期抱球状、弥漫或轻度增强;治疗1-3个月后超声造影判定89.1%(156/175)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10.9%(19/175)的病灶消融不完全;增强CT判定84.6%(148/175)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15.4%(27/175)的病灶消融不完全,治疗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CT增强检查结果一致,两者在病灶残留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实时超声造影(CEUS)能准确判断RFA对肿瘤消融的范围及程度,是一种指导治疗,判定治疗后疗效的新方法,在原发性肝癌(RFA)微创介入治疗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对阵发性和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纳入2011年5月至2016年8月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2例和长期持续性房颤61例。消融前和消融后12个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年龄及合并高血压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组。消融后12个月,两组患者心理健康(MCS)和生理健康(PC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MCS和PCS的改善幅度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房颤未复发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幅度显著高于复发患者(P0.01)。结论:射频消融改善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幅度高于阵发性房颤,房颤复发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DC-CIK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及其毒副作用.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DC-CIK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存质量、免疫功能、癌胚抗原(AFP)的变化及患者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72.5%(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CD3+、CD4+,、CD4+/CD8+比值及NK(CD16+CD56+)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细胞亚群CD8+及甲胎蛋白(AFP)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自觉症状均减轻、食欲增加、精神状态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平均分(167.2±15.8)显著高于对照组(133.5±12.9)(P<0.0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部分出现腹痛、恶心、发热症状,对症处理后24h内均可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6个月内的死亡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40.0%(P<0.05),3年生存率为22.5%,显著高于对照组2.5%(P<0.01).结论:DC-CIK辅助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静息脉压和运动诱导的血压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Bruce方案,对70例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症状限制运动试验,监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即分别在患者仰卧休息和运动结束后测量血压。结果: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运动后血压反应异常者与正常者相比,前者的静息脉压显著高于后者。表现出运动性非正常血压反应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静息脉压明显高于无运动性非正常血压反应患者(P=0.007)。根据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年龄、性别、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流出道梗阻等混杂因素后,静息脉压可以有效预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运动性非正常血压反应(P=0.016)。结论:与传统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平均动脉压相比,静息脉压可作为一个有效的辅助检测指标预防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endovenous obliteration,RFO)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320例(320条肢体),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200例(200条肢体)采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进行治疗,对照组120例(120条肢体)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下肢静脉的彩超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后皮肤瘀斑、皮下血肿、隐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复查,其复发率及大隐静脉主干闭塞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治疗相比,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均更高,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TACE治疗,研究组应用TACE联合RFA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我们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均得到一定改善,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免疫细胞因子的水平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均得到一定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有利于提高近期有效率,改善患者的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我们的研究为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疗法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118例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和探讨,找出科学的护理对策,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2011年2月-2012年3月118例肿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8例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为16例,24h内死亡例数为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56%.其中,发热11例无感染,术后出血3例,胸部并发症2例,无皮肤烫伤和肝脓肿.结论:RFA作为一种肝肿瘤的局部微创治疗方法,临床治疗效果较好.重视并发症的表现并采用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