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行山猕猴的肥满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进怀  路纪琪  千卫星  瞿文元 《兽类学报》2002,22(2):159-160,122
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 ,已于 1 998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北纬 3 4°5 4′~ 3 5°2 0′,东经 1 1 0°0 2′~ 1 1 4°1 0′。保护区内生活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太行山猕猴约 1 5 0 0余只 ,现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野生猕猴分布的最北限[1 ] 。该种群属华北亚种 (Macacamulattatcheliensis) ,为我国特产动物 ,不仅在生理、生态、行为、形态等方面与南方种群有明显差异 ,且具有独特的、其它地区猕猴无法替代的遗传多样性[2 ] 。近年来 ,由于环境恶化及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致使该区域猕猴…  相似文献   

2.
猕猴是最理想的医学实验灵长类动物,并且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四川地区的猕猴数量多、分布广,全面了解其遗传背景对于该地区猕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来自四川8 个地理种群的231个不同猕猴个体的线粒体DNA 控制区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群体分析,发现了110 个变异位点(22. 49% ),定义了56 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性(h)平均值为0. 686、核苷酸多样性(π)平均值为0. 01483,种群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进一步分析表明,8 个地理种群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Fst = 0. 70412,P < 0. 05),种群间基因交流较低(Nm < 1);系统发育树显示,四川猕猴8 个地理种群的单倍型基本上成簇分布在系统树上,与地理位置呈现一定的对应关系,说明四川猕猴具有明显的系统地理分布格局。地理隔离和人类活动可能是促使四川猕猴种群分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齿式及牙齿磨损情况判断年龄及称量体重的方法,对2004 年至2010 年间从云南景东县、镇沅县、宁蒗县三个地区捕获的23 群共670 只野生猕猴进行了种群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及体重差异的调查。结果表明:(1)景东县、镇沅县、宁蒗县三地猕猴种群雄雌性别比分别为1∶ 1. 21、1∶ 1. 55、1∶ 1. 52; (2) 三个地区猕猴种群年龄结构稳定,幼年组、青年组和中壮年组的个体数量占整个种群数量的80% 以上,处于发展阶段;(3)三个地区猕猴种群体重到了中壮年后均出现雄性明显高于雌性(P < 0. 01)的性二型现象,同时,发现宁蒗县猕猴种群体重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P < 0. 01)。以上三个地区野生猕猴种群均处于较高生育高峰,呈现出发展壮大的趋势。本文为云南省猕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也为了解云南省野生猕猴群体结构及生长发育规律,建立人工繁育的不同地域(种、亚种)猕猴种质特性数据库和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应的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王勇军  常弘 《生态科学》1999,18(4):20-24
经过1年多对内伶禁仃岛兽类资源和保护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岛有兽类19种,隶属6目7科,其优势种有猕猴、穿山甲、普通伏翼、褐家鼠、小家鼠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兽类有猕猴、穿山甲和水獭等3种。阐述了该岛兽类区系组成、特征和水獭种群的分布及保护,并提出了内伶仃岛兽类资源管理和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猕猴繁殖生态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及中条山南端分布的野生猕猴(Macacamulattatcheliensis)种群,现今已是世界上分布最北的猕猴种群[1]。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该区域猕猴分布区已呈碎片状,影响了猕猴种群的扩散与迁移,...  相似文献   

6.
对21例成年太行山猕猴颅骨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测量,并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成年太行山猕猴颅骨在耳点间宽(X13)、上面宽(X19)、左眶宽(X27)、右眶宽(X28)、两眶宽(X37)等变量间存在显的性别差异。与湘鄂、闽粤猕猴颅骨有关变量相比,有显的不同。3个猕猴种群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湘鄂、闽粤猕猴种群间的生物学距离相对较近,而太行山猕猴与前二种种群间的距离均较远。太行山  相似文献   

7.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十分重要的生物医学资源。由于与人类在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方面近似,猕猴是重要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之一。然而,猕猴作为自然宿主,易感染D型逆转录病毒(simian type D retrovirus,SRV)和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simian T lymphotropic virus,STLV)这两种逆转录病毒,并可能会影响AIDS猕猴动物模型等的研究结果。猴B病毒(ceropithecine herpesvirus1,BV)对猕猴及动物从业人员均有危害。云南省拥有较大规模的中国猕猴繁殖种群。基于以上原因,建立SPF级别的中国猕猴种群十分必要。该文应用PCR技术筛查了人工饲养种群中411只中国猕猴的SRV、STLV和BV感染流行情况。结果表明:SRV、STLV和BV的阳性感染率分别为19.71%(81/411)、13.38%(55/411)和23.11%(95/411)。同时比较分析了不同性别及年龄组中国猕猴的病毒感染情况。该研究将有助于建立SPF级别的中国猕猴繁殖种群。  相似文献   

8.
太行山猕猴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猕猴广泛分布于从阿富汗到泰国和中国南部的亚洲地区.分布于中国的猕猴有6个亚种.太行山猕猴为猕猴华北亚种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系中国所特有,目前仅分布于河南、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和中条山南端地区,为世界野生猕猴分布最北的种群.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学者们在数量与分布、形态学(包括普通形态学、骨骼系统形态学)、生态学、微观生物学、疾病、实验技术等方面,对太行山猕猴展开了研究.本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亟待开展的研究工作,以期能有助于对这一珍稀物种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9.
广东内伶仃岛猕猴种群年龄结构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的野外观察,对内伶仃岛猕猴种群年龄结构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内伶钉岛猕猴种群雄性比为1:98,各年龄组性比幼年组为1:1.07,青年组为1L0.93,中壮年组为1:0.6,中老年组为1:0.57,老年组为1:1.14;(2)列出了猕猴种群年龄结构图,确定了年增长率为6.9%,种群数量的动态公式是Nt=200e^0.069t;(3)预测了未来10a的猕猴种群的数量和发展,种群数量从2001年到2010年增长到1200头左右;(4)内伶仃岛猕猴种群发展的最适容纳量为900-1100头(平均1000头)。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猕猴颅容量与颅骨其他变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现生哺乳动物中,灵长类不仅因为其行为机制的复杂性,更因其与人类的近缘性,而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其生存的第一需要就是取食,不同的食物特性总是与头颅的形状变化有关系(Shea,1983),而颅形的变化必然会与颅容量或脑的体积变化相联系。有关的研究在太行山猕猴尚属空白。太行山猕猴目前仅分布于太行山南段和中条山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分布最北的野生猕猴种群。初步研究表明,太行山猕猴在形态生态行为和遗传等方面与其他亚种均有明显差异(宋朝枢等,1996;薛德明等,1998)。基于保护其生物多样性的考虑,本文对太行山猕猴颅容量与颅骨其…  相似文献   

11.
四个猕猴地理种群惊叫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冯敏  江海声 《兽类学报》1997,17(1):24-30
对华南地区4个猕猴种群惊叫行为的比较表明:叫声发生时,发声猴的行为在地理种群间的差异不明显。在叫声的频谱结构方面,个体间的差异不明显;湖南索溪峪、广西龙虎山、海南南湾种群间差异不明显,但深圳内伶仃岛种群与上述3个地理群间有明显差异。判别分析表明,基频频率(F1)是区分猕猴上述各地理种群间异同的重要参数。这些结果为研究猕猴的分类及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对上述的猕猴地理种群,惊叫声传输性较好和“符号”较专一而有效与群体大、生境降雨量小的相关,本质上是惊叫声对内陆、热带地区、小海岛不同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2.
江海声  刘振河 《兽类学报》1989,9(4):254-261
本文根据1981—1986年对海南岛南湾猕猴群体的观察,报道了南湾猕猴群体大小、群体结构和种群结构动态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猕猴雌性图解生命表。  相似文献   

13.
藏猕猴(Macacathibetana)是我国特有高等灵长类动物。峨眉山藏猕猴种群具有生境垂直变异大、社会环境丰富、个体易于识别等特点。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WennerGren人类学研究基金”、美国“全国地理学会”的资助下,昆明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南湾珍贵动物保护区植被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岛南湾珍贵动物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猕猴保护区,总面积约15000亩,现保存有550—650只猕猴(Macaca mulatta)。此外,在保护区内尚有水鹿、豪猪、穿山甲等36种动物,其中25种鸟类。在植物区系上有维管束植物388种(包括亚、变种在内),棣属110个科309属。根据群落组成成分、外貌结构以及种群特征,可将该区植被划为三个类型:(一)砂生灌草丛;(二)砂生刺灌丛;(三)次生常绿季雨林或次生热带雨林。  相似文献   

15.
猕猴(Macaca mulatta)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猕猴雌性生命表。南湾猕猴各年度全群平均存活率高于93%,特定年龄组逐年存活率直到13岁仍达0.81以上,种群内禀增长率为0.1327,年周增长率为1.1419。用莱斯利矩阵对种群发展作预测,将预测值与1985-1987年的实测值作卡方适应性检验,两者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该方法预测南湾猕猴种群动态,在7年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灵长类学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之后,而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猕猴(Macaca mulatta)是世界及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在中国境内分布于17个省(市、区),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迄今为止,学者们已对猕猴进行了包括地理分布、种群动态、食性、社会生态、保护生态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拟对国内有关猕猴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与综述,以期通过对以往工作的汇总,梳理关于猕猴的研究线索与动态,并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形态学、染色体、蛋白质、DNA水平等方面对中国猕猴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猕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为猕猴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染色体核型和蛋白质分析表明中国猕猴遗传多样性有限,DNA多态性分析表明中国猕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于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的分析有助于中国猕猴系统发育与进化的研究,Neighbor-joining进化树和Median-Joining网络图将中国猕猴分为7个类群.  相似文献   

18.
太行山猕猴的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猕猴 (Macacamulatta)是世界上地理和生态地位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我国是唯一的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均有猕猴分布的国家。直到1987年 ,亚洲最北部的猴群在河北兴隆绝灭以后[12 ] ,自然分布于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及中条山南段的猕猴就成为亚洲猕猴分布的最北界 ,位于N35°11'~ 35°17',E112°0 3'~ 112°33',地处暖温带。经 1981年以来的调查研究发现 ,太行山猕猴在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与其它地区的猕猴不同 ,是最具研究意义的种群[5] 。猕猴同其它动物一样 ,通过食物与其它动物 ,周围环境及人类物质…  相似文献   

19.
灵长类动物是世界上较濒危的动物类群之一,掌握灵长类的分布及其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保护行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通过改良的社区访问调查,首次对滇西北云龙县境内集中分布的6种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红面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普通猕猴M.mulatta、熊猴M.assamensis和藏猕猴M.thibetana)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访查了11个乡镇240个自然村,获得968条有效信息。结果表明,云龙县灵长类基本呈斑块状、非连续性分布,其生境被澜沧江、沘江等河流和村落、交通网络分割。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6种灵长类共消失了62个种群约3 720只个体,种群数量下降率为60%~90%。综合分析云龙县各灵长类物种消失的时间、空间格局,发现1980—1990年代是灵长类动物种群消失最多且最快的时期,而各乡镇灵长类物种的消失斑块数与当地人口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和捕猎导致了云龙县灵长类种群的快速消失。生境保护,尤其是对现存成熟森林的保护,将对云龙县现有灵长类动物的保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科学分析动物种群增长动态,合理确定环境容量是管控城市半野生动物种群激增危害的根本途径。本文对贵州贵阳黔灵山公园半野生猕猴种群特征、种群增长、环境容纳量以及猴群对公园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较之野生种群,园内栖息种群密度高、猴群大。现有8个稳定猴群共计1067只[最小群:47只;最大群:226只,平均:(133±67)只],总体雌雄性比为1.33;全区种群密度约达251只/km2,但猴群主要栖息于游道及其周边,导致主分布区密度高达 2134只/km2;(2)种群增长迅速、繁殖力旺盛。自1992年以来,种群呈指数型增长(年均增长率为8.08%,增长函数为y=30.6789*exp[(x-1987)/8.7894+ 64.0193),当前种群总体年龄结构为成年猴>青年猴>幼年猴,虽青幼个体数量较成年个体少,但成年雌雄性比达到1.50,性成熟个体较多,有效种群数大,仍保持旺盛的繁殖力;(3)种群Logistic增长曲线(y=792/(1+2.8495E+183*exp-0.2104x)表明园内环境容量(K值)为792只,与该区猕猴伤人事件频率曲线进入高位平台期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接近。文中还对猴群栖息对当地植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调查。调查监测表明,种群过大且集中栖息导致公园内生物多样性破坏、人猴冲突、公共健康隐患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建议应通过节育、分流等相关措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K/2即400只左右为宜。本文可为黔灵山公园猕猴保护管理及其他城市野生动物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