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视血糖的控制,而对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并未予 以足够的关注。随着中药研究领域的开展,人们发现中药在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从糖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 氧化应激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异常等方面,综述2 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并简介中药针对各发病机制过程的干预 作用。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下肢血管病变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特点主要有间歇性跋行、静息痛、缺血性坏疽等,严重者可发生肢端坏疽,一旦出现以上症状,治疗相当困难,甚至导致截肢。因此尽早发现并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重要的临床价值[1]。目前临床上对于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评估方法众多,包括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临床表现,足部动脉搏动检查,踝-肱血压指数,经皮氧分压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在现今超声及影像设备和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对以上方法的价值、局限性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2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双下肢血管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下肢血管病变组与无下肢血管病变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腰围、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220例患者中,152例患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69.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SBP、2hBG、HbA1c、HOMA-IR、TC、LDL-C等因素与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有关.而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TC、合并神经病变是引起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较高,临床应根据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及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探讨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极化情况以及消退素D1(RvD1)缓解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高糖高脂饲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将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随机分为3组(n=36):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组(D组)、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注射RvD1组(R组)和溶剂对照组(S组)。R、S组分别于注射STZ 14 d后蛛网膜下腔置管,3 d后R、S组分别给予RvD1 10μl(10 ng/μl)和100%乙醇10μl,每天1次,连续14 d,D组不做任何处理。另取36只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组),普通饲料喂养。鞘内给药后第1、3、7、14天时测定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各组随机取9只大鼠处死,取L4-6脊髓膨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胶质细胞M1、M2型极化标记物,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D、S组第1、3、7、14天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Arg1表达减少,iNOS表达增多(P < 0.05);与D组比较,R组第7、14天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背角Arg1表达增多,iNOS表达减少(P < 0.05);D组与S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vD1促进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并缓解大鼠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  相似文献   

5.
分析2型糖尿病周围动脉病变(PAD)的临床特征,了解患者及医务人员对PAD的认知度,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分析我院1 567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ABI0.9或者ABI≥1.3分为PAD组与非PAD组,比较分析寻找PAD的危险因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517名患者及324名医护人员进行PAD的认知度调查。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PAD的总的发病率为25.7%,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合并PAD患者体质指数、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尿酸、24 h尿微量白蛋白高于非PAD患者,ABI0.4的PAD患者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明显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对PAD的知晓率为33.4%,患者对PAD的危险因素的认识较缺乏,临床医生对PAD的知晓率为82.1%。吸烟、BMI≥25 kg/m2、糖尿病病程≥5年、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9%、甘油三酯≥1.71 mmol/L、24 h尿微量白蛋白≥30 mg为糖尿病患者发生PAD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PAD危险因素等相关知识的教育,早期筛查和诊治PAD。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是一种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全球范围的研究数据显示,该病发病率在各地区都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该病的成因可能涉及一系列相关因素,如遗传因素、年龄、肥胖等。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的形成与发展可能和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引起的代谢紊乱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可能参与并帮助肠道维持一种更为健康的菌群状态,从而使其在2型糖尿病中具有治疗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9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下肢血管,按下肢血管有无病变将其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租和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9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61例发生不同程度下肢血管病变,占62.24%.与单纯2型糖尿病组比较,下肢血管病变组患者年龄、病程、收缩压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病程、SBP及LDL-L是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压及血脂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张蒙  寇现娟 《生命科学》2021,(5):667-676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以持续性高血糖、胰岛素绝对缺乏或相对缺乏为特征的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传统的降糖药物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T2DM患者长期服用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发现,天然产物不仅来源广泛,且具有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特...  相似文献   

9.
1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1,T1DM)是一种青少年易发的胰岛β细胞被定向破坏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能作为环境因素参与了T1DM的进程。在T1DM患者及动物模型肠道内存在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肠道通透性、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等影响T1DM的疾病进程。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肠道菌群与T1DM的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新进展,以期为T1DM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钟碧 《蛇志》2015,(2):133-135
目的探讨注射用丹参对改善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炎症指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1~12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住院的11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甲钴胺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静滴注射用丹参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炎症指标、临床效果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的炎症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肌电图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且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Liu HM  Wang TH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3):258-260
微囊蛋白家族是近年来引人关注的细胞膜信号转导调节因子,在多条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其标志性的结构蛋白caveolin对许多关键信号分子的活性状态起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微囊蛋白表达异常可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肿瘤、糖尿病、膀胱功能异常、肌营养不良等多种疾病的发生。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主要表达微囊蛋白-1(caveolin-1),提示它可能参与平滑肌细胞膜内外的重要信号转导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主要研究滋肾清肝方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药效及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及开发奠定基础,将符合2型糖尿病成模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滋肾清肝方高中低剂量组,给药8周,观察滋肾清肝方对模型大鼠饮食、体重、空腹血糖、糖耐量、糖化血红蛋白、C-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糖化血清蛋白、胰岛素的影响,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AKT、p-AKT、GSK-3β、p-GSK-3β及骨骼肌组织p-IRS-1、IRS-1、Glut4的表达;结果表明滋肾清肝方可调节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糖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骨骼肌PI3K/AKT、肝脏AKT/GSK-3β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滋肾清肝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超声诊断的意义,为临床超声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检出85例斑块、23例狭窄、13例闭塞,对照组分别为21例、12例及0例;观察组下肢动脉管腔斑块、狭窄和闭塞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病程10--15年的患者,其足背动脉管径为(1.25±0.07)mm,显著低于对照组;病程超过25年的患者,全部下肢动脉血管管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观察组股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人群股总动脉、胭动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可有效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且具有无创、可多次检查等优势,费用较低,降低了患者诊疗负担,为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在预防和控制患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熊果酸对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心肌病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ICR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造模组(n=20),对照组和造模组分别以普通饲料及高脂饲料饲养,连续6周。造模组腹腔注射STZ连续5 d,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应溶剂,9 d后测空腹血糖(FBG),高于11.1 mmol/L视为糖尿病模型。20只成功造模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熊果酸组(n=10)。各组连续灌胃给药(熊果酸100 mg/kg或相应溶剂)8周。测定FBG、体重、全心重和左心室重,计算心脏质量指数(HMI)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白介素-1β(IL-1β)的蛋白质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MI、LVMI、FBG、CK、LDH、MDA水平显著升高;SOD活力显著降低。HE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细胞水肿、肥大,细胞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小鼠心肌组织NLRP3和IL-1β蛋白质表达显著增加;熊果酸组小鼠的上述变化明显改善。结论:熊果酸对高脂饲料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心肌损伤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减少IL-1β生成,减轻心肌组织炎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C型钠尿肽的扩血管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和方法:用常规离体血管灌流方法,观察钠尿肽家族新成员C型钠尿钛(CNP)对家兔腹主静脉及腹主动脉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结果:CNP在10^-1-10^-6mol/L浓度范围内对家兔静脉及动脉均呈剂量依赖性的舒张效应。其对静脉的作用与硝酸甘油(NTG)相似,且扩血管作用无ANP强,以腹主动脉为主对象分别施加阿托品(10^-7mol/L),酚妥拉明(20μg)或消炎痛(20μg)等均不影响CNP的舒血管作用,优降糖和心得安可明显降低CNP对腹主动脉的舒张作用。CNP在基础状态下提前加入不抑制NE的缩血管反应。结论:CNP可能是一种静脉系统的扩张剂,同时亦是调节动脉张力的选择性调节肽,CNP舒血管作用机制至少有两途径:一是与K^ -ATP通道的开放有关,二是与激活β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疾病进展情况将其分为血管病变组(45例)和无血管病变组(38例)。测定两组患者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血管病变组患者Glu,Hb A1c及Fg水平均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而APTT及PT水平均显著低于无血管病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病变组患者血清中TNF-α及IL-18水平均高于无血管病变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 A1c,Fg,TNF-α以及IL-18水平异常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3,1.45,2.632,3.884,P0.05)。结论:凝血功能紊乱及炎症反应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地加大,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成年中高达11%,糖尿病患者中约有65%左右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糖尿病问题也逐渐成为全球性及最备受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针对2型糖尿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且其发病机制也尚未得到完全阐明。本文就炎症反应、神经递质的变化、神经营养生长因子、糖基化终末产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PI3K/Akt信号通路及Akt/CREB信号通路方面概述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2型糖尿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有效治疗药物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9例DPN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都给予糖尿病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加用甲钴胺注射液和丹红注射用,治疗前后测定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NCV)、运动传导速度(MNCV),行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SS评分、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及SNCV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TC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及SNCV较治疗前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23例和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1例和无效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有效缓解2型糖尿病DPN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来源单个核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n=20)、骨髓组(n=20)及脐带血组(n=20),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小腿肌间注射。分别于第0、12、24周评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骨髓组静息痛评分、肢体冷感评分、麻木评分分别为4.56±1.04,3.67±0.84,2.72±1.07,F=15.093,20.292,31.463,P均0.001与脐带血组静息痛评分、肢体冷感评分、麻木评分分别为4.89±0.83,3.44±0.98,2.50±0.79,F=26.792,12.967,35.034,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周时,骨髓组间歇跛行距离、经皮氧分压、下肢皮肤的温度、静息状态下踝肱压指数分别为(310±65.5)m,(34.89±6.65)mm Hg,(32.29±1.33)℃,0.59±0.11,F=23.938,42.243,22.736,19.971,P均0.001与脐带血组间歇跛行距离、经皮氧分压、下肢皮肤的温度、静息状态下踝肱压指数分别为(318±64.9)m,(31.78±5.63)mm Hg,(32.83±1.02)℃0.61±0.07,F=25.726,13.542,38.113,33.510,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均无死亡、肿瘤、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病例报告。结论两种来源单个核细胞小腿肌间注射治疗T2DM下肢血管病变均安全、有效,脐带血单个核细胞的疗效不劣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相似文献   

20.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属于炎症趋化因子CC亚族成员,它能趋化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诱导内皮细胞、单核细胞释放黏附因子,使单核/巨噬细胞向病变处聚集。这些免疫及炎症过程有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本文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及其干预治疗,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上调的影响因素,深入了解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