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而致瘤性DNA病毒是多种恶性肿瘤的主要致病因子.致瘤性DNA病毒的整合可以使宿主细胞正常组织逐步向炎症组织转变,并可导致癌变.病毒整合可引起宿主细胞基因组不稳定和重排,产生新的融合基因,并导致宿主基因表达异常,也是病毒本身得以复制,逃避宿主免疫识别并长期维系自我生存的机制之一.本文综述了目前对致瘤性DNA病毒整合规律以及致瘤性DNA病毒整合致瘤效应的研究和进展,并展望致瘤性DNA病毒整合的研究方向以及在肿瘤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马立克氏病(MD)是一种鸡的淋巴增生性肿瘤疾病,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血清1型(Marek'sdisease virus serotype 1,MDV1)引起的,但是,可以由致弱的或天然不致病的疫苗株进行防制.疫苗株分为三种类型:致弱的血清1型,天然不致瘤的血清2型(MDV2)和天然不致病的火鸡疱疹病毒(HVT).  相似文献   

3.
马立克氏病(MD)是一种鸡的淋巴增生性肿瘤疾病,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血清1型(Marek's disease virus serotype 1,MDV1)引起的,但是,可以由致弱的或天然不致病的疫苗株进行防制。疫苗株分为三种类型:致弱的血清1型,天然不致瘤的血清2型(MDV2)和天然不致病的火鸡疱疹病毒(HVT)。  相似文献   

4.
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具有独特的两相发育周期、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阴性菌,能引起人类多种疾病。pORF5是衣原体隐蔽性质粒编码的分泌性效应蛋白。近年来研究证实,pORF5质粒编码蛋白是衣原体重要的毒力蛋白,与衣原体致病密切相关。现就衣原体pORF5质粒编码蛋白的生物学特性、致炎性作用、抗凋亡作用及促自噬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防治绿脓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天,绿脓杆菌(Pseudomona ae-ruginosa)引起的感染疾患,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理由是,一则由于它已成光临床医学难治之症,另一方面由于本菌作为条件致病杆菌,具有和其它革兰氏阴性杆菌不同的持异的生物学性状,诸如复杂的病原性和R因子(Pesistance factor)有关的抵抗性等、多种致病因子,包括菌体内物质(Slime物质、内毒素)和菌体外物质(外毒素、外酶,致  相似文献   

6.
很多因素,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核修饰基因等,对mtDNA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聋都具有协同作用,影响耳聋的表型表达。现主要综述MTO1、GTPBP3、TRMU、TFB1M及YARS2五种核修饰基因突变协同mtDNA突变致聋的研究进展及可能致病机制。作为一个可能协同致聋的核修饰基因,致病性YARS2和肌病、乳酸性酸中毒与铁粒细胞性贫血(MLASA)临床三联征都有关,该突变会减弱线粒体tRNA~(Tyr)的氨基酰化能力。目前,对于该核修饰基因突变协同致聋的机制仍在探索当中。  相似文献   

7.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建平  乐军  王洪海 《生命科学》2002,14(3):182-185
结核病仍是全球健康的主要威胁,其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的致闰机理与众不同。脂类代谢在致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巨噬细胞被入侵的细菌修的机理也是研究细菌持续感染致病的重要突破点,研究细菌的致病机理可以为开发新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SSH和SCOTS研究, 铁系统(Iro)和温度敏感性血凝素(Tsh)在禽病原性大肠杆菌(APEC)的感染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基因检测发现, 在243个禽源大肠杆菌分离株中, 有205株为iro+菌株, 其中高、中度和低致病株分别为89.8%(184/205)、8.8%(18/205)和1.5%(3/205); 有167株为tsh+菌株, 高、中度、低致病株分别为87.4%(146/167)、12.6%(21/167)和0%(0/167), 结果显示iro+或tsh+株大多数为高致病株。为了确定iro和tsh基因在APEC致病力中的作用, 以APEC E037株为基础, 通过自杀性载体分别构建了iro和tsh基因缺失突变株E037(Δiro)、E037(Δtsh)和E037(ΔiroΔtsh)。动物感染性试验表明, 突变株在鸡体内的繁殖能力和致病性均明显下降, 但两个基因的协同致病作用不显著。进一步证实Iro和Tsh为APEC重要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9.
通过SSH和SCOTS研究, 铁系统(Iro)和温度敏感性血凝素(Tsh)在禽病原性大肠杆菌(APEC)的感染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基因检测发现, 在243个禽源大肠杆菌分离株中, 有205株为iro+菌株, 其中高、中度和低致病株分别为89.8%(184/205)、8.8%(18/205)和1.5%(3/205); 有167株为tsh+菌株, 高、中度、低致病株分别为87.4%(146/167)、12.6%(21/167)和0%(0/167), 结果显示iro+或tsh+株大多数为高致病株。为了确定iro和tsh基因在APEC致病力中的作用, 以APEC E037株为基础, 通过自杀性载体分别构建了iro和tsh基因缺失突变株E037(Δiro)、E037(Δtsh)和E037(ΔiroΔtsh)。动物感染性试验表明, 突变株在鸡体内的繁殖能力和致病性均明显下降, 但两个基因的协同致病作用不显著。进一步证实Iro和Tsh为APEC重要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0.
测定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Kleb.)不同致病力类型的5个菌株毒素的成分,试验结果表明各菌株的毒素都含有蛋白质、多糖和脂类物质,并发现致病力强的菌株毒素所含的蛋白质和多糖的量高于致病力弱的菌株毒素,而脂类物质的量却低于弱菌株毒素。经过高温(100℃,10分钟)和蛋白酶(37℃,6小时)处理后的各菌株毒素则不能使棉花致萎,说明毒素中的蛋白质组分在毒素对棉花的致萎作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腹泻老年人肠道厌氧菌群的微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通过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动态观察了30例腹泻老年人粪便中厌氧菌群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致病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结果与老年健康组比较,肠道厌氧菌中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的数量非常显著减低(P<0.01),而肠杆菌和葡萄球菌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球菌数量非常显著升高(P<0.01),B/E值非常显著性降低(P<0.01),难辨梭菌数量非带显著性升高(P<0.01)。说明老年人腹泻时,粪便中厌氧菌(除难辨梭菌外),均明显减少,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数量相对增加,致肠菌群失调。但两组粪便中各厌氧菌种检出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说明老年人肠道内厌氧菌群中各菌种的定植有一定的稳定性。腹泻组共俭出六种肠道致病茵:福氏痢疾杆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弧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急性细菌性腹泻较慢性腹泻肠菌群失调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腹泻性大肠杆菌是在全世界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也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根据致病机理的不同,可将腹泻性大肠杆菌分为6种: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凝集性大肠杆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扩散黏附性大肠杆菌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不同致病型大肠杆菌侵入宿主的方式及引起的炎症反应有所不同。文章综合分析了致病机制不同的大肠杆菌在调控宿主细胞信号通路方式上的不同,从炎症级联反应方面阐述了不同致病类型大肠杆菌的感染特征,并探讨了炎症信号通路与病原感染、预防和治疗的关系,以期为腹泻性大肠杆菌致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全局性调控因子Ve A仅在真菌中存在,具有保守性。Ve A参与细胞的多过程调控,包括发育分化、次生代谢、氧化胁迫应答、侵染宿主致毒致病等。文中总结曲霉Ve A的相关调控功能和作用机理研究,以利于防控真菌传播存活及致毒致病措施的设计,促进抗真菌作物的育种,减少作物被曲霉等真菌及毒素污染;还提出进一步开展ve A基因调控功能研究的方向和作为防控真菌污染靶位点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纤突蛋白裂解与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病毒的致病机理一直不清楚。对副粘病毒和正粘病毒的研究结果表明病毒的致病力与病毒纤突蛋白裂解程度有关,反过来纤突蛋白裂解程度是由纤突蛋白的连结多肽的氨基酸顺序决定的。本文试图从IBV致细胞病变作用,纤突蛋白裂解状态和连结多肽氨基酸顺序三个方面探讨IBV的致病机理。结果表明,IBV毒株在不同细胞培养(CK.CEF和Vero)中,从宿主细胞范围、致细胞病变作用和引起细胞融合几项指标表现了不同的致病力,但不同毒株从同一种细胞释放后其纤突蛋白的裂解程度无差异。连结多肽的氮基酸序列表明23株IBV的连结多肽均由5个氨基酸组成即二对碱性氨基酸Arg—Arg和Arg—Arg,中间由苯丙氨酸或丝氨酸联接。这些结果说明在致病机理方面,冠状病毒可能不同于副粘病毒和正粘病毒。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禽类病毒性疾病已经成为研究病毒感染和致病机制的重要模型之一,而且病毒与micro RNA的调控关系和机制研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简要总结禽源疱疹病毒编码micro RNA的概况,以及禽源疱疹病毒的致瘤性与micro RNA的表达调控关系,同时探讨了利用micro RNA靶向调控机制在病毒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禽白血病病毒、禽流感病毒等)防治中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16.
病原性孤菌     
<正>孤菌在海洋细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生活在海洋周围、且喜食海产物的日本人,接触孤菌的机会较多。现已知11种人的病原性孤菌(表1)(但是霍乱菌和纳格孤菌在分类学上属同一种类)。非病原性孤菌已知20种以上。在人的病原性孤菌中已知的主要致病因子仅为霍乱菌的霍乱毒素,其它菌种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其中有仅以“是从患者身上分离出的”为理由,便作为病原性孤菌。因此,这些细菌致病因子的阐明,对于明确致病机制和区别病原性菌株和非病原性菌株都很有益。在基因水平上分析特别重要的致病因子并制造相应的基因探针。目前,这些探针还未用于临床检查中,但已用于致病因子的分析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中,本文作一综述,并论述今后开发和利用DNA探针的意义。 (一)病原性孤菌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7.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致病机制复杂,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部分患者为常染色隐性遗传并伴有皮肤相关疾病。该心肌疾病主要表现为以右心室为主的室性心律不齐及纤维–脂肪组织替代,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左心室受累症状。现有研究表明,该疾病主要与桥粒蛋白编码基因突变有关,另外一些非桥粒蛋白基因突变与疾病表型的关联性存疑。疾病检测手段的改进以及精确化实验模型的建立可为探究突变位点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提供研究基础,利于阐明基因与疾病表型的相关性,从而进行靶向治疗。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耗时且具有挑战性,因此对这些突变的具体功能的认知仍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携带特定的心肌病相关突变的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可被认作一种理想工具。该文就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产生的分子机制,包括突变基因、激素水平、运动状况在内的致病因素,以及来源于患者体细胞的iPSCs研究模型三部分进行总结讨论,旨在对该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两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性鱼鳞病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寻常性鱼鳞病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 收集了2个湖南寻常性鱼鳞病家系, 采集外周血, 提取基因组DNA, 采用1号染色体和10号染色体上2个已知寻常性鱼鳞病位点的微卫星标记对这两个家系进行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结果显示, 寻常性鱼鳞病家系1的致病基因位于D1S498(1q21)附近, 与已知定位区间重叠; 寻常性鱼鳞病家系2的致病基因位点与已知的寻常性鱼鳞病位点不连锁, 可能存在新的致病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9.
创伤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的革兰阴性弧菌,存在于河海交界之处。自1964年首次被美国CDC分离出后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它与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合称为致人类感染的三大弧菌。创伤弧菌可引起肠胃感染、伤口感染及原发性败血症等疾病,其感染存在发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给公共卫生造成了沉重负担。其中,多种毒力因子在创伤弧菌的致病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溶细胞素、金属蛋白酶、铁载体、荚膜多糖等。因此,本文对创伤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情况及相关毒力因子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病原微生物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目的:鉴定疾病蛋白对深入理解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致病机制至关重要。可以采用计算生物学的方法,在ARVC疾病相关网络中挖掘新的潜在的致病蛋白。方法:本文整合HPRD和BioGRID的蛋白质互作数据,获得了较为全面且真实可靠的蛋白质互作数据;通过结合文本挖掘和统计学检验筛选出ARVC种子蛋白,应用最近邻居扩增的方法,构建ARVC蛋白质互作网络(PPIN),并采用PRINCESS法则对网络中每对互作蛋白加权;最后,基于ARVC关联得分策略对网络中的每个蛋白质打分并排秩。结果:分析发现排秩前50的候选蛋白大都与ARVC关系密切,如PRKCA,CDH1,SMAD4,SMAD2,CDH5,CTNNA1,DSC1等在调节心肌收缩、细胞程序性死亡、心脏的发育过程及维持桥粒的完整性方面起重要作用。结论:我们提出的方法为鉴定与ARVC致病机制相关的新致病蛋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