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中"酶的催化效率"的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过程等进行改进和创新,既弥补了课本中实验的不足,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实验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做实验",更重要的是实现从"做"到"思"的转化,最终形成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实验教学中的有效"纠错"是实现这一转化的重要途径。论述在实验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纠错",让学生明析实验原理和细节、感悟关键操作、完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创新、延伸实验探究方向等。  相似文献   

3.
在"酶的活性"的主题教学中,为落实"酶的空间结构影响酶的活性"这一核心概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收集数据、讨论分析,最终解决科学问题,亲身经历"科学大实验",在反复琢磨中深刻理解核心概念,在科学探究中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探究p 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教学中不断质疑,从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步骤等方面进行改进,使实验效果更为直观、更有趣,不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能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效果更有效。  相似文献   

5.
对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实验的成功率较低,存在诸如色素带不分离、无色素带等问题。在对实验材料、研磨方法、画线方法和实验装置等进行改进后,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实验成功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但教材中给出的实验方案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多次实验,从提取DNA的实验材料、提取方法、鉴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花生果实大小变异"实验的可操作性和效果的明确性,分析总结了教材实验中探究方案、绘图与数据、测量工具选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设计学案、改进实验测量工具、创新绘图与数据处理,提出"探究花生果实大小变异"实验方法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现行浙科版教材中"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过程复杂、计数困难,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最终影响开出率。采用果蝇替代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实验难度显著降低,实验可行性和实效性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9.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最重要的生理作用,光合作用实验几乎是每个生物学教材中都要涉及的实验。针对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介绍了中、日、韩三国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从实验材料、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期望能为我国的中学生和生物学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因教材中选用材料有限,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实验材料不适合不同地域,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针对如何选用适合北京地区的实验材料以及如何在1课时内利用合适的材料、设备等进行探究活动并提出合理的实验教学建议,以达到最佳实验和教学效果,为构建"稳态"概念和深入理解"稳态"的含义提供事实支撑。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学的实验条件,对"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进行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实现了"使学生能够体验从复杂体系中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实验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从色素获取方法、层析装置、层析液配方3方面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进行优化,旨在让实验过程更加简单、安全,实验现象更易获得。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8年级上)生物学新教材中关于"蚂蚁的通讯"实验,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不成功的情况。通过探究,提出了对该实验的改进方法,具有取材容易、成功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观察实验"为例,从发现疑问、确定拓展方向、设计拓展方案等方面拓展传统验证性实验项目,使其一般验证性实验具有了综合性和设计性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在小实验中发现大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翻转课堂理论,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的"问题设置"、"问题解决"等特点与优势,构建了适用于实验操作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并以"水体疑遭粪便污染"这一实际问题作为情景进行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例,对高等教育环境相关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环境生物学实验"进行了创新性教学设计和实践。该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反馈3个过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课前准备包括教学团队针对实际问题设置若干相关实验场景,制作和搜集相应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安排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课中实施时教师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强调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后反馈为学生提交实验结果与讨论、完成巩固练习和反馈问题等。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在一线教学中行之有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根据学生首次接触到生物学中常用技术"透析"、"琼脂糖凝胶色谱法"、"电泳"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利用导学案构建知识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置问题,巧妙点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学习该实验技术时保持清晰的思路,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是初中生物学"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关于水污染的拓展创新实验,学生积极参与共创最优实验方案,深刻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发现问题、选取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思路,再到数据统计和作图分析等,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理性思维,实现在教材基础上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8.
以"设计实验论证可溶性淀粉溶液是否具有还原性""分析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较高的原因"和"人口腔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与预期不符的原因、论证实验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反思性的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好奇心是研究和学习的动力,为了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激发并延续学生的好奇心以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尝试将"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实验与微生物的鉴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实验中引发的好奇心、热情和兴趣通过鉴定自己分离的菌株而得以延伸,贯穿到整个学期的微生物学实验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每一个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主要的微生物学实验知识点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掌握。而且,在这样的综合实验中,教学实验与科研相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20.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富霞  王富余 《生物学通报》2010,45(1):49-50,F0003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是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一个经典实验,通过对这个实验的不断探究,简化了实验步骤,既降低了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