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0 DCE MRA)对于颈部静脉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疑有颈部静脉病变的病人进行了3D DCE MRA检查,观察对病变血管及正常血管显示情况。结果:7例检查图像都能清晰显示正常血管结构及病变情况。其中2例正常,2例颈静脉血栓,1例颈静脉癌栓,1例颈静脉扩张,2例动静脉瘘。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或)DSA证实。结论:3D DCE MRA是一种简便,易行,有效的血管检查方法,分辨率高,假阳性率低,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临床上多限于动脉系统疾病的诊断。只要选择合适的序列、扫描时间及对比剂的剂量就能较好显示静脉血管情况。此项技术的应用,在颈部静脉病变诊断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9年10月在西京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5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98例,以DSA为金标准分析颈部血管彩超诊断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灵敏度、特异度,并对不同狭窄程度的颈内动脉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颈部血管彩超检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灵敏度为74.6%,特异度为99.4%,准确率为96.4%,漏诊率为25.4%,误诊率为O.56%.对轻度颈内动脉狭窄的检出,颈部血管彩超与DSA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而对于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检出,两种方法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可广泛用于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部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咽异感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咽异感症患者临床资料,按诊断所用不同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行X线片检查,观察组54例在其基础上行颈部CT扫描与多平面重建,比较两组诊断准确情况及两种检查方法在各颈部病变中的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96.30%显著比对照组63.64%高(P0.05);两种检查方法在颈部囊肿(肿瘤)、颈椎病(颈部外伤)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CT扫描多平面重建在颈部感染、甲状腺病变中的检出率均比X线片检出率高(P0.05)。结论:颈部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在咽异感症诊断中具较高应用价值,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且诊断更为细致,可检出各种颈部病变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CT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在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在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0例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原始数据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容积成像(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方法进行后处理,观察其对明确诊断所起的作用。结果MPR、VR和MIP方法均能显示病变,以MPR显示率最高,结合3种方法可以获得明确诊断。结论CTA能够明确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MPR进行图像后处理的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明确颈部包块与周围血管关系的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6 4层螺旋CT对25例颈部包块患者行颈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传入ADW4.3后处理工作站,血管重建技术选择容积重建(VR),诊断采用VR与轴位图像相结合的方式。结果:淋巴性病变10例,包括淋巴结结核2例、淋巴结转移4例、淋巴瘤4例,非淋巴性病变15例,包括淋巴管瘤1例、腮腺混合瘤2例、甲状腺癌4例、甲状腺腺瘤3例、孤立性纤维瘤1例、蔓状血管瘤2例、表皮样囊肿1例、咽旁脓肿1例。包块位于气管两侧6例,左侧15例,右侧4例;位于甲状腺内7例,腮腺内2例,颈动脉间隙11例,1例位于咽旁,其余4例位于颈部表浅组织内;颈部包块致毗邻血管移位、变形9例,其中动脉7例、静脉2例;颈部包块侵袭及包绕血管3例,包括动脉1例、静脉2例,其中1例静脉内血栓形成;颈部包块与血管关系密切2例;颈动脉发出分支供应颈部包块1例;其余10例与颈部血管无明显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A容积重建结合轴位图像,可较准确地明确颈部包块与血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不规则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16排螺旋CT对25例怀疑颅骨、脊柱或关节附近骨折的外伤患儿进行扫描并进行后处理(MPR、VR)。结果:25例病例中颅骨骨折15例,脊柱骨折5例,四肢关节骨折5例(其中3例关节内骨折伴有骺软骨损伤)。结论:对于不规则骨骨折,多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重建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应横断位、MPR及VR三者相结合判断,为临床提供丰富的、科学的、准确的信息依据。  相似文献   

7.
64层MSCT血管成像对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及离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及离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准确性.方法:对临床和超声怀疑主动脉缩窄的21例患儿行胸片、心脏大血管彩超及CT主动脉成像,其中5例行DSA检查,16例进行了手术治疗.CT血管重建技术包括VR、MIP、MPR及CPR等,对主动脉缩窄程度、长度、侧枝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比较原始数据、VR、MPR、MIP及CPR几种后处理方式对主动脉缩窄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结果:21例患者中,19例为主动脉缩窄,2例为主动脉离断.病变部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动脉导管开口附近20例(95.2%),正对左锁骨下动脉1例(4.8%).病变部位位于动脉导管近段2例,动脉导管附着处3例,动脉导管远段16例.多层螺旋CTA对主动脉狭窄诊断的总体准确率和敏感性均为100%,对主动脉缩窄的显示以靶血管VR最好,其次是CPR和MPR;对侧枝血管的显示以整体VR和CPR最好,其次是MIP和MPR;而整体VR和原始轴位图像对主动脉缩窄显示较差.结论:64层MSCT血管成像各种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能为主动脉缩窄及离断患者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术前评估和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疾病中应用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血管疾病是危及人体生命的危险疾病。传统的血管造影虽然是诊断该类疾病的最佳方法,但属于有创伤检查,且有1.5%-2.0%的合并症或死亡危险的报导^[1]。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的应用给传统的血管造影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998年问世的多层螺旋CT(MSCT)以亚秒级的扫描速度具有更长的解剖覆盖、更薄的层厚、多种后处理能力、更简单方便等优势。2002年7月,我院引进GE公司Lightspeed十六排螺旋CT机,并进行了几十例颅内CTA检查,现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目的:初讨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及其技术优势。材料与方法:使用GE公司的十六排螺旋CT对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脑肿瘤等几十例病人进行CTA检查,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AVM和动脉瘤进行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另外颜面部AVM及脑肿瘤病人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CTA检查结果如下,脑血管主干及其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大脑中动脉4—5级分支显示率为94.7%。发现动脉瘤并清晰显示了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AVM清楚地显示了AVM的畸形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脑肿瘤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颅骨间的三维关系。结论: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重建图像质量显著提高,它对颅内各种血管性病变以及血管与颅内其他病变三维空间关系,对各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显示更细小分支,具备作为动脉瘤等其他血管性病变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可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对全下肢动脉进行CTA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传入AW4.2P后处理工作站,血管重建技术包括VR、MIP、MPR及CPR,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采用智能血管分析与目测法相结合.结果:21例患者共显示血管336段,均获得了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全部满足诊断要求.除5例患者下肢动脉CTA表现正常外,其余16例均发现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336段血管中,7段有脂质纤维性斑块,27段有钙化斑块,222段显示广泛的混合性斑块;其中完全闭塞占4.46%;重度狭窄7.14%;中度狭窄31.8%;轻度狭窄32.7%;无明显狭窄者23.8%.结论:64层MS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具有很高雄确性,各种血管重建技术的联合应用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我们检测三维CT在气管狭窄的诊断中的作用和纤维支气管镜相比较,用以帮助临床胸外科医生判断气管结构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对怀疑气管狭窄的患者64例及20例正常病例检查螺旋CT,其中52例发现腔内新生物造成狭窄,另外12例为外伤后狭窄,应用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技术(VRT)、仿真内镜(VE)等技术进行影像的后处理,结果与纤维支气管镜结果相比较。两名放射科医生双盲对照检测并描述了三维CT检查对气管狭窄位置及狭窄程度诊断的精确性。结果:影像形式的检测显示与软性纤维支气管镜结果相同的狭窄,并能够获得关于狭窄的精确的和非侵袭性的形态学上的特征描述,还能够获得疾病腔外范围的额外信息。支气管镜检测结果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技术(VRT)、仿真内镜(VE)的检测结果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15,0.413和0.417)。结论:三维CT对于气管来说和传统支气管镜相比能够提供一个高保真度、非侵袭、可再生的评价。他们在高等级气管狭窄的远端开放气道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无法耐受传统支气管镜的患者是一个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D)在国内外发病率均明显上升。其诊断方法很多,包括动脉造影、彩色超声多普勒、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和多功能周围血管检查等。动脉造影做为诊断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因其价格相对昂贵,技术复杂,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操作简便,无创伤、可重复,临床应用较多,但不能直观的提供病变血管的形态;新近发展的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无创伤、可重复、分辨率高,且可直观的提供病变血管的形态,发展前景广阔;PVL作为一种无损伤血管检查,可进行多普勒血流图形描记和节段性测压,在判断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方面与彩色超声相关性好,准确性高,可在LEASD病人的门诊初步筛选、病情估计和随访等方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普通X线片及CT平扫对于骨折,尤其是隐匿性骨折检出率较低,较易造成漏诊和误诊,随着多排螺旋CT的普及,利用曲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技术后处理图像,成为诊断隐匿性骨折的理想的影像诊断手段.探讨多排螺旋CT在对骨折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3例临床怀疑骨折的患者进行CR摄片再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处理后,得到受检部位二维、三维的图像。结果: 相同的对照组经多排螺旋CT、X线检查检查后,新增33例骨折。结论: 多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较传统X线平片能对骨折病例做出更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光声成像是一种新兴的无损生物医学成像方法,因其兼具高灵敏的光学对比度和超声能够对深层组织进行高分辨成像的优点,已经成为当前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光声成像的光吸收对比度能够反映生物组织微小的组织病变,与血氧饱和度等多种功能和生理信息紧密相关,目前已被证明在肿瘤血管新生研究、早期癌症检测和心血管疾病诊断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基于超声阵列探测的常规光声计算层析成像系统,数据采集量大,由此导致的较低数据采集和成像速度成为制约该技术临床应用和转化的重要因素。压缩感知理论可以在远低于Nyquist采样定理的欠采样方式下,高质量重建信号,已被广泛用于信号处理和传统的医学图像重建领域。自2009年压缩感知理论被应用于光声成像以来,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为解决目前大区域光声成像的数据采集和成像速度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将重点介绍压缩感知理论用于光声成像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前受体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晚期肝病患者进行64排增强后动脉期、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使用多种重建方法,由两名以上有经验的医师对肝脏血管进行分析评价,并与18例移植术后结果比较,探讨64排CT血管成像对肝移植术前准备的意义。结果:发现肝动脉变异6例,腹腔干起始部狭窄2例,腹腔干动脉瘤1例,脾动脉瘤2例,肝脏主要供血动脉直径<3mm 3例,肝门静脉海绵样变3例,肝外门静脉主干栓塞5例,伴有肝内门静脉栓塞3例,肝外门静脉主干栓塞伴肠系膜上静脉广泛栓塞2例,下腔静脉癌栓3例,其中癌栓达右心房2例。结论:64排CT血管成像无创、可靠,通过多种重建方法,能清晰显示肝脏血管,对肝脏移植术前血管做出评价,具有可靠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67例肝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64排螺旋CT平扫及多重扫描,并以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三维容积重建等后期处理,试图分析和探讨64排螺旋CT多重扫描技术及其后期图像处理技术在诊断肝肿瘤的临床应用中价值。研究结果显示CT多重扫描的检出率(95.52%)明显优于平扫检出率(71.64%);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三维容积重建三种处理技术中,动脉解剖识别方面三维容积重建技术效果最优(p0.05),病灶血管显示方面多平面重建技术效果最优(p0.05),血管连续性显示方面最大密度投影技术效果最优(p0.05);而3种后期图像显示方式在血管形态方面效果均良好(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64排螺旋CT多重扫描技术可较准确的进行肝肿瘤诊断,结合不同后期图像处理重建技术可为肝肿瘤诊断定性,在临床诊断肝肿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MSCT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活检病理证实9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分别由两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对RPF病变发生部位、病变范围、病灶形态、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显示情况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进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平扫及增强后病变CT值测定。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容积重建(VR)及CT尿路造影(CTU)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CT平扫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近似于肌肉密度的软组织病变,6例病灶边界清晰,3例边界不清。9例均不同程度包绕腹膜后大血管,8例始于肾门下方,一例累及十二指肠上动脉。9例均不同程度累及一侧或双侧输尿管,造成输尿管及肾盂扩张积水,输尿管管壁增厚。增强扫描7例有轻中度强化,2例强化不明显。结论:MSCT可以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的特征,MPR、CMPR、VR及CTU技术综合应用有利于明确病变部位、形态、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胸部大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12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胸部大血管造影资料,以临床手术或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图像分析。结果CT能够显示主动脉、肺动静脉的结构,可以诊断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肺栓塞、先天性心脏病等多种大血管病变,诊断准确率100%。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扫描速度快、安全、准确,是胸部大血管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4个方面综述并讨论了血管病变机制与血管功能调控研究的重要意义、现状与发展趋势:(1)血管病变的机制研究是重大的社会需求,而且是国际医学领域关注的重要热点问题;(2)血管病变机制与血管功能调控研究的现状、前沿热点和关键科学问题;(3)血管稳态与重构的调控机制研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4)中国在血管病变相关重大疾病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通过对血管生物医学领域具有普遍性、前沿性的重要科学问题进行讨论,提出阐明血管稳态和重构的调控机制是研究血管病变机制的关键.研究中应注重多学科交叉,利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再生医学、影像学、组织工程与材料工程等领域的新进展,建立各种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的模式生物,为研究以血管病变为病理基础的多种重大疾病的机制、及实现早期预警和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合性血管瘤(composite hemangioendothelioma,CHE)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点。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1例肺复合性血管内皮瘤伴皮肤和脑转移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镜检见肿瘤组织由良性、中间型及恶性血管多种成分混合组成:肺组织与头皮的真皮及皮下组织的病变相似,为浸润性生长,病变包括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约占50%)、网状型血管内皮瘤(约占15%)、梭形细胞血管瘤(约占20%)、"血管肉瘤样"区域(约占5%)和良性血管病变(约占10%)。颅内病变可见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梭形细胞肿瘤及动静脉畸形区域。免疫组化标记示FⅧRAg( )、cD34( )。结论:肺复合性血管内皮瘤属交界性/低度恶性肿瘤,确诊依赖于病理形态学,有复发倾向,少见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于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多支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据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均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并比较两组的差异,在阳性结果基础上行ROC曲线分析。结果:1.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hs-CRP存在显著差异;2.ROC曲线下面积>0.5。结论:针对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其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病变血管支数关系密切,对于临床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