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蒜素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蒜素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MTT法评价大蒜素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细胞黏附的影响;血清芽管计数法评价大蒜素对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的影响。结果低浓度(4μg/mL)和高浓度(64μg/mL)大蒜素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23.0±1.1)%和(95.6±0.3)%;32μg/mL大蒜素对早期(0h)、中期(12h)及成熟期(48h)生物膜的抑制率分别为(88.5±0.5)%、(63.3±0.8)%和(52.3±1.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大蒜素(4~32μg/mL)对培养30min、60min、90min、120min的白念珠菌细胞黏附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空白对照组芽管形成率为(91.2±1.6)%,64μg/mL大蒜素组为(2.2±1.2)%。结论大蒜素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体外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及干预提供基础。方法平板法培养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利用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等多种检测方法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白色念珠菌能够在玻片上形成典型的生物膜,通过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白色念珠菌随着时间增加逐渐增加,48 h形成初步生物膜,72 h结构更加复杂和成熟。ISA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的生物膜模型的区域孔径(AP)在24、48和72 h分别为0.95±0.06、0.89±0.01和0.83±0.01,平均扩散距离(ADD)分别为1.16±0.13、1.26±0.06和2.43±0.76,结构熵(TE)分别为4.87±0.34、5.18±0.35和5.47±0.1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 age-Pro P lus 6.0软件分析显示,生物膜内真菌死亡率分别为(34.71±2.72)%、(36.63±4.20)%和(47.41±2.53)%,与24 h及48 h相比,72 h真菌死亡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法能够较好地建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体外模型,并可利用多种方式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肉桂醛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肉桂醛和洗必泰对白色念珠菌敏感性的比较;MTT法评价肉桂醛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及细胞黏附的影响。结果 2 048μg/mL肉桂醛与2%洗必泰抑菌环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096μg/mL肉桂醛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菌率达93.02%;不同浓度肉桂醛对60、90和120 min的白色念珠菌细胞粘附都具有抑制作用。结论肉桂醛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XTT减低法评价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黏附的影响,镜下观察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法观察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的Ras信号通路因子CDC35、PDE2、EFG1和HWP1的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低浓度(0.02 mg/mL)和高浓度(0.32mg/mL)壳聚糖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19.6±1.2)%和(96.96±0.6)%,0.16 mg/mL浓度下壳聚糖对早期(0 h)、中期(12 h)和成熟期(48 h)的生物膜抑制率分别为(78.6±0.5)%、(54.4±0.9)%和(41.1±1.1)%,不同浓度的壳聚糖对各黏附阶段的白念珠菌细胞黏附均有抑制作用,壳聚糖可剂量依赖性地下调白念珠菌生物膜Ras信号通路基因CDC35、EFG1和HWP1的表达水平,上调Ras信号通路抑制剂PDE2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结论壳聚糖可能通过影响Ras信号通路及抑制细胞黏附而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观察和厚朴酚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探讨其在口腔微生态中变化的意义.方法 采用XTT减低法评价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黏附性的影响;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死菌活菌荧光染色技术相结合,对常态及药物作用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厚度及活性进行观察.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15.63、31.25及62.5μg/mL的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的早期黏附及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2 000 ~ 15.63 μg/mL的和厚朴酚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菌率分别为90.13% ~24.21%;24 h时常态生物膜结构中大部分是活菌,有少量死菌存在,生物膜厚度为(75.15 ±6.57) μm.Image-Pro Plus 6.0软件分析显示,62.5μg/mL的和厚朴酚对24h生物膜作用后活菌百分比为(31.4±0.09)%,生物膜厚度为(33.14 ±6.66) μm,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制霉菌素相比,其抑菌活性相对较弱,但对生物膜厚度影响强于制霉菌素.结论 和厚朴酚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芷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抑菌效果及对毒力因子CPH1、EFG1转录或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建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模型,MTT法计算白芷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率;激光共聚焦观察不同浓度白芷乙醇提取物对相同时间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菌效果;RT-PCR技术检测在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下白色念珠菌毒力因子CPH1、EFG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白芷乙醇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菌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激光共聚焦观察显示白芷乙醇提取物使生物膜内活菌死菌比例下降。RT-PCR结果表明白芷乙醇提取物在药物浓度为50、25、12.5mg/mL时抑制白色念珠菌毒力因子CPH1、EFG1mRNA的表达,在浓度为50mg/mL时则完全抑制毒力因子EFG1mRNA的表达。结论白芷不仅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对白色念珠菌毒力因子CPH1、EFG1表达过程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抑菌效果及对某些致病因子转录或表达的影响。方法 96孔板建立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模型,MTT法计算茶多酚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率;RT-PCR技术检测在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下白色念珠菌致病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茶多酚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菌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强。RT-PCR结果表明茶多酚抑制了致病因子CDR1、CDR2的表达,茶多酚浓度变化对MDR1的表达影响较小。结论茶多酚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具有抑制作用,并在白色念珠菌毒力因子CDR1、CDR2的表达过程中起到显著抑制作用,对MDR1的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盐酸小檗碱对白色念珠菌酵母相向菌丝相转换的抑制作用和分子机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盐酸小檗碱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的MIC值,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菌丝动态形成过程;hochest染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盐酸小檗碱对菌丝形成的影响;RT-PCR检测在不同浓度盐酸小檗碱作用下白色念珠菌菌丝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盐酸小檗碱对白色念珠菌的MIC值为32μg/mL,同时白色念珠菌在4 h芽管形成明显,8 h转化为菌丝;hochest染色结果显示:128和32μg/mL的盐酸小檗碱可以通过抑制菌丝的形成以及降低细胞密度,从而达到抑制白色念珠菌发生菌态转换的目的,并且128μg/mL盐酸小檗碱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32μg/mL盐酸小檗碱和4μg/mL氟康唑,而8μg/mL盐酸小檗碱抑制作用不明显;RT-PCR结果表明,128μg/mL盐酸小檗碱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4 h干预组菌丝形成关键基因HWP1和ECE1的表达、6 h干预组HWP1、ECE1和ALS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μg/mL盐酸小檗碱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4 h干预组菌丝形成关键基因EFG1和ALS1的表达,6 h干预组EFG1、HWP1和ALS1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8μg/mL盐酸小檗碱无明显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盐酸小檗碱可以明显抑制白色念珠菌的菌态转换,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菌丝形成关键基因EFG1、HWP1、ECE1、ALS1的表达下调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药水提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体外构建白念珠菌生物膜,微量稀释法测定中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浮游菌最低抑菌浓度(M IC),XTT减低法评价中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SM IC(SM IC80,SM IC50)及对白念珠菌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野菊花、土槿皮和决明子SM IC80为125 mg/m l,其余中药SM IC80为250或500 mg/m l;地肤子SM IC50为7.81 mg/m l,川芎、苏梗、藿香和决明子SM IC50为15.63 mg/m l,其他中药SM IC50在62.5~250 mg/m l。10味中药在100 mg/m l时均能显著抑制白念珠菌细胞的黏附,10 mg/m l时地肤子、苏梗和苦参对黏附仍具抑制作用。结论该10味中药水提物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较强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葡萄籽原花青素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通过观察其对生物膜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在口腔微生态中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MTT法确定葡萄籽原花青素体外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药物作用后的效果,并进行红绿荧光染色定量分析。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最小抑菌浓度为32 mg/m L,在所实验的浓度范围内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菌性逐渐增大,CLSM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作用于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后可使生物膜内活菌比例下降,生物膜活性降低。结论葡萄籽原花青素对白色念珠菌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香叶挥发油对白色假丝酵母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叶挥发油,GC-MS分析其成分,测定其对白色假丝酵母的MIC、MB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白色假丝酵母生物膜的形成,制备小鼠白色假丝酵母菌阴道病模型,观察香叶油治疗效果。结果 香叶挥发油提取率为1.83%,分析出22个成分,主要成分为5-甲基-2-异丙烯基环己酮、3,7-二甲基-2-辛烯-1-醇、(顺)香叶醇、异香叶醇、香叶醇和甲酸香茅酯,MIC值为0.3625%,MBC值为0.6250%,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不同浓度香叶油均可显著抑制白色假丝酵母生物膜形成,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香叶油可抑制小鼠阴道炎症改变。结论 香叶油用于治疗白色假丝酵母引起的阴道炎机制可能与其影响细菌生物膜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氟尼辛葡甲胺(FM)对克柔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以及和唑类药物联用对克柔念珠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以患真菌性乳房炎奶牛奶样临床分离克柔念珠菌为试验菌株,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FC)初步探讨FM对克柔念珠菌的抑菌活性。水-烃两相法测定细胞表面疏水性(CSH)并通过XTT法测定FM对克柔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早期1~3 h黏附阶段的影响以及培养24 h后成熟生物膜的影响;以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作为检测指标,通过棋盘法检测与唑类药物联用对克柔念珠菌体外静态抗菌作用;采用酶标比浊法测定绘制不同药物处理后的时间-抑菌曲线。结果 FM单药对克柔念珠菌的MIC均为0.625 mg/mL;FM可以降低CSH,对不同生长阶段(早期黏附、成熟)的克柔念珠菌生物膜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联合用药发现,FM与伊曲康唑联用抗克柔念珠菌的FICI介于0.5~1.5之间,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与酮康唑联合用药的FICI指数介于0.375~1.25之间,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与氟康唑联用则表现为无关;时间-抑菌曲线显示,部分唑类药物与FM联用能增强其对克柔念珠菌抑制作用,并维持较长的作用时间。结论 FM是一种有效的抗真菌增效剂,可以促进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蛴螬多肽Probrelin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蛴螬多肽Probrelin对正常菌株及临床耐药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同时结合平板计数法测定最小杀真菌浓度;通过不同浓度多肽处理后经平板计数绘制时间-杀菌动力学曲线;通过PI吸收实验检测多肽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通过核酸阻滞实验检测多肽与核酸间是否具有结合作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多肽对白色念珠菌形态的影响;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多肽对生物膜生成及成熟生物膜的影响;通过显微镜观察多肽对白色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通过棋盘法检测多肽与抗真菌药物间的相互效应;通过小鼠皮下感染模型检测多肽在生理条件下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结果] 蛴螬多肽Probrelin对正常菌株及临床耐药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100 μg/mL,最小杀真菌浓度为100-200 μg/mL,且对白色念珠菌的杀菌动力学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该多肽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影响白色念珠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并通过破坏白色念珠菌细胞壁的结构影响其形态,但与核酸间不具有结合作用;该多肽既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又可清除成熟生物膜,同时还可抑制白色念珠菌菌丝的形成;该多肽与抗真菌药物Clotrimazole间具有协同效应;在小鼠皮下感染模型中,该多肽可以有效杀灭白色念珠菌,进而抑制感染。[结论] 蛴螬多肽Probrelin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杀灭活性,可以作为新的药物分子或模板分子用于抗白色念珠菌药物的研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着重研究苦参-蛇床子药对提取物(Extract of Sophorae Flavescentis Radix — Cnidii Fructus Couplet medicines,ESCC)对白念珠菌VVC临床株的抑制作用。方法 实验通过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ESCC对白念珠菌的MIC 80;XTT减低法检测ESCC对白念珠菌VVC临床株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倒置显微镜分别在4 h、8 h、12 h观察ESCC对白念珠菌VVC临床株酵母-菌丝二相性转换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ESCC对白念珠菌VVC临床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微孔板观察ESCC对白念珠菌VVC临床株成熟生物膜的影响;qRT-PCR检测ESCC对白念珠菌VVC临床株菌丝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ESCC具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MIC 80 在512~1024 μg/mL之间,可显著降低白念珠菌VVC临床株细胞增殖活性;ESCC可抑制白念珠菌VVC临床株酵母-菌丝二相性转换,并可影响成熟生物膜的完整性。PCR结果显示ESCC可显著降低 ALS1 、 ASL3 、 HWP1 等基因转录水平。结论 本实验研究表明,苦参-蛇床子1∶1药对水提物可通过下调白念珠菌菌丝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从而抑制酵母-菌丝二相性转换,影响其代谢活性,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并可破坏完整生物膜的完整性,从而起到抗真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26种云南滇东南产植物80%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耐药菌作用。制备植物的醇提物,用琼脂打孔法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细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及最低杀真菌浓度[minimum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FC)]。结果表明:26种提取物中有9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以红花荷、马蹄参、百花贝母兰、二色大包兰和光序肉实树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MIC/MBC(mg/L)范围分别为512/2048~>2048,512/2048~>2048,256-512/2048~>2048,512~1024/1024~>2048和512~1024/>2048。另外,肋果茶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其耐药菌株的MIC/MBC为512~2048/>2048mg/L;对白色念珠菌及其耐药菌株的MIC/MFC均为2048/>2048mg/L。26种植物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弱。  相似文献   

16.
研究26种云南滇东南产植物80%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耐药菌作用.制备植物的醇提物,用琼脂打孔法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的筛选.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细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及最低杀真菌浓度[minimum fungicidal concentration(MFC)].结果表明:26种提取物中有9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以红花荷、马蹄参、百花贝母兰、二色大包兰和光序肉实树提取物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其MIC/MBC(mg/L)范围分别为512/2048~>2048,512/2048~>2048,256-512/2048~>2048,512~1024/1024~>2048和512~1024/>2048.另外,肋果茶提取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对铜绿假单胞菌及其耐药菌株的MIC/MBC为512~2048/>2048mg/L;对白色念珠菌及其耐药菌株的MIC/MFC均为2048/>2048 mg/L.26种植物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弱.  相似文献   

17.
探讨苦楝素与BIT分别单独及二者联合使用对白色念珠菌的浮游菌生长及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以预加菌液倾注平板打孔抑菌实验法测定苦楝素、BIT及二者联合使用对白色念珠菌菌体生长的抑制效果,96孔板微量稀释法培养该菌浮游菌及其生物膜,分别测定浮游菌及其生物膜的吸光度并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最小抑菌浓度(MIC),计算二者联合时的抑菌指数(FIC)。平板打孔抑菌实验结果显示,其抑菌效果依次为:二者联合BIT苦楝素;96孔微量稀释法结果显示:二者联合的FIC系数为0.75;二者联合抑制该浮游菌生长比单用时药效增加了20%~50%,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比单用时药效增加了33%~50%。苦楝素与BIT联合使用具有对白色念珠菌生长的复配增效抑制作用,不但有效抑制该菌浮游菌生长,也能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基于谱效关联分析筛选艾叶挥发油抑菌活性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s)。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艾叶挥发油,选择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构建15批艾叶挥发油样品的指纹图谱,进行热图、聚类分析;检测不同批次艾叶挥发油对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及单体成分验证实验筛选艾叶挥发油质量标志物。GC-MS检测鉴定出49种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类、倍半萜类及其氧化物。指纹图谱筛选出17个共有峰,包括桉树脑、樟脑和龙脑等,相似度在0.96~0.99。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不同产区艾叶分为两类。相对含量较高且热图显示差异较大的成分有桉树脑、樟脑、龙脑、松油醇。15批次艾叶挥发油对白色念珠菌抑菌圈在9.00~11.56 m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在9.33~12.44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在9.33~12.89 mm。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艾叶挥发油抑菌活性的潜在质量标志物是桉树脑、樟脑和龙脑。单体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除桉树脑外与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因此筛选出艾叶挥发油抑菌活性的质量标志物为樟脑和龙脑。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植物药的水提和醇提物对灵芝深层发酵过程中菌丝量和胞内三萜产量的影响。将不同植物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分别加入到发酵基础培养基中,培养7d后检测灵芝生物量和胞内三萜含量。结果表明,金银花和枸杞子水提物添加浓度为100mg/L时,可促进灵芝细胞的生长(p<0.05)。连翘水提物对灵芝生长和胞内三萜的形成都有显著促进作用,当连翘水提物浓度为400mg/L时,胞内三萜产量从对照的(192.54±8.99)mg/L提高到(302.52±3.79)mg/L。金银花和枸杞子醇提物浓度为200mg/L时能显著促进灵芝细胞生长;枸杞子醇提物在同样浓度下还能促进灵芝胞内三萜的形成。但板蓝根和银杏叶水提物和醇提物都对灵芝的细胞生长和胞内三萜形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对苯扎溴铵与艾叶水提物的协同杀菌效果进行了实验室研究。研究发现,0.1%苯扎溴铵与艾叶水提物混合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胞杆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黑曲霉均呈现出显著的协同杀菌作用。结果表明,苯扎溴铵与艾叶水提物具有良好的协同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