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肌性斜颈是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它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的。其临床特点以患儿头向患侧歪斜、前倾、颜面向健侧偏歪为特点,畸形可在生后即存在,也可在出生后第2~3周出现,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症。近5年来我科治疗此病30例,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0例患儿均由康复科收治。年龄最大3岁,最小的1个月。颈部向左斜18例,向右斜12例。所有病儿在患侧颈部下方均能触及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与胸锁乳突肌的方向一致。母亲有难产史21例,用负压顺引术或产钳分娩12例,胎位不正6例。治疗方法采用特定电…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1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tDCS治疗。采用采用关节活动度量角器测定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AROM) ,采用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评估患儿的双上肢精细操作能力,采用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定双手精细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评估患儿患侧上肢肘关节肌张力状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差异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A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ARO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F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MQ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FM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双上肢精细操作能力、双手精细运动功能和患侧上肢肘关节肌张力,对精细运动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早期微量喂养提高新生儿耐受和降低胆汁淤积的效果研究,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抢救的出现急性呼吸衰竭患儿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给予A组患儿全静脉营养,给予B组患儿早期微量喂养,对比治疗期间两组患儿耐受情况和出现不良反应情况;记录两组患儿体重恢复所需时间、进行机械通气的总时间、患儿达到全量胃肠营养的总时间和住院时长;比较两组患儿出现胆汁淤积例数;对比干预前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血清总胆汁酸和结合胆红素水平。研究显示,B组患儿耐受人数显著高于A组患儿(p0.05);B组患儿胃肠功能紊乱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数量明显低于A组患儿(p0.05);B组患儿达全量胃肠营养总时长和住院时长都明显短于A组患儿(p0.05)。B组患儿出现胆汁淤积例数显著少于A组患儿(p0.05)。治疗后B组患儿TBIL、DBIL、TBA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患儿(p0.05)。因此,对进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采用早期微量喂养,有利于提高患儿治疗耐受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儿住院时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的42例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作业治疗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布治疗。三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腕关节屈肌肌张力疗效及治疗前后精细运动能力(FMFM)评分。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患儿腕关节屈肌肌张力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61.9%,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FMF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研究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肌硬度进行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到2021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仪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健康侧(健侧)和患病侧(患侧)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放松位和拉伸位下杨氏模量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放松位下,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肱二头肌和肱桡肌杨氏模量与健康侧肌肉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患侧肱肌杨氏模量显著低于健侧(P<0.05)。在拉伸位下,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杨氏模量均显著高于健康侧肌肉(P<0.05);脑卒中偏瘫患者放松位与拉伸位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杨氏模量差值也均显著高于健康侧肌肉(P<0.05)。此外,不同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杨氏模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患侧肱二头肌、肱肌和肱桡肌杨氏模量值随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升高而增加。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肌硬度,以指导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8,(3)
目的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近年来确诊的16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儿中,发热或体温不稳定占87.5%,呼吸急促及皮肤黄染各占50%,反应差及前囟门饱满、紧张各占37.5%,精神激惹或烦躁占12.5%,肌张力增高占6.25%。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早期缺乏特异性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对新生儿败血症及可疑化脓性脑膜炎应及时行腰穿检查,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器对儿童骨性III类错??上下颌骨发育及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儿2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比较矫正前1个月和佩戴矫治器6个月后患儿软组织变化情况,评价患儿外貌改善情况;同时比较矫治前后患儿头颅侧位片指标差异,评价上下颌骨发育状况。结果:治疗后患儿面凸角由负变正,全面凸角显著减少,上唇突点与审美线之间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但下唇突点与审美线之间的距离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SNA、ANB、Wits值、FMA、SND、SN-MP、SN-PP都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器对骨性Ⅲ类错??患儿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侧貌,促进患儿上颌发育,改变下颌骨生长方向,并使两者变得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配合矫形鞋垫治疗,使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存在的足外翻得到有效矫正。方法:对70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中存在单足或双足足外翻的患儿,患足共124例,分为对照组(64例)及治疗组(6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肌力训练,治疗组采用肌力训练配合矫形鞋垫治疗。结果:肌力训练配合矫形鞋垫治疗较单纯采用肌力训练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足外翻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7例腹部手术后出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儿采用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中药灌注、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结果:17例患儿均顺利恢复.炎性梗阻症状消失,院外随访未见不适.结论: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儿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矫治器对儿童骨性Ⅲ类错上下颌骨发育及侧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儿2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前方牵引矫治器治疗。比较矫正前1个月和佩戴矫治器6个月后患儿软组织变化情况,评价患儿外貌改善情况;同时比较矫治前后患儿头颅侧位片指标差异,评价上下颌骨发育状况。结果:治疗后患儿面凸角由负变正,全面凸角显著减少,上唇突点与审美线之间的距离显著减少(P0.05);但下唇突点与审美线之间的距离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SNA、ANB、Wits值、FMA、SND、SN-MP、SN-PP都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采用前方牵引矫治器对骨性Ⅲ类错患儿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侧貌,促进患儿上颌发育,改变下颌骨生长方向,并使两者变得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分析中国新疆地区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基因突变类型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5例DMD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肌酶谱指标水平、核磁及肌电图表现、肌肉活检结果、认知功能差异以及基因变异分布特点。结果:85例DMD患儿中有5例是女性,其中汉族24例(28.24%),少数民族61例(71.76%),10例有家族史,9例有误诊经历。就诊原因以行走困难或运动倒退多见,其次为转氨酶、肌酸激酶异常升高。70例患儿行肌肉核磁检查,其中58例符合DMD,共有60例患儿完善肌电图,其中53例为肌源性损害。38例患儿完善认知功能评价,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Ⅳ版总智商(FSIQ)得分45~110分,平均(79.93±18.31),其中10例患儿存在认知功能障碍(FSIQ<70分),占26.31%。DMD患儿的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FSIQ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水平(P<0.001)。16例患儿进行肌肉活检,15例符合DMD病理变化,1例组织学形态正常。71例患儿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LPA)检测,其中57例阳性,异常检出率为80.28%,其中基因变异类型分别为:50例是缺失,14例是点突变,7例是重复。缺失突变的高发位置是45~49号外显子,在DMD基因的2~9端多出现重复突变。结论:DMD患儿起病隐匿,首发症状多,需要临床各科医生共同协助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12.
运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宽体金线蛭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宽体金线蛭的嗉囊向两侧伸出11对侧盲囊,第6对侧盲囊狭长并延伸到直肠两侧;咽主要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外膜几乎不可见;食道、嗉囊、肠和直肠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咽和直肠的上皮具纹状缘。除肠外,其他消化道的上皮细胞均无发达的纤毛,且黏膜上皮皆为单层柱状上皮;除肠和直肠外,腺体及导管较少;直肠的黏膜肌层为内环外纵两层,其他各部均为纵行肌一层;消化道各部黏膜下层较发达;外膜为浆膜,与黏膜下层分界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又称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以多发性皮肤血管瘤、肢体静脉曲张、骨及软组织肥大为特征。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为遗传性血管壁间质组织发育异常所致。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手术及介入治疗主要是减轻症状和治疗并发症。对于婴儿期出现偏侧肢体肥大并血管瘤的患儿应长期随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防止并发症。近年来有报道利用超声进行产前诊断,对及时发现和处理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1例婴儿期KTS,以口腔黏膜血管瘤伴出血、颜面及肢体不对称性肥大为特点,并伴精神运动发育迟缓,CT见侧脑室、三脑室扩张。  相似文献   

14.
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断和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伟平  谭宁  吴勋宁 《蛇志》2010,22(4):367-368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肌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6例创伤性膈肌破裂的创伤原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38例,术中发现8例;手术治愈44例,死亡2例;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及恶心、呕吐等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并存症状。结论创伤性膈肌破裂病情急、变化快,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创伤性膈肌破裂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儿童单眼外伤性白内障手术后弱视的康复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随机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来我院治疗单眼外伤性白内障的患儿中选出21例,经检查后确诊患儿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单眼外伤性白内障疾病。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并对出现斜视的患儿进行矫正治疗。如果在手术后1个月内患儿的矫正效果不理想,需要利用同视机脱抑制、光刷、光栅以及图形刺激等弱视治疗方法。共进行为期6-12个月的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6.47个月。结果:经过对21例患儿的弱视情况治疗后,其中远视力在0.8以上的患儿共有6例,在0.3-0.8之间的患儿有8例,视力恢复良好的比例为66.67%;而在治疗后视力在0.1-0.3之间的患儿有4例,0.1以下的有3例,视力恢复较差的比例为33.33%。结论:在利用手术对单眼外伤性白内障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术后弱视的情况,采用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极大程度地帮助患儿恢复良好视力。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联合穴位按摩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智力发育、生长发育和血清脑组织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 2021年12月期间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6例HIE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双色球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早期综合康复;观察组6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联合穴位按摩。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智力发育、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神经功能和血清脑组织损伤标志物变化。结果:观察组的原始反射、肌张力、意识、可吸吮、眼部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及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1个月后体质量、身高、摄入奶量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的变化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1个月后精细运动、大运动、适应性、语言及社交能力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的变化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1个月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β蛋白较干预前下降,新生儿神经行为(NABA)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的变化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联合穴位按摩可促进HIE患儿智力发育、生长发育,减轻脑损伤,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环颈雉胃的血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血管铸型法和大体解剖学方法对环颈雉胃动脉的起源、分布及胃静脉的回流情况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环颈雉的胃动脉均由腹腔动脉分出;腺胃由腺胃背侧动脉和腺胃腹侧动脉营养,腺胃背侧动脉直接起自腹腔动态的左侧,腺胃腹侧动脉起自腹腔动脉左支。腺胃血液的静脉有腺胃前静脉和腺胃后静脉,分别汇入后腔静脉和左肝门静脉。肌胃由肌胃左动脉、肌胃右动脉和肌胃背侧动脉营养,肌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的左支;肌胃右动脉起自腹腔动脉的右支;肌胃背侧动脉从腺胃背动脉分支而来。回流肌胃血液的静脉有胃右静脉、胃左静脉和胃腹侧静脉;胃右静脉汇入右肝门静脉,胃左静脉和胃腹侧静脉汇入左肝门静脉。另外腺胃和肌胃的表面缺乏主干动脉间的吻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T4K矫治器治疗替牙早期Ⅱ类错合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方法:选取从2015年2月到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替牙早期Ⅱ类错合患儿进行研究。采用T4K矫治器治疗患儿6个月,对比患儿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模型测量值、X线头影测量数据以及上面高、下面高、下面高比例,随访3年,分析X线头颅侧位片的检测数据。结果:患儿治疗6个月后的前牙覆合值、前牙覆盖值、上牙弓拥挤度、下牙弓拥挤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更低,上牙弓宽度和下牙弓宽度较治疗前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患儿的SNA角、ANB角以及U1-SN角和覆盖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SNB角、L1-MP角以及U1-L1角和下颌平面角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个月后患儿的上面高、下面高以及下面高比例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年显示,ANB角和L1-MP角较治疗6个月后明显降低(P0.05),而SNB角、U1-L1角、下颌平面角、上面高、下面高、下面高比例、覆盖均较治疗6个月后明显增高(P0.05)。结论:应用T4K矫治器对替牙早期Ⅱ类错合患儿进行治疗的疗效较好,有利于其康复和预后,值得在临床上给予相应的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叶片和花朵的感夜性,采用半薄切片方法对其叶枕和花托进行形态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黑暗处理酢浆草后叶片完全闭合,3枚叶片以叶轴为轴线向下紧贴闭合。黑暗处理8 h花瓣完全闭合并螺旋成束状,花萼紧贴螺旋的花瓣但不发生螺旋。叶片张开时屈肌侧皮层薄壁细胞收缩,伸肌侧皮层薄壁细胞膨大。叶片闭合时屈肌侧皮层细胞膨胀,伸肌侧表皮细胞和3~5层外皮层薄壁细胞收缩。花朵闭合时,花托基部的5个维管束收缩合并成2束明显分离的维管束群,且存在细胞壁加厚的现象;花托角隅处细胞膨胀。叶枕中的屈肌和伸肌细胞的收缩或膨胀控制酢浆草叶片的感夜运动,酢浆草花朵的感夜运动主要与花托基部的维管束群和花托角隅处细胞的膨大和收缩有关。  相似文献   

20.
采用石膏固定建立后肢制动模型,用空气隔绝法记录大鼠单一肌梭的电生理活动,用振动仪给制动+振动组比目鱼肌施加高频振动,7 d后观察大鼠制动侧比目鱼肌肌梭的电生理活动变化。比目鱼肌的湿重与非制动侧相比降低了15.33%±4.76%(P<0.05);有自发放电的肌梭数量减少(P<0.05);静息放电频率降低(P<0.05)。制动期间施加高频振动组,比目鱼肌湿重减少的程度明显降低(P<0.05);自发放电的肌梭数量、肌梭的放电频率明显高于制动组(P<0.05)。制动期间的肌肉振动对制动所致肌梭电生理活动特性的改变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