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长双歧杆菌DD98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冻干保护剂配方的优化,冻干菌粉的存活率提高到90%以上。通过进一步稳定性研究,采用保护剂优化配方制备的冻干菌粉在4℃保存24个月后,活菌数仍在1.0×10^10 CFU/g以上,在25℃条件下可以保存12个月,双歧杆菌的存活率在1.0×10^6CFU/g以上,符合FAO/WHO建议食品益生菌活菌数应在1.0×10^6 CFU/g^1.0×10^7CFU/g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喷雾干燥工艺制备芽孢杆菌dhs-330-021菌粉,并研究菌粉的活性及稳定性。方法:以脱脂乳、海藻糖、β-环糊精和谷氨酸钠为保护剂,采用喷雾干燥(条件为:进口温度100℃,出口温度50~60℃,进样速度2~4mL/min)制备芽孢杆菌菌粉,以喷干存活率和菌粉活菌数为指标,选择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获得喷干保护剂配方为脱脂乳10.0%、海藻糖6.0%、β-环糊精13.0%、谷氨酸钠15.0%,喷干存活率为65.9%,菌粉活菌数为1.38×109CFU/g,存放180 d后菌粉活菌数为1.03×10~9CFU/g。结论:喷雾干燥工艺可以用于芽孢杆菌dhs-330-021菌粉的制备,获得的菌粉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双歧杆菌与辐射损伤的拮抗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拮抗辐射损伤的时效、量效和理想的拮抗分子。方法实验动物均选用SPF级C57BL小鼠,用不同药物和不同照射剂量处理后,建立急性放射损伤模型。WBC计数:用不同数量级浓度的双歧杆菌菌悬液对小鼠灌肠28 d后,5.0 Gy照射后3 d、6 d和10 d采取小鼠外周血检测WBC数。30 d小鼠生存率:用1×109CFU/m l双歧杆菌菌悬液灌肠28 d后,用一次性8.0 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损伤模型,每日上下午各观察小鼠1次,记录死亡动物数和死亡日期。抗氧化指标检测:用双歧杆菌菌体3种不同成分LTA、WPG和EPS,连续7 d腹腔注射小鼠后6.0 Gy照射,检测肝组织CAT和SOD的活性。结果WBC计数结果显示:双歧杆菌提高了辐射损伤WBC的最低值(P<0.05),随着剂量增加有上升趋势,理想的双歧杆菌菌悬液浓度为1×109CFU/m l。30 d小鼠生存率试验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将小鼠生存率提高了43.3%。抗氧化结果显示:双歧杆菌菌体3种成分均具有抗氧化作用,尤其LTA抗氧化作用最为明显(P<0.05)。结论双歧杆菌对辐射损伤具有拮抗作用,其较为理想的双歧杆菌菌悬液浓度数量级为109CFU/m l,双歧杆菌细胞壁的3种成分中抗辐射较为理想的效应分子是LTA。  相似文献   

4.
提高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常温贮存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D8504青春双歧杆菌为实验3菌株,对活菌制剂常温保存的稳定性问题探讨。首先对菌种进行耐温耐氧驯化试验,然后进行双歧杆菌菌体冻干过程中加入适宜保护剂试验。结果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常温保存的稳定性显著提高。经常温贮存270d后检测,质量符合规定。  相似文献   

5.
微生态制品中双歧杆菌活存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双歧杆菌在冻干菌粉及其胶囊制品中影响其活存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证明:以PH6.2以上的5%海藻糖脱脂牛奶作保护剂悬浮双歧杆菌菌泥进行冻干,并封口保存于6±2℃冰箱,有利于双歧杆菌菌种的长期活存。用<4%水份含量的双解珍珠粉或葡萄糖酸钙粉加等量麦芽低聚糖粉为辅应剂制成肠溶胶囊,以密封形式贮存于较低温度(<20℃),可使产品中双歧杆菌在一年的有效期内,仍能保持60%以上的活存率。  相似文献   

6.
益生菌类保健食品中益生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微生态学的深入发展 ,微生态调节剂也迅猛地发展起来。从上世纪梅奇尼科夫在欧洲提倡饮用酸牛奶以来 ,微生态调节剂逐渐风行于世界各地。近十年来 ,微生态制剂在我国的发展也十分迅速 ,其中大部分为益生菌制剂 ,除一少部分为正式药品用于临床外 ,大多为保健食品。目前我国卫生部批准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有 :两歧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青青双歧杆菌、保加利亚杆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在其审批过程中 ,其益生菌菌种要求经过卫生部认定部门的系统鉴定 ,规定其活菌…  相似文献   

7.
双歧酸奶定量干燥菌种的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双歧酸奶定量干燥菌种的实验室研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培养收获三种乳酸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并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进行处理,从而对干燥效果以及常温保存活性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三种乳酸菌的干燥菌粉活菌计数均大于1012个/g;凝乳试验显示次代菌种发酵时间明显低于第一代;混合发酵的凝乳中活菌计数均大于106个/ml,单一菌种发酵的凝乳中活菌计数超过1010个/ml;干燥菌种在37℃放置30 d后,活菌数仍可达108个/g以上.结论:双歧酸奶定量干燥菌种实验室研究结果令人满意,为开发双歧酸奶袋装式干燥菌种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长双歧杆菌液态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方法以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longum)为发酵菌株,以MR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以发酵液活菌数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添加实验考察发酵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的种类,并验证优化后培养基的效果。结果优化后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酪蛋白胨、牛肉蛋白胨、水解乳蛋白,发酵液活菌数达到2.09×10^9CFU/mL,比原MRS培养基(1.22×10^9CFU/mL)提高了71.30%。结论优化后培养基优于原MRS基础培养基,可应用于长双歧杆菌的液态发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复合活菌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清溶菌酶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长白二元杂交断奶仔猪90头进行实验,断奶日龄为35 d。共分为5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随机选取健康仔猪6头。实验组一:饲喂基础日粮+0.1%复合制剂(纳豆杆菌,双歧杆菌,罗伊乳杆菌),实验组二:饲喂基础日粮+0.1%复合制剂(纳豆杆菌,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实验组三:饲喂基础日粮+0.1%复合制剂(纳豆杆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实验组四:饲喂基础日粮+0.1%复合制剂(纳豆杆菌,双歧杆菌,罗伊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中复合制剂中益生菌活菌数为109CFU/g。饲养30 d后观察复合活菌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清溶菌酶含量的影响。结果在日增重、饲料效率及血清溶菌酶方面,实验组一和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腹泻率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仔猪日粮中添加复合活菌制剂可提高每头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及饲料效率,降低腹泻的发病率,且增高仔猪血清溶菌酶含量,提高仔猪的免疫机能,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冻干高活力纳豆芽胞杆菌菌粉保护剂进行筛选和优化研究,提高菌粉活菌存活率。【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设计,通过测定活菌存活率,筛选出最佳保护剂的配方;并研究采用优化后冻干保护剂制备的菌粉在20°C、4°C、25°C下的保存稳定性。【结果】纳豆芽胞杆菌的有效保护剂是:脱脂乳粉、甘露醇、L-抗坏血酸钠。最佳冷冻干燥保护剂配方是:脱脂乳粉10%+甘露醇4%+L-抗坏血酸钠1%,存活率达到91.63%。菌粉在20°C、4°C、25°C下保存12个月后,存活率分别为:88.79%、70.16%和10.52%,说明菌粉在20°C和4°C下保存稳定性较好,25°C下稳定性比较差。【结论】对纳豆芽胞杆菌冻干菌粉保护剂的优化,对纳豆芽胞杆菌的应用、活菌产品的质量稳定及新产品的研发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新生SD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模型,探讨添加双歧杆菌对新生大鼠NEC模型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应用双歧杆菌防治NEC提供依据:方法SD新生大鼠出生48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s,4℃冷刺激10min,每天2次,连续3d,建立新生SD大鼠NEC模型。按析因设计,32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各8只。A组为NEC模型组并在出生48h起每日给予长双歧杆菌灌胃(1×10^8CFU/d);B组为NEC模型组,C组为对照组,都未添加双歧杆菌;D组为对照组并给予长双歧杆菌灌胃(1×10^8CFU/d)。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后24h空腹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实验前后留取各组新生鼠粪便,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应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开始造模后,A、B组新生SD大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A组程度较轻。A、B、C和D组肠组织损伤评分(^-x±s)分别为1.88±0.84、3.13±0.84、0.63±0.52、0.50±0.54,各组间肠组织损伤评分差异有显著性,与B组相比,A组肠组织损伤评分明显降低,但仍高于C、D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各组实验前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数,G^+杆菌、G^+球菌数差异均无显著性,肠道菌群中杆球菌比值在正常范围中。实验结束时,各组间新生鼠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数,杆球菌比值,G^+杆菌、G^+球菌数及其占肠道总菌群数的比率差异均有显著性;除B组杆菌数外,与实验前相比,各组新生大鼠实验结束后肠道细菌总数、球菌数、杆菌数、G^+杆菌数、G^+球菌数均有显著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A、B组肠道杆球菌比值和G^+杆菌数占肠道总菌群数比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嗜酸乳杆菌片剂的活菌存活率,延长其有效期,在制备过程中添加两组保护剂并对其配方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数学统计方法Plackett-Burman设计,对扩大培养时加入的8种材料及制剂压片时的12种材料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影响嗜酸乳杆菌存活率的重要因素;接着用均匀设计法进一步得到这些重要因素的最适百分比.验证试验表明:扩大培养时加入氯化钠0.3%、甘露醇0.4%、麦芽糖3.5%有显著保护作用;制剂压片时加入抗坏血酸1.0%、蔗糖35.0%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双歧杆菌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双歧杆菌的营养需要,分别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成分及用量。得出最优培养基(CPT)配比:大豆蛋白胨1.67%,酪蛋白胨0.83%,乳糖0.5%,酵母浸出粉0.5%,低聚糖0.7%,胡萝卜汁15%。最后测定双歧杆菌在最优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并同时测定pH和吸光值的变化,确定培养终止时间为12h,菌数可达2.18×109CFU/mL,且发酵培养基具有极显著的增菌效果(p<0.01)。  相似文献   

14.
响应面法优化两歧双歧杆菌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两歧双歧杆菌的营养需要和生长特性,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两歧双歧杆菌的培养基进行优化研究。先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实验确定重要因素,再用最陡爬坡实验法确定因素水平,最后用响应面分析方法求得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经优化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酪蛋白胨1.0%,大豆蛋白胨0.5%,酵母膏1.63%,半胱氨酸盐酸盐0.0076%,低聚果糖0.13%,葡萄糖0.5%,K2HPO4 0.2%。用此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培养两歧双歧杆菌,活菌数可高达7.8×10~9 cfu/ml。  相似文献   

15.
以新鲜的番茄为原料,加工成番茄汁后,采用双歧杆菌发酵生产制成保健饮料,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菌种添加量为4%,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10 h,原汁质量分数60%;辅料添加量:果胶0.15%,PGA0.1%,黄原胶0.1%,磷酸二氢钠0.05%;产品调配的最佳配方为:蜂蜜4%,蔗糖3%,水果香精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噬菌体在常温环境下的保存稳定性,解决噬菌体鸡尾酒在体内失活的问题,为噬菌体对肠道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噬菌体鸡尾酒微球粉末,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制备条件,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比较其与游离噬菌体在常温环境和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差异,并通过口服给药的方式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O157:H7导致的肠道疾病进行治疗。【结果】本研究以海藻糖和亮氨酸组合为保护剂制备了一种具有热稳定性的噬菌体鸡尾酒微球粉末,试验结果显示,海藻糖和亮氨酸质量比为9:1时,设置进料速度为7.5 mL/min、海藻糖浓度为2%、入口温度为130℃、噬菌体鸡尾酒悬液与保护剂溶液体积比为1:50,噬菌体滴度损失最小,仅下降(0.623±0.235) log10 PFU/g。其在常温条件下保存6个月,噬菌体鸡尾酒滴度损失(0.862±0.082) log10 PFU/g,较游离噬菌体具有更长的保存稳定性,且其于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均优于游离噬菌体鸡尾酒。【结论】采用喷雾干燥法配合合适的保护剂配方可制得具有生物活性和热稳定性的噬菌体鸡尾酒微球粉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添加双歧杆菌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模型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新生SD大鼠按析因设计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8只。A1B1组为NEC模型组并添加双歧杆菌(109CFU/d),A1B2组为NEC模型组,但未添加双歧杆菌;A2B1组为对照组并添加双歧杆菌(109CFU/d),A2B2组为对照组,且未添加双歧杆菌。在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大鼠NEC模型;在最后1次缺氧、冷刺激后24 h空腹断头处死小鼠,解剖留取十二指肠下端至直肠上端肠道组织,其中,回盲部近端肠管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肠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为NEC,其余肠管进行肠细胞凋亡率检测及电镜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肠细胞凋亡率。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造模后,A1B1组、A1B2组相继出现腹泻、腹胀、生长发育减慢和活动度减少,显微镜下可见肠黏膜坏死、黏膜下层出血以及肌肉层坏死等肠损伤表现,透射电镜显示肠黏膜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形成凋亡小体,但A1B1组程度较轻。A1B1、A1B2、A2B1和A2B24组肠损伤组织病理评分(x±s)分别为2.04±0.52、3.38±0.55、0.33±0.36和0.38±0.33,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97±10.48)%、(47.28±21.98)%、(11.42±4.75)%和(12.16±4.95)%;各组间肠损伤组织评分、肠细胞凋亡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26.657、20.916,P均0.01);与A1B2组相比,A1B1组新生鼠肠损伤组织评分、肠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但仍高于A2B1、A2B22个对照组(P均0.01);肠组织损伤评分值、肠细胞凋亡率均受到NEC造模和添加双歧杆菌两个因素的影响,NEC造模与补充双歧杆菌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结论添加双歧杆菌可以降低新生鼠NEC肠损伤程度,可能通过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从而降低新生大鼠发生NEC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黄赭色链霉菌固体菌剂的研制及其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黄赭色链霉菌SN16菌剂的生物稳定性,通过对其载体、保护剂和分散剂等助剂的用量进行优化,确定最佳配方,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其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赭色链霉菌SN16菌剂的最佳配方以重量百分比计为:黄赭色链霉菌SN16原粉20%,海藻酸钠溶液(1 mg/m L)24%,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0 mg/m L)24%,硅藻土32%。在此条件下,在4℃保存60 d后菌剂的生物量为2.45×108 CFU/g,常温保存下60 d后其生物量能达0.94×108 CFU/g。盆栽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1%浓度的黄赭色链霉菌SN16菌剂的小麦幼苗的株高、株鲜重和株干重分别提高了9.85%、57.90%、66.67%,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但对根长的促生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研究结果为农业生产提供一种新型的黄赭色链霉菌菌剂。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因素对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电转化效率的影响,探讨电转化的最适条件,提高电转化效率。以产L-异亮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工业菌株a11为受体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JM109及质粒pk18mobsac B为载体,通过电转化方法研究了菌体最佳感受态性能、复苏培养基高渗溶液浓度、最适电场强度及电击后的热激培养对电转化效率的影响。对于谷氨酸棒杆菌a11而言,使用无痕的自杀载体电击转化,在感受态细胞OD_(600 nm)值为1.0~1.2,电场强度达到9.0 kV/cm,电转后46℃热激培养8 min,而且热激后继续保持37℃的适应性培养,电转化效率最高,达到1.8×10~3cfu/μg DNA。实现了工业谷氨酸棒杆菌的电转化效率的提高,也为其它谷氨酸棒杆菌电转化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20.
旨在提高解淀粉芽孢杆菌M1液体发酵产芽孢量,并考察其对实际废水的反硝化脱氮效果。首先采用单因子实验研究了碳源、氮源、初始pH值、温度、转速和装液量等因子对M1液体发酵产芽孢量的影响。然后对其中显著性因子:氮源浓度、接种量、装液量、温度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结果显示,优化后的培养基成分为:5 g/L碳源(可溶性淀粉)、10 g/L氮源(酵母粉∶蛋白胨=2∶1)、1 g/L NaCl;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6.5、发酵温度34℃、摇床转速180 r/min、培养瓶装液量30%、接种量7%。在此条件下,芽孢杆菌M1芽孢数可达到6.8×108 CFU/mL,高于优化前的2.08×108 CFU/mL。将芽孢杆菌M1投加于反应器中,与不加菌种相比,反硝化脱氮效果提升15%-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