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珍稀药用真菌——樟芝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樟芝深层发酵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并在此基础上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以樟芝深层发酵菌丝体三萜产量为主要目标产物,确定发酵培养条件为:40g/L葡萄糖,6g/L豆饼粉,1g/L K_2HPO_4,0.5g/L MgSO4,VB_1 100mg/L,自然pH,接种量为20%,装液量为100mL/250mL三角瓶,转速100r/min,26℃恒温培养6d,胞内三萜产量达15.25mg/100mL发酵液。  相似文献   

2.
药用真菌桑黄液体深层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菌丝体生物量和多糖产量为主要指标,对桑黄(鲍氏层孔菌)的深层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筛选出了桑黄液体发酵的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为:葡萄糖5g/L,玉米粉40g/L,豆饼粉20g/L,KH2PO41.5g/L,MgSO41g/L。进一步通过培养条件的优化,得到最适菌丝体生长的液体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140r/min,pH值自然,接种量10%,装液量100mL(250mL三角瓶),发酵周期132h。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近年来,真菌这类微生物,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已成为探索和发掘新药的重要对象之一,并已示明药用真菌工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自然界中已知的真菌约有5100多属,10万余种,其中绝大多数尚未进行过抗菌活性的测定,真菌所蕴藏的药物资源的潜力是很大的,高等真菌类尤其值得注意。由于真菌类药物十分广泛,本文所述主要是指高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药用真菌蒋中海,强冬梅(黑龙江省鸡西市师范学校158100)真菌是有真正的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一般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通常营养菌丝是丝状的且有分枝,能产生池子。真菌在世界上有25万种以上:。中国的药用、食用真菌有1000种左右,隶属于2...  相似文献   

5.
珍稀药用真菌具有极高的应用和商业价值,但其生长缓慢、产量低、药用成分不稳定,使其大规模开发应用成为难题。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珍稀药用真菌液体发酵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拟合优化方法,以及发酵产物合成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蘑菇、银耳、猴头、灵芝、木耳、香菇、茯苓等都是享有较高声誉的营养品或中药材。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利用棉子壳人工培养这些菌类,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农副产品的利用及扩大人工培养食用及药用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兹将两年来实践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用真菌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用真菌是具有保健和治疗疾病作用的一类真菌,我国药用真菌资源丰富,而且是利用真菌治病最早的国家,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用真菌将在医学领域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介绍了我国现阶段报道有药用价值的主要种类,概述了药用真菌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生物功效,并展望今后我国药用真菌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桑黄是著名的药用真菌,在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调节免疫等方面有显著功效。目前世界范围内桑黄类群共包括12个种,其中中国分布7个种。本文综述了桑黄物种多样性、形态特征、地理分布、药用成分、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人工培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以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 ,从形态特征、生物学生长特性、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文献中称为“桑黄”[包括 :鲍氏针层孔菌 (Phellinusbaumii)、火木针层孔菌 (P .igniarius)、裂蹄针层孔菌 (P .linteus) 3种 ]的药用菌子实体、发酵菌丝体、发酵胞外物的研究进展。结果 :桑黄的人工栽培 (日本、韩国学者采用的室外荫棚段木埋畦栽培法 ) ,固体、液体发酵培养均已获成功。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子实体、菌丝体多糖以及发酵液中的胞外多糖 ,此外还有黄酮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甾醇类化合物。其子实体、菌丝体及提取物 (主要为多糖 )、胞外多糖在抗发炎、抗氧化、抑制肿瘤生成、增强免疫力、保护肝脏、预防和治疗关节炎等方面有显著的功效。桑黄的各种产品 (包括 :子实体、菌丝体微粉末、提取物浸膏、桑黄茶、桑黄口服液等 )市场需求量很大 ,表明桑黄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菌物学报》2017,(1):1-5
本期《菌物学报》"药用真菌专刊"刊登了10篇文章,涉及了8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包括综述4篇,研究论文6篇。综述分别对虫草、白囊耙齿菌和猪苓的研究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和热点论述。研究论文分别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差异蛋白质组学、猪苓甾酮类化合物含量及指纹图谱、MC-UVE波长选择法在近红外光谱对茯苓的鉴定、光照和pH对二型附毛孔菌抗氧化活性、桑黄液体培养抗氧化活性,以及蝉花虫草镇痛化合物对痛风大鼠转录组疼痛相关基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期内容基本体现了我国对虫草类、白囊耙齿菌、猪苓、茯苓、二型附毛孔菌和桑黄等药用真菌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今后开展相关药用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灵芝Ganoderma lingzhi是一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已被《中国药典》正式收录。本研究主要以菌丝体干重、多糖含量、多酚含量、黄酮含量、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2,2′-azino-bis(3- 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为测定指标,对灵芝液体培养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菌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体现在液体培养过程中生长代谢旺盛,可分泌大量多糖、多酚、黄酮、AA等物质和SOD等酶类,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DPPH自由基及ABTS自由基等的清除效果显著,且具有较强的铁离子还原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作用,这也说明该菌的抗氧化活性与其自身的生长状况、次级代谢产物分泌及还原能力等密切相关。此外,一定的环境胁迫压力也可以激发该菌启动自身的抗氧化系统以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2.
《菌物学报》2017,(1):98-111
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是一种珍稀的药用真菌,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主要以菌丝体生物量、多酚含量、黄酮含量、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抑制羟自由基能力(Restraining ability to hydroxyl free radicals,RAHFR)、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FRAP)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为测定指标,对桑黄液体培养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菌丝体生物量在2–10d内增长迅速,第10天达到最大值,在此过程中AA含量和T-AOC也出现了峰值,且多酚含量、黄酮含量和FRAP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菌株的抗氧化活性与其自身的生长状况、次级代谢产物分泌及还原能力等密切相关。此外,该菌株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较强,于第12天、第10天、第2天和第14天分别达到73.06U/m L、46.78%、86.47%和94.16%,显示了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较高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也说明桑黄在氧化胁迫下可启动自身的抗氧化系统以阻断自由基链反应。研究结果为更好地研究、开发和利用药用真菌桑黄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药用虫草属真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虫草属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包括基于天然产物药效基团结构设计的化合物,约占临床药物的50%以上。几个世纪以来,真菌天然产物的药用价值闻名于世。无论从市场前景还是人道主义角度,真菌来源的小分子药物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篇综述总结了真菌天然产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以他汀类药物的研发历程揭示了真菌来源小分子是化学合成药物研发的重要灵感源泉。本篇综述涵盖了真菌来源的药物小分子,包括天然药物、相关衍生物以及结构修饰药物。  相似文献   

15.
吴声华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20,39(5):781-794
桑黄的药用记载源自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桑黄名称最早出自唐初甄权所著《药性论》。桑黄异于其他药用真菌之处是外观相似的种类多。两千年来多本古籍所记载之桑黄,乃不同人对于不同真菌种类的阐述,因为古代无能力研究显微特征以区分种类,亦无分子手段进行种类鉴定。现代桑黄的研究起于1968年日本学者发现桑黄的卓越抗癌能力。日、韩过去普遍以Phellinus linteus当作桑黄的拉丁学名。然而,中国学者在1998年发现P. linteus是中美洲的种类,亚洲并无分布。2012年发表真正的桑黄为新种Inonotus sanghuang,只长在桑树上。2016年发表桑黄及其相近种类属于新属: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桑黄的拉丁学名因此改为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桑黄孔菌属目前所知有14种,与生长的树种常具有专一性,只有桑树桑黄这一种长在桑树上。桑树桑黄的药理活性优于市售常见的杨树桑黄S. vaninii及暴马桑黄S. baumii。在中、日、韩广泛栽培的所谓桑黄子实体并非桑树桑黄,而是杨树桑黄(简称杨黄)。有鉴于桑树桑黄及杨树桑黄的优良保健功效及安全性,建议政府部门应尽早研究将这两种药用真菌收录于中国药典,纳入食品原料以及中药品,以促进民众健康和桑黄产业发展;并且应该明确规范这两种药用真菌产品的正确拉丁学名及中文名称。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具有核心组(分类单元),这些类群对宿主的健康、生长和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MetaCoMET与共存网络两种方法对采自湖南、四川和贵州的药用杜仲树皮真菌群落进行了核心真菌组分析。MetaCoMET结果显示,在OTU水平上,核心真菌组共有16个分类单元,优势菌是丛赤壳科一未定真菌,其次为Fusarium pseudensiforme、一种黄丝菌Cephalothecaceae sp.和一种镰刀菌Fusarium sp.等。共存网络分析揭示了11个中枢真菌分类单元。虽然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不完全吻合,但在11个中枢真菌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整体而言,特定核心真菌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植物微生物组的功能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菌物系统》2008,27(2):200
为促进我国药用真菌事业的发展和提高真菌药物的研究水平,由中国菌物学会药用真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药用真菌专业组联合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承办、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协办的“2008全国药用真菌学术研讨会”拟定于2008年10月7日至10月9日在江西南昌召开,会务费:600元/人,学生减半(需持本人学生证),差旅费和食宿费自理。  相似文献   

18.
宋超  郭顺星 《菌物学报》2013,32(4):690-697
利用3'-RACE-PCR方法首次从药用真菌猪苓中克隆得到与真菌形态发育相关的溶血素基因。结果表明,猪苓溶血素基因的全长cDNA为744bp,其中编码区占447bp,共编码148个氨基酸,推测其分子量约为15.79kDa,理论等电点为4.89。推定的猪苓溶血素蛋白具有与杨树菇溶血素类蛋白家族相同的结构域和功能位点,两者同源性为60%。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猪苓溶血素隶属于担子菌类群。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在菌核形成初期猪苓溶血素基因表达量较高,且显著高于菌丝体中猪苓溶血素基因的转录水平,说明溶血素基因参与了猪苓菌核的形态发育。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国内外药用真菌抗肿瘤作用的相关文献,并对近年来药用真菌中的多糖、蛋白质和一些小分子活性物质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药用真菌的抗肿瘤活性成分种类繁多,结构各异,研究开发具有高效低毒且资源充分的抗肿瘤菌物药有着良好的药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秦岭药用真菌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积累秦岭山区药用真菌资源的基础资料,同时,也是该地区野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前提。此次研究采用野外踏查、室内查对标本和校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对秦岭山区药用真菌种质资源及其区系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结果显示,秦岭共有药用真菌196种,其中隶属于39科90属,含10种以上的科有4科,共107种,占全部种数的54.59%,分别为多孔菌科、红菇科、口蘑科和马勃科;含5种及5以上的属有8属,共5 9种,占总种数的30.09%,依次为红菇属、乳菇属、栓菌属、木层孔菌属、鬼伞属、马勃属、粘盖牛肝菌属、秃马勃属;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可划分为广布成分(67.78%)、泛热带成分(4.44%)、热带亚洲-热带非洲成分(1.59%)和北温带成分(26.67%)4个分布型,其中以广布成分为主,表现典型温带区系特征。从其药理作用上分析,主要有抗癌、抗菌消炎、舒筋活络、止血、调节免疫力、养胃、补益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