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以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发生的特点,评价防控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调查的方法对发生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此疫情鉴定为一起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聚集性病例,3例病人均已接种过A群流脑多糖疫苗3~4次,而未接种过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对C群脑膜炎奈瑟菌无免疫力;采取相应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没有引起流脑流行。结论对C群脑膜炎奈瑟菌所致疫情,采取以预防性服药、应急接种为主的综合控制措施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简称流脑。流脑的流行早在16世纪即被发现,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我国的流脑发病情况为:全年以冬春季发病较多,每年自11月、12月开始上升,次年3月、4月达高峰,5月、6月开始下降,7~10月降至最低水平。2~4月的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总数的60%~90%。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14岁以下年龄、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我院自1994年1月至2004年4月,共收治婴儿流脑121例…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起病急、病情重,在中国曾引起数次大流行。流脑从发现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仍然未得到有效控制。本文对中国流脑近几年的流行趋势、各省的研究进展和流脑疫苗免疫状况作一综述,为流脑的预防控制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简称流脑。流脑的流行早在16世纪即被发现,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我国的流脑发病情况为:全年以冬春季发病较多,每年自11月、12月开始上升,次年3月、4月达高峰,5月、6月开始下降,7~10月降至最低水平。2~4月的发病数占全年发病总数的60%~90%。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以14岁以下年龄、尤其是7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或带菌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5.
解决检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下称流脑)的带菌问题,对预测流脑感染的变化有重要意义。但影响检查带菌的因素比较复杂,所以严格的检验技术和方法是个关键问题。近年来,为了  相似文献   

6.
李焱全   《微生物学通报》2000,27(5):386-38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在健康人群中存在着大量的带菌者,对健康人群流脑带菌者的监测有十分重要意义[1]。为了解流脑在健康人群中带菌菌群及流脑在现症病中流行菌群分布变迁,作者查阅了七八十年代资料[2],于1998年11~12月对襄樊铁路地区中小学生流脑健康带菌进行了一次监测普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 按统一设计方案要求,以襄樊铁路地区中小学生为本次监测对象,共计4961人。1.2资料来源 收集1966、1974、1975~1983年各人群带菌资料,供本文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一、一般情况 脑膜炎球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周期性的爆发流行。非洲的“脑膜炎带”发病率高达十万分之40~50,而发达国家的流脑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1~5。脑膜炎球菌根据其荚膜多糖的化学结构与免疫学特性可分成A、B、C、H、I、K、L、X、Y、Z、29E及W_(135)等12个血清群,除I、K二群外,其他十个血清群的结构已弄清,见表一,约90%的流脑是由A、B、C群菌株引起的。A群菌在亚洲与非洲是流脑的主要致病菌,B、C群则是引起欧洲与美洲的流脑主要致病菌。 1969年Gotsehlich等研制的A、C群多糖菌苗成功以来,这是第一个化学纯的细菌性菌苗。1975年美国批准A、C群多糖菌苗,法国Mexi—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广大农村中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在该病的防治工作中,常取患者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以供临床诊断;对接触人群,则自鼻咽部取材,进行细菌分离,以检查带菌率。这对掌握流行规律,加强防治措施,具有一定意义。但由于培养  相似文献   

9.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从发现至今已超过100年,它所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曾数度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流脑疫苗的研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疫苗制备技术不断更新。近年来,随着反向疫苗学技术的问世,流脑疫苗尤其是B群流脑疫苗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将以流脑死菌苗、荚膜多糖疫苗、结合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的研究历程,从技术发展的角度阐述流脑疫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3-2014年高密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状况,为预防控制流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市范围于流脑流行前期、流行期和流行末期采集7个年龄组健康人群咽拭子996份,现场接种巧克力双抗平板分离培养后,进行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及血清凝集分型。结果咽拭子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检出8份,带菌率0.80%;菌株分别为A、B、C、W135群,其中A群4株,占50%。2014年1~3岁、7~15岁儿童流脑带菌率最高,分别为3.42%、2.07%,各年龄组带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各镇街人群带菌率以拒城河镇和密水街办为最高,分别为1.81%和1.22%,各镇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密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为0.80%,1~3岁和7~15岁人群流脑带菌率较高,A群流脑菌群是主要流行株。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9年河南省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A群、C群抗体水平状况,为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健康人群血清,用间接ELISA检测流脑A群、C群抗体浓度。结果共检测1 689份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其中流脑A群抗体阳性率为54.23%,抗体质量浓度中位数为2.18μg/mL;流脑C群抗体阳性率为51.51%,抗体质量浓度中位数为2.07μg/mL。不同地区之间流脑A群、C群抗体水平的差异、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流脑A群、C群抗体水平的差异、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省健康人群流脑A群、C群抗体水平和阳性率都比较低,有发生流脑暴发和流行的血清学基础,应加强流脑监测和预防接种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分析1999?2015年红塔区伤寒与副伤寒(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TPF)地方病区域流行特征和气象变量的关系,为TPF监测控制和危险因素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自主研发计算机软件建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红塔区TPF病例分布与流行特征数据库,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研究TPF发病和气象变量关系。结果 1999?2015年报告TPF病例数为8 398例,1999、2015年分别报告23、44例。1999?2015年期间每年3~5月、6~10月、11月~次年2月分别为发病上升期(月均增长率63.8%)、高峰期(月均降低率2.0%)和下降期(月均降低率25.7%),每年度病例数都呈现3月~10月季节性升高和11月~次年2月季节性降低;2000年8月至2010年12月每月病例数都大于8例,2000?2002、2004?2005、2005?2007、2007?2008、2008?2010年出现五个高强度流行峰,峰期范围是12~24个月,周期范围是11~40个月;2001、2004、2006、2007、2009年五个高峰年度6~10月病例数范围分别为86~217、67~215、125~216、97~131、63~95例;1999、2000、2002、2003、2005、2008、2010、2015年八个低峰年度6月~10月病例数范围分别为1~3、1~17、32~60、30~43、46~55、43~78、22~61、2~11例。单因素分析TPF月平均发病率与月平均降雨量(r=0.825,P<0.01)、月平均气温(r=0.797,P<0.01)和月平均相对湿度(r=0.706,P<0.05)呈正相关;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TPF月平均发病率(Y)与月平均降雨量(X)的拟合模型方程Y=4.563+0.051X。结论 红塔区TPF发病呈现季节性升高与降低、周期性流行、长期趋势特点;发病率与降雨量、气温、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传染源积累、重污染源形成、暴露人群增加驱动着流行特征与气象变量关系;相应规律、机制、政策、评估有助TPF的监测控制。  相似文献   

13.
<正> 脑脊髓膜炎是全球性的流行病,发病急,病死率高。自1966年以来,在巴西、挪威、美国、越南、芬兰、英国、蒙古和中国等国都曾发生脑膜炎大流行,最高发病率在11-370/10万之间(1,2),病死率高达20%(3)。在非流行区脑膜炎球菌无症状带菌率为5-10%(4)。  相似文献   

14.
分析黑龙江省气象因素与猩红热发病的关系,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为今后制定更科学有效的猩红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收集黑龙江省2010~2020年猩红热月发病数据以及同期气温、气压等气象资料,应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气象因素与猩红热发病之间的关联程度和形式。结果发现: 猩红热全年均有发病而且呈现出较为典型的双峰型特征,在春季的4~5月份和冬季的11~12月份发病数达到高峰;月平均气压、月平均相对湿度、月日照时数和月平均风速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RR(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值均小于1,即猩红热发病与四个气象因素呈负相关。黑龙江省猩红热发病每年存在两个流行高峰,主要以冬季为主,发病数随着月平均相对湿度、月日照时数、月平均风速与月平均气压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正>一、流行病学和生态学 1.第七次世界性流行 自1961年发生世界性流行以来,在非洲,亚洲,地中海东部及南欧等地区的许多国家已经历了地方性或流行性霍乱。这次流行未发现霍乱的唯一地区是南美洲。在某些地方性流行区域,传播趋向有明显的季节性。例如,在孟加拉和印度,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但也有明显而典型的季节高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15年河南省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的菌群进行分子分型鉴定及分析,为河南省流脑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患者脑脊液和血液标本以及37例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提取DNA进行PCR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用ELISA检测密切接触者血清标本的脑膜炎奈瑟菌A群和C群抗体水平。结果患者和1例密切接触者分离的菌株经细菌培养及PCR鉴定,分别为C群和B群脑膜炎奈瑟菌。MLST分型显示,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标本分别为ST4821型和ST5664型,两者均为ST4821克隆群。37例密切接触者脑膜炎奈瑟菌A群和C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89%和21.62%,平均抗体质量浓度分别为6.50μg/m L和1.73μg/m L。结论引起流脑疫情的致病菌为C群ST4821型脑膜炎奈瑟菌,当地C群平均抗体含量偏低,需加强流脑A+C疫苗的接种,有效预防流脑的暴发。  相似文献   

17.
基于陇东地区3个国家气象站点(环县、崆峒、西峰)1960—2014年逐月平均风速、日最大风速、平均气温等数据,运用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陇东地区近55年风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4年陇东地区的年平均风速呈下降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09 m·s-1·10 a-1,其中1973—1984年平均风速在波动中呈快速减少趋势,而1995年之后进入平稳波动期,1960s的平均风速最大,1980s的平均风速最小;日最大风速和4级以上风速出现频次的快速减少对年平均风速的变化影响显著;四季平均风速均呈下降趋势,春冬两季的下降趋势最为显著,春季风速的波动趋势对其他3个季节风速的波动变化具有一定的预示性;平均风速最大的春季和平均风速最小的秋季与年平均风速波动变化的相关程度最为显著;3个站点年平均风速均呈减少趋势,其减少速度沿环县-西峰-崆峒的方向递减,各站点四季平均风速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陇东地区年平均风速存在26年的第一主周期,并于1973年左右发生突变,其中,环县站发生突变的时间最早,崆峒站突变时间最晚;陇东地区年平均风速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增温速度最快的春季和冬季,其风速的减小速度也是四季中最大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呼吸系统感染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方法:记录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海市胸科医院急诊就诊的急性呼吸系统感染人数,并采用SPSS19.0与同期气象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急性呼吸系统感染具有冬季高发、夏季低发的特征。急性呼吸感染人数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日平均气压呈显著正相关。温度对呼吸系统感染数影响具有滞后效应。结论:气温、气压等气象因素与呼吸系统感染发病有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4—2013年聊城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乙脑策略提供流行病学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4—2013年聊城市乙脑报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聊城市2004—2013年共报告乙脑病例232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40/10万,其中2013年发病率达到1.34/10万;95.69%的病例集中在8-10月,9月份为发病高峰;年平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为临清市、东昌府区和高唐县;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123例),占总病例数的53.02%;2006年以来≥15岁病例所占比例(46.98%)呈逐渐增加趋势;职业分布以农民(36.64%)、散居儿童(28.45%)、学生(22.41%)为主。结论聊城市乙脑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13年呈高水平流行,威胁依然存在,预防控制策略应采取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措施。乙脑发病年龄明显后移,建议结合发病情况制定成人乙脑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990-2011年潍坊市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乙肝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90-2011年潍坊市乙肝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0-2011年潍坊市报告乙肝病例16461例,年均发病率为8.79/10万,发病率最高为16.11/10万,最低为5.01/10万。各地区均有发病,其中寿光市、青州市、临朐县发病率相对较高;无明显的季节性,男女比例为2.22:1。乙肝病例以15-59岁人群为主,15岁以下人群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15-59岁的成人是潍坊市乙肝发病的主要对象,1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应尽快制定成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以抑制乙肝高发病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