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我国上侏罗统牛津阶-基末利阶(163-150Ma)保存有完好的最原始的蠼螋昆虫化石,首次描述,分析和讨论了原始蠼螋后翅脉序特征,认为与现代生存的蠼螋后翅基本相同。因此,提出了与西方某些蠼螋昆虫分类学者不同的意见,认为始螋亚目(Aechidermaptera)应归入于革翅目(Dermaptera)之中,且视其为一个最原始的类群较为合理,内蒙古自治区这个原始类群的下列重要特征皆为首次发现;胸骨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革翅锁具(Tegmina locking device)和刺脊突(spiny crest)发育;前,中,后足跗节皆为5节;后足基节显著伸长;颈部被划分为前,后两个颈片;革翅后缘收缩变尖,上述5项被视为厚原始蠼螋特有的祖征,下列特征应为早期蠼螋共有的原始性状;虫体扁平,通常具毛;腹部侧缘彼此近平行;触角显长,丝状,多节(通常多于11节);两只单眼发育;上颚具齿;中胸小盾片显大;革翅较长,通常具有明显的翅脉;股节具隆脊;爪和爪垫通常发育;腹部各节背板与腹板不重叠(两者位置非简单的上,下关系);尾须柔软,多节,雌性产卵器鞘显著外伸,本文建立了始螋亚目1新科Sinopalaeo-dermatidae和2新属2新种Sinopalaeodermata neimonggolensis gen.et sp.nov,Jurassimedeola orientalis gen,et sp.nov。同时,对蠼螋昆虫的起源和演化重新进行了讨论,做出了与西方某些蠼螋昆虫研究者结论不同的推断。  相似文献   

2.
记述中国剑角蝗科Acrididae华佛蝗属Sinophlaeoba Niu et Zheng,20051新种,即郑氏华佛蝗Sinophlaeoba zhengi sp.nov.。编写了该属4种的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大理学院农学与生物科学学院。郑氏华佛蝗,新种Sinophlaeoba zhengi sp.nov.(图1~11)新种近似于老阴山华佛蝗S.laoyinshanMao,OuetRen和短翅华佛蝗S.brachyptera Mao,OuetRen,与二者的区见表1。正模♂,云南元江那诺,海拔1732m,2009-11-29,自旺采。副模1♀,云南元江那诺,2008-07-14,卫微采。词源:新种种名以郑哲民教授的姓氏命名,以示对他昆虫分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敬意。表1郑氏华佛蝗与老阴山华佛蝗和短翅华佛蝗的比较老阴山华佛蝗S.laoyinshan郑氏华佛蝗,新种S.zhengi sp.nov.短翅华佛蝗S.brachyptera雄性头长等于前胸背板长雄性头长略长于前胸背板长,雌性头长近等于前胸背板长雄性头长长于前胸背板长,雌性头长近等于前胸背板长雄性触角较短,达到后足基节雄性触角较长,达到后足股节的1/5雄性触角较短,达到后足基节雄性前翅达到第3腹节后缘或后足股节的1/4雄性前翅略超过第4腹节后缘或后足股节的1/3,雌性达到第3腹节中部雄性前翅几达到第5腹节后缘或后足股节的1/2,雌性达到第4腹节后缘阳具基背片背观桥呈弧形,桥与侧板间夹角呈直角形,锚状突顶端较远地超过桥,侧板后突指向后方阳具基背片背观桥近直,桥与侧板间夹角呈钝角形,锚状突顶端较远地超过桥,侧板后突指向外后方阳具基背片背观桥近直,桥与侧板间夹角明显呈钝角形,锚状突顶端略超过桥,侧板后突指向外方  相似文献   

3.
小翅蛾科(Micropterygidae)成虫有咀嚼式的口器;翅膜鳞片间有微刺,前后翅的脉序略同,以翅褶相连锁;中足胫节无距;雌生殖孔与肛门合一。幼虫的后唇基横向;触角长;腹部1—8节有腹足。蛹为裸蛹。在鳞翅目(Lepidoptera)中代表最原始的类型。成虫栖息于草本植物上,或咬伤叶表而吮食流出的液体、或在花上啮食花粉。幼虫取食苔藓植物等,并非重要害虫,但从昆虫进化与分类系统上来看,则为十分重要的类群。  相似文献   

4.
贾凤龙  张群玲 《昆虫知识》1999,36(6):363-370
昆虫的起源与进化问题,在昆虫学界讨论颇多,许多问题已基本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如昆虫纲起源于多足纲;昆虫的增节变态是最原始的变态类型;表变态是由增节变态演化而来;有翅亚纲中的无翅类是属于后生无翅等。但仍有许多问题处于争论之中,其中之一是有翅亚纲的几种变态类型:原变态(Prometabola),不完全变态(Hemimetabola),完全变态(Holometabola)的起源的问题。作者认为:有翅亚纲中的三种变态类型中,不完全变态是最原始的变态形式,原变态类和完全变态类昆虫是起源于祖先的不完全变态类。…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泥蜂科沙泥蜂亚科Ammophilinae中国1新纪录属:异足沙泥蜂属Parapsammophila Taschenberg,1869,及该属的1个新种,无脊异足沙泥蜂Parapsammophila vecarinata sp.nov..新种与P.foleyi(de Beaumont)相似,但前者雌性的唇基前缘中部具凹缺,唇基中部无中纵脊;中胸腹板前面正常;前足跗节不对称性较后者强;中足胫节具1距;上颚基半部、唇基前部、触角柄节、鞭节Ⅰ节基部内侧、3对足除基节基部外、前胸背板侧叶、翅基片、腹部除背板Ⅰ基部外为红黄色;雄性触角鞭节Ⅶ~X节内侧为暗红色;外生殖器阳茎端突外缘无齿等特征与后者明显有别.模式标本均采自我国新疆.模式标本保存在云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现存蜉蝣翅基纵脉走向及愈合模式(昆虫纲:蜉蝣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长发 《昆虫学报》2007,50(1):51-56
有翅昆虫翅基纵脉的走向及愈合模式在系统发育重建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现存蜉蝣翅基纵脉的走向及愈合状况在大部分种类变化极大,无法推测其原始状况,只在极少数种类保留有部分可见残迹。中国拟短丝蜉Siphluriscus chinensis的翅基保留有独立的亚前缘脉弓、部分中脉M和肘脉Cu主干以及前中脉MA及径分脉Rs的走向痕迹。据此并结合红斑蜉Ephemera rufomaculata 和大网脉蜉Chromarcys magnifica翅基的相关特征,本文提出了蜉蝣目主要纵脉基部走向及愈合的基本模式,其要点有:中脉主干在基部与径脉主干独自发出后先接近或愈合后又分离、它们各自分成两支后的前中脉及径分脉又先愈合再分离、肘脉始终独立。这种中脉与径脉先接近或愈合后分离的模式非常接近新翅类的情况而与蜻蜓很不相同(在蜻蜓,中脉与肘脉在基部愈合) 。亚前缘脉弓的作用相信是加强了因翅基骨板发达而相互远离的纵脉间的连结作用。这个假说也可以来解释蜻蜓复杂脉相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外单位寄来鉴定的寄生蜂标本中,发现梢蛾壕姬蜂新种,描述如下,供生产上应用。梢蛾壕姬峰Lycorina spilonotae Chao,新种 黑色。脸(除触角窝下方一点和唇基沟上方一个甚大三角形斑黑色外)、唇基、周围眼眶、颊、口器(除上颚末端外)、前胸背板前缘和背缘的两侧、中胸盾片前端和中央各一对斑点、翅基片、小盾片边缘及其前方两侧隆脊、后小盾片、中胸侧板在翅基  相似文献   

8.
微蛾科(Nepticulidae)是最小的鳞翅目昆虫,为异脉业目的原始蛾类;翅面具微刺,雌虫的生殖孔单一,属于单孔蛾类(Monotrysia)。成虫的脉序减化,无明显的中室;下颚须发达而折屈,触角的柄节甚扁宽、形成覆盖着复眼的“眼罩”;幼虫多潜叶,少数潜食枝干,或致瘿。 微蛾科的分布很广,但体型微小而易被忽略,世界已知仅三百多种;我国过去没有记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采自浙江临安西天目山的栉梳等翅石蛾Kisaura pectinata(Ross,1956)(毛翅目:等翅石蛾科)一例生殖器畸形的标本,该标本右下附肢上方具一赘余下附肢,其基节与正常基节相似,但端节分叉呈"V"形。附有该标本的特征照片。标本保存于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管致和 《昆虫学报》1959,(5):460-463
昆虫由无翅发展为有翅,以及由各体节均有侧背叶发展为目前仅中、后胸有翅的过程,巳经由许多古生物学的证据加以说明。昆虫“双翅化”的趋势,早在1943年B.B.Rohdendorf.已经提出,而且以后 B.N.Schwanwitsch据此而发展,将昆虫分成了双动类(Bimotoria)、前动类(Anteromotoria)和后动类(Posteromotoria)三大类群。陈世骧,在他提出的昆虫分类新系统中,也利用这种分类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述采自四川横断山脉的绒茧蜂属一新种。正模和配模标本保存在湖南农学院昆虫标本室,副模标本分别保存在湖南农学院昆虫标本室和西昌农业专科学校植保教研 背刺蛾绒虽蜂Apanteles belippicola新种 雌峰 体黑色,有白色微毛。上颚褐色,下颚须乳白色;后足胫距淡黄或灰白色;除前、中、后足基节黑色,后足腿节末端、后足胫节端部三分之一,各足跗节为褐色(跗节基节基部色浅)外,各足其余部分均为黄色;前翅前缘脉、翅痣、痣后脉均为褐色,其余脉为浅褐  相似文献   

12.
浙江革翅目昆虫化石的发现(革翅目:姬螋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姬螋属Sinolabia,新属 属模种:Sinolabia longyouensis gen.et sp.nov. 属征:触角短,多于16节,第1节粗而长,第2—5节短,第2,3,4节之和与节1节等长。足短,无翅,尾铗稍长于最后腹节。 比较:新属的触角第1节和第2、3、4节的比例特殊,和现生的姬螋科各属不同,并且和苏联侏罗纪发现的Semenoviola obliquotruncata Martynov,1925差别显著。因此,本新属的发现对革翅目昆虫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沟角叶蜂属分类研究(膜翅目,叶蜂科)并记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了沟角叶蜂属的属征,编制了已知种分种检索表.记述沟角叶蜂属3种,含1新种:红斑沟角叶蜂Casipteryx maculatina sp.nov.,新种触角窝上突、触角基部2节全部、第3节基半部、唇基端半部、上颚背侧大部、翅基片、腹部第3背板桔褐色,前翅翅痣下具烟色横带,2Rs室稍长于1R1 1Rs室之和,腹部背板具金属铜色光泽,单眼后区侧沟显著,触角鞭节长于头宽,第3节约等于其后2节之和,复眼下缘间距等宽于复眼高,体毛稍长于单眼直径等,与本属已知2种均明显不同;此外,新种中胸腹板具强腹刺突,侧板刻纹粗糙不平,无光滑间隙,小盾片尖锥型隆起,后头两侧显著收缩,唇基前缘两侧亚中部具1尖刺突,腹部第2背板两侧黑色,无白斑,前翅2M室长大于宽等与C.stigma Nie et Wei不同;上唇端部具弧形缺口,内眶背面观不明显突出于复眼之外等,与C.roborowskyi(Jakovlev)也不相同.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4.
1.平凹大叶蝉Bothrogonia(Obothrogonia)pingtangana,新种 体长12.0~12.5毫米;体橙黄色。头部头冠基域二单眼间有1黑色斑点,头冠顶端隐现1小黑点或缺;颜面在前唇基和后唇基交接处有1横形黑斑。前胸背板前缘正中有1黑斑,基域有2黑斑或缺,前胸侧板有1黑色侧板斑;小盾片中域无黑斑,尖端黑色;前翅端部非黑色,基域有1黑斑;胸部腹板黑色,足腿节和胫节两端黑色。腹部背、腹面全为黑色。  相似文献   

15.
长翅目昆虫在地史纪录上可以追溯到早二叠纪,是全变态昆虫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截至目前,29篇关于中国长翅目昆虫化石分类的论著发表,共描述我国长翅目昆虫化石11科28属51种,这些化石分布于从三叠纪到白垩纪的不同地层中.本文通过图表提供了我国已发现的长翅目化石名录并介绍了其分布和年代,回顾了我国长翅目昆虫化石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一些分类存在的问题,简要慨述了长翅目中一些科的起源与演化以及长翅目与其它全变态昆虫的关系.我国长翅目化石种类丰富,但在基础分类、系统演化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因而许多工作甚至最基础的分类工作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16.
<正> 1913年意大利人西尔维斯特里(F.Silve-stri)首先报道了缺翅目昆虫,描述了加纳、斯里兰卡和爪哇的种类,随后在美洲及东南亚一带都陆续发现,多数种类的分布区十分狭窄。由于最初所发现的缺翅虫均为缺翅型,没有找到有翅类型,且误认为此类昆虫均属缺翅类型,为此被定名为缺翅目(Zoraptera)直到1920年考多(A.N.Caudell)得到了这类昆虫的另外一个类型,即有翅类型,并明确指出:“缺翅目不是一个缺翅的目”。从此,人们才知道缺翅目昆虫有两个类型:即缺翅型和有翅型。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中国膜翅目叶蜂科平背叶蜂亚科平背叶蜂族1新属新种:红环申氏叶蜂Shenia rufocincta Wei et Nie,sp.nov.新属Shenia Wei与Apethymorpha Wei(1997)稍有些类似,但唇基和唇基上区十分平坦,唇基缺口较浅,上唇小,颚眼距明显宽于单眼直径,触角窝上突显著发育,触角第2节窄长,后翅Rs室封闭,后足跗节显著长于胫节,基跗节显著短于其后4节之和等,与后者差别较大.本属唇基平坦,缺口很浅,上唇甚小,颚眼距很宽,触角第2节长大,触角窝上突显著发育,前翅具4肘室,cu-a脉基位,后翅臀室具长柄,Rs和M室均封闭,R1室无附室等,可以与平背叶蜂族各属相鉴别.该种模式标本采自河南省嵩县白云山.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南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中国细蛾科的工作中,发现尖细蛾属二新种,记录如下。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刀瓣尖细蛾Acrocercops ensiformis,新种 前翅长4.0—5.0mm。颜面白色;头顶淡赭褐色。触角柄节褐色。口须银白色:下颚须端节腹面褐色;下唇须第二节端部及第三节腹面铅灰色。前、中足褐色;基节灰白,胫节中部有2白斑;跗节白色,第一节中部、第二和第三节基部各有一褐环。后足基节和腿节银白色,基节外侧中部有一赭褐斑;胫节和跗节浅褐色,胫节、第一和第二跗节各有一白端环,第四和第五跗节基部白色。前翅赭褐色;沿后缘有一长白带,白带由翅基伸达翅端部1/7处,内缘不及5/7处有一V形褐斑,端部呈园形加宽;翅端2/7  相似文献   

19.
在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收藏的钩土蜂科(Tiphiidae)标本中,发现有二新种记述于此,一种以周尧教授的姓氏来命名,以感谢他对我们此项研究的支持,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1.网纹钩土蜂Tiphia retincisura,新种(图1A—D) 雌 体长9.5mm,肩片、足皆黑色。后足基跗节内侧有纵沟。并胸腹节背面两侧呈针刮状;第一腹节背板刻点端前带中部1~2列,两侧加宽、刻点排列不规则。额上、前胸背板和中胸侧板等处有网状印纹。  相似文献   

20.
扁蝽属(Aradus Fabr.)包括小型至中型的昆虫,身体扁平,椭圆形,一般颜色黑暗。头长于宽,背面常具眼前刺及眼后刺;眼小,突出;触角基成刺状突出,触角第一节最短,第二或第三节最长;喙超过头的后缘。前胸背板横宽,具四条纵脊,侧叶多少扩展;小盾片长三角形。前翅完全,常有短翅型,革片基部扩展。身体腹面中央具纵沟。各足转节及股节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