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炎 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021年在我院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其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给予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疼痛情况、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研究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24和48小时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24和48小时MMSE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RP和IL-6水平无显著差异,但研究组患者术后24小时血清CRP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可有效减少手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对患者认知功能损伤更低,并且术后炎症更低。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肋间神经阻滞应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60例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患者行全麻联合胸椎旁阻滞+肋间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观察组30例患者行全麻联合前锯肌+肋间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监测入室时(T0)、插管即刻(T1)、手术切皮时(T2)、拔管即刻(T3 )时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 h、4 h、12 h、24 h、48 h的静息、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评分,对比两组患者T0-T3点的应激反应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的使用剂量,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T0点相比,观察组在T1、T2、T3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有明显增加(P<0.05),而在T1点时,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T2、T3点时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静息、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同时间点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点相比,观察组在T1、T2、T3时的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0水平均有明显增加(P<0.05),而同时间点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的使用剂量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7%低于对照组23.33%,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静脉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肋间神经阻滞的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者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术中所需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对高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心理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骶丛神经阻滞,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心理状态、认知功能、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T1~T4时间点收缩压(SBP)、心率(HR)、舒张压(DBP)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术后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阻滞完成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回忆能力、瞬时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定向力、语言能力评分均下降,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骶丛神经阻滞对高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阻滞效果确切,对其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可减轻其认知功能损害,改善其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进行锁骨骨折手术对患者疼痛阈值和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进行手术,对照组单独采用静脉全麻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唤醒时间;不同时间生命体征;麻醉效果和术后疼痛阈值;术后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以及每天睡眠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长以及唤醒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到T4时间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无明显波动,对照组T1到T4时间上述指标波动明显,且两组患者T2、T3时间SPO2、SBP、DBP、MAP、HR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COR、NE在T2、T3明显下降,而对照组的COR在T2、T3呈上升趋势(P<0.05)。观察组运动神经阻滞时间以及感觉神经阻滞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12 h、24 h疼痛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谵妄发生率和谵妄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锁骨骨折手术患者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有效降低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唤醒时间,同时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提升麻醉效果,降低术后疼痛阈,并且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以及每天睡眠时间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8月期间于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手术的乳腺癌患者12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2例和B组63例,A组给予全身麻醉,B组给予TPVB联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生存质量、疼痛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插管前(T1)~拔管时(T4)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较麻醉前(T0)升高,但B组T1~T4时间点MAP、HR低于A组(P<0.05)。B组术后1 d肾上腺素、血糖、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水平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躯体角色、躯体功能、情感角色、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以及心理健康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B组术后4 h、术后12 h、术后24 h安静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运动时VAS评分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PVB联合全身麻醉应用于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可减轻机体应激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轻术后疼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生存质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64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PB组和TPVB组,每组32例。在常规全身麻醉基础上,ESPB组行ESPB,TPVB组行TPVB,术后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两组术后2、6、12、24、48 h静息与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CIA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 PCIA镇痛泵按压次数、PCIA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VAS 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PCIA首次按压时间、术后24 h PCIA舒芬太尼用量以及补救镇痛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PB组患者术后24 h PCIA镇痛泵按压次数低于TPV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PB组和TPVB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和头晕的发生率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相较于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相似,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可替代TPVB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和研究组(全身麻醉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血流动力学、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前~术毕清醒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均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麻醉10 min后SpO2、MAP、H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1 d~术后3 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降低后升高趋势,丙二醛(MDA)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的SOD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1 d~术后3 d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但研究组术后1 d、术后3 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 h、术后12 h、术后24 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 h 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有效减轻机体血流波动、氧化应激以及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同时还可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对股骨头置换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拟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苏醒后疼痛,术后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复苏室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1 h、12 h和24 h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均较高(P<0.05),观察组术后1 h、12 h和24 h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可稳定血流动力学,缩短拔管、苏醒及复苏室停留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术后认知功能,减少POCD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结合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苏醒质量、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3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依据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51例,接受全身麻醉)和观察组(52例,接受全身麻醉结合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术后苏醒质量、应激反应和认知功能的变化,记录两组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诱导麻醉后(T2)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较麻醉前(T1)时间点下降,观察组置喉罩即刻(T3)~置喉罩后60 min(T5)时间点HR、MA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苏醒期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均较麻醉维持期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视空间与执行、记忆、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定向力、延迟回忆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结合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提高术后苏醒质量,减轻应激反应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用于上肢手术锁骨上阻滞的效果。方法:招募2019年5月~2021年4月在我院收治并接受上肢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上臂丛神经阻滞。根据研究方案将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引导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引导组采用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对上臂丛神经阻滞,统计分析临床麻醉完成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引导组麻醉完成时间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引导组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引导组麻醉效果优良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麻醉效果中差率较对照组低(P<0.05)。引导组总体并发症较对照组低(P<0.05)。引导组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应对评分和总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非常满意率和总满意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引导组不满意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神经刺激器相比,超声引导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超声与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技术可提高麻醉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截肢术患者循环系统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2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肢截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循环功能,疼痛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短,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30 min时,对照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下降,研究组无明显改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时,两组疼痛指标浓度均较入室时增加,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截肢术患者予以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更快,能够减轻围术期疼痛,保持术中循环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胸神经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镇痛以及呼吸功能的影响,为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麻醉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医院收治的12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胸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h、6h、12h、24h、48h的静态和动态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切皮前5 min(T_0)、切皮即刻(T_1)、切皮后15 min(T_2)、30 min(T_3)、钉皮即刻(T_4)及拔管后15 min(T_5)的血流动力学以及呼吸功能指标,并分析两组患者术中用药、术后镇痛泵使用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静息状态下不同时点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状态下,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_1-T_5期间,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每分钟通气量(M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瑞芬太尼消耗量、丙泊酚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以及补救镇痛例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恶心呕吐(PONV)、尿潴留、嗜睡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肋间神经阻滞相比,胸神经阻滞治疗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可以有效增强术后镇痛效果,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术后呼吸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应用于男性全身麻醉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0例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下肢清创、皮瓣转移或植皮的男性患者,且术中需留置导尿管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行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全身麻醉后,超声引导下进行双侧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神经阻滞完成后行导尿管留置术。对照组麻醉诱导完成后,即行导尿管留置术。记录拔除气管导管后10 min(T1)、1h(T2)、3h(T3)CRBD严重程度评分和Riker镇静-躁动评分。记录术前(T0)和T1、T2、T3对应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对比两组的苏醒质量和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各时段观察组CRBD严重程度评分和Riker镇静-躁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各时段观察组的SBP、DBP、HR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 (P<0.05);观察组PACU内非计划性使用镇痛药、非计划性拔除尿管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ACU的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操作简便,减轻全身麻醉后CRBD的效果确切,患者对导尿管有良好的耐受,术后血流动力学和循环更稳定,苏醒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等指标,两组入室麻醉前(T0)、气管插管时(T1)、切皮(T2)、止血带60 min(T3)、松止血带5 min(T4)、拔除气管导管时(T5)、术后6 h(T6)、术后24 h(T7)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等指标,两组术前、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的认知功能评分及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结果:研究组的麻醉诱导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T1、T3、T5时点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T3时点SBP、D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T4、T5、T6时点SBP、D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24 h的认知功能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术后6 h、术后12 h的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的镇痛药物使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单膝关节置换术中,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且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更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股神经阻滞麻醉联合伤口局部浸润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的85例患者,据患者入院的编号的奇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42例采用伤口浸润麻醉方法,观察组的43例采用股神经阻滞麻醉联合伤口浸润麻醉方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镇痛效果、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时间、恢复痛觉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s,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6 h和1 d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1 d的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2 d的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股神经阻滞联合伤口浸润麻醉对于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在手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减少,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喉上神经阻滞复合瑞芬太尼和右美托咪定应用于经皮气管切开术(P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因呼吸困难行PT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喉上神经阻滞,对照组(30例)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实验组(30例)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T1)、麻醉药物注射结束后(T2)、气管切开置入套管时(T3)、手术结束时(T4)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及平均动脉压(MAP)、警觉/镇静(OAA/S)评分的变化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T3、T4时刻SBP、DBP、HR、MAP均较T1时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实验组同时点(P0.05),而实验组T2、T3、T4时SBP、DBP、HR、MAP与T1时刻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呛咳、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2~T4时刻OAA/S评分均明显低于T1时刻,且实验组OA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刻(P0.05)。结论:喉上神经阻滞复合右美托咪啶和瑞舒芬太尼应用于PT中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应激反应,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比较喉上神经阻滞联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法与利多卡因含漱法用于支气管镜诊疗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首次行气管镜诊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利多卡因含漱组: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喉部含漱;利多卡因雾化吸入组:2%利多卡因注射液雾化吸入;喉上神经阻滞组:B超定位下以1%利多卡因阻滞双侧喉上神经内支。联合组:联合使用喉上神经内支阻滞与利多卡因雾化吸入。记录各组在诊疗中咳嗽、憋喘、体动次数及操作期间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情况,以及诊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利多卡因含漱组呛咳、憋喘发生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联合组呛咳、憋喘发生率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利多卡因含漱组患者血压、心率在支气管镜进入声门时及气管内诊疗时显著高于各组(P<0.01);联合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在支气管镜进入声门时低于(P<0.05)其余两组。各组SpO2均高于90%,其中利多卡因含漱组患者最低(P<0.01),联合组最高(P<0.05)。各组疼痛VAS评分多低于3分,但在各组之间均有差异(P<0.05),其中联合组最低(P<0.05)。结论:喉上神经内支阻滞联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用于支气管镜诊疗可以有效地抑制气管应激反应,减少疼痛刺激,有利于维持诊疗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优于利多卡因含漱法及单独采用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或喉上神经阻滞法。支气管镜诊疗过程中患者多为轻度疼痛,咽喉部不适引起的呛咳、憋喘才是患者难以耐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