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棉蚜和his gossypii Glover饲养日本通草蛉Chrysoperla nipt)oensis(Okamoto)作为对照,用一种半固体人工饲料连续饲养10代日本通草蛉,对日本通草蛉各生长阶段的生长和发育指标进行观测。结果显示,用人工饲料饲养的日本通草蛉的幼虫历期为13~15d,蛹期为8d,较对照组的7d和6d分别延长6~8d和2d;用棉蚜饲养的对照组日本通草蛉幼虫累计存活率为94%,成虫获得率为87%,而人工饲料饲养连续10代的幼虫累计存活率为81%~89%,成虫获得率69%~79%。取食人工饲料的日本通草蛉成虫,在产卵前期、产卵量、产卵期及寿命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的差异,人工饲料组草蛉的产卵前期为5.07—5.22d,而对照组草蛉的产卵前期为4.12d,人工饲料组草蛉的产卵量为190~390粒,对照组的单雌产卵量为667.2粒,人工饲料组草蛉的寿命为36—38d,对照组成虫寿命52d。以上结果表明,这种半固体人工饲料可以满足日本通草蛉幼虫生长发育基本需要,可用于日本通草蛉的室内继代饲养,但需要进一步优化配方。  相似文献   

2.
捕食性的普通草蛉Chrysoperla sp.(carnea group) 和安平草蛉Mallada desjardinsi(Navas)(脉翅目:草蛉科)的寄主-生境定位取决于其觅食行为以及对各阶段释放的植物气味的行为反应.本研究调查了这两种交配的草蛉成虫以及取食棉花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反应,以便了解它们之间的三重营养关系.结果表明:草蛉雄虫和雌虫均能感受到棉花植株释放的绿叶挥发物;植株的各个阶段均可使捕食性昆虫和绵粉蚧定位.在受绵粉蚧为害的棉叶上饱和烃含量高,说明草蛉成虫的反应更为强烈;在植株受为害期和开花期释放捕食性昆虫,可提高田间捕食性昆虫的作用.这些结果提示有效的生物防治取决于捕食性昆虫在植株上的天然定殖能力以及对害虫的吞食能力.  相似文献   

3.
1.发面饲料 做馒头的发酵面头充分发透,以粘手为度,摊开、吹干,研细过筛。配方为: 发面干粉35克; 蜂蜜20毫升(或糖10克,蜂蜜10毫升); 水80毫升。 饲养中华草蛉成虫,产卵前期为3天,每雌平均产卵672—831粒,成虫寿命最长可达2个月。饲养叶色草蛉,大草蛉效果不理想。 2.酵母片饲料 配方:酵母片(医用)……25克;糖……10克;蜂蜜……10毫升;水……100毫升。 饲养中华草蛉成虫,在27℃恒温下,产卵前期4—  相似文献   

4.
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是我国分布较广、捕食能力较强的天敌昆虫。为明确大草蛉对桃蚜Myzus percicae潜在的控制能力,在室内研究了大草蛉不同龄期幼虫和成虫对桃蚜的捕食作用,以及种内干扰对大草蛉捕食的影响。结果表明:25℃恒温条件下,大草蛉成虫和幼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可拟合Holling Ⅱ圆盘方程,在24 h内大草蛉成虫、1龄幼虫、2龄幼虫和3龄幼虫对桃蚜理论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70.4头、21.5头、112.4头和217.4头。大草蛉成虫和幼虫对桃蚜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桃蚜数量增加到150头后,大草蛉成虫和幼虫捕食量的增加速度明显减缓。成虫及幼虫对桃蚜的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内干扰作用随着大草蛉虫龄的增加而增强。试验结果表明大草蛉对桃蚜具有较强的控害能力,对研究桃蚜生物防治技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明确新疆棉田棉蚜 Aphis gossypii 捕食性天敌之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及其对蚜虫数量的控制作用。【方法】本研究以优势天敌昆虫大草蛉 Chrysopa pallens 和七星瓢虫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为对象,以棉蚜为猎物,在温室中利用盆栽棉花,首先观察了2种天敌昆虫之间各虫态及虫龄配对的19个处理在无蚜植株上共存24 h后的存活数,然后观察了2种天敌昆虫配对处理下棉苗上棉蚜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在无蚜棉株上2种捕食性天敌昆虫共存24 h后的存活结果表明:(1)在发育阶段相同的配对组合中,若是成虫则均存活,若是1龄幼虫则大草蛉存活较多,若是末龄幼虫则七星瓢虫存活较多;(2)在有卵的组配中,除七星瓢虫卵不被大草蛉成虫所捕食外,其他5个组配处理中卵均被捕食;(3)在有蛹的配对组合中,除七星瓢虫蛹被大草蛉末龄幼虫捕食外,其他处理下蛹均不被捕食;(4)在成虫与幼虫的配对组合中,七星瓢虫成虫捕食较多的大草蛉1龄幼虫,但不捕食大草蛉末龄幼虫,而大草蛉成虫与七星瓢虫1龄或末龄幼虫之间不发生捕食;(5)在不同龄期幼虫的配对组合中,大草蛉末龄幼虫捕食七星瓢虫1龄幼虫,而七星瓢虫末龄幼虫捕食大草蛉1龄幼虫。在有蚜植株上2种捕食性天敌共存对棉蚜数量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1)2种捕食昆虫的幼虫各自单独存在(对照)下,蚜虫密度随时间而降低;(2)大草蛉幼虫与七星瓢虫幼虫或成虫配对处理下,棉蚜密度随时间而增大;(3)大草蛉成虫与七星瓢虫幼虫或成虫配对处理下,棉蚜密度随时间而减小。【结论】研究结果说明,大草蛉与七星瓢虫之间存在集团内捕食,但2种天敌共存对棉蚜的控制作用取决于大草蛉虫态, 若大草蛉为幼虫,可使蚜虫密度增大,若为成虫,则使蚜虫密度减小。  相似文献   

6.
多异瓢虫与七星瓢虫、大草蛉不同虫态间的集团内捕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异瓢虫、七星瓢虫和大草蛉是控制蚜虫重要的广谱捕食性天敌昆虫,为明确这些昆虫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与个体发育阶段的关系,观察了多异瓢虫与七星瓢虫、大草蛉各虫态(蛹除外)之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设置30个虫态(虫龄)组合处理,于温室盆栽棉花(无蚜虫)上接种等量的试虫,观察24 h后的存活数量。结果表明,当参与双方的虫态不同时,晚期虫态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早期虫态;当参与双方的幼虫龄期不同时,高龄幼虫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低龄幼虫;成虫对卵、1龄和4龄幼虫的捕食程度随虫龄增大而呈抛物线增大,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当参与双方的虫态(龄)相同时,多异瓢虫成虫的存活数量显著小于七星瓢虫,但大于大草蛉成虫;多异瓢虫幼虫(1龄和4龄)的存活数量显著小于大草蛉,而与七星瓢虫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说明,在没有集团外猎物(蚜虫)存在的情况下,多异瓢虫与七星瓢虫、大草蛉之间的集团内捕食效应只在参与者的虫态或虫龄不同时取决于发育阶段,而当参与者虫态或虫龄相同时,还取决于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7.
草蛉幼虫集体饲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蛉是多种粮棉害虫的天敌,近年来国内外都在设法繁殖利用。草蛉幼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饲养繁殖比较困难。现在一般多采用单管饲养或分穴隔离饲养的方法,但由于手续麻烦或饲养工具比较复杂,饲料种类受到限制,不易在农村普及。为了简化饲养方法,提高成活率,有利于开展群众性的治虫运动,我们探索了用蚜虫和仓库害虫卵集体饲养草蛉幼虫的可能性。改进了一些饲养技术。经用大草蛉(Chrysopaseptempunctata Wesmacl)、丽草蛉(C.formosa Brauer)和中华草蛉(C.sinica Tjeder)三个蛉种,六个月,50次的饲养,结果比较满意。现将初步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棉田草蛉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蛉成虫和幼虫能捕食粮、棉、果、树、蔬菜等作物上的多种害虫的多种虫态,是较有利用前途的天敌昆虫。为了摸清各种因子对棉田草蛉种群数量的影响,为保护和利用草蛉提供依据,我们从1974至1976年先后在汉阳、天门、广济、襄阳等县,对草蛉的田间生态作了一些调查和观察,现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9.
11种杀虫剂在引起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a (Jieder))幼虫死亡率30%左右的选择压下,对其结茧和羽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硫丹在明显高于田间常用浓度的143倍时,引起草蛉幼虫死亡率23.3%,对该虫结茧率和羽化率影响不大,分别为86.0%和83.0%;氰戊菊酯、甲丙硫磷、氧乐果、甲基对硫磷、辛硫磷、丙溴磷对幼虫结茧和羽化的影响相对较低,草蛉校正结茧率和羽化率为77.5%~93.7%和61.0%~74.8%;甲基毒死稗、氯氟氰菊酯、灭多威对草蛉幼虫生命力的影响很大,尤其使成虫羽化率明显降低,且以灭多威的影响最甚,50mg/kg处理后幼虫结茧率仅34.9%,成虫羽化率为12.4%;抑太保虽然对草蛉幼虫的杀伤力小,对草蛉幼虫的结茧影响不大,但对成虫羽化影响很大,处理浓度为500 mg/kg时,幼虫结茧率为84.8%,成虫羽化率仅13.5%.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黄玛草蛉Mallada basalis(Walker)对木瓜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and Granara de Willink的捕食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黄玛草蛉2龄、3龄幼虫对木瓜粉蚧2龄、3龄若虫及成虫的捕食选择偏好,同时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评价了黄玛草蛉2龄、3龄幼虫对木瓜粉蚧各虫态的捕食效能.结果表明,黄玛草蛉2龄、3龄幼虫偏好捕食木瓜粉蚧若虫,对木瓜粉蚧各虫态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符合HollingⅡ模型.其中,黄玛草蛉3龄幼虫具有较高的捕食能力,其对木瓜粉蚧2龄、3龄若虫及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16头、81头和19头,a/Th值(a为瞬时攻击率,Th为处置单头猎物时间)分别为284.76、134.26和28.38.黄玛草蛉幼虫对猎物的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且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黄玛草蛉3龄幼虫对猎物的搜寻效应明显高于2龄幼虫.研究结果表明,黄玛草蛉对木瓜粉蚧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峰  刘向辉  欧阳芳 《昆虫知识》2013,50(4):897-902
为进一步揭示转Bt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Tjeder)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泗棉3号和GK-12为材料,以棉蚜为猎物,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存活率、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幼虫期存活率、幼虫发育历期、蛹发育历期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对成虫寿命、体重以及雌虫繁殖力也无显著差异。表明转Bt抗虫棉对中华草蛉的生物学特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在22℃条件下,研究中华通草蛉对光周期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中华通草蛉属短日照滞育型,在短光照条件下饲养获得的成虫进入滞育状态,诱导成虫滞育的临界光周期为12.5小时到13小时。成虫期本身是诱导成虫滞育的最关键虫期,只有当羽化的成虫处于短光照条件下时才能进入滞育状态。成虫期之前其它虫期的短光周期经历能延长成虫在长光照条件下的产卵前期。三龄幼虫和预蛹期比成虫期前的其它虫期对光周期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3.
饥饿对大草蛉雄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不同饥饿程度大草蛉雄成虫捕食作用影响的研究表明,饥饿不能改变大草蛉雄成虫捕食作用功能反应类型,饥饿对捕食量影响不显著;大草蛉雄成虫对麦二叉蚜的捕食量(Na)随着时间(t)的变化,其模型为Na=100/1+e^-0.3088-0.0996t;大草蛉雄成虫在24h内的捕食速率(V)与其时间段(x)的关系为V=6.7117x^-0.7928;大草蛉雄成虫喜好选择捕食麦二叉蚜的低龄若蚜。  相似文献   

14.
取食转Bt基因棉花上的棉蚜对丽草蛉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明确转Bt基因抗虫棉对捕食性天敌的生态效应 ,比较了 2种转Bt基因抗虫棉 (GK-1 2和新棉99B)和 1种常规棉上的棉蚜Chrysopaformosa对丽草蛉Aphisgossypii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1 )与取食常规棉泗棉 3号上棉蚜的对照相比 ,取食转Bt基因抗虫棉GK- 1 2上棉蚜的第 1代和第 2代丽草蛉 ,其幼虫期和茧期的死亡率、幼虫和茧的发育历期、茧重及成虫性比等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但第 1代成虫的产卵量减少了 2 88 0粒 ,与对照差异显著 (P <0 . 0 1 ) ;第 2代成虫所产卵的孵化率为 64. 0 % ,显著低于对照的 77. 7% (P <0 0 1 )。 (2 ) 2个品种的Bt棉对丽草蛉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也略有差异。与取食GK 1 2上棉蚜的个体相比 ,取食新棉 99B上蚜虫的第 1代丽草蛉 ,其幼虫发育历期缩短了 0 . 6d(P <0 0 1 ) ,茧期缩短了 0 . 7d(P <0 . 0 1 ) ,茧重降低了 1 . 2mg(P <0 .0 1 ) ,幼虫期和茧期的死亡率、茧重以及成虫性比等则无显著差异 ;雌成虫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和寿命等繁殖学特性也无显著差异 ,但其成虫所产卵的孵化率为 65. 0 % ,显著低于取食GK- 1 2上棉蚜的处理 (72 . 7% ,P <0. 0 1 )。分别取食 2种Bt棉上的棉蚜 ,对第 2代丽草蛉的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差异则较小。  相似文献   

15.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1):67-71
本文研究了黄玛草蛉Mallada basalis (Walker)捕食埃及吹绵蚧Icerya aegyptiaca(Douglas)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黄玛草蛉2龄和3龄幼虫对埃及吹绵蚧若虫的捕食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拟合方程分别为Na=0.6885×No/1+0.6885×0.0433No和Na=1.2085×No/1+1.2085×0.0200No,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67和0.9858,理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3.09和50.00。数值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埃及吹绵蚧若虫密度对黄玛草蛉的生长、发育、繁殖有着显著影响。随着猎物密度增大,黄玛草蛉幼虫发育速率、雌虫产卵量、孵化率及雌性比增大,成虫寿命增加,最后趋于稳定。埃及吹绵蚧若虫密度5、10、15、20、30头分别是黄玛草蛉幼虫存活、幼虫化蛹、成虫羽化、后代卵孵化及世代延续的临界值。猎物密度为30、40、50头时,黄玛草蛉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种群的性比、成虫寿命、产卵量及孵化率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中华通草蛉滞育成虫在越冬期间的存活动态,结果表明,成虫在越冬前产卵量逐渐减少至停止产卵,部分产卵的雌虫可以进入滞育并开始越冬.利用较密闭的器具(如罐头瓶)贮存越冬成虫和提供充足的食物,能明显提高越冬成虫的存活率,提高越冬能力.至3月2日雄虫的存活率为71.31%,雌虫的存活率为84.74%.而3月中旬以后,越冬代成虫的存活率急剧下降,至4月30日,雌虫的存活率为41.88%,雄虫的存活率为5.36%.越冬代成虫在春季死亡率高,生殖成功率低,田间猎物量少,这可能是导致春季该虫在田间种群数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草蛉的生活习性和常见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蛉是一类很普通的脉翅目昆虫,成虫和幼虫(蚜狮)都是捕食性的,主要以蚜虫、介壳虫、红蜘蛛等为食,也捕食蛾类幼虫以及多种昆虫的卵等。近年由于利用草蛉成功的防治了棉铃虫等多种重要害虫而在国际上引起重视,我国许多地区也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科学实验工作。现根据生产上的需要,把有关材料和常见种类的识别,介绍如下,供作参考。 一、草蛉的食性和食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取食转Bt+CpTI基因棉花的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对普通草蛉Chrysopa carnea Stephens生长发育及繁殖力的影响,为转Bt基因抗虫棉花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普通草蛉取食转Bt+CpTI棉花SKG321和对照品种石远321棉花上的棉蚜后,对普通草蛉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其幼虫、蛹的存活率和成虫的羽化率及产卵量进行分析。【结果】取食转Bt+CpTI棉花上的棉蚜对普通草蛉的各龄幼虫发育历期、蛹期和产卵前期无不利影响;处理与对照间各龄幼虫存活率、蛹的存活率和成虫羽化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取食转Bt+CpTI棉花上棉蚜的普通草蛉单雌日产卵量与对照相比没有减少,而25 d内的单雌总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亦不显著。【结论】取食转Bt+CpTI棉花上的棉蚜对普通草蛉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力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亚非草蛉的生物学及其对柑桔潜叶蛾幼虫的捕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亚非草蛉的平均发育历期为:卵期3.1天,幼虫8.9天,成虫寿命雌虫101.7天、雄虫61.8天,产卵前期8.4天。每雌虫平均产卵量400.3粒。最大产卵量746粒。产卵高峰期为羽化后的16—24天。亚非草蛉对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但幼虫的死亡率与湿度的关系大。 亚非草蛉幼虫一生捕食柑桔潜叶蛾幼虫数平均为149.1头,其日捕食量随龄期的增大而增加。温度对草蛉幼虫的捕食效应具有显著的影响,在35℃时达到最高的捕食效应,而在15℃以下和40℃以上,则受到明显的限制。湿度对草蛉捕食潜叶蛾幼虫的影响呈Iogistic曲线。草蛉对潜叶蛾幼虫密度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Ⅰ型反应。草蛉幼虫对其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Watt模型模拟。草蛉对潜叶蛾幼虫的捕食作用率随捕食者个体间的相互干扰作用的增加而下降,两者之间的关系随草蛉幼虫数的增加呈幂函数下降曲线。 田间观察及室内试验结果表明,亚非草蛉是柑桔潜叶蛾的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叶色草蛉对棉蚜的搜索行为及其自身的种群干扰行为。结果表明:1)在两处地点的4种试验容器即培养皿、养虫器、内置障碍物的养虫器和内置盆栽棉花的笼罩中,草蛉幼虫的捕食效率因猎物的密度而变化。其捕食常数(Q)和干扰系数(m)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随空间异质性的增加而减小;2)在笼罩的棉株上,一龄和二龄草蛉幼虫每天的食蚜量分别为13.6头和29.4头。幼虫较多地在上部叶片上捕食棉蚜;3)在笼罩的棉株上,无论是一龄幼虫还是二龄幼虫草蛉都更多地停留在下部的棉叶上,且在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上的草蛉幼虫的百分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