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过去的研究,我们已初步明确了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 Guenée)成虫对于各单色光的趋光反应,即从紫外光谱的333毫微米到可见光谱656亳微米的范围内,它对波长的反应曲线最高峰值为333毫微米(丁岩钦等,1974)。烟青虫成虫对双色光与光强度的趋光反应的研究是上述工作的继续,目的是企图对夜蛾成虫的趋光行为特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夜蛾趋光特性的研究:复眼反应与行为反应的相关现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夜蛾对于波长的反应有很明显的选择性。在我们已经测验过的波长范围内,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和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 Guenée)对333毫微米的紫外线趋性最强(丁岩钦等,1974);而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对于375毫微米的紫外线趋性最强(未发表资料)。但这些结果只能说明诱蛾光谱是决定诱蛾数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为什么不同的单色光能产生不同的引诱作用?为什么在田间还有不少蛾子降落在诱蛾灯周围而并不扑灯?怎样才能排除这种现象来更好地发挥光学防治的作用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的重要传播媒介。为了利用灯光诱控技术防治柑橘木虱,本实验于室内条件下研究柑橘木虱对波长为360 nm、400 nm、440 nm、480 nm、520 nm、560 nm和600 nm的LED光源和不同光照强度趋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柑橘木虱对7种单色光都有正趋向性。其中雌雄混合存在时对400 nm的紫光趋向性最强,其次是560 nm的绿光;单独处理时,雌成虫对400 nm的紫光趋性最强,其次是520 nm的绿光,雄成虫则是对520 nm的绿光趋性最强,其次是400 nm的紫光。在200μw/cm 2到1000μw/cm 2的光照强度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柑橘木虱雄成虫趋光行为逐渐增强,在光照强度为1000μw/cm 2时趋光行为最强,但雌成虫趋光行为变化不明显。该研究表明:柑橘木虱雌雄成虫具有明显的正趋光性,且对光谱和光强的反应存在差异。这一结果可为柑橘木虱田间的灯光诱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生理学技术,以两个食性有差异的近缘种棉铃虫和烟青虫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6龄幼虫下颚上两对栓锥感器对刺激取食素和抑食素的感受机理.结果表明:(ⅰ)两种幼虫栓锥感器对蔗糖和印楝素敏感的细胞均主要分布在侧栓锥感器,对肌醇敏感的细胞主要分布于中栓锥感器;(ⅱ)烟青虫幼虫中栓锥感器对肌醇刺激的反应敏感性强于棉铃虫;(ⅲ)在测试的6种抑食素中,仅印楝素在两种昆虫的侧栓锥感器上可诱导高的神经脉冲;(ⅳ)抑食素对刺激取食素引发栓锥感器神经脉冲有抑制作用,其中对于棉铃虫,辣椒素对蔗糖引发脉冲的抑制率最大,番茄苷对肌醇引发脉冲的抑制率最大,棉酚对蔗糖和肌醇引发脉冲的抑制率均为最小;对于烟青虫,单宁、棉酚和番茄苷对蔗糖引发脉冲均有较大的抑制率,棉酚对肌醇引发脉冲的抑制率最大,烟碱对蔗糖和肌醇引发脉冲的抑制率均为最小.  相似文献   

5.
夜蛾趋光特性的研究:复眼转化过程中的行为变异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影响蛾类趋光性和灯光诱蛾效果的因素很多。过去,国内外许多观察和实验都侧重在研究光源的辐射光谱和辐射强度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至于蛾类的主要感光器官的适应状态怎样影响趋光性,却极少引起注意。 陈元光等(1963)曾经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测出粘虫蛾复眼的暗适应过程大约为30—45分钟。Agee(1972)用电生理方法研究复眼,发现美国棉铃虫复眼在暗适应中,达到最高灵敏度的时间为30分至285分,雌、雄的平均时间分别为88分和115分;美国烟青虫雌、雄蛾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9分和121分。最近,李典谟等(1977)以复眼反射光的增强作为暗适应的指标,测出烟青虫蛾在暗室内暗适应时,复眼的转化速率很不一致。快的个体约经过1小时就达到最大反射值;慢的个体则需经过3小时,而绝大多数个体(79%)则在1—2(1/2)小时内。因此,他们推测在入夜后的一段时间里,田间昆虫的眼由昼眼转化为夜眼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并且认为这种差异会影响成虫对于灯光发生不同的行为反应。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蛾是灯光防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检查一下在日夜交替的自然暗适应条件下其复眼状态究竟是否一致,复眼状态怎样影响着趋光性,以便深入地了解夜蛾类趋光性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成虫对性信息素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EAG和风洞实验,研究了棉铃虫雌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组分和诱芯(Z-11-16Ald∶Z-9-16Ald=97∶3)的电生理反应。其中棉铃虫雌、雄蛾对诱芯的平均EAG反应测定值分别为1.06mV和4.32mV,分别高出对照(无性信息素空白诱芯)0.67mV和0.366mV,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雌蛾:t=25.020, P≤0.01;雄蛾:t=44.269,P≤0.01);棉铃虫雌蛾对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和Z-9.16Ald)的EAG反应值随浓度增加而增加;雄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与雌蛾不能正常交配,而雌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仍有40%的交配率,比正常雌雄蛾的交配率(70%)有所下降;在风洞实验中,雄蛾没有顺风远离诱源的飞行行为,趋向诱源的比率为81.8%,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性信息素组分对棉铃虫的交配活动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力求建立一种准确鉴定室内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烟青虫H.assulta(Guenée)及其杂交种的分子技术,探讨棉铃虫和烟青虫杂交的可能。【方法】室内暗期设置0.5 lx黑光灯和白炽灯,测定不同配对模式下3日龄处女棉铃虫和烟青虫的杂交率;筛选可区分室内建立的棉铃虫、烟青虫及杂交种家族的微卫星位点;于架设有黑光灯的温室内释放棉铃虫和烟青虫混合种群,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子代微卫星位点大小。【结果】两种蛾类在任何一种配对模式下均可杂交,混合种群处理杂交率为2.92%,且均为烟青虫雌蛾与棉铃虫雄蛾配对交配;黑光灯、白炽灯和黑暗条件下杂交率无显著性差异;筛选出的Har SSR1、Har SSR9和Har SSR10在两种蛾类上的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不一样;两年温室实验共鉴定360头子代,混合种群中未检测到杂交后代。【结论】交配笼中棉铃虫和烟青虫能进行种间杂交,弱光不能提高二者杂交率;混合种群处理只发现一种杂交配对模式,说明了棉铃虫雄蛾的交配竞争能力更强;成功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室内建立的棉铃虫、烟青虫及杂种家族,提供了一种简单准确的分子鉴定手段;两年温室实验未检测到杂交种,说明2种蛾类之间存在着交配前生殖隔离机制。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和玉米螟成虫复眼光反应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记录棉铃虫和玉米螟复眼的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比较了二者对光刺激的反应特性。结果如下:(1)二者具有相似的光谱反应曲线,均对562nm的光最敏感,另外对400nm、483nm光也较敏感;(2)二者对这三种敏感光的光强度曲线近似,在一定范围内均近似线性递增,但玉米螟复眼ERG在562nm和483nm下具有更高的反应幅度;(3)二者对白光的光强度曲线也近似,但随复眼适应状态及测试时间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光敏感性。在相同条件下,棉铃虫复眼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同种昆虫复眼夜间比白天敏感,暗眼比亮眼敏感;(4)对不同测试时间复眼明暗状态转化的比较表明,棉铃虫复眼的ERG反应具有更强的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9.
范伟民  盛承发 《昆虫学报》2000,43(-1):114-118
室内行为实验表明,在高浓度性信息素环境中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雌蛾更加活跃、觅偶行为更加积极主动、求偶时间显著延长,而雄蛾主动求偶时间显著缩短、静止时间显著延长。高浓度性信息素并未引起成虫在取食活动和产卵行为的明显改变,也未能有效阻断其交配行为,而是推迟了它们的交配日期、夜间初始交配时间,缩短了交配蛾的交配持续时间。因此,高浓度性信息素主要影响其交配质量,而不是交配率。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和烟青虫的酯酶同工酶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近年来,同工酶的电泳技术在昆虫种群分化的研究上已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信息已广泛被应用到探讨昆虫种间的亲缘关系(Ayala,1970;Saul等,1977)、种或亚种的差异(Trebatoski和Haynes,1969;Harrison和Vawter 1977;Mahon等,1976)、种群结构、种下分化(Ayala,1975;Bartlett,1981)以及昆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Stock和Amman,1980;Jacobson和Hsiao,1983)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人工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了实现棉铃虫病毒的全年生产和工厂化,人工饲料的研制极为重要。 国外有关棉铃虫人工饲料的报道较多,如Shcrey(1963)用半人工饲料(Bean diet)饲养棉夜蛾等。Falcon(1967)用人工饲料大量饲养美国棉铃虫进行颗粒体病毒的研究。但国内有关棉铃虫人工饲料的正式报道尚少。1974年以来,我们根据18种天然饲料喂养棉铃虫的试验结果,对棉铃虫(Heliothis armigcra)人工饲料进行了改进和研究,从37种配方中选出了原料来源广、成本较低、效果优于天然饲料的“3号饲料”配方。1977年10月以来,室内连续喂养棉铃虫24代,实验种群生长、发育、繁殖仍然正常。我们的饲养方法是: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对氮的消耗和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25℃下分别用棉叶/桃和人工饲料饲养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测定幼虫对食物中氮的利用效率,以及通过棉铃虫不同发育期的氮流.除棉叶/桃组2—3龄幼虫的氮累积速率低于4龄幼虫外,两组幼虫对食物中氮的消耗速率、虫体氮的累积速率(毫克氮/毫克千重/天)和幼虫含氮百分率均随幼虫龄期的增加而降低.氮的排出速率(毫克氮/毫克干重/天)在2—3龄期间趋于降低,但4龄以后略有升高,幼虫发育后期的粪便含氮百分率也趋于升高.因此,幼虫在4龄以后对食物中氮的利用效率显著降低,表明它对氮的需要逐渐减少.人工饲料的含氮量约比棉桃高70%,但棉叶/桃组幼虫对氮的同化效率却比人工饲料组幼虫高10%左右.两组雌蛹—成虫的氮转化率在71—74%之间.雌蛾含有的氮约有37%(人工饲料组)—45%(棉叶/棉桃组〕用于繁衍后代.本试验提供的资料结合含糖量和含水分较多的寄主植物器官对幼虫有较好营养效应的假设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棉铃虫在田间的为害习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已知棉铃虫病毒病共有四种类型: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质型多角体病毒病,颗粒体病毒病和虹彩病毒病(Martignoni&lwai 1977;Stadelbacher et al.1978)。棉铃虫的质型多角体病毒(简称CPV)常与核型多角体病毒混合发生,给寄主的正常饲养繁殖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殖利用带来了重大困难。此外,对这类病毒在防治棉铃虫的作用方面也需要作出正确的评价。我们曾报道过棉铃虫质型病毒的分离、特征和病理学(苏德明等,1978),本文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该病毒在寄主中肠上皮细胞内的形成过程,以进一步阐明其增殖发病机理,并为其利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棉铃虫蛾复眼的形态及显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蛾复眼的外形约为椭球体绕长轴等切的2/5。最前和最后小眼之间的夹角约为150°,而最上和最下小眼之间的夹角约为180°,一个复眼大约包括8,900个小眼。每个小眼有一套由角膜、晶锥细胞及晶锥所组成的屈光器和分布在不同水平面上的7-9个小网膜细胞。其周围被6个次虹膜细胞所包围。两个明显可见的区域性差异为:1)复眼不同区域内小眼长度不等,背部区域最短,侧、后、腹和前各区域相继增加。2)背部区域视杆中段的横切面为矩形,其它区域的视杆为放射形。本文将小眼及其周围,从远端到基部分13个层次进行了结构上的描述。  相似文献   

15.
丁翠  蔡秀玉 《昆虫学报》1981,(2):160-165
本文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等技术测定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血淋巴蛋白浓度和蛋白类型的变化。5龄初期感病幼虫血淋巴蛋白总浓度在感染后1—3天缓慢上升,到第4天下降;同期的健康幼虫血淋巴蛋白浓度却持续上升。血淋巴蛋白类型的变化是:(1)普通蛋白在健康幼虫中至少有13条宽窄不同的带,而感病幼虫在感染后前3天与健康幼虫无大区别,但感病后第4天蛋白带主带减少;(2)糖蛋白的带数在健康幼虫中随时间增长而增加,每条带的浓度也随之增加;感病幼虫糖蛋白的带比健康幼虫的少,蛋白浓度也相应低。(3)感病幼虫脂蛋白的变化几乎和健康幼虫无区别。健康与感病幼虫血淋巴萤光物质的变化趋势亦不同。但二个毒株感病幼虫血淋巴蛋白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夜蛾趋光特性的研究——向灯飞原因的进一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慰曾 《昆虫学报》1980,(4):369-373
在灯区内亮灯之后,棉铃虫蛾和粘虫蛾的复眼状况受照射灯光的影响。 一、灯距与复眼色素分布有以下关系: 二.在100—5米范围内,每当灯距减小一半,直射光强增强到原来的四倍时,复眼色素变化只有原来的1—2.36倍。 2.在上述范围内,直射光强的变幅要比虫眼所体现的相应变幅大200倍左右,表明虫眼对光强变化有相当大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二、受光方向不同,能使同一个体的两眼处于不同状态。 三、上灯的棉铃虫、粘虫、小地老虎和毒蛾,同一个体的两眼状态基本一致,说明接受光照条件相同;复眼状况从形态上看介于充分光、暗适应之间,而偏近于暗适应状况。 根据光照与复眼状况的相关性,对夜娥类的扑灯原因和灯区的有效范围,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绢螟属(Diaphania Hübner)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远 《昆虫学报》1963,(3):358-367
一、前言 绢螟(Diaphania Hubner,1818)在系统分类上隶属于螟蛾科(Pvralidae),拟螟亚科(Pyraustinae)。本属昆虫种类相当繁多,同时又多半是农林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上的害虫,至今全世界已经记述过的种类约在四百余种左右。这类螟蛾成虫一般皆是小形至中等大小的蛾类,翅面半透明,色泽鲜艳,绚丽夺目;于阳光或灯光照耀下,五彩缤纷,尤似丝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核多角体病毒(VHA-273),对寄主的主要病变,发生于三种敏感性组织,即脂肪体、表皮层、气管基质。这些组织可能同时被感染。中肠未被破坏,肌肉、马氏管、神经节等,不受损害。在敏感性组织中,多角体发展迅速,自感染后出现胞核膨大,多角体复制培殖,互组织被破坏,为时仅5-6天,细胞病变均较明显而典型。第七天可达死亡高峰,病虫死亡后即全部液化解体。电镜观察表明:病毒粒子进入敏感性组织后,在细胞核内复制增殖,形成病毒束,并逐步由蛋白质包埋,形成多角体,其大小自1.25-5.0徵米。多角体为不甚规则的圆形,也有典型的多角形等,表面不太平平滑。病毒粒子为棒状,两边平行,两端钝圆,多个成束(极少数单个的),似乎是随机而无规律地排列。在一个多角体的切面中,最多可见到20个以上的病毒束,而每束的粒子则未超过10个。这种核多角体病毒属于“多粒包埋病毒”(MEV)型。  相似文献   

19.
二、三年来我们在恙虫病防治工作中,曾对恙虫的生态做了若干观察,初步明确了一些杀灾恙虫有效的或无效的药剂。兹粽合报告如下。 恙虫的生态观察 自从 1953年在平潭岛调查以来。由各种家鼠和野鼠体上收到11种恙虫,主要品种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的生物学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继续1958年棉铃虫研究工作报告之后, 1959—1960年又进一步在湖北、河南和云南等省作了研究, 本文主要包括棉铃虫的世代分布带, 晚秋、冬春活动情况, 不同饲料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成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 成虫和幼虫活动的规律性, 大发生的特点和防治关键。 其发生世代大致可分四个地理带:1.40°N以北, 约发生3代;2.32-40°N是4代区;3.25-32°N是5代区;4.25°N以南一般6代, 个别地区7代。如化蛹后5天以上其眼域外缘的4个小斑点没有变化, 即为休眠蛹。 不同食料条件对成虫和幼虫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幼虫取食植物的繁殖器官, 营养良好, 则死亡率低、生长快、蛹较重、成虫繁殖力也高。成虫补充营养不同, 其产卵量有显著差异, 喂以棉花花粉加10%蜂蜜水产卵最高, 单喂10—30%蔗糖水也很好, 蔗糖太浓或单喂各种花产卵都降低, 喂以植物营养器官则产卵很少或不产卵。 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有选择性。可分为取食寄主、产卵寄主、取食兼产卵寄主。如大葱、洋葱等则仅取食而不产卵;而豌豆等是产卵寄主, 未见成虫取食;棉花等以产卵为主;向日葵等则以取食为主, 产卵较少。成虫产卵对棉株生长势也有选择, 一般棉株生长茂盛, 颜色浓绿、组织幼嫩、蕾、花和嫩叶多则产卵多, 反之则少。 成虫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性, 从飞翔看来, 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黄昏飞翔多在19:30—20:30进行, 以取食和进入产卵为主, 大量产卵时刻是20:30—23:00;婚飞多在1:30—4:00进行, 以寻偶交配为主, 大量交配时刻是3:30—5:00;黎明左近有微弱飞翔, 称为黎明飞翔, 以寻觅场所栖息为主。其一生活动也有一些规律, 一般羽化后3天内飞翔、取食和产卵都较弱, 4—8天最强, 以后则又减退, 交配多在羽化后1—5天内进行。 幼虫活动也有一定规律性, 孵化时刻以12:00—18:00为主;蜕皮在夜间, 随龄期增大, 开始蜕皮时间依次推迟;蜕皮前后都有一静止时刻, 也随龄期增大, 静止时间依次加长:蜕皮时都钻出蕾铃, 在小叶和苞叶表面进行;转移为害多在5:30—12:00进行, 据观察3—6龄幼虫共吃蕾、花、铃22.3个。 越冬蛹基数大小, 与棉田第一代发生量关系密切;降雨量又是影响棉田各代发生数量多少的重要因素。一般当黄河流域棉区年雨量高于常年, 当长江流域棉区年雨量低于常年, 但两地相对湿度都在80%左右时, 对其发生有利;各地在成虫产卵盛期, 如遇疾风暴雨, 可大量冲刷其卵和初孵幼虫;如蛹期降雨时间长、土壤含水过多, 对蛹羽化不利。由于越冬基数、降雨、棉花生长势等的影响, 黄河流域棉田发生的三个世代中, 可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各代依次加重的上阶型, 各代依次减轻的下阶型, 中间一代重的中峰型, 中间一代轻的鞍型。湖北和云南潞江, 分别在8月、5月出现为害高峰, 都暂划为中峰型。 消灭棉铃虫的几个关键是:清除杂草、开荒、深耕、冬灌等以消灭越冬蛹:控制春季蜜源植物, 利用灯光、树枝把等诱蛾, 消灭越冬代和第一代成虫;结合棉花整枝、打顶消灭卵和幼龄幼虫;及时采用药剂防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