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胃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病理资料,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13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胃印戒细胞癌组和非印戒细胞癌扣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家族史、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好发于女性(P〈0.05);年龄≤55岁的患者发病率高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56岁的患者发病率低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肿块生长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P〈0.05),侵犯胃上部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胃印戒细胞癌多数在胃壁组织内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垂直浸润能力较弱,突破浆膜层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胃印戒细胞癌(10个月)较非印戒细胞癌(12个月)提前2个月,进展风险增加(P〈0.05);胃印戒细胞癌在家族史、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方面与非印戒细胞癌比较无差异。结论:胃印戒细胞癌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好发年龄小于56岁;发病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多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且较少突破浆膜层;中位进展时间短,进展风险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PTEN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异常与胃印戒细胞癌发生、发展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法检测36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和36例正常胃组织中PTEN基因突变情况,同时应用链霉菌抗生物蛋白一过氧化酶(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印戒细胞癌组织PTEN的表达36.1%,明显低于正常组织94.4%,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TEN表达与性别和年龄无相关性(P>0.05).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36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PTEN外显子5突变3例(8.33%),突变位点相对较集中,显示其突变热点主要位于161、162号密码子.结论:PTEN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降低,与其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胃印戒细胞癌中PTEN基因突变是其蛋白表达缺失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44v6和PTEN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二步法,检测73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CD44v6及PTEN的表达,分析CD44v6、PTEN与胃印戒细胞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器官转移、临床分期和三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73例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CD44v6阳性率为78.1%(57/73),PTEN阳性表达率为34.2%(25/73),PTEN表达与器官转移、临床分期有差异(P<0.05),CD44v6、PTEN表达均与胃印戒细胞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差异(P<0.05).两者之间Spearman等级表达呈负相关(r=-0.214,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TEN阴性组三年生存率16.1%显著低于PTEN阳性组66.9%(P<0.01).结论:进行CD44v6和PTEN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评估胃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胃印戒细胞癌的粘液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粘液组化及免疫组化技术对15例胃印戒细胞癌进行了研究。结果:癌细胞可分为Ⅰ、Ⅱ、Ⅲ三型,三型细胞常混合存在;癌细胞以分泌酸性粘液为主,部分癌细胞分泌中性粘液,全部含有硫酸粘液;胃印戒细胞癌CEA阳性率100%,CEA分布丧失了极性;电镜下癌细胞CEA同时分布于细胞膜及胞浆内膜结构中。上述结果进一步支持了癌细胞起源于胃原始干细胞的看法;而癌细胞分泌的大量粘液及CEA的异常分布可能易于导致印戒细胞癌的浸润及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蛋白激酶C-βⅡ亚型(PKCβⅡ),P53,Ki67三种蛋白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三种蛋白与胃印戒细胞癌侵袭性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印戒细胞癌标本及60例胃低分化腺癌标本中PKCβⅡ、p53、Ki67的表达状况,并将检测结果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PKCβ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7%和41.67%,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3%和61.67%,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和91.67%,二者之间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未侵及浆膜层的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间P53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侵及浆膜及邻近组织的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间PKCβⅡ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淋巴结转移的胃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之间PKCβⅡ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KCβⅡ在胃印戒细胞癌高表达,Ki67在低分化腺癌有较高表达;PKCβⅡ和Ki67与两种类型胃癌的晚期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与浸润性侵袭方式相关密切;P53与两种类型胃癌的早期浸润有关,可能为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蛋白激酶C-βⅡ亚型(PKCβⅡ),P53,Ki67三种蛋白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三种蛋白与胃印戒细胞癌侵袭性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胃印戒细胞癌标本及60例胃低分化腺癌标本中PKCβⅡ、p53、Ki67的表达状况,并将检测结果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PKCβ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67%和41.67%,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3%和61.67%,二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0%和91.67%,二者之间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未侵及浆膜层的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间P53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侵及浆膜及邻近组织的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间PKCβⅡ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淋巴结转移的胃印戒细胞癌和低分化腺癌之间PKCβⅡ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KCβⅡ在胃印戒细胞癌高表达,Ki67在低分化腺癌有较高表达;PKCβⅡ和Ki67与两种类型胃癌的晚期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可能与浸润性侵袭方式相关密切;P53与两种类型胃癌的早期浸润有关,可能为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CC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7年肾细胞癌病理切片,筛选CCPRCC 4例,收集临床资料并研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患者年龄在46岁至69岁之间(平均55.3岁),男性1例,女性3例;影像学资料显示,肿瘤平均直径为3.85 cm(1.6~7.0cm),所有肿瘤均为右肾单发肿物。4例均呈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单结节,CT显示为低密度,MRI显示为低信号。大体观察肿瘤局限于肾组织内呈单结节状生长,境界清楚,局部似带包膜,切面呈灰红至灰褐色,实性,质地中等,部分区稍韧,局灶伴有出血或囊性变。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囊状、乳头状、管状/腺泡状和实性巢状结构,细胞核形态温和,远离基底膜并朝向腔面,本组病例均为WHO/ISUP分级Ⅰ-Ⅱ级,间质内可见散在数量不等的平滑肌组织。CA-9及CK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TFE3、vimentin、CD10与AMACR阴性或局灶弱阳性。1例行FISH检测TFE3未见检测出基因相关易位...  相似文献   

8.
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早期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Ⅰ-Ⅱ级临床诊断率低的原因,旨在提高口腔鳞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分析1985-1999年我科粘摸病专病门诊1059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比较几种口腔粘膜疾病的诊断差别。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Ⅰ-Ⅱ级临床初次诊断率低(13%),其中溃疡错诊率最高,达61%;白斑与红斑次之,分别为16%和20%。结论:提出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初诊为口腔粘膜一般病损的病例,进行活检术的正确时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相关预后,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结果前列腺基底细胞癌男性老年患者多见,临床上常出现尿路梗阻的症状,表现为排尿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血清学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镜下见肿瘤细胞大多呈巢团状、腺样及腺样囊性结构,外围的瘤细胞可呈栅栏状排列,部分癌巢中心可见坏死,部分腔内可见分泌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3/3例)p63、CK5/6及BLC-2大部分细胞呈阳性,但位于最内层的腺腔样细胞阴性,(3/3例)CK7部分细胞阳性,主要是最内层的管腔样细胞阳性,1例行GATA-3、Ber-EP4检测部分肿瘤细胞阳性,(3/3例)肿瘤细胞P504s、PAS、CK20、S-100、CD117阴性,3例Ki-67增殖指数为10%~60%,1例行HER-2检测呈阴性。3例患者均行前列腺电切术,随访6个月至3年,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死亡...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研究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集的75例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进行研究,同期选取6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laudin-1、MMP-9在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claudin-1、MMP-9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Spearman相关性分析癌组织claudin-1与MMP-9的相关性。对患者进行5年随访,分析claudin-1、MMP-9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claudin-1、MMP-9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5)。claudin-1、MMP-9阳性表达与下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1阳性表达与MMP-9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s= 0.463,P<0.05)。术后随访5年,2例失访,73例患者获得随访。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claudin-1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5.71%,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的66.67%(P<0.05),MMP-9阳性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4.85%,低于阴性表达患者的57.14%(P<0.05)。结论: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1、MMP-9阳性表达升高,其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不良有关,两者呈正相关,可能发挥协同作用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癌患者异常增高的凝血指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与临床分期的关系,分析肾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0年至2012年335例住院的肾癌患者Fib、D-D、BPC水平进行检测并筛查发生VTE的患者。结果:335例肾癌患者中,异常Fib、D-D、BPC的发生率分别为20.6%、9.9%、6.6%,且随着肾癌分期的增加,凝血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各分期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VTE的发生率为2.2%,Ⅳ期肾癌患者最高为1.2%,且各分期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肿瘤最大径10 cm、临床分期晚、伴有远处转移的肾癌患者血液高凝的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年龄60岁、肿瘤最大径10 cm、临床分期早、不伴有远处转移的肾癌患者(P0.05)。结论:年龄≥60岁、肿瘤最大径10 cm、临床分期晚、伴有远处转移可能是肾癌患者发生血液高凝状态和VTE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王磊  熊英  李军  马俊文  陈申思 《生物磁学》2013,(35):6904-6906
目的:探讨胃癌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CD83+表达对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间我科收治的胃癌病人74例进行分析,均为原位癌或仅有局部淋巴结转移,以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83+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生存时间为标准,对病人手术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所选74例病人术后3周测得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83+表达频数平均值(7.32+1.88脚,以表达频数中位数7.32%为标准将74例病人分为高频组和低频组两组,每组37人。术后总体生存时间108周-413周,平均生存时间(207+227)周,其中高值组平均生存时间(247+121)周,低值组平均生存时间(118+54)周,两组生存时间具有明显差别(P〈O.05)。结论:胃癌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CD83+的表达对接受手术病人预后有重要影响,可以作为判断病人预后的参考依据,对预后不良者加以对症及时干预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近20年来胃癌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1991年、2001年、2011年经新疆维吾自治区人民医院胃镜及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胃癌的病例的一般资料、病理学及内镜下特点,包括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发病部位。结果:1991年组:胃癌检出率为2.48%,中位年龄为54岁,男女之比为3-3:1.0,发病部位以胃窦部癌为主,占39.1%;2001年组:检出率为2.39%,中位年龄为61岁,男女之比为3.0:1.0,发病部位以胃体部癌为主,占42.1%;2011年组:检出率为1.48%,中位年龄为63岁,男女之比为3.9:1.0,发病部位以贵门胃底部为主,占34.8%。三组病理学类型均以腺癌为主,检出率有逐年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近20年来胃癌发病部位有上移现象,且胃癌检发病率有下降趋势;(2)男性胃癌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近20年来胃癌患者男女比例无明显改变;(3)近20年来胃癌发病中位年龄逐渐增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以中老年发病率最高;(4)癌患者病理类型仍以腺癌为主,且近20年来腺癌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近20年来胃癌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比较1991年、2001年、2011年经新疆维吾自治区人民医院胃镜及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胃癌的病例的一般资料、病理学及内镜下特点,包括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发病部位。结果:1991年组:胃癌检出率为2.48%,中位年龄为54岁,男女之比为3.3:1.0,发病部位以胃窦部癌为主,占39.1%;2001年组:检出率为2.39%,中位年龄为61岁,男女之比为3.0:1.0,发病部位以胃体部癌为主,占42.1%;2011年组:检出率为1.48%,中位年龄为63岁,男女之比为3.9:1.0,发病部位以贲门胃底部为主,占34.8%。三组病理学类型均以腺癌为主,检出率有逐年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近20年来胃癌发病部位有上移现象,且胃癌检发病率有下降趋势;(2)男性胃癌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近20年来胃癌患者男女比例无明显改变;(3)近20年来胃癌发病中位年龄逐渐增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以中老年发病率最高;(4)癌患者病理类型仍以腺癌为主,且近20年来腺癌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 (lysyl oxidase like 2, LOXL2)与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RCC组织及13例癌旁组织中LOXL2的表达水平,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一步分析LOXL2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LOXL2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96%和2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XL2阳性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和肾包膜浸润相关(p<0.05),但是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肿瘤分级均无相关性(p>0.05)。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LOXL2与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实验显示LOXL2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1.58%和89.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的研究表明LOXL2在肾癌中过表达,其可能在肾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可作为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高锐  张诚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4):2781-2784
肾癌发病率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肾癌组织学行为多变,预后有不确定性。外科手术可以治疗局限性肾癌,但有将近20%的局限性肾癌患者原发肿瘤切除后出现转移,而且肾癌对化疗及放疗均不敏感。基于此临床上开展了许多辅助试验的研究,并建立了许多模型来研究肾癌术后的预后,而模型的精准度一般都需要依据肾癌的生物标记物监测。有很多分子生物标记物已经证实和肾癌预后相关,如VHL、P53、Ki-67等,本文综述了肾癌预后的分子生物标记物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一例恒河猴颊囊肿块临床症状表现、剖检肉眼观察及光学显微镜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观察,发现该病猴颊囊病灶组织病变具有与人鳞状细胞癌相似的典型特征,确诊为颊囊鳞状细胞癌,可为判断非人灵长类动物肿瘤性疾病提供一定的病理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stablish whether the presence of signet ring cells (SRCs) in histology sections of breast carcinoma cases was reflected by their presence in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 smears, correlating to the histological type of breast carcinoma.
Methods:  We reviewed the FNAC findings of ten cases that had been diagnosed as primary breast carcinoma with SRCs on histological sections between 1998 and 2007. Slides and histological sec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archives of Ege University Hospital.
Results:  FNA smears were reviewed for the following cytomorphological features: background, cellularity, architecture, nuclear pleomorphism and the presence of SRCs. The background was bloody in eight cases, necrotic in one, and clean in one. There was no mucinous material in any of the cases. Cellularity was prominent in five cases (hypercellular), moderate in three (cellular) and low in two (hypocellular). Loosely cohesive groups of tumour cells of varying size were observed in all cases. A plasmacytoid appearance to some of the tumour cells was seen in all cases and discohesive tumour cells were present in eight. Nuclear pleomorphism was high in six cases and moderate in four. SRCs were observed in seven of the ten cases. Two of these seven cases also had a tubular pattern and one had tumour giant cells.
Conclusions:  FNAC should be evaluated carefully regarding the presence of SRCs when cells with a plasmacytoid appearance are observed in either hyper- or hypocellular smears. The presence of single SRCs in FNACs with hypercellularity, high nuclear grade and tubular formation or tumour giant cells may be a clue in favour of ductal carcinoma. The presence of single SRCs in FNACs with hypocellularity and mild to moderate nuclear grade may be suggestive of lobular carcinoma. However, larger studies would be needed to establish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presence of SRCs on FN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