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孟繁林  乔庐东  梁磊 《生物磁学》2011,(21):4103-4105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了解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Chronic abacterial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CPPS) 患者中下尿路症状(LUTS)产生原因的作用。方法:对36例难治胜慢性前列腺炎/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行尿流动力学压力-流率测定,同步测定膀胱压、逼尿肌压、同步肌电图测定,了解其症状产生的原因。结果:36例患者中,尿动力学证实膀胱出口梗阻14例(39%);逼尿肌过度活动者8例,其中有7例与BOO同时存在;假性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6例(16.7%);逼尿肌收缩力低下者5例(13.9%)。结论:对难治性CPPS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对此类患者LUTS产生的原因进行鉴别。从而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α-受体阻滞剂联合包皮环切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CPPS)的临床疗效。方法:目标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年龄18~50岁的包皮过长同时合并CP/CPP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包皮环切术组58例和对照组52例。包皮环切术组的患者接受α-受体阻滞剂治疗的同时进行包皮环切术,对照组仅给予α-受体阻滞剂治疗。采用国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的变化评估和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以NIH-CPSI总分3个月从基线减少4分为治疗有效,包皮环切术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2.6%、62.5%,包皮环切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治疗12周后,包皮环切术组NIH-CPSI总分的中位数从24.0±4.0降至12.0±8.0(P0.001),对照组从24.0±3.0降至15.0±7.0(P0.00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包皮环切组NIH-CPSI总分、疼痛评分、尿路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与单独应用α受体阻滞剂相比,联合包皮环切术联合α-受体阻滞剂药物治疗更有效提高CP/CPPS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脑桥以上中枢损伤与腰骶段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及尿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78例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排尿方式、残余尿、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其中,脑桥以上中枢损伤组43例,腰骶段脊髓损伤组35例,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自由尿流率参数和完全膀胱测压参数。结果:两组间的最大尿流率、排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桥上中枢损伤组的残余尿量明显低于腰骶段脊髓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腰骶段脊髓损伤组比较,脑桥以上损伤组的膀胱容量明显减少,最大尿流率时的压力、逼尿肌的最大压力及平均压力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膀胱的顺应性、逼尿肌稳定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桥以上中枢损伤患者的多数表现为低顺应性膀胱(27/43),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高顺应性膀胱(21/35);脑桥以上损伤组多表现为逼尿肌的过度活动(29/43),而腰骶段脊髓损伤组更多表现为逼尿肌的无反射和弱反射(20/35)。结论:脑桥以上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和膀胱容量的显著降低,以低顺应性膀胱为主;腰骶段脊髓损伤患者的逼尿肌多为无反射和弱反射,以高顺应性膀胱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改变,并对该类患者提出合理的治疗和处理。方法:选取从2010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泌尿外科一病房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增生术前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的患者349例,分为单纯前列腺增生组158例(对照组)及前列腺增生合并Ⅱ型糖尿病组191例(研究组),前列腺增生合并Ⅱ型糖尿病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即空腹血糖≤6.1 mmol/L组(亚1组)96例及空腹血糖6.1 mmol/L组95例(亚2组)。比较各组患者尿流动力学各项检查结果。结果:1)、比较亚2组和对照组患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最大逼尿肌压及顺应性,P值均0.05。2)、亚1组和对照组患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最大逼尿肌压及顺应性,除亚1组病程5年的残余尿量、顺应性P值0.05外,其他均0.05。3)、亚1组和亚2组患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最大逼尿肌压及顺应性,P值均0.05。4)、亚1组和亚2组不稳定膀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Ⅱ型糖尿病能加重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功能障碍,及早控制血糖能减轻、延缓膀胱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存在阻塞性尿路疾患的老年男性在发生脑血管意外后,是否可通过早期症状或排尿症状类型(梗阻性还是刺激性)来预判排尿功能障碍的病因。方法:选择57例脑卒中后主诉排尿障碍的老年男性患者,所有患者均有继发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膀胱出口梗阻(BOO)症状。采集病史并行体检,57位患者均实行尿动力学检查,检查结果行A-G图分析并分类为:有梗阻,无梗阻及可疑梗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70岁(54-87),按排尿障碍的主诉类型分组(纯刺激症状42%,纯梗阻症状34%,两者混合24%),其中51例(89%)在脑卒中发生后即出现排尿症状,47(82%)例患者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DH),在三组患者中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压力流率分析显示,36(63%)位患者有出口梗阻,无梗阻14(24%)例,可疑梗阻7(13%)例。在3组患者中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所有老年男性患者呈现的症状不能预测膀胱出口梗阻或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尿动力学结果。中风发生后排尿功能障碍症状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表明由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合并前期具有膀胱出口梗阻疾病时,可能会使后者的症状恶化,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联合间歇导尿及Motomed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内压力及膀胱容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与研究组(n=46)。两组均给予间歇性导尿、盆底肌训练、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低频电刺激,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Motomed运动训练,两组均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的排尿情况(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尿动力学情况(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LUTS(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及USDS(泌尿症状困扰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78.26%)(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膀胱内压力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多,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UTS及USDS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导尿联合低频电刺激与Motomed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状态及排尿情况,增大膀胱容量及膀胱内压力等,缓解下尿路症状及泌尿症状困扰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CPPS)C57BL/6小鼠模型,探索其机械痛阈和自噬相关微管轻链蛋白LC3和底物蛋白p62表达水平随造模时间的变化规律,为CP/CPPS疼痛及自噬水平研究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将36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皮下多点注射大鼠前列腺蛋白提取液和完全弗式佐剂的混悬液,建立CP/CPPS小鼠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前列腺病理变化,运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骨盆区域机械痛阈,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LC3和p62表达水平,运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计算平均光密度。结果 HE染色可见模型组小鼠出现慢性前列腺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皮增生和淋巴细胞侵润,且实验后第6个月前列腺出现上皮内瘤(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IN),表现为基底膜消失和细胞核异形性明显等,空白组和对照组则表现为正常组织学形态。与空白组及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机械痛阈随造模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初始痛阈值为(0.35±0.154)g,第22周为(0.008±0.000)g],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LC3和p62表达水平逐渐增高[LC3,p62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第1个月:(2.767±0.464)%,(2.872±1.642)%;第6个月:(13.501±1.900)%,(9.070±0.49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CP/CPPS模型,且造模后第6个月出现PIN。模型组小鼠机械痛阈随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LC3和p62表达逐渐增高,表明CP/CPPS炎症微环境促进疼痛产生及加剧,并提高小鼠前列腺自噬水平,与PI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术后尿动力学检测及其对合并肾积水、肾功能损害的临床意叉.方法:膀胱出口梗阻≥Ⅲ度的BPH患者按是否合并肾积水、肾功能损害分为两组,即无合并症的A组198例,有合并症的A组48例,记录术前、术后2次影像、尿动力学、肾功能等检查结果,对A、B组间和B组术前、术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术前合并低顺应性膀胱(low compliance bladder LCB),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 DSD),逼尿肌活动亢进(detrusor overactivity DO)的患者,A、B组分别18.2%、29.3%、29.3%和83.3%、54.2%、14.6%,不稳定膀胱(detrusor instability DI)、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损害(detrusor contractile functional lesion IDC)早期、IDC中晚期的患者,A、B组分别为128例、39例、6例和19例、18例、8例(P<0.01);(2)A、B组间术前、术后DI、IDC早期、尿动力学残余尿量(residual urine RU)、充盈期膀胱压力(filling phase dertusor pressure FPPdet)、排尿期膀胱压力(utination phrase dertusor pressure UPPdet)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 MFR)差异有显著性(P<0.05).(3)术前、术后3个月B组IDC中晚期尿动力学参数有变化,大多仍未能恢复,高顺应性膀胱(High compliance bladder HCB)尿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H无合并肾积水、肾功能损害患者,应争取在PCB前手术,可避免肾并发症发生;合并肾积水、肾功能损害,争取在IDC早期前,或者PCB合并其他膀胱功能改变前手术,有助于肾积水、肾功能损害的恢复;如已是IDC晚期及HCP的患者,则肾积水、肾功能损害3个月内恢复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的尿动力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有持久膀胱排尿障碍的帕金森氏病患者的尿动力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对25例帕金森氏病患者行尿动力检查,并要求记录并回收24小时排尿日记.结果显示,1)有18例患者出现膀胱过度活动,逼尿肌收缩力低下或无反射4例,膀胱出口梗阻6例,另3例检查结果正常,无一例出现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 2)患者所返回的排尿日记显示帕金森氏病患者普遍出现日排尿次数增加及每次排尿量的减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逼尿肌反射亢进是帕金森氏病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的最常见类型;尿动力学检查对正确处理帕金森氏病患者的排尿障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与分析遂宁地区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4年9月到2019年10月选择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诊治的遂宁地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72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手术治疗,记录术后LUTS发生情况,调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在172例患者中,术后平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量表(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s,IPSS)评分为5.67±0.13分,其中储尿期症状评分3.01±0.11分,排尿期症状评分为1.76±0.22分,排尿后症状评分0.89±0.14分,发生LUTS 18例(LUTS组),发生率为10.5%。LUTS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非LUTS组(P<0.05);LUTS组的年龄、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前列腺体积与非LUTS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前列腺体积都与LUTS存在相关性(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前列腺体积都为导致LUTS发生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遂宁地区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LUTS的发生比较常见,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年龄、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前列腺体积都为导致LUTS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CMAJ》1960,83(5):224
  相似文献   

15.
16.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1956,2(5008):1539-1540,1541
  相似文献   

17.
18.
Chronic Headache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1961,1(5230):957-958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