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伟达  叶伟  张金伟  刘波  袁清华 《生物磁学》2011,(19):3658-3661
目的:回顾分析枕大孔区减压环枕筋膜松解术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CMⅠ—SM)的疗效及其适应症。方法:随访71例行枕大孔区减压环枕筋膜松解术治疗的CMⅠ-SM患者,回顾手术疗效,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病程时间(A)、是否伴有后颅窝畸形(B)、是否有增厚的环枕筋膜(C)及减压后脑脊液搏动情况(D)与疗效的关系,继而推断枕大孔区减压环枕筋膜松解术的适应症。结果:本组患者症状改善49例,占73.1%;稳定15例,占22.4%;恶化3例,占4.5%。A、B与疗效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D与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枕大孔区减压环枕筋膜松解术是治疗CMⅠ-SM较为合理的术式;术中观察有增厚的环枕筋膜和(或)减压后脑脊液搏动改善良好可作为选择该术式的适应症。  相似文献   

2.
Chiari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是一种以小脑扁桃体下疝入枕骨大孔为特征的先天性畸形,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是该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诊断主要依赖于MRI。目前,对于该病的病因、监测手段、随访条件以及治疗方法等,专家们还未能达成共识。根据Chiari畸形解剖上的异常将其分为四型,分型有利于术式的选择,尽管关于分型的争议较多,但Hans Chiari分型仍最普遍被临床广为接受和应用。Chiari畸形临床表现多变,根据常见主要症状及体征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手术是治疗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唯一有效方法,针对不同病情采用后颅窝减压术、小脑扁桃体切除及枕大池重建术、脊髓空洞分流术等,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得到改善。随着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治疗会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减压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了8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者,年龄20-67岁,采用减压AF系统内固定方式治疗,对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12个月的伤椎椎体高度比,Cobb's角,Frankel标准分级,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指标进行检测,以评价减压AF系统内固定的疗效。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伤椎体高度比值明显升高,Cobb角值明显下降(P0.05)。术后6个月与12个月伤椎椎体高度比值和Cobb角值改善情况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方面,16例恢复到了E级,术后A级有4例未恢复,Frankel分级为A的患者术后有效恢复率为90.2%;B级有2例未恢复,B级术后有效恢复率89.5%。C级和D级术后有效恢复率均为100%。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VAS和ODI值均低于术前分值(P0.05),且术后12个月ODI值与术后6个月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减压AF系统内固定法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脊髓神经损伤情况具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痛觉感受明显降低,下腰功能恢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5年收治的50例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012年前采取常规MVD手术方法(MVD组,n=22),2012年后采取改良MVD的手术方法(改良MVD组,n=28)。MVD组采用传统MVD对三叉神经根进行全程减压,即沿首次切口入路,依次切开皮下、肌筋膜,充分分离骨窗边缘的瘢痕组织,适当扩大骨窗直至硬脑膜充分暴露。切开硬膜,锐性分离蛛网膜后探查Meckel腔至神经出脑区(REZ),仔细探查三叉神经全段,分离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以及首次手术置入的Teflon垫棉,对三叉神经进行全程减压。改良MVD组在此基础上,探查三叉神经颅内段及其周围结构,解剖三叉神经脑干延伸段,垫开小脑上动脉对三叉神经脑干延伸段的压迫。比较两组术后缓解率、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改良MVD组术后缓解率为100.0%,显著高于MVD组72.7%(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VD组术后1年复发率为0%,显著低于MVD组22.7%(P0.05)。结论:MVD术中三叉神经根全程减压联合脑干延伸段减压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可有效缓解疼痛,降低术后复发风险,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改良颅窝减压术在Chiari畸形Ⅰ型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脑脊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诊治的82例Chiari畸形Ⅰ型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传统颅窝减压术,观察组予以改良颅窝减压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脑脊液动力学[包含脑导管层面、脑桥腹侧平面、C3腹侧平面头端最大峰值流速(VDmax)、尾端最大峰值流速(VUmax)、每博出量(SV)]以及颅脊角变化。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80.49%)(P0.05),并发症发生率(4.88%)低于对照组(19.51%)(P0.05)。术后,观察组脑导管层面、脑桥腹和C3腹侧平面VDmax、VUmax、SV和颅脊角、枕骨大孔径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颅窝减压术在Chiari畸形Ⅰ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能够改善患者的脑脊液动力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oflex固定加椎板开窗减压在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治疗,经CT诊断为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行Conflex固定加椎板开窗减压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者患者1年后的健康情况、术后满意程度、VAS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术后满意度90.2%,对照组为65.9%,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8,P0.001);两组患者健康情况的比较:观察组优良率(82.9%)较对照组(56.1%)高,两组健康情况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1,P0.001);观察组随访VAS评分2.34±1.02,对照组VAS评分4.31±1.33,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3,P0.0 01);观察组Barthel指数(92.3±5.1)优于对照组(81.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P0.0 01)。结论:Conflex固定加椎板开窗减压对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筋膜切开减压术在挤压综合征家兔模型的治疗中能否起到积极作用,并指导临床救治工作。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家兔(不分雌雄)70只。随机分为未行切开减压的实验对照组(10只)和切开减压组(即减压组60只),2组均在挤压4 h后解压,减压组根据解压后行筋膜切开减压时间将其分为6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即刻切开组(0 h)、2 h后切开组、4 h后切开组、6 h后切开组、8 h后切开组及10 h后切开组,分别标为A-F组,对照组设为G组;测量A-G组挤压4 h后及减压组(A-F组)减压术后第2 h、6 h、12 h的静脉血,检测血BUN、Cr、AST、ALT、CK、CK-MB、K~+、Ca~(2+)、MYO等生化指标;24小时后取挤压处的肌肉、肾脏、肝脏、心肌并立即做切片处理,并在光镜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两组挤压后4 h血BUN、Cr、AST、ALT、CK、CK-MB、K+、Ca2+、MY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挤压伤组与对照组在各时间点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之间在相同时刻生化指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内随时间变动其BUN、Cr、AST、ALT、CK、CK-MB指标均呈上升趋向;而差异K~+、Ca~(2+)、MYO指标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结论:早期行筋膜切开减压术在挤压综合征家兔模型的早期治疗中无明显的疗效;筋膜切开减压术并不可以改善患机体全身多脏器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骨科2008年6月到2014年6月收治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26例,按照患者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研究组给予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记录并分析两组术前和术后3月、6月、12个月JOA评分、颈椎总活动度、颈椎曲度、颈椎节段高度。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术前、术后3月、6月、12个月逐渐升高(P0.05),术后12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总活动度术前、术后3月、6月、12个月逐渐降低(P0.05),但是术后同时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曲度与颈椎节段高度术后3月、6月、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椎间盘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效果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且颈椎曲度和节段高度恢复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科经MVD治疗的TN患者,分析其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20例TN患者中,单纯静脉压迫所致TN患者13例,单纯动脉压迫所致TN患者60例,混合性血管压迫所致TN患者46例。单纯静脉压迫患者术后1天、3月、1年、3年的缓解率分别为84.6%、76.9%、69.2%、61.5%。单纯动脉压迫患者为88.3%、85.0%、83.3%、70.0%。混合型压迫患者为93.5%、93.5%、91.3%、87.0%。A组患者术后1年、3年缓解率低于C组患者(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术后1天、3月、1年缓解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C组术后3年缓解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单纯静脉压迫TN患者MVD术后缓解率较单纯动脉压迫TN患者及混合性压迫TN患者低,混合性压迫TN患者长期缓解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洗胃后配合间歇胃肠减压治疗新生儿顽固性呕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124例顽固性呕吐的新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2例。所有患儿均给予病因治疗、体位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温盐水洗胃治疗,治疗组给予洗胃后配合间歇胃肠减压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体重和胃肠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0.3%,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顽固性呕吐症状的缓解时间、胃肠功能完全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体重减轻程度较轻(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坏死性肠炎、新生儿窒息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洗胃后配合间歇胃肠减压可提高临床疗效及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简单安全,可作为新生儿顽固性呕吐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成人型多囊肾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多囊肾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行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的ADPKD患者17例,于术后1月、6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腰腹部胀痛情况、血压、血清肌酐、GFR的变化。结果腰腹部胀痛、血压明显低于术前,但随着时间推移,效果有所减弱;血清肌酐、GFR无变化。结论对于单侧症状明显的多囊肾患者,行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能改善腰腹部胀痛及血压。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内镜下单侧入路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术(LE-ULBD)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技术椎管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疗效及对JOA评分、ODI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4月收治的80例DLSS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LE-ULBD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腰痛和下肢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swestry评分、上下方邻近节段ROM。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t=3.249;t=3.240;t=16.690,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2.296;t=2.071;t=2.531;t=2.117,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t=3.119;t=2.231;t=3.065;t=2.457,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上下方邻近节段ROM低于对照组(t=5.372;t=6.076,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LE-ULBD治疗DLSS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保留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加快术后腰腿痛缓解及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PLDD)和经皮颈椎间盘等离子消融术治疗单节段突出的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的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36例.其中PLDD治疗17例(A组),等离子消融治疗19例(B组).根据VAS评分和JOA评分,评价术前和术后一月内的疗效,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穿刺并完成随访.两组手术后一月内各观察点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其中B组患者术后3d和7d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而两组间术后JOA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与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相比,经皮椎间盘等离子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消失更快.  相似文献   

14.
林泓怡  林建  王净蒙  韩影 《生物磁学》2011,(Z1):4675-4677
目的:比较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和经皮颈椎间盘等离子消融术治疗单节段突出的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的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36例。其中PLDD治疗17例(A组),等离子消融治疗19例(B组)。根据VAS评分和JOA评分,评价术前和术后一月内的疗效,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穿刺并完成随访。两组手术后一月内各观察点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其中B组患者术后3d和7d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而两组间术后JOA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与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相比,经皮椎间盘等离子消融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消失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向上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科诊治的单纯向上脱出型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均被给于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减压手术。结果:将手术前后疼痛及麻木的感觉对比,疗效分为术前VAS(5.79±0.37)分,术后1周为(0.9±0.56)分,术后6个月(0.5±0.67)分,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并减压术治疗向下脱出型椎间盘突出症的破坏性小,安全性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45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原则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54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髓芯减压治疗,治疗组接受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结果:术后随访一年,治疗组的Harris评分为(86.78±9.48)分,对照组为(71.18±8.36)分,两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优良率为84.38%,对照组的优良率为55.17%,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效果显著,优于单纯髓芯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老年腰椎管狭窄的两种治疗方式,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和传统全椎板切除术的治疗疗效进行比较,以及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76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43例采用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A组),33例患者接受全椎板切除手术(B组)。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6个月~2年,平均随访时间1年零7个月。比较分析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JOA评分情况。结果:A组的患者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及住院时间缩短,并且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JOA评分明显优于B组患者,说明A组疗效优于B组。结论: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微创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方法创口小,术中出血量少,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和比较不同的治疗方式(责任节段治疗与整体治疗)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Herniation of Mutisegmented Lumber Intervertebral Disc,HML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0.01年至2013.01在我科明确诊断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且行手术治疗的共计7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责任节段组(实验组,42例)和整体治疗组(对照组,36例)。结合手术前后的随访资料,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模拟评分(VAS)、JOA功能评分及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花费,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6月,12月及36月的VAS疼痛评分及JOA评分的比较中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第二日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花费及下地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方面,术后1年内,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后,对照组的发生率较好,但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找到责任节段并针对责任节段进行治疗较整体治疗来讲,能够在取得相似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减少花费,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指标,并能有效减少短期并发症的发生。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可以作为一种推荐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面肌痉挛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48名在我院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电话随访或者门诊随访,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总结其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微血管减压术后痊愈率及明显缓解率分别为92.5%及4.2%。249名(16.09%)患者出现不同的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面瘫及术后手术区域皮肤感觉障碍,无死亡及重大并发症患者。听力损害发生率为3.5%。其他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后组颅神经损伤、外展神经损伤、颅内出血等。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有效操作,以手术区域感觉障碍及迟发性面瘫是主要的并发症,持久性的或者严重的并发症比较少见。  相似文献   

20.
为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析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因素,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本研究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颈椎病患者椎间孔面积,评估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程度及受压因素。共收治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间的47例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受压因素分为:单纯椎间盘突出致压组(Ⅰ组),共21例;骨性压迫组26例(Ⅱ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单纯椎间盘压迫组给予前路椎间盘切除术,椎间盘合并骨性狭窄组在椎间盘切除基础上行椎间孔减压术。采用Surgimap软件Ⅰ组通过MRI(T2W1矢状面),Ⅱ组通过CT(二维重建矢状面,骨窗)测量患者病变节段两侧椎间孔的面积,将两组患者手术前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术后患侧椎间孔面积与术前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月VAS评分和NDI评分,47例患者均获得6~12月随访。实验证实所有患者临床根性症状缓解,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食管瘘等并发症,这也说明术前根据影像学测量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面积,评估压迫程度,分析压迫因素,可以选择不同方式的减压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