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新  金桂芳  孙燕辉  何江渝 《生物磁学》2011,(22):4308-4310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及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i回顾性性分析134例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和治疗结果。结果: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由胃切除手术、胆结石、胆囊炎、糖尿病、消化性溃疡、肝炎、肝硬化、消化道肿瘤和胰腺炎等诱发,但Hp感染率并不高,134例均在四周内治愈。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胆汁、胰液和肠液等反流入胃引起的胃黏膜损害造成,治疗上要以减少反流物的损害作用和改善胃肠动力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4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阴性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雷尼替丁、吗丁啉、丽珠得乐进行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阿莫西林、甲硝唑进行抗Hp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24例(13.87%),显效55例(31.79%),有效40例(23.12%),无效54例(31.21%),总有效率为68.80%;对照组治愈11例(6.36%),显效42例(24.28%),有效45例(26.01%),无效75例(43.35%),总有效率为56.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8,P<0.05).结论:对胆汁反流性胃炎者,即使检查示幽门螺杆菌阴性,在抗胆汁反流药物治疗的同时常规加用抗Hp治疗也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残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与胆汁反流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残胃及Hp与胆汁反流的关系。 方法 :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残胃患者 197例。结果 :Hp阳性检出患者中消化性溃疡术后与胃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BillrothI式术后残胃炎组Hp阳性检出率为 75 4 % (4 9/ 6 5 ) ;而BillrothⅡ式术后残胃炎组Hp阳性检出率为 4 7 7% (6 3/ 132 )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BillrothⅠ式术后组中伴有胆汁反流者 2 6 1%(17/ 6 5 ) ;BillrothⅡ式术后组中伴有胆汁反流者 5 9 8% (79/ 132 )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胆汁反流组中Hp阳性检出率为 4 0 6 % (39/ 96 ) ;无胆汁反流组中Hp阳性检出率为 72 3% (73/ 10 1) ,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残胃的Hp感染与胆汁反流有明显相关性。Hp感染可能是BillrothⅠ式术后残胃炎的主要病因 ;而胆汁反流可能是BillrothⅡ式术后残胃炎的主要病因 ,Hp感染为其另一因素。  相似文献   

4.
廖绍筑  陈少兴 《生物磁学》2009,(16):3117-31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将6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和铝碳酸镁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大柴胡汤,疗程为6周。观察治疗后患者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和胃镜下表现情况,并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上腹痛、恶心、胃内胆汁、胃黏膜充血、胃黏膜糜烂等症状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14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3例,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Z=2.864,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有效治疗方案,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儿消化性疾病的胃电图变化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胃镜特征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经胃镜和病理学两种方式诊断为消化性疾病的患儿54例为观察组,另选取无胃肠道疾病的健康儿童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胃电图参数(频率均值和波幅均值),54例胃电图诊断后纤维胃镜检查结果,分析消化性疾病患儿HP感染与临床病理特征、溃疡面积的关系。结果:各组胃病患者胃电慢波频率均值各不相同(P0.05),三组患者胃电慢波波幅均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浅表性胃炎组、胆汁反流性胃炎组患者胃电慢波频率均值、胃电慢波波幅均显著低于胃溃疡组(P0.05);浅表性胃炎组患者胃电慢波频率均值显著低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组(P0.05)。胆汁反流性胃炎组患者胃电慢波波幅显著低于浅表性胃炎组(P0.05)。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其中浅表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较高,达90.00%,胃溃疡符合率为60.71%,胆汁反流性胃炎符合率为83.33%。HP检测结果显示,HP阳性患儿占总例数的77.78%(42/54),HP阴性患儿占总例数的22.22%(12/54);HP阳性组患儿淋巴滤泡形成、胃黏膜萎缩、胃黏膜炎性活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P阳性组溃疡范围2 cm的患儿比例明显高于HP阴性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儿消化性疾病胃电图存在餐后NSWP的下降及节律过缓的上升,胃电图检查和胃镜检查在诊断上有较高的符合率,HP感染科引起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可作为小儿消化性疾病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清热理气冲剂对实验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应用胆汁灌胃建立胆汁反流性胃炎模型后,分组应用清热理气冲剂等效剂量、大剂量、西沙必利、枸橼酸铋钾处理,2周后观察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各组大鼠胃黏膜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果清热理气冲剂等效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胃黏膜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与病理对照组相比显著改善。清热理气冲剂等效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胃黏膜TNF-α表达指数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P<0.01),而IL-1β表达指数与病理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热理气冲剂可以减轻胃黏膜损伤,通过调节胃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而达到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胆汁反流性残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将160例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莫沙必利和铝碳酸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显效36例(45.0%),有效40例(50.0%),无效4例(5.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显效29例(36.25%),有效31例(38.75%),无效20例(25.0%),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应对患者给予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应用莫沙必利和铝碳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多数患者未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黄连温胆汤联合聚普瑞锌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及对血清胃泌素(GAS)、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12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聚普瑞锌颗粒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黄连温胆汤治疗。评估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症状疗效和胃镜疗效,检测血清GAS、5-HT水平,随访6个月内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计分及总分均明显降低,而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胃镜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AS、5-HT水平明显升高,而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发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黄连温胆汤联合聚普瑞锌颗粒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可有效提升疗效,调节胃肠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期间内因胃食管反流病入院接受治疗的患儿8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联合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内,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24 h食管下段p H值监测、电子胃镜检查和内镜下黏膜活检。结果:研究对象用药前后呕吐、恶心、反酸、上腹痛、烧心、胸骨后痛、咳嗽、气喘等八项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甚至消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治疗后的反流次数、反流时间≥5 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时间、总PH4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以及综合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385、40.862、47.710、21.806、53.508,P0.05);与治疗前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有1例存在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未能恢复,28例存在不同程度改善,43例完全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775,P0.05);不良反应出现5例(3例轻微腹泻、2例轻微腹痛),发生率为6.2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小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明显改善小儿胃食管反流症状,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胃炎康方5号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4例,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胃三联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之上再加上胃炎康方5号治疗,观察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Hp根除率(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6.81%,Hp根除率为82.98%,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85%,根除率为93.62%,两组结果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炎康方5号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影响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效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胃癌、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根除治疗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研究显示Hp的根除疗效在下降,本文就有关影响Hp根除疗效的相关因素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血脂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从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15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13C-尿素呼吸实验的结果将观察组患者分成HP阳性组71例和Hp阴性组79例,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炎症因子IL-8、IL-10、CRP及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并对比观察组不同HP感染情况的炎症因子及血脂指标水平,分析Hp感染与患者炎症因子及血脂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IL-8、IL-10、CRP、LDL-C及TG水平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p阳性组患者治疗前的IL-8、IL-10、CRP、LDL-C及TG水平均分别高于HP阴性组,但Hp阳性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水平均分别低于HP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的IL-10、CRP水平均分别低于治疗前,且Hp阳性组患者的IL-8、LDL-C及TG水平也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与患者IL-8、IL-10、CRP、LDL-C及TG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但Hp感染与HDL-C和TC并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Hp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的炎症指标及血脂指标关系紧密,临床上可考虑将此类指标作为存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的监测指标,从而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3.
全世界大约有50%的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Hp感染容易造成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及胃癌,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为寻求一种简便、准确、非创伤性的方法用于口腔中Hp的检测,本研究建立了口腔中幽门螺杆菌的PCR检测方法,并对建立的PCR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分析,并应用于检测唾液样品和牙菌斑共50份。结果显示,50份样品中,阳性率为82%。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口腔中Hp的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以用于临床上Hp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指纹法(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对来自29例消化性溃疡和19例单纯性胃炎病人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反应,建立Hp的DNA指纹图谱,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isticanalysissoftware,SAS)对HpDNA指纹图的相似性以及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菌株按HpDNA指纹图可分为两大类,两种来源的菌株在两大类中的比例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可能存在与疾病相关的特异基因型。  相似文献   

15.
《Anaerobe》1999,5(3-4):385-390
Gastric cancer is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mortality in Japan, Chile and Central America. Even though their populations are composed of different races, have different diets, and different genetic factors, they have in common the fact that they are settled on lands of volcanic origin, rich in minerals, especially sulfur compounds. Minerals as well as vitamins are essential elements in the cellular metabolism. However, continuous intake of high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elements, over long periods, can produce functional digestive alterat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 258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y gastroscopy, biopsy, and determination of bile in the gastric juice. Of these patients, 150 showed biliary pigments in their gastric juice and H. pylori in the biopsies. One case developed cancer.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excessive concentrations of sulfur compounds in the diet may produce pyloric dysfunction, duodenum gastric reflux, and biliary gastritis, modifying gastric pH values, and favoring the growing of bacteria, particularly H. pylori. Chronically, those disorders can eventually produce precancerous lesions. It is also 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presence of biliary pigments in biopsies. We propose to generalize the use of the term biliary gastritis for alkaline reflux gastritis, because in this pathology the gastric juice pH is scarcely alkaline, but bile is always present.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癌胃大部切除与胃体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GED)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病理学的方法测定了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20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胃体GED情况。Hp的测定采用1min快速尿素酶法14C呼气试验法。结果(1)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中,12例存在轻度~中度胃体GED,占60%;20例慢性胃炎中,7例存在轻度胃体GED,占35%。2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在10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6例存在轻度胃体GED,占60%;在10例慢性胃炎无Hp感染中,只有1例存在轻度胃体GED,占10%;2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3)在1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合并Hp感染的患者中,8例存在轻度~中度胃体GED,占80%;在1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未合并Hp感染的患者中,4例存在轻度的胃体GED,占40%,2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和Hp感染患者,胃体GED发生率增加,发生恶变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