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以下通称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以下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学鉴别已很清楚,但在生物化学上有那些异同则所知甚少。Yoshida(1977)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电泳法分离了锡兰钩口线虫(Ancylostoma ceylani  相似文献   

2.
循环系统对于维持动物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血管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不同生活环境和代谢特点 ,不同种类的动物 ,血管分布具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然而 ,在某些不同类群的动物中 ,不难发现 ,分布于不同器官、部位的血管形成了类似的排布形式——血管网 ,利用简单的逆流交换原理 ,适应着不同的功能需求 ,实现了对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 气体交换的血管网  水中的软体动物的鳃丝上以及真骨鱼类鳃丝的鳃小片上毛细血管很丰富 ,而每一个鳃丝或鳃小片上血流的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因此通过逆流交换作用 ,单位时间内与鳃毛细血…  相似文献   

3.
张劲硕  梁冰  张树义 《动物学杂志》2004,39(2):65-65,73
2001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学院Colin P.Groves教授出版了《灵长类分类学》(Primate Taxonomy),认为世界灵长类计15科66属353种。据Groves的修订,世界现存灵长类各科种数为(括号内为本文归纳的,国际学术刊物在Groves修订后新发表物种的统计数字):鼠狐猴科  相似文献   

4.
1995年,芬奇(Funch)和克里斯滕森(Kris-tensen)在挪威海螯虾(Nephropsnorvegicus)的口器上发现一种固着生活的小型多细胞动物。2位科学家对其形态和生活史进行研究后确认,这不仅是前所未见的1个新物种——潘朵娜共生虫(...  相似文献   

5.
徐中辉 《四川动物》2001,20(3):161-162
广元市辖 4县 3区 (青川、旺苍、剑阁、苍溪县 ,朝天、天坝、市中区 ) ,地处四川省北部盆周边缘 ,与陕、甘二省南部相邻。区内地貌为米仓山、龙门山、盆北低山及岷山、大巴山南部 5大单元的交汇地带 ,地质构造和褶皱强度是从北向南逐渐减弱 ,即由密集型过渡到宽缓型。地势形成西北高陡 ,青川县摩天岭大草坪为最高点海拔 3 82 7m ,东南低缓 ,海拔多为 60 0~ 90 0m ,苍溪县涧溪口最低海拔 3 52m。总面积 1 63 2 8 5km2 ,森林覆盖面积 985万亩 ,覆盖率达 3 8 1 %。境内有嘉陵江、白龙江、乔庄河、清江河、白水河、石门河、东河、南河、西…  相似文献   

6.
刘玮 《动物学杂志》1998,33(5):36-37
1995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芬奇(P.Funch)和克里斯坦森(R.M.Kristensen)发现在挪威海螯虾Nephrops norvegicus的口器上生活着一种无体腔、两侧对称的后生动物,定名为潘多拉共生虫(Symbion pandora),新属新种(见图1).  相似文献   

7.
四川西昌市动物的日本血吸虫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血吸虫病传染源种类和动物自然感染情况,笔者对西昌市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民和村的牛、马等家畜和野鼠进行了病原学调查。1方法对全村95%以上的家畜,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粪检(一送三检)。阳性者再全粪称量,取5g粪便集卵沉渣涂片,作虫卵定量计数克粪虫卵数...  相似文献   

8.
新的研究显示.在动物肠道中存在的2个细菌品种可以融合成另一种单独的品种。这一情况可能开始于牲畜的驯化过程,因为该过程使这2种细菌在鸡、牛及其他动物体内相遇。细菌间的基因交换如此频繁。以至于很难为不同种类的细菌建立系谱,而我们对细菌自然群体的生态学知识尚处于初始阶段。虽然如此。空肠弯曲菌与大肠弯曲杆菌仍然被看作截然不同的细菌品种.而这2种细菌是引起世界范围内人类胃肠道炎症的最常见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9.
欧强 《化石》2008,(1):18-20
“地大”,中国地质大学的简称;“郝氏”,特指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郝诒纯先生。郝氏地大动物(Didazoon haoae Shu & Han,2001),为舒德干教授等人在我国著名的云南澄江动物化石库发现并命名的一种在生命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原始后口动物。舒德干教授把该动物的属名献给他的母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而用种名纪念他尊敬的导师——郝诒纯院士。  相似文献   

10.
异盘并殖吸虫感染动物的适宜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实异盘并殖吸虫能在家猫、犬、猕猴、大鼠的体内发育成熟。家猫体内虫囊和成虫的检 获率最高,是较为适宜的宿主。因宿主不同虫体发育有一定差异。大鼠感染3个月后可自愈。猕猴、豚鼠在感染过程中因相当数量的童虫游离于胸腔或侵扰肝脏,导致严重的胸膜或肝的病变而死亡。  相似文献   

11.
四川三例疑似偶蹄目动物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刘少英  孙治宇  范振鑫  侯全芬 《四川动物》2012,31(3):383-386,392
测定了3例来自四川崇州的疑似偶蹄目动物样本细胞色素b基因(Cytb),利用NCBI数据库中的BLAST功能对目标序列进行相似性搜索,发现与所测序列相似性高的分别为偶蹄目鹿科毛冠鹿Elaphodu scephalophus和牛科台湾鬣羚Capricornis swinhoei;联合下载四川有分布偶蹄目动物4科19种以及1条台湾鬣羚Cytb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分析,结果显示有两例待鉴定样本(4#、5#)以置信度值100与毛冠鹿聚在一起;另一例待鉴定样本(1#)对应序列和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ii聚在一起后与台湾鬣羚形成姊妹关系,然后以置信度值100和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又形成姊妹关系。因此,3例疑似偶蹄目动物有2例可能为毛冠鹿,1例可能为鬣羚;在MEGA4.0软件中以Kimura2-parameter模型计算2例疑似为毛冠鹿(4#、5#)的目标序列与GenBank上毛冠鹿及赤麂Mun-tiacus muntjak、小麂Muntiacus reevesi序列间的遗传距离,发现两例疑似为毛冠鹿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2例疑似为毛冠鹿样本序列和下载的毛冠鹿序列间的遗传距离小(0.017),和赤麂、小麂间遗传距离大(0.119~0.120、0.116~0.119);1例疑似鬣羚(1#)的样本和下载鬣羚序列间遗传距离很小(0.006~0.009),和台湾鬣羚的遗传距离较大(0.043),和斑羚遗传距离更大(0.098)。结合四川有分布偶蹄目状况,认为3例待鉴定样本2例可能为毛冠鹿,1例可能是鬣羚。  相似文献   

12.
《Cell host & microbe》2020,27(2):277-289.e6
  1. Download : Download high-res image (273KB)
  2. Download : Download full-size image
  相似文献   

13.
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在四川省境内的攀枝花大黑山森林公园、攀枝花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共采集到贡山链蛇(Lycodon gongshan Vogel and Luo,2011)标本2号,为四川省首次发现该物种。2号标本(标本号R20140901和PZH20170901)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14-2017年云南省被收容救护野生动物的物种数量、来源、频次等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1)云南省收容救护的野生动物超过93科269种,共计21 784只;其中,外来物种超过35种,以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最多;(2)收容救护动物主要来源于执法单位移交,共20 485只,占94%;(3)非法动物贸易市场和渠道、人兽冲突、违规经营、民众缺乏对动物习性的了解是动物被收容救护的主要原因。管理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执法,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建立健全野生动物及制品市场准入机制,加强野生动物科普宣教工作,减少民众误抓误捉、随意放生外来物种等行为,进一步完善提高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组于2018年1月在江西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使用蝙蝠竖琴网捕获到1只雄性蝙蝠,采用传统形态分类并结合系统发育学分析方法,对该蝙蝠进行物种鉴定。其主要特征为:体型中等偏小,前臂长38.29mm;外耳廓呈方形,双耳在额部相连,耳屏呈现三角形,无耳突;背毛和腹毛黑棕色且毛尖偏白色;头骨从吻端均匀上升,颅顶点隆起不明显,整体较为扁平;颧弓纤细,矢状嵴与人字嵴隐约可见,齿式为2.1.2.3/3.1.2.3=34。根据其外部形态、头骨特征及基于Cytb和ND1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将该蝙蝠鉴定为亚洲宽耳蝠(Barbastella leucomelas),为中国江西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6.
1995~2007年对四川省北川县境内多个区域进行野外考察,共采集标本218号,经鉴定共55种,分隶13科34属,其中两栖纲7科13属27种,爬行纲6科21属28种。  相似文献   

17.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利用陷阱法捕捉到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Episoriculus caudatus umbrinus)雌性2号。本次采集的标本体型较小,头体长分别为57.2 mm和50.4 mm,尾长(53.2 mm和46.7 mm)略短于头体长。尾部背腹色差较小,腹面略呈现褐色。后足长分别为11.9 mm和12.4 mm。颅全长17.28 mm和17.23 mm,上颌骨较宽(5.02 mm和4.96 mm)与腭齿长(7.72 mm和7.56 mm)之比为65.31%。上门齿1枚,上单尖齿4枚,第1单尖齿和第2单尖齿大小近似,明显大于第3单尖齿,第4单尖齿微小,着生于第3单尖齿和前臼齿缝隙内侧。上颌1枚前臼齿,3枚臼齿,第3枚臼齿小。利用已报道的长尾亚洲鼩属检索表进行检索,鉴定上述采集物种为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基于Cyt b基因全序列(1 140 bp),采集标本与长尾亚洲鼩属中的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遗传距离最近,在0.030 ~ 0.062之间。系统发生树也显示,2号标本与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构成一个单系进化分支,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2号标本是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  相似文献   

18.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麝鼩属(Crocidura)标本。本次采集标本的体形较小,头体长(49.0 ± 0.8)mm,尾长[(41.8 ± 4.2)mm]略短于头体长(尾长/头体长为85%)。背毛呈浅灰褐色,腹毛颜色浅于背毛,呈灰色。尾部双色,背侧黑褐色,腹侧淡于背侧。前足背部白色,后足则为淡灰色。尾近乎裸露,尾基约1/3着生稀疏白色长毛。颅全长(15.92 ± 0.55)mm,脑颅高(4.75 ± 0.18)mm。上门齿1枚,有一长而大的前尖和一小而矮的后尖。上单尖齿3枚,第1单尖齿最大,第2单尖齿略大于第3单尖齿,1枚第四前臼齿(P4),3枚臼齿。上述特征与东阳江麝鼩(C. dongyangjiangensis)模式标本的描述和鉴定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将3号采集标本鉴定为东阳江麝鼩。基于Cyt b基因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采集标本与麝鼩属物种中的东阳江麝鼩遗传距离最近,在0.004 ~ 0.027之间。系统发生树显示,3号标本与东阳江麝鼩构成一个单系进化分支,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的3号标本是东阳江麝鼩,为贵州省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9.
哨兵动物在我国还未作为一个"工具"用于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工作,但随着实验动物种类和特殊动物的日益增加,现有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检测需要。探讨哨兵动物的应用,采用国外先进方法,对提高我国实验动物质量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哨兵动物的概念、使用方法和设置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实验动物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等的重要工具和支撑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研究中使用的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的种类、品系越来越多,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明显地威胁到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本文分析了实验动物的潜在生物安全危害,探讨了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应对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