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载距突螺钉固定术治疗膝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内骨折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骨折固定方法而分为实验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实验组采用载距突螺钉固定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开口后观察骨折程度,并对关节周围平整性进行修复,如需固定可借助克氏针,部分可运用牵引手法等进行修复。两组患者术后均予以常规抗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总有效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HSS评分比较,实验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载距突螺钉固定技术能够提高膝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膝关节的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2.
种植体周围炎的微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内牙种植体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义齿修复方式,该技术作为无牙牙合进行口腔修复重建的一项常规技术,已有理想的长期组织整合修复的临床报告,应用前景十分乐观,但同时存在少数种植体失败。种植体失败在临床上表现为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与口腔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该文就此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锁定钢板固定术后内侧柱的支撑能力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10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内侧柱支撑重建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其中A组患者48例,均接受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解剖复位以重建内侧柱支持;B组患者20例,均使用1枚支撑螺钉置入肱骨头内下方的软骨下骨,C组患者14例,均使用2枚或2枚以上支撑螺钉置入肱骨头内下方的软骨下骨;D组患者25例,均未进行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解剖复位亦未使用锁定螺钉固定。比较各组患者术后Constant评分、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肱骨头高度丟失值、肱骨头内翻角、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二次手术率。结果:与无支撑重建组相比,骨皮质解剖复位组、单枚螺钉支撑重建组以及多枚螺钉支撑重建组的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肱骨头高度丟失值以及肱骨头内翻角均明显降低,而Constant评分明显升高,其中骨皮质解剖复位组的变化幅度最大多枚螺钉支撑重建组次之,单枚螺钉支撑重建组变化幅度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100,22.130,7.267,68.440,47.900,均P0.001);与无支撑重建组相比,骨皮质解剖复位组、单枚螺钉支撑重建组以及多枚螺钉支撑重建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和二次手术率均明显降低,其中骨皮质解剖复位组的降低幅度最大,单枚螺钉支撑重建组次之,多枚螺钉支撑重建组降低幅度最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938,11.904,P=0.005,0.008)。结论:锁骨钢板固定术后内侧柱的支撑能力与肱骨近端异型解剖钢板患者预后相关,内侧柱支撑能力的越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肩关节恢复越佳,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二次手术率越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建钛板及记忆合金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3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实施重建钛板联合螺钉固定治疗(对照组)和重建钛板联合记忆合金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内固定松动和内固定断裂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建钛板及记忆合金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行可以获得较重建钛板联合螺钉固定治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脊柱骨折的常用手术方式。生物力学特别是脊柱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是其内固定器设计和研制的基础,也是评价其固定的稳定性及实用价值性的具体标准。因此,运用生物力学的理论知识来全面分析脊柱的力学改变及内固定器的作用机制,对于合理使用内固定器械以取得最满意矫形和固定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实验条件及实验方法依然存在缺陷。例如,所有现有的实验均为体外实验,仅能反映即可实验结果,而且不能反映椎弓根螺钉在体内的长期力学特性。因此,本文通过椎弓根螺钉的自身设计、螺钉的植入技术、椎弓根螺钉的强化以及其他辅助椎弓根螺钉稳定性的辅助系统来全面分析脊柱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数字化外科技术在颌面部外伤修复重建临床应用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节约了手术时间。本文主要从术前手术模拟、快速打印3D头模、术中导航、导板制作、个性化修复体及机器人的临床应用等六个方面来阐述数字化外科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总结了各个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应用现状,回顾了我们单位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颌面部外伤修复手术的精确度和可行性以及恢复了患者良好的面型及功能的临床应用经验。同时,本文对未来数字化外科在颌面部骨折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提出了新的展望,我们认为,结合术前手术模拟、术中导航及术中机器人技术依据术中具体情况自动调整手术方案进行颌面部骨折修复重建的完全自动化智能机器人的实现将是最终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与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人工置换组和内固定组两组,每组各60例,内固定组采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人工置换组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评定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结果:人工置换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4.8±16.7)min、(369.2±99.7)ml,明显高于内固定组的(73.5±15.1)min、(78.4±25.6)ml;但人工置换组术后下地时间为(15.3±4.8)d,明显低于内固定组的(40.2±7.5)d;人工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66.7%,人工置换组明显低于内固定组,其中,泌尿系褥疮的组间差异最为显著;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相比于内固定组的61.67%,人工置换组为78.33%,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方面各有优劣,对于能够耐受人工关节置手术且经济条件好的的老年患者而言,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齿状突骨折是颈椎的严重损伤,其中大部分需要行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的几何参数对螺钉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其骨密度则影响螺钉对骨质的把持力,齿状突固有的生物力学性质对齿状突骨折固定效果进而对骨折愈合有较大影响,基于以上考虑,本课题分析并比较了几何参数、骨密度与生物力学性质的相关性,评价其指导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将15例经福尔马林浸泡的国人枢椎标本剔除周围软组织,分别测量并分析各个标本的几何参数、骨密度以及扭转刚度、剪切刚度、拉伸刚度等生物力学性质的特点,并比较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齿状突为一椭球形结构,难以容纳两枚内固定螺钉,齿状突的几何参数、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性质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临床上在对齿状突骨折采用螺钉内固定前需要了解齿状突的解剖结构并据此选取适当尺寸的螺钉,应根据齿状突基底部的横径选择螺钉的直径,根据基底部到前唇的距离选择螺钉光滑段的长度,根据枢椎高度选择螺钉长度,齿状突的几何参数、骨密度和齿状突的生物力学性质之间并无相关性,并不能根据齿状突几何参数、骨密度来预测其生物力学强度进而预测内固定的初始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肩袖损伤合并肩周炎患者采用关节镜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5例老年肩袖损伤合并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以及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SES)评价患者的疼痛情况以及肩关节恢复情况,同时应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术前及术后VAS和ASES肩关节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疼痛缓解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疼痛评分、ASES肩关节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肩袖损伤合并肩周炎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直接松解+肩袖修复术式治疗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但是相对于手法松解+肩袖关节镜修复术的治疗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和分析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30例患者,分为两组,甲组20例,采用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均行骨折椎体及骨折椎体上下相邻椎体的椎弓根螺钉+双侧连接杆固定;乙组10例,只行骨折椎体的上下相邻椎体的椎弓根螺钉+连接杆固定术。术后随访。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后凸畸形角和骨折椎体前方高度,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前平均后凸畸形角纠正:甲组15°,乙组11°,P0.05。术后骨折椎体前方的平均高度(和正常椎体前方高度比):甲组89%,乙组81%,P0.05;术后3个月随访:平均后凸畸形角纠正丢失,甲组2°,乙组6°,P0.05;骨折椎体前方的平均高度(和正常椎体前方高度比):甲组87%,乙组73%,P0.05。结论:经骨折椎体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粉碎性骨折能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和后凸畸形的纠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与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价腰骶段生物力学改变后半骨盆假体力学结构的特点。方法:采用CT薄层扫描采集原始数据,分别建立正常骨盆、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后以及半骨盆假体置换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在第4腰椎上终板平面施以500 N的垂直纵向载荷,分析不同骨盆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与正常骨盆有限元模型相比,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后健侧骨盆应力分布以骶髂关节、髋臼窝及耻骨为主,置换侧半骨盆假体以耻骨连接棒、髋臼杯及髂骨座为主,最大应力出现在耻骨连接棒,应力峰值为65.62 MPa。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健侧应力相对减小,置换侧髂骨固定座与骶骨固定处应力相对减小,应力分布以腰椎椎弓根钉棒、耻骨连接棒及髋臼杯为主,最大应力出现在椎弓根螺钉,应力峰值为107 MPa。结论:半骨盆假体置换联合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钉棒分担了半骨盆置换后健侧骨盆及置换侧髂骨固定座与骶骨固定处附近的部分应力,缓解应力集中现象,降低术后骨盆破坏风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半骨盆置换后骨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CT扫描及CAD技术,建立了无牙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种植固定义齿的设计,对正中咬合状态下种植体骨周围组织应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应力随着义齿游离端长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尤其靠近游离端的种植体远中骨组织压应力增值最为明显。提示在临床使用种植固定义齿时必须限制游离端的长度以减小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压应力,防止骨吸收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并寻找补救方案。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184例锁骨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23例,女性61例,年龄24~76岁,对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失败病例的内固定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内固定失效的原因,并选取记忆合金环抱器或天鹅型记忆接骨器作为再次手术的内固定器械,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获得6~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首次手术均行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应用重建钢板治疗48例,解剖钢板治疗86例,锁骨钩钢板治疗50例,3例术后发生钢板或螺钉断裂患者选用记忆合金环抱器重新手术内固定治疗,2例痊愈,1例记忆合金环抱器再次发生断裂,改用天鹅型记忆接骨器治疗获得痊愈。3例骨不连患者均选择天鹅型记忆接骨器配合植骨内固定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原因主要与所使用内固定技术不合理及患者早期不正确的功能锻炼有关。记忆合金环抱器和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均可作为钢板内固定失败术后的补救方案,但天鹅型记忆接骨器较记忆合金环抱器可提供更好的纵向加压作用,治疗钢板断裂及骨不连患者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4.
程曼曼  汪永跃 《生物磁学》2013,(36):7197-7200
口腔生物力学是用生物力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口腔医学中的有关基础性科学问题、解决口腔医学中的临床实际问题、发展口腔临床技术的一门学科。在口腔正畸学、修复学、种植学及口腔颌面外科学等领域存在着大量的生物力学问题,生物力学已成为口腔医学的基础科学之一。传统全口义齿修复常常会出现固位稳定差、咀嚼效率低、患者有疼痛感、适应时间长等情况,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患者的修复要求。种植覆盖义齿对于下颌牙槽嵴严重吸收的患者,效果尤为明显。种植覆盖义齿是义齿与种植体之间以不同的附着体作为连接,形成患者可以自行摘戴的种植体支持的覆盖义齿修复。下颌种植覆盖义齿因其能有效地提高下半口义齿的固位性和稳定性、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咀嚼效率,目前已成为修复下颌牙槽骨严重吸收的无牙颌患者的有效修复方法。本文针对下颌种植覆盖义齿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XIVE种植体在上颌外伤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前牙区单颗或多颗无法保留的外伤残根拔除后,即刻植入XIVE种植体,并即刻负重修复。种植体扭矩控制在35Ncm左右,初期稳定性良好。平均四到五个月后行永久修复。在植入后1、2、4个月对其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32枚种植体有2枚种植体2周后出现松动,一个月后脱落,其余30枚均在预期时间内形成良好骨性愈合,最终完成修复。结论:上颌前牙区单颗或多颗牙外伤,残根无法保留者,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修复是可行。早期种植修复有利于减缓牙槽骨的吸收,保留软硬组织的形态,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XIVE种植体在上颌外伤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前牙区单颗或多颗无法保留的外伤残根拔除后,即刻植入XIVE种植体,并即刻负重修复。种植体扭矩控制在35Ncm左右,初期稳定性良好。平均四到五个月后行永久修复。在植入后1、2、4个月对其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32枚种植体有2枚种植体2周后出现松动,一个月后脱落,其余30枚均在预期时间内形成良好骨性愈合,最终完成修复。结论:上颌前牙区单颗或多颗牙外伤,残根无法保留者,行即刻种植即刻负重修复是可行。早期种植修复有利于减缓牙槽骨的吸收,保留软硬组织的形态,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一年内Xive种植体周常见致病菌的变化情况,为种植体的定期维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临床选取32名种植患者的44枚种植体,记录了修复后1个月,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6个月,修复后12个月四个时段,入选种植牙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1),牙龈出血指数(GBI),探诊深度(PD);采用产黑菌、放线菌、具核梭杆菌及厌氧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对龈下菌斑标本进行了分离培养。结果随时间延长,种植体周几种龈下菌的检出量除牯放菌外不断增加,1个月到3个月时增加的趋势最为明显,到6个月左右趋于稳定。厌氧菌总数、产黑菌、核梭菌、粘放菌的统计值在1个月和3个月、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但在6个月和1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临床指标和X-线指标随时问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加强修复后3个月时种植患者的口腔维护,防止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提高种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种植修复后牙周菌群在不同时期变化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种植修复后牙周菌群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比较牙周病人群和健康人群种植术后菌群分布差异。方法选择牙种植患者28例,接受37颗种植修复(无牙周病史19颗,有牙周病史18颗),采取前后对照设计。采用细菌分离鉴定及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的检测方法,以正常同名天然牙为基线对照,追踪观察愈合基台龈袖口、全冠修复后1周、负荷12个月后牙龈沟菌丛变化情况。结果种植体龈沟液内的细菌数量增加构成日趋复杂,在愈合基台期细菌数量最低,冠修复后1年,两组人群的菌群数量和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健康人群成功种植体和天然牙有相似的菌群构成;但以往有牙周病史的患者,种植体植入区域内普遍有牙周病原体量的增加。结论随着时间的延长,具有牙周病史的患者的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研究下胫腓联合损伤单枚螺钉与双枚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2具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为研究材料,均分为4组,正常组、损伤组、单枚螺钉固定组、双枚螺钉固定组,每组3具标本。对单枚螺钉组、双枚螺钉组的标本进行下胫腓前后韧带切断制成下胫腓联合损伤模型。造模完成后对两组分别用1枚螺钉和2枚螺钉固定,进行生物力学模拟实验,正常组和损伤组标本则不进行固定处理。比较4组标本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模拟足运动中立位、跖屈位(30°)、背屈位(20°)、旋后外旋位等4种运动工况,测量踝关节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结果:下胫腓联合损伤组在4种运动工况下,踝关节的强度、刚度发生异常,与正常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单枚螺钉组和双枚螺钉组在固定后,在4种不同运动工况下,踝关节的应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均得到有效的改善,显著优于损伤组,其中单枚螺钉固定组生物力学指标与正常组最为接近,而2枚螺钉固定组生物力学指标更为坚强。结论: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可达到正常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其中单枚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与正常组接近,而双枚螺钉固定强度更大,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螺钉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因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自身意愿按照采取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内固定组与关节置换组。内固定组主要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关节置换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结果:关节置换组手术治疗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P0.05);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术前存在合并症、手术时机≥2h、采用内固定手术。结论:与内固定术相比,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更高,但采用该手术治疗时需注意手术操作的规范性及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