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科学、定量地评价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综合效益计算方法.应用此方法对霍林河森林型慢速渗滤土地处理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霍林河森林型慢速渗滤土地处理工程的综合效益值CE=0.64,属于中级生态经济系统,而且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了科学、定理地评价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综合效益计算方法,此方法对霍林河森林型慢速渗滤土地处理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林河森林型慢速渗滤土地处理工程的综合效益值CE=0.64,属于中级生态经济系统,而且具有良好的一半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科学、定量地评价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综合效益计算方法.应用此方法对霍林河森林型慢速渗滤土地处理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霍林河森林型慢速渗滤土地处理工程的综合效益值CE=0.64,属于中级生态经济系统,而且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了科学、定量地评价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综合效益计算方法。应用此方法对霍林河森林型慢速渗滤土地处理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霍林河森林型慢速渗滤土地处理工程的综合效益值CE=0.64,属于中级生态经济系统,而且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基于不确定性的城市扩展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针对土地适宜性评价中采用定性和单因素方法而产生的主观、片面和精度低等缺点,分析了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并提出基于不确定性和灰色系统关联度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结合长沙市生态规划,在野外生态调查的基础上,依据稳定性、独立性、主导性和综合性原则选取坡度、地基承载力、土壤生产力、植被、土壤渗透性、地表水、居民点用地程度、景观价值等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的支持下,定量地获取各评价因子信息;采用AHP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并运用改进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对长沙市城市扩展用地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最终得到长沙市最适宜用地、适宜用地、基本适宜用地、不适宜用地、不可用地分别占总用地的14.77%、16.64%、24.07%、30.91%、13.61%,说明长沙市适宜开发的土地较多(最适宜、适宜和基本适宜用地占55.48%)。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的相应对策,对城市用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污水土地生态处理脱氮技术的中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沟式污水土地生态处理工艺,是自然生态净化与人工工艺相结合的小规模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它是采用土壤毛细管浸润扩散原理的浅型土壤处理技术,在人工可控条件下,将污水科学、合理地投配到设计定型的装置内,利用污水的能量,把其所携带的污染物,通过人工基质(土壤、砂、碎石等,填料-水-微生物-植物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逐级降解;在不同的污染负荷、水力负荷下,完成一系列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的反应。通过以贵州典型的黄壤土为主配比的人工土作为处理系统填料的现场中型试验,探讨地沟式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脱氮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地沟式污水土地生态系统对氨氮和总氮去除效果良好,去除率分别达到84 .7%和70 .7% ,出水氨氮(14 .0 mg/L )和总氮(2 4 .7mg/L ) ,达到建设部颁发的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对处理系统微生物数量及分布的研究表明:处理系统中氮转化细菌丰富,氨化细菌为10 3~10 6 cfu MPN/g(土壤) (cfu:形成菌落数:MPN:最大可能数量) ,亚硝化菌为10 3~10 6 MPN/g(土壤) ,硝化菌10 4~10 6 MPN/g(土壤) ,反硝化细菌为10 3~10 6 MPN/g(土壤)。由硝化/反硝化实现生物脱氮是土地生态处理系统去除总氮的主要途径;建立土壤、土壤微生物、土壤植被环境以促进硝化作用是提高总  相似文献   

7.
城市污水生态工程土地处理系统是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净化污水,保护水体实现废水资源化的适用技术系列。如果条件合适,设计合理,科学运行和管理得当,它能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应当指出,优先有机污染物及其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成为推广应用生态工程土地处理系统的一个限制因素。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净化功能、生态效应和生态风险评价等一系列复杂的基本性问题,主要目的是为制定生态工程土地处理系统优先有机污染物的调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沈阳西部城市污水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中优先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土地处理系统和当地传统污灌区耕作层土壤、地下水中的优先有机污染物的总含量分别高于对照区(清水灌区)1倍和4倍以上;系统出水、地下水和传统污灌区地下水中的优先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有相似的分布、说明污灌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土地处理系统和当地传统污灌区生产的大米中,优先有机污染物含量与对照区相比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李猷  王仰麟  彭建  常青  宋治清  刘小茜 《生态学报》2010,30(8):2141-2150
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其核心是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针对丹东市不同的发展目标,提出3个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案,包括经济发展优先方案、生态保护优先方案以及协调发展方案,并按照3个方案对丹东市进行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通过选择适当指标,构建了由景观稳定度和景观干扰度组成的景观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并对3个适宜性方案进行对比与优选。结果表明,丹东市按照经济发展优先的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方案进行开发,则景观干扰程度最高,景观稳定程度最低,景观生态质量最低;按照生态保护优先方案进行开发,则景观干扰程度居中,景观稳定程度最高,而景观生态质量居中;按照协调发展方案进行开发,则景观干扰程度最低,景观稳定程度居中,并且具有最高的景观生态质量。通过综合比较,应选择协调发展方案作为丹东市城市建设空间布局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
油田含聚合物污水微生物处理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油田日益增多的并且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的而现有污水处理工艺难于处理的含聚合物污水进行微生物处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油田污水污泥中分离得到的七株聚丙烯酰胺(PAM)降解菌在合适的营养条件下协同作用,对大港油田的含PAM的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经过3d的处理,微生物菌群将补充了磷和氮的污水的COD降低了87.7%;经过18d的处理,微生物菌群将补充了磷的污水的COD由13499mg.L-1降低为283 mg.L-1,降低幅度达到了97.9%。因而这7株PAM降解菌对含PAM污水处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1 前言 土地处理系统对悬浮固体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其净化率要害99%以上,但实际过程中,一些干扰  相似文献   

12.
小区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小区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的现状,指出了集中式处理模式和分散式处理模式的不足.依据人工湿地、地下渗滤为主的土地生态处理技术的特点,提出小区污水处理采取土地生态处理模式的构想.通过分析污水土地生态处理技术的特征及其运行局限性,建议土地生态处理技术应重视强化预处理,采取低进水污染物浓度,高水力负荷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土壤-植物系统中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的行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的行为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0—20cm以上表土层存在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积累,20cm以下土层未发现积累;与春、秋两次采样结果相比,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有所下降,表明土壤微生物对多环芳烃有一定降解作用,且其降解程度与土壤-植物系统的生态结构有关.菲在地下水中检出浓度较高,表明这一污染物有向下迁移的可能性.此外,柳树对土壤中重金属Cd的积累有明显的削减与净化作用.本研究表明,严格限制污水中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的污染负荷以及设计合理的生态结构是避免多环芳烃和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land use system transition dynamics in selected states in India and discusses its underlying biodiversity impacts and economic driving forces. The concept of system transition is described as a continuum between forests and highly intensive agriculture via different grades of intensification where profit differential is identified as the system transition pressure. In order to operationalise the concept, the article develops land use suitability, input use intensity and farming system diversity indices which are calculated for different agricultural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selected states of India. The results show the apparent decline in land use suitability, reduction in farming system diversity, increase of cultivation intensity, reflecting a reduction in planned and associated agro-biodiversity. The results also show increasing transition pressure to shift from low intensive and high diverse systems to high intensive low diverse systems that represent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 of conservation of the former systems. A set of policy measures to deflate the transition pressure that can at least retain a threshold of traditional high diversity systems are briefly discussed. The study also outlines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1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琼  陈章和 《生态科学》2002,21(4):357-360
本文分析了人工湿地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叙述了人工湿地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现状及所取得的效果。人工湿地的特点适合我国国情,特别适合广大农村、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在我国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湿地用于污水处理方面的不足,如缺乏污水对植物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对乡土植物的研究)、缺乏对重要工艺的理解、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等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水资源供应严重短缺,缓解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沈阳市在今后5~10年内将建成中水回用系统,使城市中水回用率达到50%.文中回顾了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的发展现状,总结了中水回用的常规技术和新工艺(包括土壤渗滤法、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法、周期循环延时曝气工艺法),并指出土壤渗滤法(SAT)和膜生物反应器(MBR)因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中水回用领域的光明前景.通过列举一些污水回用项目的实际例子,分析了中水回用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经济和生态效应,并探讨了沈阳市中水回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In the last German breeding area of the rapidly declining “Pomeranian” population of the Aquatic Warbler (Acrocephalus paludicola), the Lower Oder Valley National Park, we investigated changes in habitat suitability between 1993 and 2006 by combining monitoring results with repeated assessments of vegetation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site conditions, and land use. Sites with recent Aquatic Warbler records showed shorter and sparser vegetation, a thinner litter layer, and a higher total plant species richness and cover of small and least competitive (CSR) species than abandoned or unoccupied sites. On a long-term study plot, during a period of late mowing and subsequent cessation of land use, vegetation height increased, the cover of CSR species decreased, and the site became abandoned by Aquatic Warblers. The probability of Aquatic Warbler occurrence was dependent on elevation and increased with the proportion of early mown or grazed area in the preceding year, with early use being most important on slightly higher elevated sites. This rapid deterioration of eutrophic habitats by delayed or discontinued land use is atypical for the majority of Aquatic Warbler breeding habitats. We conclude that both late or no land use and land use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negatively affect the Pomeranian breeding sites and that a more sophisticated and flexible land management is urgently n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