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七环二肽成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从三七(Panax notoginseng)的根中分离得到14个环二肽成分,通过波谱解析其结构分别鉴定为环-(亮氨酸-苏氨酸)(1)、环-(亮氨酸-异亮氨酸)(2)、环-(亮氨酸-缬氨酸)(3)、环-(异亮氨酸-缬氨酸)(4)、环-(亮氨酸-丝氨酸)(5)、环-(亮氨酸-酪氨酸)(6)、环-(缬氨酸-脯氨酸)(7)、环-(丙氨酸-脯氨酸)(8)、环-(苯丙氨酸-酪氨酸)(9)、环-(苯丙氨酸-丙氨酸)(10)、环-(苯丙氨酸-缬氨酸)(11)、环-(亮氨酸-丙氨酸)(12)、环-(异亮氨酸-丙氨酸)(13)、环-(缬氨酸-丙氨酸)(1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10为新天然化合物,化合物2~3、11~14为已知化合物;化合物2和11、3和4、12和13分别为一对混合物,比例分别为2:1、1:1和2:1。  相似文献   

2.
酸藤子(Embelia laeta)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次从紫金牛科酸藤子属植物酸藤子(Embelia laeta)醇提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已知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2,6-二甲氧基苯醌(2,6-dimethoxybenzoquinone)(1);柠檬酸单甲酯(6-methyl citrate)(2);柠檬酸二甲酯(1,5-dimethyl citrate)(3);柠檬酸三甲酯(trimethyl dtrate)(4);没食子酸(gal1ic acid)(5),β-胡萝卜甙(β-daucosterol)(6);香草酸(vanillic acid)(7);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3,5-dimethoxy-4-hydroxybenzoic)(8);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3,5-dihydroxy-4-methoxybenzoic)(9)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10)。  相似文献   

3.
冷箭竹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2006年5月从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50株具不同菌落形态的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0株菌分属于10个属26个种.27株属于变形菌门γ亚群(Gammaproteobaeteria)(42.3%)、9株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26.9%)、4株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5.4%)、6株属于变形菌门β亚群(Betaproteobacteria)(7.7%)、3株属于变形菌门α亚群(Alphaproteobacteria)(3.9%),1株与土地杆菌属(Pedobacter)关系密切.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属.2株菌为可能的新种或属.研究表明冷箭竹根际土壤中含有较为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MCI、ODS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黄秋葵(Abelmos-chus esculentus)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2)、槲皮素(quercetin)(3)、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4)、克利米可辛A(cleomiscosin A)(5)、克利米可辛C(cleomiscosin C)(6)、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7)、叶绿醇(phytol)(8)、十八碳二烯酸单甘油酯(glycerol-1-linoleate)(9)、亚油酸甘油三酯(trilinolein)(10)、熊果酸(ursolicacid)(11)、蕨内酰胺(pterolactam)(12)、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13)。其中化合物4~12均为首次从黄秋葵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自1952年1卷1期至1964年6期)无脊帷动物 (一)原生动物(1)JL种培养草履虫的培养液(1 959,6期,280)(2)草履虫的接合培养(1963,3期,3勺(3)草履虫和其他纤毛虫的临时染色荆(l 963,1期,33)。)介绍变形虫和草履虫的培养方法(1052,1卷,1期)(5)变形虫(19,7,z月,37)(6)介绍一个简单培养变形虫的方法(1960,3月,144)(夕)培养变形虫的点滴经验(1956,件月,3夕)(s)介绍筒便培养淡水变形虫的一种方法(196。,4月,191)(9)变形虫垂滴培养观察片(1 959,12月,586)(10)疟原虫、疟蚊和疟疾(1955,7月,14)(ll),感染疟原虫的蚊胃永久标本制作法(l 955,3月,52)(12)显…  相似文献   

6.
铁皮石斛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内生真菌Phyllosticta aristolochiicola的次生代谢产物,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N-methyl-2-pyrolidinone (1)、环-(甘氨酸-L-脯氨酸)(2)、环-(D-丙氨酸-L-脯氨酸)(3)、环-(L-缬氨酸-L-脯氨酸)(4)、环-(L-亮氨酸-L-脯氨酸)(5)、cyclo-(L-Leu-D-4-hydroxyprolinyl)(6)、环-(L-苯丙氨酸-L-脯氨酸)(7)、环-(L-苯丙氨酸-L-4-羟基脯氨酸)(8)、环-(L-酪氨酸-L-脯氨酸)(9)、环-(L-苯丙氨酸-L-亮氨酸)(10)、啤酒甾醇(11)、对羟基苯乙醇(12)、对羟基苯乙酸(13)、(2S,3R)-1-(4-羟基苯基)丁烷-2,3-二醇(14)和(2R,3S)-1-苯基丁烷-2,3-二醇(15)。采用MTS法检测抗肿瘤活性表明,化合物2、10和14对HL-60、A-549、SMMC-7721、MCF-7和SW-480细胞株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7.
发现9种新的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分别为: 46, XX, t(2; 10)(q33; q11); 46, XY, t(10; 12)(q26; q22); 46, XY, t(6; 15)(p23; q23); 46, XY, t(1; 6)(p36; q21); 46, XY, t(1; 19)(p32; p13); 46, XY, t(16; 18)(q22; q21); 46, XY, inv(1)(p36q25); 46, XY, t(13; 17)(q12; q25); 46, XY, t(15; 21)(q26; q11)。异常核型是导致自然流产和不育的原因。 Abstract Nine new kinds of human chromosomal abnormal karyotypes were reported. They were46, XX, t(2; 10)(q33; q11); 46, XY, t(10; 12)(q26; q22); 46, XY, t(6; 15)(p23; q23); 46, XY, t(1; 6)(p36; q21); 46, XY , t(1; 19)(p32; p13); 46, XY, t(16; 18)(q22; q21); 46, XY, inv(1)(p36q25); 46, XY, t(13; 17)(q12; q25) and 46, XY, t(15; 21)(q26; q11). The chromosomal anomalies were the causes of spontaneous abortions and infertilities.  相似文献   

8.
秦岭翠雀花中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秦岭翠雀花(Delphinium giraldii Diels)全草中分得14个已知生物碱:tongolinine(1)、氨茴酰牛扁碱(anthranoyllycoctonine)(2)、牛扁碱(1ycoctonine)(3)、dihydrogadesine(4)、tatsiensine(5)、siwanine A(6)、delsemine A(7)、delsemine B(8)、甲基牛扁碱(methyllycaconitine)(9)、ajacine(10)、delajacine(11)、delsoline(12)、滇乌碱(yunaconitine)(13)和查斯曼宁(chasmanine)(14)。应用光谱和与已知品对照TLC法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紫菀中三萜及甾体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紫菀(Aster tataricusL.f.)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IR、NMR、MS、X-ray单晶衍射等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紫菀酮(shionone)(1)、木栓酮(friedelin)(2)、表木栓醇(epi-friedelanol)(3)、蒲公英萜醇(taraxerol)(4)、α-菠甾醇(-αspinasterol)(5)、二十二碳酸(decosanoic acid)(6)、豆甾醇(stigmasterol)(7)、β-谷甾醇(-βsitosterol)(8)、α-菠甾醇--βD-葡萄糖苷(-αspinasterol--βD-glucoside)(9)、豆甾醇--βD-葡萄糖苷(stigmasterol--βD-glucoside)(10)、胡萝卜苷(daucosterol)(11)。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化合物5,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活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紫菀酮(1),表木栓醇(3)可显著抑制氨水所致小鼠咳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南海深海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GAS 00152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4-苯基-3-丁烯酰胺(1)、苯乙酰胺(2)、苯乙酸-2-(4-羟苯基)乙酯(3)、对羟基苯乙醇(4)、环(甘氨酸-2-氨基丁酸)(5)、环(甘氨酸-亮氨酸)(6)、环(甘氨酸-L-脯氨酸)(7)、环(D-脯氨酸-L-缬氨酸)(8)、环(4-羟基脯氨酸-亮氨酸)(9)、环(N-甲基甘氨酸-苯丙氨酸)(10)、环(L-2-羟基脯氨酸-苯丙氨酸)(11)、环(2-哌啶酸-苯丙氨酸)(12)。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测试化合物1~12对番木瓜炭疽菌和香蕉黑星菌的抑制活性,发现化合物9对两种热带水果致病菌显示出中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对益智茎叶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多种谱学方法并结合理化性质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益智茎叶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包括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良姜素(izalpinin)(1)、杨芽黄素(tectochrysin)(2)、白杨素(chrysin)(3)、芹菜素(apigenin)(4)、刺槐素(acacetin)(5)、5-羟基-4',7-二甲氧黄酮(5-hydroxy-4',7-dimethoxyflavone)(6)、山奈酚-4'-O-甲醚(kaempferol-4'-O-methylether)(7)、5,7,4'-三甲氧基黄酮(5,7,4'-trimethoxyflavone)(8)和3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乔松素(pinocembrin)(9)、球松素(pinostrobin)(10)和二氢山萘酚(dihydrokaempferol)(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茎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8和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细胞生物学试题舞一、名词解释(每词5分,共20分)(1)细胞化学(2)基因图(3)离子泵(4)基因嵌合体(5)细胞识别二、境充两(共25题,每魔1分)(1)最常见的无性生殖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2)中心体是与细胞白勺______。有关的一种细胞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它包括及其周围(3)角蛋白(Keratin)的生化特点是含有大量的______其中______是这类蛋白质坚韧的原因。(4)法国动物学家拉马克(J .B.Lanmak)最先提出_____学说,英国动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在1859年出版了著名的______一书,提出以为基础的______学说。‘5)在动物细胞的中,呼吸链从Kr…  相似文献   

13.
(细胞生物学)(A卷)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错扣1分,不答不扣分) 1.溶酶体在动物、植物、原生动物和细菌中均有存在。(是,否) 2.干细胞是一类未分化的,能够无限分裂增殖的细胞。(是,否) 3.在核质相互关系中,细胞质决定着细胞的类型,细胞核中的基因组决定着细胞的基因型。(是,否)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分离方法,从紫苏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12Y03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经现代光谱学技术鉴定为:环-(脯氨酸-甘氨酸)(1)、环-(脯氨酸-丝氨酸)(2)、环-(丝氨酸-4-OH-脯氨酸)(3)、环-(丙氨酸-4-OH-脯氨酸)(4)、环-(苯丙氨酸-甘氨酸)(5)、环-(丙氨酸-甘氨酸)(6)、亚油酸(7)、α-亚麻酸(8)、cerevisterol(9)和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10),均为首次从该菌种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具有中等强度的海虾致死活性。  相似文献   

15.
海洋细菌Pseudomonas sp.抗菌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海洋细菌Pseudomonas sp.发酵液中分离鉴定9个环二肽和2个苯环类化合物,经波谱鉴定为环(酪氨酸-脯氨酸)(1),环(酪氨酸-异亮氨酸)(2),环(苯丙氨酸-脯氨酸)(3),环(缬氨酸-脯氨酸)(4),环(异亮氨酸-脯氨酸)(5),环(亮氨酸-脯氨酸)(6),环(丙氨酸-脯氨酸)(7),环(缬氨酸-丙氨酸)(8),环(丙氨酸-亮氨酸)(9),对羟基苯甲醛(10),二-(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酯(11).其中化合物1~4对多种海洋细菌显示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色谱分离手段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利用波谱解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命名为环(酪氨酸-酪氨酸)(1)、环(酪氨酸-脯氨酸)(2)、环(缬氨酸-酪氨酸)(3)、环(甘氨酸-苯丙氨酸)(4)、环(甘氨酸-色氨酸)(5)、环(色氨酸-丝氨酸)(6)、环(色氨酸-天冬酰胺)(7)、ginsenine(8)、6-羟基香豆素(9)、6-羟基色满-2-酮(10)、1-(3-乙基苯基)-1,2-乙二醇(11)、1-(4-乙基苯基)-1,2-乙二醇(12)、(E)-3,4-二羟基苯亚甲基丙酮(13)、2-羟基-3',4'-二羟基苯乙酮(14)、原儿茶酸(1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6)和丁香酸(17)。其中,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此外,对化合物促进创面愈合作用进行了观察,化合物13显示较强的抑制NO生成活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色谱分离手段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利用波谱解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命名为环(酪氨酸-酪氨酸)(1)、环(酪氨酸-脯氨酸)(2)、环(缬氨酸-酪氨酸)(3)、环(甘氨酸-苯丙氨酸)(4)、环(甘氨酸-色氨酸)(5)、环(色氨酸-丝氨酸)(6)、环(色氨酸-天冬酰胺)(7)、ginsenine(8)、6-羟基香豆素(9)、6-羟基色满-2-酮(10)、1-(3-乙基苯基)-1,2-乙二醇(11)、1-(4-乙基苯基)-1,2-乙二醇(12)、(E)-3,4-二羟基苯亚甲基丙酮(13)、2-羟基-3',4'-二羟基苯乙酮(14)、原儿茶酸(15)、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6)和丁香酸(17)。其中,化合物1~14均为首次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此外,对化合物促进创面愈合作用进行了观察,化合物13显示较强的抑制NO生成活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色谱手段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利用波谱解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命名为甘油(1)、邻羟基苯甲酸(2)、苯丙氨酸(3)、色氨酸(4)、尿嘧啶(5)、腺嘌呤(6)、环(脯氨酸-苏氨酸)(7)、环(脯氨酸-丙氨酸)(8)、环(丙氨酸-缬氨酸)(9)、环(甘氨酸-异亮氨酸)(10)、环(甘氨酸-亮氨酸)(11)、腺嘌呤核苷(12)、次黄嘌呤核苷(13)、环(亮氨酸-丝氨酸)(14)、环(丝氨酸-苯丙氨酸)(15)、环(天冬酰胺-苯丙氨酸)(16)、环(酪氨酸-甘氨酸)(17)、环(酪氨酸-丙氨酸)(18)、环(酪氨酸-丝氨酸)(19)、环(酪氨酸-苏氨酸)(20)、环(酪氨酸-天冬氨酸)(21)和Cordyrrole A(22)。其中,化合物7~11、14~22为首次从美洲大蠊中分离得到,而化合物20和21为新的天然产物。此外,对化合物抗一氧化氮生成作用和促血管生成活性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19.
研究模拟氮沉降增加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可以降低全球变化条件下土壤碳收支评估的不确定性。本研究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了模拟氮沉降增加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的影响。结果发现:模拟氮沉降增加整体上对Q_(10)影响不显著(0.49%),但显著降低了高原气候带生态系统Q_(10)(16.32%),显著增加了沼泽Q_(10)(38.19%)。效应大小与试验模拟的氮沉降量有一定关系,模拟氮沉降量小于50 kg·hm~(-2)·a~(-1)时Q_(10)增加2.59%,模拟氮沉降量为50~150和大于150 kg·hm~(-2)·a~(-1)时Q_(10)分别降低4.33%和1.61%。使用只含硝态氮的氮肥显著增加了Q_(10)(34.33%),而施加尿素的生态系统Q_(10)则显著降低(8.11%)。模拟氮沉降的时间超过15个月显著降低Q_(10)(19.24%)。模拟氮沉降影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可能是由于氮通过影响土壤养分而影响了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进而影响土壤呼吸,使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20.
绿僵菌SC0924含氮杂环类代谢产物及其抗荔枝霜疫霉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绿僵菌(Metarhizium sp.SC0924)固体发酵物中分离得到12个含氮杂环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环(丙氨酸-脯氨酸)(1)、环(脯氨酸-酪氨酸)(2)、环(缬氨酸-亮氨酸)(3)、环(亮氨酸-异亮氨酸)(4)、腺嘌呤(5)、腺嘌呤核苷(6)、尿嘧啶(7)、胸腺嘧啶(8)、胸腺嘧啶脱氧核苷(9)、4-乙酰氨基咪唑(10)、焦谷氨酸正丁酯(11)和光敏素(12).滤纸片琼脂扩散法试验表明化合物2和3具有较弱的抗荔枝霜疫霉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