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化石》2014,(1):6-6
正热河鸟是2002年首次报道的一种发现于辽宁朝阳,并且具有很长尾骨骼的原始食种子的鸟类。在已发现的鸟类中,其原始性仅次于始祖鸟,但它的尾椎的数量甚至比始祖鸟还多,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一种重要过渡类型,对研究早期鸟类飞行和鸟类羽毛的早期演化过程十分关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山东临沂大学的研究人员对收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多件热河鸟的化石标本的尾羽进行了系统的  相似文献   

2.
《化石》2013,(2)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与山东临沂大学郑晓廷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保存的三件早期鸟类化石(一件为长尾的热河鸟,另外两件为未命名的反鸟类)罕见保存在卵巢中的卵泡化石进行了研究,表明尽管与鸟类关系最近的恐龙与鳄鱼一样,还使用两个卵巢和两条输卵管,但早期鸟类显然已经只保留身体左测一个有效的卵巢和一条输卵管.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郑晓廷馆长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尤海鲁研究员在最新出版的国际知名刊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报道了他们在兽脚类恐龙身体上发现的最原始的羽毛形态,并对这种原始羽毛的发育模式和功能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迄今早期鸟类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国家,在研究早期鸟类起源、进化、辐射、生理及羽毛起源等方面占有重要的位置,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但也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5.
《化石》2009,(2):78-79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郑晓廷馆长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尤海鲁研究员在最新出版的国际知名刊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报道了他们在兽脚类恐龙身体上发现的最原始的羽毛形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8目59科137例现生不同栖息习性鸟类的后肢3块骨骼(股骨、胫跗骨和跗跖骨)长度比例的观察和特征分析,推断出鸟类的栖息习性与后肢3块骨骼中各骨骼长度所占总长度的比例存在密切的关系。即在所有鸟类的后肢骨骼中,胫跗骨的长度占3块骨骼的比例为最大;地栖鸟类后肢骨骼中股骨的长度要短于跗跖骨;树栖鸟类后肢骨骼中股骨的长度要长于跗跖骨。鸟类后肢3块骨骼的长度比例特征是鸟类长期对栖息等行为适应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中生代14例鸟类的栖息习性进行了分析,利用三元投影的统计方法,并以国内外新生代(古近纪和新近纪)21例鸟类标本作为对比参考,得出辽西中生代不同类型鸟类的栖息行为特征:基干鸟类以树栖为主要习性,其中个别鸟类还具有攀援的习性,而反鸟类则是典型的树栖鸟类,今鸟类兼有树、地栖的习性。研究表明,在现行的鸟类系统发育框架下,树栖适应(及攀援)代表了鸟类演化历史中最原始的生活方式。这一结论也支持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中生代鸟类栖息习性分异的多样性反映了早期鸟类演化过程中自身以及与其他同期生物在生态空间和食物资源的竞争的加剧和对环境的不断适应。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关于羽毛和羽状皮肤衍生物的研究极大促进了我们对羽毛起源与早期演化的理解。结合最新的古生物学与今生物学资料,对一些保存了皮肤衍生物的非鸟恐龙标本进行观察研究,为这个重要的进化问题提供了新见解。推测羽毛的演化在鸟类起源之前就以下列顺序完成了5个主要的形态发生事件:1)丝状和管状结构的出现;2)羽囊及羽枝脊形成;3)羽轴的发生;4)羽平面的形成;5)羽状羽小支的产生。这些演化事件形成了多种曾存在于各类非鸟初龙类中的羽毛形态,但这些形态在鸟类演化过程中可能退化或丢失了;这些演化事件也产生了一些近似现代羽毛或者与现代羽毛完全相同的羽毛形态。非鸟恐龙身上的羽毛有一些现代羽毛具有的独特特征,但也有一些现生鸟羽没有的特征。尽管一些基于发育学资料建立的有关鸟类羽毛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模型推测羽毛的起源是一个全新的演化事件,与爬行动物的鳞片无关,我们认为用来定义现代鸟羽的特征应该是逐步演化产生的,而不是突然出现。因此,对于羽毛演化而言,一个兼具逐步变化与完全创新的模型较为合理。从目前的证据推断,最早的羽毛既不是用来飞行也不是用来保暖,各种其他假说皆有可能,其中包括展示或者散热假说。展开整合性的研究有望为羽毛的起源问题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8.
《化石》2015,(3)
<正>5月5日,《自然通讯》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所王敏、周忠和、邹晶梅与山东临沂大学郑晓廷、王孝理、王岩、张晓梅以及麦考瑞大学Graeme T.Lloyd合作完成的一篇题为"The oldest record of Ornithuromorph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的论文,报道了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今鸟型类化石。研究者对收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两件鸟类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研究,认为新标本为红山鸟类。红山鸟类是早白垩世较为进步的今鸟型类,生活在滨湖  相似文献   

9.
鸟类后肢骨骼组合的长度比例及其机理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鸟类后肢骨骼是组成鸟类运动系统的主要部分,也是协助鸟类完成各项功能行为的骨骼组成.不同生态类型的鸟类在后肢骨骼的组成上存在明显的特征,并以此相区别.本文通过大量对比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生态系统鸟类后肢骨骼的组成特点初步认为:鸟类后肢骨骼的长度组成及比率特征是与其运动栖息习性等机能紧密联系的.习于地面行走、奔跑为特征的典型地栖鸟类,后肢骨骼中胫跗骨最长,其次跗跖骨长度大于股骨;而以树上栖息、跳跃为特征的典型树栖鸟类,后肢骨骼中胫跗骨最长,而股骨长度大于跗跖骨;猛禽类因生活习性介于前两类鸟类之间,故股骨与跗跖骨长度比较也是在二者之间变化的.同时应用三元图表方法得出的直观统计结果也同样说明上述结论,并尝试对不同鸟类后肢骨骼的运动机能进行推断.本研究从系统解剖学角度将鸟类后肢骨骼系统与运动功能进行对比剖析,同时对于了解、解释鸟类的运动机理也具有直接的意义,而且依此结论也可作为恢复古鸟后肢骨骼长度和判断其生态行为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玉光  田晓阳 《四川动物》2006,25(4):703-709
鸟类的跗跖骨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与其他四足动物跗骨、跖骨相区别。不同类型鸟类之间的生态习性和适应形式相互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与之相对应的跗跖骨的形态结构也产生了多样性分异,形成了鸟类跗跖骨形态结构与对应功能行为的适应性选择。鸟类跗跖骨形态结构多样性的研究不仪为了解不同类型鸟类的生态习性提供证据,也使鸟类后肢骨骼的功能行为学得以逐步完善。特别是通过对现生鸟类跗跖骨形态结构多样性与对应功能的分析,可以此作为研究早期鸟类形态习性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鸟类功能行为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鸟类起源研究的进展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由于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现了很多早期鸟类以及与之关系接近的恐龙化石,鸟类起源的研究一时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许多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更为这一热点增添了很多色彩。本文旨在简要介绍最近几年国际上关于鸟类起源研究已取得的进展以及尚存在的问题。1带毛的恐龙 自70年代Ostrom(1973,1976)率先复兴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以来,鸟类的起源问题便一直成为人们争执的焦点。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鸟类和恐龙的关系最为接近,但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仍提出了许多疑问。在…  相似文献   

12.
鹏鸟(Pengornis)是早白垩世已知体型最大的反鸟类,其骨骼兼有反鸟类和今鸟类的特征。报道了辽西九佛堂组新发现的一件鹏鸟的亚成年个体标本,代表了该属鸟类除侯氏鹏鸟(Pengornis houi)正型标本外的已知第二件标本,暂归入鹏鸟未定种(Pengornis sp.)。该标本头骨与头后骨骼近乎完整保存,并附有羽毛印痕,仅缺失部分右前肢和部分左后肢。新标本首次提供了鹏鸟胸骨与基干反鸟类原羽鸟(Protopteryx)及基干今鸟类古喙鸟(Archaeorhynchus)相似的形态特征,肯定了鹏鸟的基干位置,并讨论了其在鸟类胸骨演化中的意义。新标本对前肢和后肢(特别是脚趾)等的许多特征也有补充,表明其应当属于树栖生活的鸟类。  相似文献   

13.
鹭科鸟类分类及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鹭科鸟类的生态学,形态学,羽毛角蛋白凝胶电泳,scnDNA杂交及线粒体Cytb序列分析等研究,对鹭科鸟类的分类学及系统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出了鹭科鸟类分类中目前存在争议的问题及系统学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张福成  周忠和 《生物学通报》2007,42(3):5-8,F0003
1我国古鸟类化石的基本情况中国的古鸟类的研究在过去的10多年中取得较大的进展。这主要得益于该时期大量早期鸟类以及与鸟类起源研究相关的带毛恐龙的发现。这些化石材料的发现速度是空前的,以此带来的概念和理论上的更新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古鸟类通常是指生活在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今)和中生代(6500万年前至14500万年前间)已经灭绝的鸟类。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我国的古鸟类的发现和研究均局限在新生代的古鸟类,这些鸟类包括鸵鸟目、鹳形目鸟类(表1),它们中的许多都归入到了现生鸟类的目、科中。这些新生代化石材料既包括一些已经完全石化(骨骼的有机成分已经完全被无机的  相似文献   

15.
《化石》2015,(3)
<正>鸟类及其恐龙近亲的翅膀拥有一个共同特点:片状飞羽是其关键组分,但珍藏于山东天宇自然博物馆的一件来自我国河北青龙县侏罗系地层的化石发现挑战了这一认知。4月30日在线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临沂大学郑晓廷教授带领的一个科研团队报道了一种生活于约1.6亿年前的具有类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龙,对于我们了解恐龙形态差异性和鸟类飞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代表我国学者在鸟  相似文献   

16.
石油污染物通过自然泄漏和各种人类活动进入生态环境,对鸟类的生存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石油污染物对鸟类所产生的影响、受污染鸟类及其栖息地的清洁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现有研究发现,石油的毒性和石油对羽毛结构与功能的破坏是石油污染影响鸟类的主要原因。石油污染不仅对鸟类有直接的致死作用,而且能产生许多慢性危害,包括引起鸟类溶血性贫血、使其免疫能力下降、降低羽毛的保温和防水能力等。对鸟类栖息地中的石油污染进行及时清理并开展对受污染鸟类的清洁修复工作,是减轻石油污染对鸟类影响的重要手段。我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关于石油污染对鸟类影响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滞后,亟需在石油污染对鸟类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受污染鸟类及其栖息地的清洁修复技术等方面开展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人与鸟     
鸟类作为大自然的精灵.漫长的自然选择赋予它得天独厚的羽毛和翅膀.任其自由翱翔,为地球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当人类出现在地球上时.鸟类已经成为天空的主宰。人类早期对马类充满崇拜.从亚洲、非洲到南美洲原始人类的许多氏族都视鸟类为”圈腾”.认为鸟类是他们的祖先。  相似文献   

18.
孔子鸟与鸟类的早期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大量孔子乌标本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识别这一早期鸟类的一些前所未知的形态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并结合近年来中国发现的其他中生代鸟类资料,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早期鸟类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诸如鸟类飞行的起源等。孔子鸟头骨的最典型特征是进步的角质像的出现和原始眶后骨的完全保留。孔子鸟的眶后骨和颧骨相连接,这一特征尚未见于其他鸟类。由于始祖鸟也已缺失了眶后骨,因此眶后骨在孔子鸟中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始祖鸟在早期鸟类演化中的旁支地位,同时也表明,鸟类真正的祖先比我们以往所了解的更加原始。孔子鸟保留了三个指爪。第三指爪(中间一个)常较退化,这和飞羽附着第三指有关。发育的趾爪及指爪,显示孔子鸟适应攀援树木的生活。基本愈合的尾椎和尚不完善的飞行器官,不仅支持这一假设,而且可能还表明,孔子鸟尚不能从地面起飞。孔子鸟尚未发育小冀羽,这也更加证实了其飞行的原始性。孔子鸟的某些个体,保存一对长的尾羽,这可能代表雄性的特征。另一些个体的头部还保留装饰性羽毛。数百件个体的集中发现或许还表明,孔子鸟具备了某些现生鸟类集群性的行为方式。个体大小的变化在早期鸟类飞行能力演化中的作用十分显著。早白垩世的反鸟类的成员都明显小于始祖鸟和孔子鸟,加之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生代的鸟类:介绍及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忠和  张福成 《动物学报》2004,50(6):913-920
最近十来年 ,中国辽宁发现的早白垩世的鸟类化石超过了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地区。中国的中生代鸟类化石代表了始祖鸟化石之后鸟类历史上第一次显著的分异。它们不仅包括了带有明显恐龙祖先特征的长尾的鸟类 ,而且还包括了许多进步或特化的种类 ,如早白垩世最大的鸟类 ,最原始的反鸟类 ,以及保存最好的、飞行结构和现生鸟类几乎一样的今鸟类。这些早期鸟类在诸如飞行、大小和食性等所反映的演化、形态和生态学特征等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分异。具有长尾骨骼的原始基干鸟类热河鸟和驰龙类具有的相似性 ,进一步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中国发现的早白垩世的鸟类以及树栖的恐龙化石还为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证据。“恐龙下树”的假说结合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和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学说 ,因此也得到了化石证据的支持。由于多种恐龙带有羽毛 ,因此羽毛不一定代表了恒温。恒温的鸟类可能到了早白垩世的进步鸟类中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通报》2014,(9):20-20
<正>目前,人们意识到,全世界共有46种新鹦鹉、36种新蜂鸟和26种新猫头鹰,而这多亏Lynx Edicions和国际鸟类联盟共同出版的一份带有插图的世界鸟类名录,这也是世界上首个此类名录。在花费4年时间收集了活鸟信息和观察博物馆样本后,研究人员通过向5种特征分配得分,从而对地球上的鸟类进行了分类。这5种特征分别是:尺寸、叫声、羽毛、行为和彼此间的地缘关系。基于这些得分,科学家识别出462种新物种,之前这些鸟被归为亚种。该新分类对于全球性保护努力而言十分重要,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