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栗静舒  彭菲 《人类学学报》2014,33(4):521-521
2014年6月9日~1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为古脊椎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举办了"旧石器遗址野外发掘数字化技术研讨班",参加研讨班的人员除了有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所的相关人员外,还有来自三峡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美国匹兹堡大  相似文献   

2.
忆水洞沟2007     
2007年8月间,我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宁夏考古所合作的宁夏水洞沟的发掘工作,本打算结束后写一篇《记水洞沟2007》,可惜因种种原因,始终未动笔。然而在水洞沟的经历,像极了一杯美酒,愈陈愈发得香气四溢,于是那些经历在我脑中不断的翻腾,总想冲破脑袋跃于纸上,便有了这一篇《忆水洞沟2007)。  相似文献   

3.
朱敏 《化石》2011,(3):76-78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宁夏水洞沟发现了旧石器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旧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1988年,水洞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4.
水洞沟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星  王惠民  关莹 《人类学学报》2013,32(2):121-132
水洞沟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的同时也倍受争议。争议的核心是其旧石器遗存的技术特点、文化属性、来龙去脉和与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争议缘起于对核心遗址——第1地点地层、时代和文化演替了解与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性。本文在近年来对遗址区系统调查和多个地点系统发掘与研究的基础上, 对水洞沟遗址群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及相关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认识,包括水洞沟是一个由多处地点构成的大型露天遗址群; 先民生存活动不局限在一个时期, 文化遗存至少分属7个时段, 据此可建立4万年来区域人群演化序列; 遗址保留的人类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除不同技术体系的石制品, 还有骨器、装饰品、复杂用火遗存, 以及对居址复杂利用、对石料热处理和采食植物性食材的诸多信息, 反映古人群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特定的行为方式; 该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不同时段存在不同技术体系的考古学文化组合, 出现过勒瓦娄哇+石叶的技术体系与小石片技术体系的交替, 反映末次冰期期间东北亚人群复杂、能动的适应、迁徙、交流过程; 该地区的勒瓦娄哇+石叶的技术体系与本土传统石器工业不存在渊源关系, 应是从西方—西北方向迁移过来的古人群的遗留, 其出现的时间可能早于原先的认定, 而且在消失后没有对本土文化产生明显的影响; 石叶技术组合固然代表一支来自西方的早期现代人群的迁徙和扩散, 但移居者没有对本土人群实现整体替代, 反而被后者取代; 后者在石器技术上保持固有的传统, 但文化遗存中出现小型精制石器、装饰品、石料热处理等早期现代人的行为表征, 反映出这里的现代人起源与扩散模式不是简单的外来移民替代,相反, 本土人群连续演化是主旋律。因而, "连续进化附带杂 交"理论在该地区有着更坚实的考古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晓凌 《化石》2013,(2):49-53
塞外,水洞沟,七匹狼,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雄浑苍凉的西北大地上群狼引颈长嚎的画面。其实,水洞沟的七匹狼是一群欢声笑语、热情活泼的女孩子。2003年,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遗址水洞沟开始发掘,在领队高星"亲自动手"、"精耕细作"、"快乐考古"等理念的倡导下,考古队没有雇请民工,而是由来自全国各相关研究院所和大学文博考古系  相似文献   

6.
考古发掘报告是遗址原始资料公布的主要形式,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以专著形式发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相对较少,且随着从业人员的多样化,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体例和内容不一,部分报告缺失基本信息,不利于构建有效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文在回顾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讨论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编写的基本框架。本文认为,在以遗址和人类行为为中心的研究视角下,遗址发掘报告需“由表及里”地报道遗址的基本信息。内容至少应包括遗址的地理位置,发现、发掘和研究历史,地质、地貌,发掘方法和流程,地层、年代和古环境,出土遗存(遗迹和遗物)情况等。作者希望本文可促进同行思考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的编写方式,以达成及时有效交流新考古发现所蕴含考古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是研究人类起源、体质演化、行为特点和文化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第四纪科学的重要分支。她紧紧围绕人类生物特点、文化行为、演化过程及其动因这一核心开展学术研究,其成果不断加深人类对自身的来源、演化历史、在多样的生物系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陆庆五 《人类学学报》1990,9(3):276-281
1947年本州群马县的一个年轻考古学业余爱好者相泽忠洋在岩宿零层的红色垆坶层中发现了旧石器。1949年7月间,他又在岩宿地区发现了旧石器。相泽的发现促使了明治大学杉原庄介率领专业考古队,在当年九、十月间,对岩宿地区进行了发掘。在9月11日傍晚,杉原从暗褐色的垆坶层中挖到了一件人工打制的椭圆形斧状器。这一发现证明了更新世期间日本列岛确实存在着古人类。目睹这一重大发现的还有杉原的学生芹泽长介和相泽忠洋。在此之前日本考古学界对日本人的起源问题一直流行着一种朦胧的说法, 认为距今数千年前,乘着独木舟的新石器时代人群,不知从何处来到了日本列岛,从此他们繁衍成今天的日本民族。这种说法久久流传,无人怀疑。岩宿的发现鼓起人们向古老地层探求的信心,犹如 “开闸之洪水” ,在各地纷纷发现了为数甚多的旧石器文化遗迹。日本的旧石 器文化研究就这样蓬勃开展起来了,在短短四十年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相伴着激烈的学术争论。  相似文献   

9.
高星 《化石》2013,(2):83+1-3
谨以此专辑纪念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90周年水洞沟,一个略显土气的名字,但却是一处举世闻名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符号,在古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1988年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埋藏着远古先民生产生活的历史,静卧着见证过沧海桑田变迁的诸多文物古迹,印满了中外学者名流前来探考踏访的足迹,还因为神奇瑰丽的地貌景观成为当代的  相似文献   

10.
2011年9月10日-12日,洛南盆地旧石器考古发掘现场会在陕西省洛南县召开.1995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洛南县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和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等国内、外学术机构研究人员持续努力,在洛南盆地系统地发掘了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并发现了十分密集的旷野旧石器地点群.2010年秋季以来,孟洼遗址和张豁口遗址的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从遗址黄土堆积地层中发掘出土包括7件手斧在内的大量石制品.来自国内20余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旧石器考古界的40余名学者齐集于此,为洛南旧石器考古事业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1.
王法岗 《人类学学报》2016,35(3):331-342
南山边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缘、大田洼台地北缘,于2013年的旧石器调查中发现。随后的试掘中,出土石制品38件,动物化石3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残片、断块等,属于中国北方以小石制品为主的主工业类型。石制品位于泥河湾层中下部,根据地层对比,与大长梁地点、小长梁遗址、照坡遗址、葡萄园遗址等属于同一层位,时代相同,由此在台地北缘形成一处面积广阔、时代接近、分布集中的遗址区,为探讨早更新世古人类的活动范围、栖居模式、遗址功能分析等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2.
徐新民 《人类学学报》2011,30(2):232-232
2010年11月25—27日,浙江省旧石器考古学术研讨联谊会在长兴县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学出版社、浙江省有关市县博物馆(文管所)领导和专业人员近30人参加了联谊会。  相似文献   

13.
丹江口水库区域是中国的南北过渡地区,蕴藏着大量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1994年和2004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特委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旧石器、古人类遗址与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分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复查,  相似文献   

14.
丹江口水库区域是中国的南北过渡地区,蕴藏着大量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1994年和2004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特委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旧石器、古人类遗址与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分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复查,  相似文献   

15.
张萌  陈淳 《人类学学报》2019,38(4):536-546
本文回顾了1985年美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访华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认为这次中美旧石器考古合作的失败原因是两国学者之间在认识论和范式上的巨大差异。宾福德对周口店的埋藏学思考是立足于过程考古学中程理论和他自己的埋藏学探索的基础之上,并体现在他的《纽纳缪特民族考古学》和《骨骼:古代人类与现代之谜》两本著作中。宾福德中程理论和参考框架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和借鉴,有助于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努力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考古学理论框架。这种框架需要重视材料的分析和归纳,提出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然后根据埋藏学和动物考古学排除遗址形成过程中的自然改造因素,提炼人类行为的信息。最后从民族考古学类比的参考框架来达到重建文化历史、人类生存方式和文化变迁的三大目标。  相似文献   

16.
彭菲 《化石》2013,(2):45-48
根据现代生物学定义,人(Homo)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作为高等灵长类动物,能长时间地直立行走。根据这一定义,在大约700万年前的中非,"撒海尔属乍得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作为第一个真正的"人"出现了。但考古证据显示,直到250万年前,能人(Homo habilis)才开始系统地制作工具。数百万年的演化历程中,地球上出现了十余个体质、文化各不相同的人种。而我们现代人(Homo sapiens  相似文献   

17.
曹明明 《化石》2013,(2):58-61
公众考古学并不同于传统考古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它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咨询的迅猛更新,特别是考古学发现积累到一定阶段、考古研究水平到达一个高度之后,由于公众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对文化内容的了解有很大需求,而诞生出来的新的研究方向。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和考古学如出一辙:公众考古学从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入手,这和传统考古学的着眼点是  相似文献   

18.
宁夏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QG10)位于青铜峡市西北约20km的贺兰山南麓。2014-201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动物化石、近万件石制品以及装饰品、骨制品、结构性火塘等。本项研究基于遗址第4层出土动物化石的埋藏学初步观察认为:晚更新世末期的古人类是遗址中动物骨骼的富集者和改造者;QG10的狩猎-采集人群采取狩猎而非主动食腐的方式获取了遗址附近的大中型食草类动物,并将其完整搬运至遗址内进行后续的肢解、食肉与敲骨取髓等营养性处理过程。相对于上述动物种类而言,遗址内的小型动物则是在其营养物质之外,古人类还利用了它们的骨骼材料以制作器型规整的骨角类工具。  相似文献   

19.
考古遗址在自然因素下所经历的沉积、改造和再堆积过程,对于理解遗址完整历史至关重要,但迄今相关研究在中国旧石器遗址中开展得较为有限。本文在介绍遗址堆积与改造过程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自然因素研究中涉及到的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对象之一——沉积物及其常用分析指标(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矿物组成和土壤微形态)进行阐述,并以许昌人遗址和伞顶盖遗址为例说明相关指标的应用情况。沉积物分析指标侧重从微观角度揭示旧石器遗址的堆积与改造过程,因此,我们还需结合宏观尺度下的遗址沉积地层、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变等特征,以及考古标本本身的一系列信息对遗址在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形成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20.
水洞沟遗址是中国较早发现并且最早发掘的旧石器遗址,该遗址自1923年发现以来便因其出土较多具有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晚过渡期特征的石制品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SDG7)出土的石制品材料为基础,主要从石核剥片策略和工具修理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石器技术的分析研究。石核、石片以及工具的分析显示,SDG7存在两大石器技术体系:一是中国北方常见的占主导地位的石片石器技术,该技术不存在剥片前对石核的预制过程,而是以简单剥片石核、大量的不规则石片以及修理程度较低的工具为代表,少量采用优质原料精致加工的工具类型体现出旧石器时代晚期该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二是Levallois-like石叶技术,以少量的Levallois-like石核(扁脸石核)为代表,与SDG1、SDG2(CL5a)以及SDG9出土的同类石核呈现技术理念的一致性,该技术以剥离较大尺寸的石叶/长石片为目的,且均具有台面的预制修理和剥片面的维护现象,应为外来的技术体系。SDG7石器技术的分析可为水洞沟遗址区技术演化序列的构建、整体文化面貌的揭示以及技术变化原因的探讨提供新的材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