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城市空间的生活状态与传统历史园林的体验之间呈现出一种异质状态,它发生于两者所处的物理边界中。以宁波中山公园独秀山以及杭州勾山樵舍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两处园林从私人到公共空间演变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借助西方文化研究中的“异质”概念,来反思园林边界的空间潜力和价值,即历史记忆和在场体验的关系如何推动传统园林的阅读以及其空间意义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定低温环境下持续性军事职业活动对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为精准军事运动训练提供依据。方法:20名健康男性青年学员,平均年龄:(23.32±1.62)岁;身高:(175.34±4.14) cm;体重:(68.19±3.12) kg,分别在常温(16℃~23℃)和低温(-3℃~-1℃)环境下,持续36 h时间内完成多项军事课目,记录全程RR间期和核心温度,活动前后进行斯特鲁普色词测试、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试。结果:与安静状态相比,两次军事职业活动中的心率、运动后的过氧消耗和运动冲量值均显著增加(P<0.05),但两次活动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与安静值相比,两次活动平均核心温度和最大核心温度均显著增加(P<0.05),与常温环境相比,低温环境下核心温度的平均值显著增加(P<0.05),但最大核心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与安静状态相比,两次活动后抑制控制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且低温环境下显著低于常温环境(P<0.05)。另外,与安静状态相比,两次活动均导致明显的精神疲劳(P<0.05),低温环境下更为严重(P<...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防御系统是生物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工具库,细菌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催生了现代分子克隆技术,CRISPR系统的开发利用则使基因组编辑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基于上述原因,微生物新型防御系统的发现与研究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一些新的防御系统如pAgos和DISARM等相继被发现和研究。为进一步挖掘微生物中可能蕴藏着的其他未知防御系统,最近以色列科学家Sorek等报道了从海量的微生物基因组序列中系统性发现新型防御系统的研究策略,并且通过合成生物学思路鉴定了10种新型系统的抗病毒或抗质粒功能。本文将首先介绍Sorek团队系统性发现新型防御系统的研究工作,进而总结目前已知的主要微生物新型防御系统的可能机制,并对该领域的发展态势与挑战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6.
通过计量分析方法对近30年来住区环境设计预防犯罪领域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时区分析以及关键词聚类分析等,总结了该领域在国内的研究进程及学科发展趋势。以CPTED理论为分析框架,简要梳理了该领域当前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类型和研究发现,并结合现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内容探讨其在犯罪环境预防方面的启示;在此基础上从数据来源、研究的地域性和案件类型的差异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等方面对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剖析与反思。针对当前该领域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瓶颈,对未来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实践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环境解说已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如今,环境解说也已经引起了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界、业界的关注,但从对环境解说重要性的认知到规划、设计实践能力来看,环境解说还仅是中国景观规划设计表达中的一种“新语言”。从环境解说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实际案例阐述环境解说之于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环境解说系统能够使游客的景观理解更加深刻、丰富;对于保护地和国家公园、郊野公园等自然公园的规划设计,环境解说更是体现公园特色和个性的核心工作内容;按照传统风景观来看湿地等缺乏景观变化性、丰富性的自然空间,环境解说甚至可以成为公园游赏系统规划时的主要线索;环境解说具有辅助游客行为管理、提效资源环境保护的功能;优质的环境解说规划设计可以提升景观美感水平。 相似文献
8.
研究室内外条件下,海洋芽孢杆菌不同处理物对番茄防御酶系的诱导作用。分别使用不同浓度芽孢杆菌B-9987发酵液和无细胞滤液喷施番茄植株,于室内外两种环境条件下养殖,测定了处理11d内番茄5种防御酶的变化趋势。两种处理诱导抗性结果显示,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处理植株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较空白对照植株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外,室内环境较室外更利于B-9987菌株处理液对番茄防御酶系的诱导作用发挥;相同环境条件下,发酵液的处理诱导活性较强。B-9987菌株对番茄防御酶系有较好的诱导作用,但诱导作用的发挥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
海绵及其共附生微生物的活性物质与化学防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绵及其共附生微生物具有多种化学防御途径,具体表现在能够抵御潜在病原微生物、抗鱼类捕食、阻止污浊生物和降解表面活性剂等方面,这可能与海绵及其共附生微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有关。本文对海绵及其共附生微生物的化学防御进行讨论,希望对相关机制的揭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寄主植物与昆虫在长期协同进化中形成了复杂的防御和反防御机制。本文系统综述了寄主植物与刺吸式昆虫互作防御的过程与机制。刺吸式昆虫利用特化的口针,吸食寄主植物组织汁液时,植物通过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受体感知昆虫取食信号,并经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转录因子调控、Rop/Rac GTPase信号通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通路等信号转导通路激活植物免疫。为了阻止害虫进一步取食,寄主植物形成了增强的物理屏障,并诱导产生次生代谢物、抗营养酶类、抗消化酶类和胼胝质沉积及释放挥发物等多种防御机制。在与寄主植物“博弈”的过程中,刺吸式昆虫往往会利用其取食时分泌的唾液成分,靶向植物靶标蛋白,通过破坏宿主植物的物理屏障,或抑制宿主植物的抗性信号转导,或抑制宿主次生代谢物的毒害作用,或通过跨界RNA和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从而达到继续取食为害的目的。此外,基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模式,结合寄主植物与刺吸式昆虫互作研究进展,总结了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1.
历史性文化景观要素塑造了如今的景观“面孔”。在当前的规划框架下,对其保护和评价工作,也只可能在对其概念足够理解的情况下,借助于数字化手段得以实现。在此背景下,自1999年起,在德国开始建立一个基于志愿行为的文化景观要素收集系统——“KLEKs”。其目的:尽可能详细和全覆盖地收集基于GIS数据的历史性文化景观要素。目前,这样的系统正在被德国的几个州使用,特别是借助于乡村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志愿者参与,并在德国几所大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支持下得以推进。通过KLEKs系统的时间顺序发展、收集方法、数据库建立,以及用于规划应用的多角度,概述了KLEKs系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遗产廊道作为一种线性文化景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城市化发展环境,其文化保护与转型发展将成为传承历史文脉、提升片区活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相关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此为研究导向,结合适宜性理论研究提出该方法与遗产廊道保护等工作结合的构想,首先整体分析遗产廊道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其保护与发展需求;其次以大同市新荣区古长城为例进行适宜性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深化遗产资源与环境研究;最后结合适宜性结论与实地探究形成具体保护策略,主要包括遗产修复、廊道保护、区域协调等3方面,最终实现适宜性分析在遗产廊道保护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地下考古遗址是城市历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中心地区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是目前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地下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中对地下历史景观和地下公共空间进行整合,不仅能减少对城市地下历史景观造成破坏,还能充分发挥历史景观的社会文化功能,塑造出富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促进城市的文化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保加利亚谢尔迪卡古文化与交通综合体为例,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历史景观的营建经验,以供中国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多维度发展的文化线路理论对于整合地区文化遗产并提供整体性保护利用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别于传统的文化遗产类型,文化线路通过整体性视角,将文化遗产资源在空间意义上的“点”延伸到“线”的层面,支持更大尺度范围内各区域遗产点之间的关联性,并在一个宏观且整体的线性空间尺度下认知与提升这些分散遗产点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以广东省江门市为例,基于文化线路定义、概念、构成条件及特征判读的研究,从时空变化性、历史功能性、文化交流性、多元整体性4个特征对江门文化遗产点进行分析与判读,梳理出江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脉络及其空间分布现状。从而为确立与展现具有“微观尺度遗产串联—宏观尺度文化认同”特征的江门华侨华人文化线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中欧国家当前面临诸多发展问题,诸如地区差异化、农业土地面积矛盾加剧、高密度区域土壤退化及多样性丧失等,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语背景下的 “文化景观维护”概念建立。利用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与遗产保护学以及空间与区域规划等学科的综合方法,对国土和区域空间内的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和研究。文化景观维护概念以“永恒的圆环”理论模型体现,并分为分析与评价、保护与阐释、规划与管理3个主要步骤。基于此基本概念,文化景观维护大致分为2个研究方法范本:清单盘点与空间区划。范本一: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对象清单盘点,就是对一定的限定区域内的文化景观要素和结构的系统化收集分类和评价方法。又分两种不同类型: Gunzelmann的复杂型“历史性文化景观”的分析法与Burggraaff和Kleefeld的 “文化景观物质分析”法。范本二:文化景观的区域化,旨在从专家角度对历史性文化景观进行标记、注释、分类和简要的特征化。又细分为类型化和个性化2个类型,并结合案例说明。最后指出:对两种研究方法的应用,不仅要客观地分析各种因素,而且还要考证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广州沙田地区土壤是由入海口淤泥堆积形成的田土,位于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是广州冲积三角洲沙田淤积最显著的地理单元。自明清以来,沙田围垦技术和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的兴盛与市镇化,其景观风貌变迁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文献解读与深入的实地调研,对广州沙田景观变迁的历史渊源做进一步研究,采用融合“文化过程”与“景观结果”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在资源争夺、生存压力和上层政策的交织影响下,沙田经历了滩涂、围田与聚落的景观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
关中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格局。对近400首描写关中风貌的唐代诗词进行筛选梳理,利用文本挖掘技术,通过可视化分析将关中地区划分为长安故都、行宫别苑、山水形胜、田园意境和雄关遗迹5种景观空间类型,并进一步对人文景观情感特征、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语义网络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景观空间的词条语义有明显的相似性特征,关中地区形成了以“绿”“素”“青”“朱”为主的景观色彩分布格局,人文景观情感在区域中体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