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2.
方家  刘珺  王德  于长明 《生物信息学》2018,25(11):33-39
本文将“如何通过街道规划设计,营建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研究视角,抽取了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中与“如何规划设计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相关导则编制的逻辑将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和重组。针对中国通过改善街道步行环境建设高品质城市的诉求以及相关导则中缺少对使用者需求关注的现状,提出了将需求调查纳入规划规定环节、从环境特征角度出发进行街道分类与定位、关注地域特征与集约性生态设施的环境营造方法以及提升步行道功能多样性和空间相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代城市高密度社区中出现了邻里关系淡漠、社区精神缺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社区公园的营造是缓解现代都市病,创造美好社区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现代城市社区环境中所缺失的重要环节“邻里交往空间”为核心关注点,从亲子活动与运动健身活动这2个方面探讨了社区环境促进邻里交往的空间特征及设计策略;通过重庆市南岸区金辉社区儿童公园、运动公园景观设计实践,重点探讨了各年龄段人的行为特征、邻里交往的互动关系、多元集合式的邻里交往空间、邻里空间的归属感等。通过社区公园的营建,维系邻里情感关系和交往关系,这也是满足社区居民人文精神需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社区空间的内核在于使用者如何轻松地回归到邻里的交往氛围中。本研究倡导现代住区景观设计应向积极的邻里交往方向发展转变,并为这一转变的达成提供一定有效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北京旧城胡同具有悠久的绿色空间营造传统,而社区居民作为绿色空间更新的主体,拥有极大的自发性和能动性。随着北京“留白增绿”等政策的推进,基于居民自发更新的“自下而上”的绿色空间微更新越来越得到重视,充分发挥居民自发性对于社区生活原真性留存、景观管理和维护、社区力量凝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梳理大栅栏片区社区营造的组织形式发展过程,分析现存胡同绿色空间的类型与组织模式,阐明更新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之后结合实地调研成果重点分析居民自发更新下胡同种植空间、搭建材料与植物选择的特征。最后,结合具体实例从组织形式、绿化模式和思路创新3个方面探讨居民自发更新视角下的胡同绿色微更新的实现途径,总结绿色空间微更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社区农园促进社区重建的社会作用机制,研究引入社会资本视角,结合对“社区农园”维护者、组织者和第三方合作机构的半结构化访谈和实地观察,深入分析社区农园的社会资本与社区重建的关系。研究表明,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农园所产生的社会资本具有激发居民自治意识,培育自治能力的社会功能。最后,结合调研与理论分析,提出社区农园发展须针对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形成的条件,完善自上而下的制度保障、培育多层次的参与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功能空间。  相似文献   

6.
作为体现“心物合一”的自然、物质空间、心理和文化等多维度的整体存在,优质的景观对人类的福祉至关重要。面对存量发展背景下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景观更新正在成为社区营造的重要途径。厦门市院前社通过多层次的景观更新激发了一系列的社区营造活动,重塑了社区凝聚力与认同感,业已成为“共同缔造”模式下社区营造的典范案例。从院前社景观更新切入,结合近3年的调研成果,探讨景观更新作为社区营造实现途径的可能性。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梳理院前社以景观更新为途径,从“拆迁村”转型为“生态文化示范村”的过程,并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价值标准,具体评价景观更新对社区营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当代城市普遍涌现的社会隔离现象为切入点,引出上海里弄街区中出现的毗邻隔离问题,并以此展开毗邻隔离与居住混合辩证关系的论述。指出,物理空间的接近并不能带来社会层面的混合。在对历史向度的里弄变迁进行梳理之后,选取虹口港里弄街区的日常生活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社区认知边界的测定和生活空间利用模式的分析,对里弄街区中有关“三个世界”的日常生活空间异化与毗邻隔离展开讨论。最后,在明确日常生活空间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从国与家两个维度对社区融合视角下的日常生活空间组织做出总结。认为基于物质层面的日常生活空间维系,与社会层面的社区参与和居民赋权,是当前语境下上海里弄街区修补毗邻隔离问题,实现公共空间统一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功能景观,其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在城市基础设施配置供需平衡理念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评价的理论框架,采用一种基于重力模型的评价方法,以公园绿地的服务能力和各居住区人口数目分别度量供给能力和需求水平.以深圳市福田区为研究区,使用GIS网络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并在评价中考虑“边界效应”,从居住区的视角对深圳市福田区不同等级的公园绿地分布的空间公平性进行定量评价,进而提出了公园绿地空间配置的优化建议.结果表明: 福田区公园绿地总体公平性较差,其中,社区公园的公平性最差,区域性公园次之,郊野生态公园在部分区域公平性较好;综合各类公园的公平性评价结果,福田区约50%的区域可达到供需平衡,其他区域则均供给不足;福田区的公园绿地系统规划要从绿化率、空间配置及道路交通系统等方面进行改善,重点关注小尺度的公园配置数目,满足社区内的居民日常游憩需求.“边界效应”会对公平性评价结果造成一定影响,位于研究区边缘的居住区可以享受到居住区外的公园绿地服务,同时边界外的居住区也会共享区域内的绿地资源.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逐渐从大规模的快速城市建设转向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文章以团队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为基础,首先探讨了公共空间的日常性,认为它是由居民的主动行为和非正规活动而创造,并成为城市活力的源泉。接着,文章指出社区营造是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主要方式,而基于社区营造的设计介入则成为了设计师、城市管理者和居民沟通的平台,并提出了基于社区文化的引导参与、平衡利益和诉求的协作改造和共同参与下的功能嫁接设计介入途径,然后讨论了设计介入的过程性特征和相关平台的构建设想,从而可能对类似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传统江南水网空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人文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于其韧性构建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基于柯林斯等人提出的压力—冲击动态(PPD)模型,以平江府为典型代表,研究传统江南水网空间如何通过生态系统服务的桥梁搭建水网物质空间与人类社区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厘清社会—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如何培育、优化和提升江南水网空间韧性。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角度提出社会—生态韧性构建的生态智慧,并倡导以恢复力、适应力与变革力韧性机制培育为导向的、江南地区构建现代社区实践的若干启示,旨在引导江南水网空间实现具有韧性的社会—生态系统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筑空间分布的研究对城市合理规划、建筑合理布局和生态城市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青岛市南区2012年建筑物三维信息为基础数据,对建筑进行了分类,采用一般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2012年市南区及10个街道办建筑类型的空间分布与构成特征。结果显示:2012年市南区以居住、商业、多层、中高层和高层建筑为主;各类建筑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各街道办建筑类型构成差异显著。建筑类型空间分布差异与区域功能和发展规划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在文献基础上梳理了街道安全感影响因素,并采用上海样本检验了“街道眼”等西方街道安全理论。邀请30位学生和30位市民对上海5个不同发展时期社区的300张百度街景图片进行安全感评定。实验发现绿视率、管理程度、车道数等都对安全感起着显著作用,并分别建立了单双车道和多车道街道空间的安全感回归模型。其中发现绿视率(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728,p<0.01;多车道相关系数R=0.471,p<0.01)、管理程度(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766,p<0.01;多车道相关系数R=0.450,p<0.01)、车道数量因素(相关系数R=0.502,p<0.01)对安全感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界面透明度(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222,p<0.01)、独立自行车道(相关系数R=0.309,p<0.01)及设计美感(相关系数R=0.432,p<0.01)等因素在单双车道空间中具有积极影响,而助动车与自行车(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327,p<0.01;多车道相关系数R=-0.281,p<0.01)在对安全感知评价具有消极影响,机动车(单双车道相关系数R=0.251,p<0.01;多车道相关系数R=-0.327,p<0.01)在单双车道与多车道空间中呈现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空间修复与微更新视角,将公共性理论、行动主义理论结合并融入学科自主性的讨论之中,从行动者网络的角度形成一个公共领域的能动性网络批判性框架,检视与评价社会复愈的著名案例,以期设计行业以此为参考,助力现行国家推行的基层自治、城市双修和社区微更新等空间实践。同时,也系统性地总结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球在地化现实来拓宽学科自主性的可能与范式。  相似文献   

14.
当代景观设计中价值取向的转变,包括设计行为从创造画面转向塑造场所,从创造新事物转向重现场地本质与原貌。依据景观设计中的空间特征和规划设计应用价值,将文本视角下的当代景观空间特征“复写”(palimpsest)定义为场地中各历史层次与当代层次的结合与共同显现。复写空间利用场地的潜力,实现了景观意义的传达,具有二元性、互文性及透明性的特点。复写既可以作为分析工具,也可以作为设计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多层空间结构得以平等呈现;历史信息积累而显现场地特质;设计创造诱发新的发展空间与场地产生关联。结合案例论述,研究与复写相关的分析方法与设计路径:呈现自治或在场地介入过程中建立互设关系,相关设计思想可回溯到埃森曼“人工开挖”(artificial excavation)的设计理念,以及文化景观及遗产保护中的“踪迹”(trace)概念。以场地空间特征出发,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进而提出复写空间的多层建构是设计过程的关键部分。  相似文献   

15.
郭锐  孙勇  虞虎 《生态学报》2023,43(14):5686-5698
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是中国在青藏高原谋划的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国家公园群建设与社区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利益协调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以青藏科考提出的国家公园群内部及相邻的467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包括自然条件、交通区位、文化因子、国家政策等要素的分析框架,识别国家公园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耦合类型。结果表明,运用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法,结合空间要素的叠加分析,识别出348个社区受国家公园建设影响因素的作用不明显、空间耦合特征不显著;其余119个社区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耦合特征,可以划分为生态移民型(18.7%)、交通枢纽型(26.1%)、特色文化型(27.6%)、沿边发展型(27.6%)和复合型(2.9%)。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提出了与国家公园协同发展的差异化调控路径。建立了国家公园关联社区的类型分异识别与调控方法,有助于补充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三生空间”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空间载体,是一个多要素交互作用、多尺度空间嵌套的复杂空间系统。科学认识“三生空间”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核心命题,更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所面临的空间协同管控问题。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探讨了“三生空间”的科学内涵、研究进展与对策;通过历史溯源梳理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三生空间”从“混沌”到“协同”演进过程与趋势,探究了“三生空间”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科学性与学理性;遵循“根本性-规律性-操作性”的逻辑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三生空间”的研究成果;从关系机制、方法体系、空间表征、管控方案四个方面探讨了“三生空间”协同管控的对策。未来“三生空间”研究应是着眼复杂的国土空间现状与协同的空间管控模式,提升对空间本质的认识维度,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研究范式,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冯潇  陈思淇 《生物信息学》2019,26(11):31-37
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成为共识。以明长城大同段为研究案例,综合现有文化遗产分类方法进行遗产要素分类与识别,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和不同遗产价值评价体系进行资源评价与分析,并总结多级别遗产点的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基于“核心保护与多级别缓冲”保护格局,结合实际问题和相关法规文件从宏观层面提出横向层级式、纵向组团式的空间格局,最后针对不同层次的遗产区域组合,制定实操性较强的保护策略。借此为中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格局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经验,以完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空间可达性模型在医院布局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借助搜狗网络地图服务应用程序接口,使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测算街道/乡镇尺度下上海市三级医院空间可达性指数,评价其空间分布。结果 距离阈值为60分钟时,“5+3+1”项目实施使上海市三级医院空间可达性指数均值从1.65提升至1.98,中心城区该指标均值为3.63,郊区(县)为1.03。结论 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空间可达性模型评价医院布局具有方法学优越性;“5+3+1”项目改善上海市三级医院水平与布局,但地区差异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动物的主动行为及其选择有利生存条件,乃是借助于动物的空间定向(定位)机制来实现的。各类动物借助于不同的定向机制识别其空间位置与移动方向,如感官的生理机能、“记忆力”、电与电磁感应等等均可能作为定向机制。  相似文献   

20.
当风景园林与戏剧艺术相关联时,并非仅指代表象化的、空洞无味的形式语言,而是可以具备更丰富、更深层的关系。对深层关联的剖析和揭示,有助于从多个视角进行学科认知和帮助设计实践。将“剧场性”一词置于风景园林学科语境时,可以从 “在场”和“观看”两个层面进行解读:形式向度上,它以观者身体的出席为实现前提;内涵向度上,它强调观看行为背后的意图与观念。不仅如此,在工业与科技崛起、社会关系产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公共空间关系也相应变化,公共视觉的建构与传播成为实现社会伦理影响的重要手段。相应地,公共景观空间作为承载全民性“在场”的“观看”行为的剧场性空间,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营造手段实现大众意识的引导。基于以上内涵关联,以“剧场性”作为切入视角便会发现,社会公正、审美引导和潜在信息传播可以被提炼为当代景观空间营造中公共视觉伦理转向的3个关键词。它们的价值在物质空间中以视觉话语的形式体现,而隐含在其后的公民权利宣言和自然伦理教育与引导,则以无形的方式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