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古“名家必有名园”,清代南京随园因其主是文坛大家袁枚而名声大噪,对当时江南的文人园林甚至后世私家园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之乱。通过史料搜集,对园文、园诗、园图等资料进行解读,从“三境合一”出发,结合袁枚自身的性格特点,对随园植物景观进行探讨,梳理总结出随园的植物景观特色:1)植物品种丰富,配置方式多样;2)植物功能多样;3)植物经营体现“生态学”思想;4)利用植物自身人格寓意,传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5)造景的同时传达生活情趣。一方面可通过植物景观窥探当时随园的盛况,饱览秀美的风光,另一方面也对江南文人园林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圆明园遗址的概念,不仅仅是明清皇家园林的残骸,也不仅仅是列强焚毁的几座建筑废墟,它是以记载这一历史事件的证据为核心,将周围山水植物等自然环境以及它们的演化变迁过程包括在内的全部景观。圆而入神,  相似文献   

3.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其风景园林文化遗产异常丰富,类型也非常多样,以21家历史名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坛庙园林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4.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首次提出需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为推进研究和保护“五园”之中唯一园址不存的畅春园,通过综合研究多件清宫历史图档、近现代航拍测绘影像及考古报告等资料的空间关系,复原畅春园及附属的西花园在乾隆和道光2个时期的平面布局,并初步确定其在海淀区的具体区位,以及位于三山五园地区保护红线之内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对两园的功能和景观布局进行了初步探讨,表明畅春园是一座跨越明清两代、艺术水平较高的大型人工山水园,对清代皇家园林的营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悠久的中国园林历史极具艺术魅力,集文学、建筑、雕刻、书画、工艺等艺术为一体,文化内涵丰富,重视植物景观艺术美,植物题材与意境美营造独具特色,在世界园林史上自成一家。植物造景作为其中一大侧重点,主要应用草本、灌木、乔木、藤本植物营造景观空间,从而形成一幅错落有致的景观画面,以供游人观赏。本文主要立足于传统园林植物造景角度,深入探究其对当代园林发展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皇家植物园     
<正>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皇家植物园位于斯里兰卡中部康提城外5.5千米处,始建于公元1371年,曾经是康提国王的御花园。该植物园东、西、北三面为马哈韦利河所环绕,占地1.47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60米。植物园所在地降水充沛,每年降雨天数可达200天。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皇家植物园在行政上隶属于斯里兰卡农业部,包括引种栽培和展示活体植物的植物园区以及收藏植物腊叶标本的国家标本馆。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皇家植物园以其丰富的物种引种和收藏而成为  相似文献   

7.
贾珺 《生物信息学》2020,27(1):64-69
清代北京外城地区修建了大量的会馆,作为各地同乡或商业行会的聚会、住宿、祭祀场所,其中部分会馆设有专门的园林,园内营造用于宴饮的厅堂,布置亭轩楼台等建筑,并堆叠假山、开辟池沼、种植花木,形成一种独立的园林类型。通过文献考证和现场调查,对清代北京会馆园林的主要实例进行记述,并对其造园意匠做进一步的分析。总体而言,这些园林的格局较为方整,建筑形式以厅堂、亭、轩为主,假山多以青石叠置,水景简单,植物多为易于维护的品种,匾额、楹联富有文化寓意并反映其故乡特色。  相似文献   

8.
以考证清冷枚《避暑山庄图》创作年代为目的,旨在深入研究借鉴康乾时期避暑山庄皇家园林风格特色。通过比对康熙朝沈嵛《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和乾隆朝《钦定热河志·避暑山庄总图》等清代宫廷绘画史料,对以往冷枚《避暑山庄图》创作年代的“定论”提出异议。分析冷枚采用夸大主体、舍弃客体的画法,推断其《避暑山庄图》是以表现乾隆纪念其祖康熙对他眷顾提携之恩的“万壑松风”之“纪恩堂”为创作对象。查阅翻译“内务府造办处”等清史汉、满2种语言文献,进而证明冷枚《避暑山庄图》与沈嵛《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分别创作于不同年代。  相似文献   

9.
色叶植物因其色彩绚丽,且易于形成大面积的群体景观,已广泛用于园林绿化美化中,丰富了城市的色彩。目前我国色叶植物种类的开发及园林应用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本文以银川地区色叶植物资源为主要对象,对色叶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景观价值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评价,并就色叶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配置提出几点建议,为银川地区色叶植物的引种、驯化、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公园植物景观特色与品种配置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植物调查和拍摄植物景观照片,采用风景质量评价方法,对广州市公园植物景观特色与品种配置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筛选能体现岭南园林风格及南亚热带植物景观特色的最佳植物配置模式,为植物造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杨晓东 《生物信息学》2019,26(4):116-119
中国古典园林中竹文化的研究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现代园林中竹景观的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竹的空间营造、种植形式等方面,而从品题学角度对传统私家园林中的竹文化系统研究得还比较薄弱。以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景点题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询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江南园林中的竹景点、常见题名意象及其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竹在江南私家园林景点题名中应用非常普遍,常见的题名意象主要表达了道家的隐逸思想、儒家的比德思想、佛教的心无思想和民俗吉祥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文人阶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三教并存的宗教观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园林,不同时期的园林也可上升为符号记录人类探索世界的烙印。通过对“回溯、整合、嬗变”3个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名园与名园背后的造园名家联系起来研究,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特点,探讨园林所在的“情境”,提出园林演变的规律及其本质原因,即园林形式的演变追寻文化的发展。园林史是一部藏在风景中可触摸的人类发展史,研究这种规律有助于我们“继承发展、与古为新”。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首部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书籍,晚清李善兰等人翻译的《植物学》一书也包含一小部分真菌学知识,这对我国近代真菌学的发展具有启蒙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发现在该书的分类体系中,真菌被视作一类植物,统称为“蕈类”,隶属于“通长类”(低等植物).然而和植物学专有名词的创译相比,《植物学》的译者在翻译真菌学内容时,用词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固定的译法,文中甚至还有错误.现代真菌学中常见的“真菌”“孢子”“子囊”等词汇,书中虽简单提及相应的概念,但并未创造出这些中文词汇.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译者和时代的问题外,也与当时真菌学尚不发达、真菌学内容在植物学专著中篇幅较小、地位次要等因素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王子煜 《动物学杂志》2024,59(3):460-478
本文回顾了晚清及民国时期白鲟(Psephurus gladius)的研究史,同时也简单回顾了我国早期的鱼类学史。晚清及民国时期我国的鱼类学研究经历了由西方到中方的转变,白鲟的研究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在晚清及民国时期,白鲟还是长江中一种常见鱼类,因其独特的外观和巨大的体形而闻名于西方。由于晚清时期我国的鱼类学研究尚未起步,最早由西方学者开展了对白鲟的形态学、分类学及解剖学方面的研究。同时,一批来华的西方人在其著作和游记中记述了他们所见的白鲟,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献资料。民国时期我国建立了自己的生物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启了对本国鱼类的研究,其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提升国家地位上亦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最早对白鲟的研究也始于这两个机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二者迁至重庆北碚进行大后方的鱼类学调查研究,其中也有一些关于白鲟的报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鱼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白鲟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5.
Osmophilic Aspergillus responsible for spoilage of rice, corn, milo and wheat have been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ifteen strains were classified as members of the Aspergillus glaucus group, and were subdivided into A. ruber, A. repens, A. mangini, A. chevalieri and A. montevidensis. Nine strains were classified as members of the A. restrictus group, and were subdivided into A. gracilis, A. vitricolae and A. casiellus. The other 7 strains were classified as A. versicolor in the A. versicolor group, A. sulphureus in the A. ochraceus group, and A. niveus in the A. flavipes group.

All of dose-survival curves obtained with the conidia of 10 strains showed the sigmoidal type having the D10 values between 18 and 30 krad. The survival curves obtained with the ascospores of A. glaucus group also showed the sigmoidal type having the D10 values of 54 krad. Radio-sensitivity of the dry conidia wa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dry ascospores, having D10 values between 50 to 58 krad.  相似文献   

16.
张冬冬 《生物信息学》2019,26(5):109-114
针对历史园林遗产中植物景观保护面临的现存问题,从国际公约方面着手分析,指出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修复的要点与相关国际宪章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如何对待历史园林“真实性”的问题。并借助欧洲、美国、日本与中国相关案例研究,论述国内外在该方面研究实践的共性、差异及其成因。最后在分析国际同行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历史文化背景,总结并提出了可供中国园林遗产保护与修复工作参考的经验及思想。  相似文献   

17.
曹家寨墓地是一处位于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清代平民墓地,文章通过体质人类学和古人口学研究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对曹家寨墓地的人口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沣西新城曹家寨清代居民的性别比为117.5,男性远多于女性,可能与清代盛行的“溺女婴”风俗有关。两性的死亡高峰皆在中年期,但生育行为使得女性壮年期的死亡率是男性的2倍多,有更多的男性居民活到了老年期,表明男性个体有相对更长的寿命。墓地人骨的埋葬方式和迁葬行为,反映了清代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形式以及平民阶层个体家庭为主的家庭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人工代花粉对蜂群群势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肖培新  胥保华 《昆虫知识》2010,47(5):900-903
早春将群势、蜂王年龄和质量基本一致的25群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L.,随机分为5个处理,分别饲喂纯花粉和4种不同的人工代用花粉,观测它们对蜂群群势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添加剂的各代用花粉组与纯花粉组的蜂群的蜂子数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纯豆粕组(P<0.01);各组产蜜量随着纯花粉所占比例的减少而呈现递减的趋势,但饲喂含有60%花粉+40%豆粕+添加剂1组与纯花粉组没有明显的差异;含有添加剂的各代用花粉组的王台接受率均显著高于纯花粉组(P<0.01);饲喂含有添加剂的各代用花粉组与饲喂纯花粉组相比,王浆产量及蜂王浆中的10-HDA、水分、蛋白质的含量及酸度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谢青松  王欣  张蕊 《生物信息学》2019,26(10):119-123
清末浙江嘉兴文人宅园小灵鹫山馆胜甲一时,今已不存,其现存图咏史料多以游观的视角再现园林景致。将“入境”这一概念作为诠释性的工具,对山馆图咏进行解读,以反推山馆的空间格局并再现游者当时的游园情景。阐述了山馆园林空间在游观的叙述视角下呈现出片段的独立性特征与对偶的差异性组合方式,并结合题咏中的知觉体验及心理感受描写重点讨论了游者当时的游园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