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含益生菌四联疗法根治顽固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含益生菌四联疗法根治顽固性幽门螺杆菌感染(H.pylori)的疗效.方法 经标准三联疗法根治失败的顽固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180例,随机分为6组:A组(含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四联疗法):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B组(伴同疗法):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呋喃唑酮;C组(标准四联疗法):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疗程均为7d.同样分组方案A1组、B1组、C1组,疗程14d.治疗前后查肝肾功及三大常规,观察药物不良反应.1个月后复查胃镜并作快速尿素酶实验及14C呼吸实验(14C-UBT),观察H.pylori根除情况.结果 含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四联疗法根除率7d为76.7%,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14 d为90.0%,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优于7天组(P <0.05);14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7天及14天组不良反应均低于其他相应各组.结论 含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四联疗法根治顽固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与标准四联及伴同疗法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少,可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是世界范围关注的焦点,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是世界各国针对感染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但随着幽门螺杆菌耐药率,尤其是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的增加,标准三联疗法根除效果逐渐不能满足需求,更多的疗法得以推出。但是新推出的诸多疗法都应用了比以前更大剂量、更多种类甚至更长疗程的抗生素,这对于肠道微生物的微生态结构和数量都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同时也可能会对其耐药性产生影响。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和一些新型实验疗法的研究结果,以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一种定植在胃黏膜上皮的革兰阴性螺旋杆菌,可以诱发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感染H.pylori。在人体复杂而庞大的胃肠道微生态系统中,H.pylori可通过影响胃内环境来降低胃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胃肠道菌群与H.pylori共同作用,影响消化性溃疡、胃癌及缺铁性贫血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其具体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根除H.pylori可以提高胃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有助于预防H.pylori相关疾病的代际传播和进一步发展。H.pylori治疗期间补充益生菌可提高根除率,减少抗生素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就H.pylori与胃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探讨H.pylori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散剂联合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的标准三联疗法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疗效,以探索根除率高且不良反应少的H. pylori根除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从确诊为H. pylori感染的患儿中选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随机分为布拉氏组和标准三联疗法组,每组各60例。标准三联疗法组口服阿莫西林[50 mg/(kg·d),饭后分两次服]、克拉霉素[20 mg/(kg·d),饭后分两次服]和奥美拉唑[0.7~0.8 mg/(kg·d),饭前半小时一次服完]治疗,布拉氏组在标准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250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由患儿家属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停药后4周内不再口服任何抗生素,后行14C呼气试验以评估H. pylori根除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三联疗法组H. pylori根除率为76.7%(46/60),布拉氏组为90.0%(54/6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布拉氏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低于三联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拉酵母联合三联疗法能提高H. pylori的根除率,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王梅  王冬英  寿嫣妮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11):1330-1333, 1337
目的

研究益生菌辅助四联疗法对H. pylori感染患者根治效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H. pylori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 80)和观察组(n = 80)。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铋剂四联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H. pylori根除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纳差)、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H. pylori根除率(95.00%)高于对照组(82.5%),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同时观察组患者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纳差等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升高,而对照组降低,同时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6、IL-8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标准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可显著提高H. pylori感染患者H. pylori根除率,降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肠道菌群分布,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布拉酵母菌(S. boulardii)对老年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 protein, CagA)和空泡毒素(vacuolating cytotoxin A, VacA)阳性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患者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探讨S. boulardii治疗H. pylori I型高毒力株感染的机制。

方法

选择我院200例CagA和VacA阳性的老年H. pylori感染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四联组和S. boulardii组。四联组患者采用铋剂四联疗法,S. boulardii组在铋剂四联疗法基础上加用S. boulardii。比较两组患者H. pylori根除率、胃黏膜组织学评分、临床疗效评分、不良反应、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及IL-8水平、肠道菌群分布。

结果

(1)S. boulardiiH. pylori根除率按方案(PP)分析和按意向性(ITT)分析均高于四联组(85.1% vs 72.8%;80.0% vs 6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S. boulardii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0%)低于四联组(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140,P = 0.004)。(3)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黏膜组织学评分、临床症状评分、血清IL-6及IL-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S. boulardii组低于四联组(均P<0.05)。(4)治疗后,四联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减少,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而S. boulardii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S. boulardii辅助四联疗法可提高老年患者H. pylori I型高毒力株的根除效果,减轻患者胃黏膜组织炎症,降低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S. boulardii下调免疫炎症介质表达和改善肠道菌群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BTVC)对进展期胃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化疗副作用及肠道菌群影响。方法 选取铜陵市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根治性胃癌术后首次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奥沙利铂+替吉奥联合化疗方案组32例(对照组),奥沙利铂+卡培他滨+BTVC联合治疗组26例(观察组)。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记录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中白细胞<3×109/L、粒细胞<2×109/L、血红蛋白<110 g/L、血小板<100×109/L、肝功能损害、周围神经炎、恶心/呕吐、腹泻及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多于观察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各菌群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明显少于观察组(P<0.01),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多于观察组(P<0.0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明显少于治疗前(P<0.01),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多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多于治疗前(P<0.05);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VC对胃癌术后化疗副作用有预防作用,并可调节患者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RVE)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于丽水市中心医院儿科门诊治疗的RVE患儿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儿均予饮食调整、补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治疗。观察组患儿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 g/次,3次/d,温水冲服。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和肠黏膜通透性指标[内毒素(ETX)和D-乳酸]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72 h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更高,大肠埃希菌数量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ETX和D-乳酸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1,P<0.05)。结论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RVE的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减少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的数量,改善患儿肠道微生态状况;并与其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和减少肠液的分泌渗出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含米诺环素及奥硝唑的四联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效果,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01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艾司奥美拉唑+米诺环素+奥硝唑+铋剂四联方案,其中51例患者联合金双歧治疗,比较各类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通过13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通过访谈进行评估。 结果 101例患者幽门螺杆菌总根除率为94.06%(95% CI:87.01%~97.56%),共出现不良反应19例,不良反应率为18.81%(95% CI:11.98%~28.07%)。90.10%的患者依从性良好。联合和不联合金双歧的患者其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2% vs 96.0%,P=0.678 0),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444 0),但联合金双歧可减少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P=0.005 0)。 结论 含米诺环素和奥硝唑的四联疗法是根除幽门螺杆菌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方案。补充金双歧不能提高患者根除率,但可以减少治疗时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布拉酵母(Saccharomyces boulardii,S.boulardii)联合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对服用阿司匹林老年患者的影响,并从免疫炎症及肠道菌群的角度,探讨S.boulardii治疗H.pylori感染的机制。方法选择180例年龄60~75岁且服用阿司匹林的H.pylori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四联组应用铋剂四联疗法,S.boulardii组在铋剂四联疗法基础上加用S.boulardii。观察两组患者H.pylori根除率、血清白细胞介素(IL)-8和IL-17水平、临床疗效评分、不良反应、肠道菌群变化。随访12个月,观察H.pylori根除成功者和H.pylori根除失败者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1)四联组和S.boulardii组患者H.pylori根除率按方案(PP)分析分别为85.4%、86.7%(χ^(2)=0.066,P=0.826),按意向性(ITT)分析分别为77.8%、80.0%(χ^(2)=0.133,P=0.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S.boulardii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四联组(χ^(2)=1.925,P=0.009)。(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8、IL-17水平,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S.boulardii组低于四联组(均P<0.05)。(4)治疗后,四联组患者肠道内乳杆菌数量、双歧杆菌数量、双歧杆菌/肠杆菌值(B/E值)较治疗前降低,而S.boulardii组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四联组患者肠道内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而S.boulardii组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均P>0.05)。(5)随访12个月,H.pylori根除成功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H.pylori根除失败者(χ^(2)=3.825,P<0.001)。结论S.boulardii联合四联疗法不能提高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老年患者的H.pylori根除率,但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S.boulardii改善肠道菌群,减轻免疫炎症反应有关。此外,成功根除H.pylori可有效降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老年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患儿肠道菌群、疗效及疾病复发情况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HSP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时段于我院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13C同位素呼吸试验法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根据H.pylori感染情况进一步将观察组患儿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观察组患儿粪便样本,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患儿肠道菌群的16S rRNA V4序列进行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同时分析患儿疗效及疾病复发情况与H.pylori感染的关系。 结果 观察组患儿H.pylori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7.00% vs 30.00%,χ2=6.100,P=0.015)。治疗后非感染组患儿有效率明显高于感染组(92.45% vs 78.72%,χ2=3.900,P=0.048),复发率显著低于感染组(24.53% vs 44.68%,χ2=4.510,P=0.034)。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门、科水平上肠道菌群结构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感染组患儿肠道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感染组,同时其拟杆菌科、瘤胃菌科、链球菌科、双歧杆菌科、巴斯德菌科相对丰度也显著高于感染组(均P结论 H.pylori感染与儿童HSP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H.pylori感染可影响HSP患儿肠道菌群组成,同时降低疾病治疗效果以及增加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43例H.pylori检测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A1组(48例)、A2组(46例)和B组(49例)。B组给予三联方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根除H.pylori治疗,疗程10d。A1组、A2组分别在上述三联方案的基础上同时加用10d、20d的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上述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停药4周后查13 C呼气试验判别H.pylori根除是否成功。结果共133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A1组、A2组、B组根除率按方案(PP)分析分别为65.9%、69.8%、63.0%,按意向性(ITT)分析分别为60.4%、65.2%、59.2%,无论按方案分析还是意向性分析三组根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三组的共143例患者均完成不良反应的随访,A1组、A2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4%、8.7%、30.6%,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1组、A2组分别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联方案加用10d、20d的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未能提高H.pylori根除率,但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陕西省汉中地区无症状儿童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328例无消化道症状儿童Hp-IgG水平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并行问卷调查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328例无消化道症状儿童H. pylori感染率为18.90%。其中男童169例,感染率21.89%;女童159例,感染率15.72%;城市儿童137例,感染率20.44%;农村儿童191例,感染率17.80%。经Logstic回归分析,年龄3~4岁、饭前便后洗手、父母具有大学文化水平均为H. pylori感染的保护性因素;啃手指、公用洗漱杯、直系亲属胃病史均为H. pylor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 pylori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生活中不良习性与H. pylori感染密切相关。H. pylori感染相关高危因素的分析对于儿童H. pylori感染的防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在世界范围内感染率高,随着H.pylori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逐渐增加,高效的经验性治疗方案亟待探索。新近Maastricht V/Florence共识及我国第五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均推荐含铋剂四联方案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但是,四联方案存在用药多、药物不良反应多、患者依从性差、部分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法耐受等缺点。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高剂量阿莫西林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的二联方案与含铋剂四联方案的疗效相近,但用药少,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更高,有可能成为经验性的一线治疗方案,或成为一线、二线治疗失败后的补救方案。本文就二联方案在H.pylori根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阿泰宁)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的疗效。方法将223例经胃镜检查行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三联疗法(埃索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疗程10 d);B组(三联疗法+阿泰宁,疗程10 d);C组(三联疗法+阿泰宁10 d后再继续单独服用阿泰宁20 d),三组疗程结束后停药4周再行14C-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比较各组H.pylori的根除率、消化道症状缓解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治疗过程中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共208位患者完成随访,对A、B、C三组的根除率分别行ITT分析和PP分析:结果显示B组根除率(77.3%、84.1%)稍高于A组(72.2%、77.6%,P0.05),C组根除率(89.5%、94.4%)均高于A、B组(P0.05);(2)对三组消化道症状缓解率进行PP分析:B组症状缓解率(81.2%)稍高于A组(74.6%,P0.05),C组(93.1%)明显高于A、B组(P0.05);(3)对三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PP分析:B组(11.6%)低于A组(19.4%,P0.05),C组(8.3%)均低于A、B组(P0.05);对三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PP分析:A组(14.9%)明显高于B组(8.7%,P0.05)及C组(4.2%,P0.05);(4)对A、B、C三组影响因子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吸烟患者的H.pylori根除率低于不吸烟患者。结论阿泰宁序贯联用三联疗法10 d后,继续单独服用阿泰宁20 d可明显提高H.pylori根除率,增加消化道症状缓解率,减少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此外,发现吸烟可降低H.pylori根除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患儿与其口腔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的相关性,为儿童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分别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儿和牙周健康的儿童作为观察组(92例)和对照组(92例)。应用PCR技术检测采集的牙菌斑和含漱液样品中的H. pylori,并比较两组儿童口腔H. pylori检出率的差异及龈上、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程度牙周炎患儿检出率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患儿口腔中H. pylor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8 1,P2= 58.119 9,P2=19.783 1,P结论 口腔中H. pylori可能在儿童慢性牙周炎致病过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The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s high in Eastern Europ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H. pylori in symptomatic Lithuanian children and to identify the infection by clinicopathological and serological analyses. One hundred sixteen symptomatic children (age 8-16) with gastritis and duodenal ulcer were included. Biopsies were histologically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Sydney-System. Serum IgG antibodies against H. pylori were detected by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using low molecular mass antigen. The western blot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ct serum antibodies against the cytotoxin-associated protein (CagA) using whole cell antigen. Histologically the prevalence of H. pylori infection was 79% and not influenced by demographic factors. Mucosal inflammation and atrophy were associated with a H. pylori infection. Intestinal metaplasia was found in eight children, suggesting early H. pylori acquisition in life. Increased levels of IgG antibodies were detected in 57% of children. The prevalence of IgG antibodi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 compared to children with gastritis. Forty-four (67%) H. pylori-seropositive children had antibodies against CagA. Low molecular weight-ELISA and whole cell-western blot result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istopathology, the presence of duodenal ulcer and the CagA status. A high number of false seronegative cases were due to poor immunological responses in children and poor locally validated tests. The prevalence of H. pylori infection in Lithuanian children is higher compared to Western Europe. The infection is acquired in early life. Diagnosing H. pylori infection, serology is helpful, but endoscopy/histology remains as gold standard.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能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诱发胃癌等胃肠道的病变,还与许多胃肠外疾病密切相关,如果不经过特殊治疗将终生带菌,严重的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这些问题引起了儿科医生和儿童保健医生的共同关注。儿童期既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殊时期,也是控制感染的关键时期。本文将从小儿幽门螺杆菌国内外的感染状况、相关疾病、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等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