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布氏田鼠动情周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是我国呼伦贝尔草原的害鼠之一。为配合布氏田鼠的防治工作,我们对该鼠的动情周期进行了研究。关于这个问题,迄今,尚未见国内外有过报道。动情周期的出现,是决定动物是否具繁殖能力的一个因素,弄清这个问题,对阐明布氏田鼠的繁殖规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布氏田鼠的择偶行为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尹峰  房继明 《动物学报》1998,44(2):162-169
在实验室通过布氏田鼠对配偶与陌生异性鼠,已交配「刚刚和别的雌(雄)鼠进行交配」和未效配异性鼠,熟悉和陌生异性鼠三种情况下配偶选择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雌性布氏田鼠对与配偶的造反地要多于陌生雄鼠;虽然对陌生和熟悉雄鼠选择差异不显著,但对陌生鼠的选择强度要高于熟悉雄鼠;同时对已交配和未交配雄鼠的选择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广泛分布,种群密度波动幅度很大,密度高时对草场破坏严重,是该区草场主要害鼠。研究其食物消耗量,是阐明它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对草场的危害程度以及组建防治经济阈值模型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5.
布氏田鼠巢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是我国温带干草原的主要害鼠之一。它的活动,不但直接影响草原上植物的生长,破坏植被,使土地裸露,而且,它的挖掘活动改变了洞口群区的土壤结构和微地形,使洞口群区的植被向着不利于放牧的方向演化。废弃之后仍需3—5年才能恢复,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布氏田鼠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布氏四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在我国锡林格勒盟,呼伦贝尔盟的某些旗县广大草原,是主要的优势鼠种。布氏田鼠数量变化很大,在大量发生年代,每一公顷鼠洞达2000—3000个,它是草原牧场的重要害鼠;我们挖洞发现,每个冬季洞群的仓库储草5—12市斤,如以每公顷10个洞群,每洞群6市斤估计,300平方公里的大队,每年被布氏田  相似文献   

7.
布氏田鼠是我国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主要害鼠之一。是一种繁殖力强、数量波动大的群居小型啮齿动物。在高数量年份,它的活动可以使大片草场遭到严重破坏;即使是中常年份,由于强烈的挖掘活动及大量啃食牧草等,对局部草场的破坏也是极为严重的。  相似文献   

8.
布氏田鼠种群生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武晓东 《兽类学报》1990,10(1):54-59
1985年5-l0月用标志重捕法对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的种群年龄组成、幼鼠生长率和季节迁移等进行研究,共标志2786只,重捕576只,822只次。发现布氏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幼鼠体重的日平均生长率随年龄增加而减慢。布氏田鼠还有季节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9.
布氏田鼠静止代谢率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李庆芬  黄晨西 《兽类学报》1994,14(3):217-220
本文以布氏田鼠的耗氧量为指标,探讨了布氏田鼠的能量代谢特征。布氏田鼠的热中性区为27.5至32.5℃,最低静止代谢率(RMR)为1.836mlO2/g·h,是期望RMR的l32.6%。最低热传导率为0.189mlO2/g·h,是期望热传导率的I14.5%。环境温度(Ta)在5-27.5℃范围内,RMR与Ta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RMR=6.968 5-0.185 2Ta,体温稍有降低。Ta35℃时,RMR升高,体温升高1.9℃。布氏田鼠较高的RMR和热传导率,较宽的热中性区,及良好的化学体温调节强度等生理生态特征,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布氏田鼠的一些生态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生态的一些资料简报如下: 1.布氏田鼠的生长 1975年6月,先后捕7只孕鼠,经笼养分别在6月5、8、9、12日产仔,幼鼠12—16天睁眼。这批幼鼠中有16只从6月养到9月,定期称重,到90天后处死。幼鼠初生平均体重2.05克;26日龄平均体重15.77克,平均日增重为0.54克;38日龄平均体重23.84克,此期平均日增重0.70克;64日龄平均体重30.2克,此期平均日增重0.25克;90日龄平均体重31克,日增重0.03克。  相似文献   

11.
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是一种数量变化幅度大的小型鼠类。研究布氏田鼠种群繁殖及年度变化的特征,对于探索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进而实行有效的预报是很必要的。国内外有关布氏田鼠生态学的研究报道,如内蒙锡盟卫生防疫站(1975)、呼伦贝尔草原鼠害调查组(1975)、罗泽珣等(1975)、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草原灭鼠办公室(1976)、Reichstein(1962)、(1949,1952A,1952B)、(1948)、(1954)等,涉及上述工作的甚少。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室一组(1978,1979)研究了布氏田鼠的种群年龄、性周期、活动领域以及种群密度和肾上腺、生殖腺重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研究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积累了一些资料。本文着重讨论种群繁殖特征,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的种群周期及其主要支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尹峰  房继明 《兽类学报》1998,18(4):277-281
在实验室对布氏田鼠双亲行为和幼仔发育的研究表明, 雌性布氏田鼠的修饰、筑巢和摄食行为显著地多于雄鼠, 且这些差异多集中在幼仔发育的最初9 d 内。雌鼠的修饰、筑巢行为以及在巢内的时间与幼仔发育日龄呈显著地负相关, 而雄鼠的这些行为无显著变化。但雌雄的衔回行为却与幼仔发育日龄呈显著地正相关。据此认为雌性布氏田鼠的双亲行为多于雄鼠, 符合双亲投资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布氏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啮齿动物在草原中的作用,主要决定于它的数量。鼠类数量的预测预报,往往是草原建设中所重视的问题。在各种害鼠的预测方案中,都要研究它们的种群年龄组成,研究不同年龄组的年度和季节变化,进一步研究繁殖,种群密度等,然后分析种群数量变动规律,进行鼠害的预测预报,以指导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14.
布氏田鼠雄性的优势地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条件下对雄性成年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相遇后的优势地位及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田鼠雄性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关系;优势雄鼠生理指标中睾丸重量和血清睾酮激素含量高于从属雄鼠,而血清中皮质醇激素的含量低于从属雄鼠。优势雄鼠的探究、攻击和修饰等行为频次显著高于从属雄鼠,而从属雄鼠在跳跃频次上多于优势雄鼠。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不论优势个体还是从属个体,其探究频次都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他行为的频次则没有显著差异。相关性检验说明,除攻击行为可以作为判断区分雄鼠等级的依据之外,修饰行为也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布氏田鼠婚配制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动物婚配制度的分类、适应意义及研究方法,然后从布氏田鼠的巢域行为、双亲行为、配偶选择、嗅觉通讯和其他相关方面回顾了已有的研究工作,最后结合布氏田鼠的野外生态和社会因素探讨了该鼠的婚配制度,提出该鼠为兼性的一雄多雌制种类。  相似文献   

16.
布氏田鼠鼠害生态治理方法的设计及其应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钟文勤  周丕义 《兽类学报》1991,11(3):204-212
  相似文献   

17.
鼹形田鼠 (Ellobius Talpinus)是我国蒙新区比较广泛分布的鼠种之一。主要栖息于山地草原和荒漠草原。营昼夜活动。以植物的根、根茎为主要食物。对草场和农田的危害,一是挖洞直接啮食、损伤牧草和农作物的根系;二是通过推到地面的大量土堆覆盖植被。在农作区引起缺苗断垅;在草场引起植被成分改变,草场退化,影响草场生产力。目前国内对其生活习性研究,尚乏报道,加之该鼠营特殊的地下生活方式,所采用的杀灭方法和杀灭效果,远不及防治其他鼠种有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布氏田鼠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及其与植被和水热条件的关系。认为限制该鼠向东扩散的主要因素是植被环境,向西扩散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  相似文献   

19.
布氏田鼠G带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是田鼠亚科中的一种小型野鼠,分布在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对牧草和农田危害甚大,同时又是鼠疫的贮存宿主。有关布氏田鼠的染色体研究国内外未见报道。作者得到内蒙古锡盟鼠防  相似文献   

20.
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志龙  孙儒泳 《兽类学报》1993,13(2):114-122
越冬田鼠每年可繁殖3胎,第1胎幼仔生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第2胎幼仔生于5月中旬到7月上旬,第3胎幼仔生于6月中旬到7月下旬。种群上升年份(1987)各胎幼仔出生高峰比1988年的提前10天左右。1987年越冬鼠第1胎集中,如4月下半月,1987年怀孕率为100%,而1988年只有44.44%。6月上半月以前越冬鼠为种群繁殖的主体,而后被当年生鼠所取代。从4月下半月到9月上半月共出生4批同龄群。K1和K2组生长发育旺盛,当年就参加种群繁殖,可怀孕1—3胎。K3组生长发育较慢,当年并不性成熟,越冬后性成熟成为种群越冬鼠的主体。K4出生晚,数量少,很少能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而成为种群的无用或潜在的繁殖力量。本文还发现越冬鼠的平均胎仔数显著高于当年鼠:种群上升年份越冬鼠平均胎仔数高于种群下降年份,而当年生鼠的平均胎仔数年度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