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壳类壳质超微结构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壳类的壳质结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由于研究手段及观察方法的限制,加上结构类型名称的不统一,发展速度较慢。当时,不少学者曾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对壳质结构进行过分类,如Cayeux(1916)提出的柱状结构、皱状或叶状结构、交错结构等;Schmidt(1924)提出的柱状层、珠母层、瓷质层、透明层、表壳层等,后者还就偏光显微镜在这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贻贝科贝类的幼虫和幼贝期发育阶段形态结构的出现和变化顺序进行了研究,其约60个不同分类单元的个体发生可归纳为4种形态发生类型或模式。主要对3个形态发生区域的阶段形态结构的起源、发育变化和同源性做了研究。其一,即中央区域,开始形成于前双壳Ⅰ期(PD-Ⅰ),在某个分类单元它可以在前双壳Ⅱ期(PD-Ⅱ)和幼贝期(N)形成,而在其它分类单元则在前双壳Ⅱ期、幼贝期和双壳期(D)形成;第二区域,即背部后区,在幼贝期出现;第三区域,即背部前区,出现于双壳期。双壳期背部后区在某个分类单元起源于幼贝期的形态构造,在其它分类单元则可能起源于双壳期的形态构造。与在贻贝分类学上应用的成体特征相比,早期发育阶段中央和背部后区的形态结构显示出很明显的发育顺序或特征变化规律。根据以前人们熟知而尚未应用到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中的早期发育阶段形态特征,作者重新修订了Soot-Ryen的现生贻贝科种上阶元分类系统,重新提出了科内系统发育关系。修订的分类系统表明,Scarlato and Starobogatov(1984)提出的贻贝科各亚科由偏顶蛤亚科开始,沿4条系统发育路线演化发展,对应其早期发育阶段的4类形态发生类型或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骨碎补科(Davalliaceae)植物属的界定和属下等级的划分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首次对骨碎补科6属39种(秦仁昌系统)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骨碎补科有9种类型的角质层,其中,阴石蕨属(Humata)的角质层有密集的孔状凹陷结构;Wibelia条纹突起较厚,排列整齐且细密紧致;广义钻毛蕨属(Davallodes)内存在多种角质层类型,需要在属下进一步细分。本研究还根据角质层特征讨论了骨碎补科与一些近缘种类的关系。角质层特征是骨碎补科内种属分类的重要依据,而保卫细胞形状和气孔密度,均不能用来界定骨碎补科的属和种。本研究按角质层分类的结果与Kato和Tsutsumi的分子系统学分类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野生和引种栽培植物的观察,结合文献和标本的查阅,对中国秋海棠属植物斑叶类资源及叶斑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分布的203种(含变种和亚种)秋海棠属植物中有斑纹的种类达84种,叶斑色彩多表现为淡绿色、银绿色、银白色、白色.从园艺学角度出发,根据中国秋海棠属植物斑纹在叶片的分布位置,首次提出了中国秋海棠属植物叶斑分类标准,并对观察到的斑叶类秋海棠进行了分类,方便人们选择利用.根据斑纹与叶脉的关系分为叶脉相关类型(Ⅰ)和非叶脉相关类型(Ⅱ),前者细分为脉间斑纹类(Ⅰ A)、沿脉斑纹类(Ⅰ B)、中脉及脉间斑纹类(ⅠC)3种,后者细分为环状面斑类(ⅡA)、掌状面斑类(ⅡB)、近完全面斑类(ⅡC)、完全面斑类(ⅡD)、混合面斑类(ⅡE)和不规则面斑类(ⅡF)6种.中国产野生秋海棠属植物中较常见的叶斑类型为Ⅰ A1、ⅠA2、Ⅰ B1、Ⅰ B2和ⅡA.同时对叶斑的产生机理和遗传特性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中国斑叶类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叶斑类型的多样性极其丰富,有望通过研究摸清其遗传特性,实现特定观赏性状新品种的定向选育.  相似文献   

5.
申鑫  曹林  徐婷  佘光辉 《植物生态学报》2015,39(12):1125-1135
利用遥感数据开展森林资源树种的分类对森林资源的监测、森林可持续经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都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江苏南部丘陵地区的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 利用LiCHy (LiDAR、CCD、Hyperspectral)集成传感器同期获取的高分辨率和高光谱数据, 进行冠幅识别和多个层次的树种分类: 首先, 对高分辨率影像进行基于边缘检测的多尺度分割, 提取出单木冠幅; 其次, 对高光谱影像进行特征变量提取, 并对提取出的特征变量利用信息熵原理选取优化特征变量; 然后, 分别利用全部特征变量和经优化的重要特征变量对森林树种及森林类型进行预分类; 最后, 在预分类结果中加入单木冠幅信息对森林树种及森林类型进行重分类, 并分析分类结果的精度。研究表明: 1)利用全部特征变量进行4个典型树种分类时, 总体精度为64.6%, Kappa系数为0.493; 而针对森林类型的分类精度为81.1%, Kappa系数为0.584。2)利用选取的优化特征变量分类精度略低于利用全部特征变量的分类精度, 其中对4个典型树种分类时, 总体精度为62.9%, Kappa系数为0.459; 而针对森林类型的分类精度为77.7%, Kappa系数为0.525。通过集成传感器同期获取的高分辨率和高光谱数据可以有效地进行北亚热带森林的树种分类及森林类型的划分。  相似文献   

6.
三种鼠针毛表面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大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s和花鼠Eutaraias sibiricus 3种森林害鼠针毛的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认为:3种鼠针毛在鳞片类型、游离缘平滑度、高度、密度等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棕背(鼠平)和大林姬鼠差异不显著,而花鼠与其它两种鼠差异显著,在鼠的分类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蛋白质折叠类型分类方法及分类数据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琴  仁文科  刘岳  徐海松  乔辉 《生物信息学》2010,8(3):245-247,253
蛋白质折叠规律研究是生命科学重大前沿课题,折叠分类是蛋白质折叠研究的基础。目前的蛋白质折叠类型分类基本上靠专家完成,不同的库分类并不相同,迫切需要一个建立在统一原理基础上的蛋白质折叠类型数据库。本文以ASTRAL-1.65数据库中序列同源性在25%以下、分辨率小于2.5的蛋白为基础,通过对蛋白质空间结构的观察及折叠类型特征的分析,提出以蛋白质折叠核心为中心、以蛋白质结构拓扑不变性为原则、以蛋白质折叠核心的规则结构片段组成、连接和空间排布为依据的蛋白质折叠类型分类方法,建立了低相似度蛋白质折叠分类数据库——LIFCA,包含259种蛋白质折叠类型。数据库的建立,将为进一步的蛋白质折叠建模及数据挖掘、蛋白质折叠识别、蛋白质折叠结构进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春黄菊族植物叶表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分布在中国的春黄菊族(Anthemideae)中的25属98种植物叶的表皮结构进行了观察。1.毛状体的类型适于作为本族自然群、属、亚属、组或系的分类特征。2.轴型、半平列型和螺旋型等复合结构的气孔适于作属以下各单位的分类依据。3.表皮细胞的大小、气孔的保卫细胞长度和 T 型-毛的顶端长度等,这些只是数量特征,在本族分类上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真骨鱼脑垂体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研究,有一些学者报道过。如Sokol(1961),Baker(1974)描述过鱼类脑垂体的组织结构;Matty等(1959)用组织学方法对六种真骨鱼脑垂体进行分类及激素分泌的定位工作;施琼芳(1964)对草、鲢鱼脑垂体同性腺发育的组织学变化,进行过详细观察。但是,罗非鱼脑垂体的组织生理学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0.
山东莎草属植物果实形状及果皮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18种莎草属植物的果实形状及果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莎草属植物果实为椭圆状、倒卵状或卵状三棱形,顶端具柱状或锥状短喙;果皮微形态可分为:网-疣复合纹饰、网状纹饰、疣状纹饰和无规则突起纹饰4种类型;果皮微形态类型的划分与基于宏观形态特征的传统分类关联较小,但在该属形态相近的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种间划分的依据。果皮微形态证据支持将水莎草属(Juncellus)、砖子苗属(Mariscus)和断节莎属(Torulinium)归入莎草属(Cyperus)的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11.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洲-荒漠过渡带作为绿洲与荒漠的连接区域,在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与恢复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例,在47个植物群落调查样地的基础上,应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研究区典型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并讨论了影响植物群落类型及空间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植物种以旱生耐盐植物为主。(2)TWINSPAN分类将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划分为11个群丛类型,即白刺+盐生草群丛、白刺+芦苇群丛、白刺+盐爪爪群丛、盐爪爪+黑果枸杞群丛等,分类结果在空间上反映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的演替变化趋势。(3)DCA排序结果验证了TWINSPAN分类结果的合理性,同时指出制约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类型及空间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是地下水埋深和地貌形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产瓦韦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对瓦韦属的分类简史进行了简单回顾。作者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研究标本,进行实验,对瓦韦属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性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根状茎上的鳞片和覆盖在孢子囊群上的隔丝类型通过研究进行了划分。根据二者的形态结构和颜色,分别划分成8个类型和5种类型。通过徒手切片法系统全面研究了瓦韦属叶柄与根状茎的解剖结构。通过对叶柄的横切面观察,发现瓦韦属叶柄的维管束最少2条,最多7条,从叶柄基部、叶柄中部至叶片  相似文献   

13.
三种葱属植物花形态及花药解剖结构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 Regel)、细叶韭(Allium tenuissimum L.)、野韭(Allium ramosumL.)作为野生蔬菜近年来受到人们的青睐,一些学者对这三种葱属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但对其解剖结构的研究未见报道.通过田间观察和石蜡切片法,对这三种葱属植物花的形态及花药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三种葱属植物花的形态结构差异明显,花粉粒的形状及大小也有明显的差别:野韭花粉粒为长卵形,细叶韭为卵圆形,蒙古韭为近半圆形;从花粉粒大小来看,野韭最大,蒙古韭次之,细叶韭最小.通过以上研究揭示了三种葱属植物花药解剖学特征,从而为葱属植物分类标准、亲缘关系鉴定、生殖发育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葡萄属植物叶片气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张延龙  牛立新 《植物研究》1997,17(3):315-319
对起源于中国的葡萄属(Vitis L.)20个种或变种叶片气孔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气孔纵径对葡萄属种的分类有较大的价值;气孔比密度(叶片上所有气孔复合体面积与叶片面积之比)与叶片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气孔密度与气孔纵径呈极显著负相关;所有观察种类的叶片气孔类型均为不规则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分布于我国的椴树科(Tiliaceae)9属44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 的系统观察,并对其中10种花粉的外壁细微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本科花粉为长球形、 扁球形和球形,萌发孔为长3孔沟、短3孔沟和3(一4)孔三种类型,外壁主要为网状纹饰,个 别属为刺状纹饰。根据花粉资料,本文还探讨了该科植物分类中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生命科学研究》2016,(5):381-388
蛋白质折叠类型识别是蛋白质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折叠类型分类是折叠识别的基础。通过对ASTRAL-1.65数据库α类蛋白质所属折叠类型进行系统研究,建立蛋白质折叠类型模板数据库,提取反映折叠类型拓扑结构的模板特征参数,根据模板特征参数和TM-align结构比对结果,建立基于特征参数的打分函数Fdscore,并实现α类蛋白质折叠类型自动化分类。使用相同数据集样本,将Fdscore分类方法与TM-score分类方法对比,Fdscore分类方法的平均敏感性、平均特异性、MCC值分别为71.86%、99.49%、0.69,均高于TM-score分类方法相对应结果。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类方法可用于α类蛋白质折叠类型的自动化分类。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8属16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为金星蕨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分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16种金星蕨科植物的叶片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表皮细胞垂周壁大多呈深波状。(2)气孔为下生型,多呈椭圆形;共观察到6种气孔器类型(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规则型和聚围绕细胞型),每种植物具2~5种不同类型的气孔器。(3)金星蕨科8属植物在表皮细胞大小、垂周壁形状、气孔大小和形状、气孔密度、气孔指数和气孔器类型上存在一定的属间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不同生境类型下公益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种间关系特征, 以临安市公益林125个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 利用多元回归树(MRT)进行群落分类, 以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种间联结系数为指标, 对不同群落类型的结构特征进行探索。结果表明: 临安市公益林125个典型样地可划分为5个类型; 类型I、II、III与类型V的多样性指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但类型III的多样性指数均最高, 类型IV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其它类型, 海拔是影响群落多样性水平的主要因子。种间联结初步分析显示, 研究区群落中稳定性最高的层片是乔木层, 且毛竹入侵极可能是影响5个类型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临安市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为区域公益林群落数量结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落叶阔叶林森林植被的群落类型和组成结构,该文在桂林阳朔县和灵川县岩溶生境典型的落叶阔叶林内设置49个20 m×20 m的随机样方,在野外调查基础上进行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对其群落类型进行划分,并对不同类型的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及其分布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可划分为3个群...  相似文献   

20.
用扫描电镜对并殖吸虫进行观察研究的报道多见于成虫期。至目前为止,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殖吸虫卵的,国外有:Ishii,Y.et al.(1970)对克氏并殖(Paragongmus kellicotti)、墨西哥并殖(P.mexicanus)及秘鲁并殖吸虫(P.pruvianus)卵的观察;国内有何毅勋(1980)对卫氏并殖吸虫(P.westermant);樊培芳(1985)对卫氏并殖(P.w)斯氏狸殖(Pagumogonimus skrjabini)和四川并殖吸虫(P.szechuanensis)虫卵的比较观察。本文也对卫氏并殖吸虫(P.w)斯氏狸殖吸虫(P.s)以及异睾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heterorchis)的虫卵进行了初步观察,并与已报道的各虫卵进行比较。这样,除能了解卵壳的表面结构外并将有助于并殖吸虫分类上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