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地区舟山种和孟加拉种眼镜蛇的神经毒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前的工作发现 ,眼镜蛇孟加拉种的神经毒分布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 ,但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该工作首先采集夏季的眼镜蛇种 ,进行分类学的鉴定 ,以排除因为种属分类、季节和年龄而导致的不确定因素对蛇毒成分产生影响。再从鉴定好的成年浙江舟山种和云南孟加拉种眼镜蛇蛇毒中分离获得短链神经毒素 ;同时采用RT PCR方法得到相应的基因。结果从浙江舟山种眼镜蛇蛇毒中分离到两个神经毒素 ;从云南孟加拉种蛇毒中得到三个神经毒素。这些神经毒素都是短链神经毒素。说明该两个蛇种与已经报道的台湾及浙江的舟山种眼镜蛇很相似 ,蛇毒中都以短链神经毒素为主。另外泰国孟加拉种眼镜蛇蛇毒中则以长链神经毒素为主。这种现象很难用种群发生的前后或者地理距离的长短来解释 ,而可能与地区间的气候、地理环境或者眼镜蛇的食物差别相关。实验统计表明在云南、浙江和台湾这些条件基本相似 ,而泰国就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眼镜蛇神经毒素 ( Cobra neurotoxin, N T) 的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方法 测 N T 对小鼠的 L D50 ; 对大鼠、狗的1 次性最小中毒剂量和最大安全剂量; 计算 N T 在小鼠、狗体内的24h 蓄积率。结果  N T 经静注、肌注、腹腔、皮下 4 种途径给药对小鼠的 L D50 分别是 (195±95) μg/kg、(156±85) μg/kg、(151±19) μg/kg、(184±85) μg/kg, 对小鼠的最小致死剂量为975μg/kg。 N T 对大鼠、狗的1 次性中毒剂量分别为54μg/kg 和34μg/kg。对小鼠、大鼠和狗的安全剂量分别为815μg/kg、42μg/kg和30μg/kg, 分别约为人临床用剂量 (70μg/50kg·d- 1 ) 的582、30 和21 倍。 N T 在小鼠、狗体内的24h蓄积率分别为 57% 和30% 以上。结论  N T 在使动物中毒的剂量下有广泛的安全范围; N T 在动物体内存在弱蓄积毒性。  相似文献   

3.
曹宜生  刘志平 《蛇志》1993,5(3):6-8
应用羧甲基纤维素盐浓度阶段洗脱柱层析法分离湖南眼镜蛇毒获得15个蛋白峰,其中四个神经毒素峰,产率12%.两神经毒主峰合并对小白鼠皮下注射半数致死量为0.13mg/kg,全毒为1.27mg/kg,广西产克痛宁(眼镜蛇神经毒)为0.35mg/kg。本室制备的蛇神经毒活性较全毒提高近9倍。较广西产克痛宁高1.5倍。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四个神经毒峰蛋白迁移率分别为0.64,0.70,0.76,0.82。克痛宁为三条神经毒蛋白带,全毒为10条以上蛋白带.  相似文献   

4.
5.
中华眼镜蛇神经毒素cDNA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RT-PCR的方法,从广西产中华眼镜蛇总RNA中克隆到3个新的神经毒素cDNA序列,命名为NL1、NL2和NL3。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序列与台湾眼镜蛇神经毒素cobrotoxin的同源性分别为77%、72%和98%,均具有维持cobrotoxin结构与功能必需的残基Tyr^25、Lys^27、Trp^29、Arg^33和Lys^47。NL3克隆于pET28b+表达载体内,转化至BL21(DE3)中  相似文献   

6.
眼镜蛇毒心脏毒素的毒理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眼镜蛇毒中含丰富的心脏毒素(Cardiotoxin,简称CTx),已分离提纯近60种,每种蛇毒中含2—4种CTx。1984年杜雨苍从广东产中华眼镜蛇毒(Naja Naja atra)中分离出该毒的第五种CTx,并命名为“细胞膜毒素  相似文献   

7.
8.
葛正求  曹树泉 《蛇志》1995,7(4):40-41
本文分析了14例眼镜蛇、银环蛇(含神经毒)中毒合并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提示:合并肺炎占20.9%,神经毒症状表现均不突出。据文献报告中华眼镜蛇伤神经毒症状表现不突出,银环蛇伤神经毒症状比较突出。本组有4例银环蛇伤患者未出现呼吸麻痹,作者认为:并非每例均发生呼吸麻痹,这可能与咬伤的严重程度与机体吸收毒素的量及及时治疗有关。尽管对蛇伤中毒机理的了解及其治疗有所进展,合并症的发病机理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蔡勤  何志勇  龚毅  杨胜利 《遗传》1999,21(5):1-4
利用RT-PCR技术从中华眼镜蛇毒腺组织中成功地克隆了短链神经毒素CDNA。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架编码83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对个为信号肽,成熟肽为62个氨基酸残基。该基因与GenBank报道的相同物种的神经毒素基因有相当的同源性,不同物种之间的信号肽序列十分保守。将短链神经毒素CDNA再经PCR扩增除去信号肽序列,克隆到pT7ZZ表达质粒中,转化E.coliBL21(DE3)后,经IPTG诱导可高效表达分子量为23kDa②左右的融合蛋白。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25%左右。  相似文献   

11.
李寿崧  吴瑞敏 《动物学报》1992,38(2):172-179,201
本研究记录了经25°,35°和15℃驯化的眼镜蛇,在交感和迷走神经下行通路分别或同时离断后;降、升温的心率效应,并与正常对照组相应的变化量比较;观察了腹腔注射儿茶酚胺类激素及直流电脉冲刺激左、右迷走神经对心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体温和心率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呈现对数回归关系;交感、迷走下行通路分别或同时离断,均不影响这种关系;儿茶酚胺类激素对心率没有作用;刺激左、右迷走神经使心率大幅度下降。说明眼镜蛇在变温条件下的心率变化,主要是心脏自律细胞温敏代谢作用的产物,但迷走中枢的下行紧张性调控将使这种变化更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蛇毒抗肝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毅  朱昆祥 《蛇志》1992,4(3):6-8
眼镜蛇毒具有抗肝癌作用.我们采用多种小鼠移植性肝癌研究了眼镜蛇毒抗肝癌作用.通过多项指标的体内实验证实眼镜蛇毒经腹腔给药,对小鼠腹水型肝癌 H_(22)(HepA)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生存时间,癌重生长抑制率接近5-Fu.我们认为眼镜蛇毒是一种新型的,有一定抗癌活性药物,有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其斌  黄嫣娇 《蛇志》1990,2(4):7-10
采用CM-Sepharose CL-6B柱层■可从广西产眼镜王蛇毒中得到28个蛋白峰,研究表明眼镜王蛇毒是一种含有多种毒性组份的毒性蛋白,可引起动物的局部损伤及心、肝、肺、肾、脑、肋肌和神经、血液等多个器官系统的病理学改变。眼镜王蛇毒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为神经毒素致呼吸麻痹引起全身重要生命器官缺氧加上急性微循环衰竭的综合作用所致,并提出有关抢救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温度对4种大型海藻氮磷吸收效率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裂片石莼(Ulva fasciata)、肠浒苔(Ulva intestinalis)、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aformis)、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为实验材料, 分析了不同温度(15、20、25、30℃)下4种大型海藻对海水中N、P元素的吸收效率和光合特性的特点。结果显示: (1)4种大型海藻对水体N、P均有明显的吸收效果, 吸收能力高低依次为肠浒苔>裂片石莼>坛紫菜>龙须菜; (2)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限制藻类对N、P的吸收和正常生长, 同时降低4种藻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及光化学效率; (3)裂片石莼与肠浒苔的N、P吸收能力强, 且光合系统对温度耐受性高, 是实施养殖污水生物净化的良好材料; (4)4种海藻对水体中N、P营养盐的吸收在48h内基本完成, 实地应用中可考虑24—48h周期换水或采用流通循环式的培养模式, 以达到既促进藻类的生长又提高营养盐吸收效率的目的, 以避免藻体因营养缺乏引起负生长而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6.
通过埋植套管向家兔双侧缰核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注射 CaCl_2每侧15—20nmol,对痛阈并无显著影响,但可使电针镇痛和吗啡(2rag/kg)镇痛效果明显降低。注入上述核团附近脑区则无效。双侧缰核注射的作用大于单侧。PAG 内注射 CaCl_2对抗电针镇痛的作用大于其对抗吗啡镇痛的作用。ca~(2 )对抗吗啡和电针镇痛的结果提示,吗啡或电针(释放内啡素)使神经元内 Ca~(2 )水平降低可能是吗啡或电针镇痛的共同机理。  相似文献   

17.
空间条件对乳酸菌遗传学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空间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方法:LG-1菌株经“92106”科学返回式卫星搭载7天,返回地面后,检测其变化。结果:搭载返回的LG-1菌株死亡数高于对照菌100倍以上,但存活的菌株,有一个明显延长的生存期。筛选出2株乳糖、半乳糖发酵缺陷株,32%的菌株失去了一个分子量为3.0道尔顿大小的质粒,但未发现它与任何表型有关。结论:空间条件对微生物的遗传和生物学性状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e growth in vitro of Bacterium carotovorum f. zeae Sabet, the cause of the root and stalk rot and leaf blight disease of maize, was inhibited by dihydrostreptiomycin sulphate and by Terramycin (oxytetracycline). Joint applications showed a synergistic action, and the bacterium was most susceptible to a 1:1 mixture of the two antibiotics. This mixture is effective in check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t strains which develop rapidly after treatment with streptomycin alone.
Roots of maize seedlings in water cultures, and leaves of older plants readily absorb both antibiotics. High water content of soil favoured absorption; sunlight had no effect. Absorption from leaf applications first increased with higher concentration and frequency of spraying, but after eight daily applications of streptomycin toxic symptoms appeared and there was evidence that the antibiotic was inactivated.
Antibiotic treatment of maize leaves shortly before inoculation with B. carotovorum f. zeae reduced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leaf bligh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extends at first both downward and upward but later only upward. Treatment of the leaves did not induce resistance to infection in the stems and roo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