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岛伪角毛虫一新种及表膜下纤毛系(纤毛门:下毛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96年9月在青岛一开放海区扇贝养殖水体内采集到一大型下毛目纤毛虫,经鉴定为一新种,定名为青岛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qingdaoensis Hu et Song,sp.nov.。本文涉及了该种的形态学描述,并对伪角毛虫属中相近种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尖毛虫属一新种,史氏尖毛虫的形态学研究(纤毛动物门:腹毛目: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报道采自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的尖毛虫科一新种,史氏尖毛虫Oxytricha shiisp.nov.,对其形态,纤毛器,纤毛图式及相近种的异同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种具该科及属的典型特征,体柔软可曲,具球形成纵列并聚集成“簇状”的表膜下颗粒,口旁小膜带由(51.7±2.1)片小膜组成,额、腹、模、尾棘毛恒为8:5:5:3结构,背触毛8 ̄9列,3根尾棘毛可自基部摆动。 相似文献
3.
4.
借助活体观察及银染法等对采自青岛沿海的7种较罕见的腹毛类纤毛虫(拉氏游仆虫Euplotes raikovi,拟伍氏游仆虫Euplotes parawoodruffi,坚盾檐纤虫Aspidisca leptaspis,斯坦槽纤虫Aspidsca steird,收缩沙冠虫Psammnomitra retractilis,柔弱异列虫 Anteholosticha manca,条纹小双虫Amphisiella annulata)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包括两个国内新纪录:拉氏游仆虫,拟伍氏游仆虫,同时补充了各青岛种群的纤毛图式及银线系等资料.对迄今缺乏详细研究的拉氏游仆虫首次做了纤毛图式水平上的描述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给出了修订后的定义:活体约40~60 μn×25~40 μn,背部有明显的6列嵴突;口区延至虫体1/2后;口围带由23~35片小膜组成;额-腹棘毛包括7根典型棘毛以及位于额区中部的仅由1对毛基粒构成的退化结构;稳定的1根缘棘毛、2根尾棘毛;背触毛6~8列;银线系为double-patella型;海水种. 相似文献
5.
6.
7.
利用蛋白银染色技术研究了海洋纤毛虫———黄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flava (Cohn ,186 6 )Wirns berger,Larsen&Uhlig ,1987无性生殖期间的细胞发生学。其主要特征为 :1)前仔虫口原基以独立发生的方式出现并独特地形成于口前庭右侧的皮层深处 ,由其对老口围带进行完全的更新 ;2 )老口器不参与新口器的形成 ,完全被吸收 ;3)前仔虫的额 -腹 -横棘毛原基同样为独立发生 ,老结构可能不参加其随后的发育 ;4 )后仔虫的口原基、波动膜原基及额 -腹 -横棘毛原基均来自最初排列无序的毛基粒发生场 ;5 )背触毛及缘棘毛的更新发生在老的结构中 ,并向前后延伸取代老结构 ;6 )在整个发生过程中 ,无大核融合现象。文中同时对该种所表现的发生学特征及系统学意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研究对采自青岛沿海的两种海洋纤毛虫-盾圆双眉虫与伪寡毛双眉虫做了形态学重描述。盾圆双眉虫与前人所报道的种群具有十分相似的纤毛图式,但在额-腹棘毛分布、大核片段、小膜及背触毛数目等方面表现出细微的变异性。此外,该青岛种群个体较小。统计学比较还表明,迄今缺乏研究的一海洋种,泥生双眉虫极可能为盾圆双眉虫(Diophrys scutum)的同物异名。伪寡毛双眉虫(Diophrys apoligothrix)为一新近报道的罕见种,研究基于新采集种群对其进行了补充性观察和描述。 相似文献
9.
利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采自广东大亚湾沿岸水体的7个南海新纪录种:紧缩全列虫Holosticha diademata(Rees,1883)Kahl,1932、缩颈半腹柱虫Hemigastrostyla enigmatica(Dragesco & Dragesco-Kernéis,1986)Song&Wilbert,1997、念珠腹棘虫Gastrocirrhus monilifer(Ozaki & Yagiu,1942)Curds & Wu,1983、四核舍太虫Certesia quadrinudeata Fabre-Domergue,1885、斯特后尾柱虫Metaurostylopsis struederkypkeae Shao et al.,2008、盐尖毛虫Oxytricha saltans(Cohn,1866)Kahl,1932、小心毛虫Caryotricha minuta(Xu et al.,2008)Miao et al.,2009等腹毛类纤毛虫进行了形态学再研究,补充了有关活体形态学、纤毛图式以及性状变异等分类学新信息.结果显示,该7种的南海种群与我国北方海域种群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下毛目分子系统进化研究和鬃棘尾虫再描述(纤毛动物门:下毛目:尖毛虫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自武汉东湖采集的样本中分离出鬃棘尾虫Stylonychia pustulata,利用活体观察与蛋白银染色技术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并测定了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全序列;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大简约性法(Maximum Parsimony Method,MP)对该物种与GenBank中所有其它下毛目物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下毛目种类皆聚为一支,支持下毛目为单系观点;尖毛虫属和棘尾虫属物种聚类相互交错,因此结合形态学上分类标志的分析,对这两个属存在合理性提出异议,根据本文对同种不同种群的小腔游仆虫Euplotes aedicalatus、尖毛虫Oxytricha granulifera以及鬃棘尾虫Stylonychia pustulata分子进化分析。说明在研究系统问题时同时给出模式种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两方面资料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12.
对目前已发表下毛目纤毛虫的200个属级阶元进行了重新修订.给出新修订的下毛目系统,并根据其纤毛图式和形态发生特点将其归为5亚目20科82属.原下毛亚目Protohypotrichina suborder nov.,翁柯虫科Onychodromusidae fam.nov.,腹柱虫科Gastrostylidae fam.nov.和拟角毛虫属Parakeronopsis gen.nov.为新设,给出了下毛目中各亚目和科的特征简述及亚目及科的检索表.各属的特征以特征简述、检索表以及属的模式图的形式介绍之.新立原下毛亚目Protohypotrichina suborder nov.,并对排毛亚目Stichotrichina中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原下毛亚目的特征为无明确缘棘毛分化;排毛亚目的特征为无明确额腹横棘毛分化,腹棘毛为长的纵列,数目多,形式多样.修订后的原下毛亚目含2科3属,排毛亚目含5科29属.各科的基本特征分别为:原毛虫科Phacodinidae无明确体棘毛和背触毛的分化;凯毛虫科Kiitrichidae体纤毛器背腹有明确分化,有原始的背触毛分化;旋毛虫科Spirofilidae腹棘毛旋列或斜向排列;卡尔虫科Kahiellidae左、右缘棘毛均2至多列;小双虫科Amphisiellidae具1纵向排列的腹棘毛列;角毛虫科Keronopsidae具2列纵向排列的腹棘毛,通常无额棘毛及横棘毛的分化;翁柯虫科Onychodromusidae腹棘毛通常多列,一般有额、腹、横棘毛的初步分化;给出了各科及属的检索表,并附各属纤毛图式,对部分属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从活体形态及纤毛图式水平,对采自广东大亚湾潮间带的5个南海新纪录种纤毛虫,即德卢偏体虫Dysteria derouxi,斜带齿管虫Chamydodon obliquus,恩茨伸颈虫Trachelotractus entzi,异佛氏全列虫Holosticha heterofoissneri和美丽原腹柱虫Protogastrostyla pulchra行了形态学研究,其中对德卢偏体虫银线系统、恩茨伸颈虫皮层颗粒、异佛氏全列虫的皮层颗粒和大核等进行了补足性描述. 相似文献
14.
利用蛋白银法对采自山东胶州育虾池的一种海洋盾纤类纤毛虫,水滴伪康纤虫(Pseudocohnilembus persalinus Evans&Thompson,1964)的口器发生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并对其形态学做了补足性描述。文章通过对该青岛种群发生过程的研究,认为前人所报道的种群(Evans&Thompson,1964;Pomp&Wilbert,1988)缺乏对某个发生关键时期的观察而存在着错误,即:后仔虫的小膜2明确来自老的口侧膜,而不是前人报道的盾片。此外,文章还发现该种的发生与本属另一哈氏伪康纤虫的发生过程几乎完全相同。主要细胞发生过程为:盾片最先增殖,形成初级原基区,然后分裂成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最终消失,而后部分最终形成后仔虫的小膜3。继盾片增殖之后口侧膜的锯齿状结构沿细胞纵轴方向分裂成两列,右侧的一列增殖形成次级原基区,之后分裂成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迁移形成后仔虫的口侧膜和盾片,后部分形成后仔虫的小膜1和小膜2;老口侧膜的残余部分形成前仔虫的口侧膜及盾片。老的小膜1、小膜2和小膜3则完全为前仔虫所继承。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钩刺亚册虫(Acineriauncinata)的纤毛器和形态结构做了光镜和电镜水平的研究,结果表明:口侧动基索均为单动基列结构,其中PK1仅后行至胞口后方;背触毛含约10对紧密排列的毛基体,后端不与其它体动基列相联;射出体除沿胞口分布外,在虫体顶端丛集成盾片状;虫体前部自右向左扭转约18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