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959年8月至10月,北京自然博物馆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协助下,会同天津自然博物馆在山东省莱阳县金刚口西沟进行了一次恐龙化石的发掘。发掘情况已先后由杨钟健、王存义(1959)和甄朔南、王存义(1959、1961)及杨钟健(1965)做了报道。这批恐龙化石绝大部分属于棘鼻青岛龙,但也有一小部分代表鸭嘴龙的一个新种。下面就是这些属于鸭嘴龙一新种的标本的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假铰蚌类壳质微细结构新观察及其系统分类位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铰蚌类(pseudocardiniids)是亚洲中生代十分重要的化石双壳类,地质历程为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内部构造研究比较清楚的属有:Pseudocardinia Martinson, 1959; Jiangxiella Liu, 1976; Lilingella Chen et Liu. 1977; Guangdongella Li et Li, 1977; Apseudocardinia Liu et Zhu, 1978; Hunanella Xiong et Wang, 1980; Xinyuella J. Chen et Xu, 1980等。自苏联学者马廷生(1961)建立假铰蚌科以来,各古生物工作者对其高级分类位置的归  相似文献   

3.
诺木洪荒漠垦植后农田鼠类群落和生物量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有关生荒地开垦后,农耕地鼠类的变化,晚近有些报道(平岩等,1959;Hirth,1959:Pearson,1959;钱燕文、张洁等,1965;1968;1968),但这些工作的地区与我们的自然条件相差较大,其规律亦有不同。1975年7月,我们在诺木洪荒漠的生荒地和农耕地进行了此项工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新疆水栖寡毛类的首次报导,记录仙女虫科(Naididae)7属20种,其中有新种1种,国内新记录5种。标本均系陈嘉佑同志所采集,特此致谢。1.盘缠毛腹虫 Chaetogaster diastrophus (Gruithuisen, 1828) Chaetogaster diastrophus, Michaelsen, 1900; 陈, 1940, 1959; Sperber, 1948, 1961; 梁, 1962;1962. 采集地布尔津额尔齐斯河(1962,Ⅸ,9);博斯腾湖(1962,Ⅸ,29)。2.郎氏毛腹虫 Chaetogaster langi Bretscher,1896 Chaetogaster langi, Michaelsen, 1900; ernosvitov, 1930;陈, 1940, 1959; Sperher, 1948, 1959, 1961;1962.  相似文献   

5.
旱地作物地区,害虫种类复杂,预测灯是多种害虫共用的预测工具之一。为了确定夜间点诱时间,我们在1959年选择多种害虫成虫盛发时期,观察了不同时间主要害虫的出现数量,择要整理如下。 一、观察方法 利用20瓦黑光灯一个,自8月6日至15日连续观察10夜,每天自天黑前(7时半)至天明后(5时)定时更换毒瓶(由9时至次晨5时,每一小时换一次),分别记载虫种和诱获数量,有的害虫按性别分记。观察期间,天气基本正常,只有11—12日夜晚天阴,13日上半夜细雨、下半夜阴,其余7夜天气晴好,有时有3—4级风。10日以前,每晚上半夜有逐日加长的弱月光,14—15日上半夜至下半夜2—3时有明亮的月光。平均气温黄昏9时为27.1℃,晨5时为22.9℃,每小时约降低0.5℃左右,平均相对湿度9时为70%,晨5时88%,每小时增加0—4%不等。  相似文献   

6.
肯蚖属(Kenyentulus)是Tuxen1981年新分立出来的一个属,原归格蚖属(Gracilentulus),现已知共有7种,K.kenyanus(Conde1948)分布于东非、塞舌尔、印度南部和巴西等地;K.condei(Prabhoo 1975)在印度南部;K.japonicus(Imadate1961)和K.sakimori(Imad.1977)均分布于日本;而其余三种K.malaysiensis(Imad.1965),K.ohyamai(Imad.1965)和K.sanjianus(Imad.1965)则分布于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7.
新疆墨玉地区当棉苗出土至一、二片真叶期间,正是黄地老虎卵大量孵化,幼龄幼虫危害期;应用药剂拌种,借助毒苗毒杀,是防治上的重要方法之一。自1959年推行六六六拌种防治以来,为了寻求对棉苗生育没有抑制作用的高效农药,1965—1967年间,在本站及部分公社试用25%的七氯乳剂拌种防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72年进行大田示范验证了防治效果。 一、25%七氨乳剂拌种防治棉苗黄地老虎试验及其大田对比 (一)试验材料及项目 1.材料 1965年供试的含有效成分25%的七氯乳剂,系上海农药研究所提供;1966年供试的含有效成分25%的七氯乳剂系新疆农业科学院植保室配制(七氯原油系上海电化厂提供)。  相似文献   

8.
萧承恩  李泽江 《昆虫学报》1990,33(4):499-502
在蚊虫生殖营养周期的研究中,有关血液消化时间问题,国内外已有报告(щленова,1938;谭璟宪等,1959;Yajima,1973)。但对产卵至吸血的间隔时间(下简称“时距”)的研究甚少。1965年何桂铭等报告采用,летинова方法观察中华按坟Anopheles hyrcanus sinensis Wiedemann时距的结果。我们在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 Giles时距的观察中,发现用卵巢小管三个收缩期难于判断准确的产卵时刻。鉴于此,进行了三带喙库蚊卵巢管收缩过程的实验观察,试图对其收缩期的划分予以修订,并用时应用于野外观察。  相似文献   

9.
昆明花红洞地区几种蝙蝠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翼手目系哺乳纲中适应飞行而特化的一目,对其生态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作者从1959年9月至1965年8月对栖居在昆明花红洞的九种蝙蝠进行了观察。本文提供的资料系昼夜活动规律,出、入洞时间和刺激信号,季节数量变动,种群结构,繁殖及食性等方面的观察结果。九种蝙蝠的名录列下:  相似文献   

10.
实验用恒河猴生物化学、血液学及免疫学参考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国外有关恒河猴(Macaca mulatta)生化及血液学各种数值测定的文献不少,Mitruka和Rawnsley(1977)已予综述。马秀权和汪安琦(1959)曾报导云南产33只猕猴的血象。张和君等(1965~a,1965~b,1965~c) 报导了云南产猕猴血液生化和血象24项正常值。叶智彰和白寿昌(1978)也用云南产猕猴测定血象。  相似文献   

11.
红腹锦鸡的求偶行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Linne)是产于我国中部及西南部的雉鸡,不但羽色怐艳,体型纤巧,繁殖期间的求偶行为,亦饶有趣味,文献中虽早有记述,惟嫌简单欠详。1959年12月13日,作者在上海中山公园动物园,初次见到禽舍中饲养的红腹锦鸡呈现求偶行为,以后每隔1—2周,作不定期观察,直至1960年10月31日止。每日观察时间自1小时30分至3小时  相似文献   

12.
浙江宁国页岩组中的四笔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浙江的四笔石,过去报导的不多,仅有孝丰、富阳、江山等地的下列少数几种:Tetragraptus pendens Elles (盛莘夫,1950—51)Tetragraptus bigsbyi(Hall) (高平,1936;盛莘夫,1950—51;穆恩之,1959)Tetragraptus bigsbyi var.latus Hsü(穆恩之,1959)Tetragraptus sp. (穆恩之,1959)1961年,笔者在整理浙江奥陶纪笔石标本过程中,发现四笔石的种类相当繁多,经鉴定共有19种及变种。其中有8个新种。这些笔石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啮齿动物的地理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宁省的啮齿动物,过去曾在局部地区进行过调查(伍律等,1958;董谦等,1962;林兰泉等,1965),我站自1961年以来对全省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工作。关于啮齿动物的地理区划问题,肖增祜等(1978)曾作过区划拟议,将辽宁省初步划分为三个动物地理省(辽东山地丘陵省、辽西山地丘陵省、辽河平原省)。本文根据1958—1981年全省啮齿动物的调查资料,将辽宁省划分为五个啮齿动物地理省,现作如下叙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肠艾美耳球虫孢子发育与裂殖生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佩云  林昆华 《动物学报》1993,39(2):189-196
用单卵囊分离技术纯化肠艾美耳球虫Eimeria intestinalis Cheissin,1948卵囊。卵囊呈宽梨形,平均大小为27.38×19.97μm。在室温21—26℃,第63和116小时完成孢子化率分别为31%和71%。人工感染无球虫兔,潜隐期9天,排卵囊的持续期为9天,高峰期为感染后第12—13天。裂殖生殖4代,第一代裂殖体寄生于空肠和回肠的肠腺上皮细胞内,出现时间为感染后61—85小时;裂殖体有大小两种类型。第2代至第4代裂殖体寄生于空肠、回肠,寄生部位扩展至肠绒毛上皮细胞,有大、中、小三种类型裂殖体。第2至第4代分别出现于感染后96—132小时;144—180小时;192—240小时。感染后73—216小时之间均见有含两个裂殖子的小裂殖体,大小为2.5—5.9×3—9.48μm;感染后96—240小时,见粗细两种类型的裂殖子,粗裂殖子有核1—8个,细裂殖子多为一个核。裂殖生殖寄生于空肠、回肠;仅在216小时曾在蚓突的个别绒毛和腺上皮细胞内见有裂殖体。12指肠、盲肠和结肠均未见虫体寄生。作者特别瞩目于试验中发现的裂殖体和裂殖子的多型现象,并将无性世代划分为4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伊缘蝽属(半翅目:姬缘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缘蝽科(Rhopalidae)为缘蝽总科(Coreoidea)中的一个类群。许多分类工作者曾将其视为缘蝽科(Coreidae)的一个亚科,如China & Miller(1959)、萧等(1977)等。但近代多数半翅目学者则赞成独立为科的意见(Southwood & Leston 1959、Stichel 1961、Kerzhner &  相似文献   

16.
杨树枝诱蛾对棉铃虫预测和防治效果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棉区使用杨树枝条诱蛾进行棉铃虫的预测预报或防治以来,至今尚来看到较有系统的报导。作者在1959,1964—1965年试验结果,与“棉铃虫预测预报办法”(农业部植保局,1959。棉病虫发生规律及其预测预报办法,27页)以及大面积使用技术有些出入,现报导于下,以供参考。 杨树枝诱蛾的效果 预测预报效果 使用杨树枝条能诱到鳞翅目成虫十余种,其中棉铃虫的诱集量较大。1965年在一类棉田设20把杨树枝,自6月12日至9月3日共诱到棉铃虫蛾1,979头,其中雌蛾1,427头,占72.1%。 从图1看出,杨树枝诱蛾与田间棉铃虫产卵的消  相似文献   

17.
书刊评介     
<正> 第一册 鞘翅目天牛科 陈世骧 谢蕴贞邓国藩 1959 第二册 半翅目蝽科 杨惟义 1962 第三册 鳞翅目夜蛾科(一)朱弘复 陈一心 1963 第四册 鞘翅目拟步行虫科 赵养昌1965 第五册 鞘翅目瓢虫科(一)刘崇乐 1965 第六册 数翅目夜蛾科(二)朱弘复 杨集昆 陆近仁 陈一心 第七册 鳞翅目夜蛾科(三)朱弘复 方承莱 王林瑶 1965 第八册 等翅目白蚁 蔡邦华 陈宁生1964 第九册 膜翅目蜜蜂总科 吴燕如 1965 第十册 同翅目叶蝉科 葛钟麟 1966 第十一册 鳞翅目卷蛾科(一)刘友樵白九维 1977 第十二册 鳞翅目毒蛾科 赵仲苓 1978 第十三册 双翅目蠓科 李铁生 1978 第十四册 鞘翅目瓢虫科(二)庞雄飞  相似文献   

18.
豫西三门峡地区的旧石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本文中所谓“豫西三门峡地区”,是指与陕西潼关邻接的河南灵宝以东至三门峡的黄河右岸地区。这里地处秦岭与中条山之间,新生代地层发育很好,早就为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所注意。自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到此进行地质和古生物考察与研究工作的学者已经不少,例如杨钟健和裴文中(1933)、卞美年(1934)、刘东生(1956)和贾福海(1959)等均在这一带进行过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在晋南黄河左岸陆续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以及王择义等于1957—1958年又在灵宝、陕县等地也发现了旧石器(贾等,1961)之  相似文献   

19.
吉田幸雄(1959)、安罗冈一男(1962)和赵锡惠(1965)等曾先后报道了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以下简称十二指肠钩虫)感染幼犬的实验。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77~1980年在激素处理或控制饮食的条件下,作了用该虫感染幼犬和传代的实验。结果感染率可达100%;在两批传代实验中,分别连续传至第6代和第12代,并能获得大量虫源,供进一步研究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及方法一、幼犬:自邻近县市购回体重1~2公斤、健康情况良好的幼犬,用噻嘧啶150毫克(基质50毫克)/公斤×3天,合并噻苯咪唑75毫克/公斤×5天,治疗肠道线虫及幼虫移行症;一周后用方口圆底盒漂浮法检…  相似文献   

20.
图们江流域林区居民点鸟类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居民点鸟类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在居民点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其生态学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杜恒勤(1958、1959)、周昌乔等(1959)、钱国桢(1964)、郑光美(1965、1982),赵正阶(1981)等,对麻雀、家燕、金腰燕等居民点鸟类进行过大量种群生态学研究。居民点鸟类群落研究和数量统计,尚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