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刺粉虱及其天敌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黑刺粉虱Aleurucamhus spiniferus Quaint.是柑桔、茶树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害虫。福建一年发生4-5代,闽北、闽中发生4代,世代重叠。主要以若虫在柑桔等叶背越冬,越冬若虫于翌年2月间开始化蛹(伪蛹),4月间成虫羽化并产卵。各世代若虫发生期为第一代4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二代6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三代7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四代9月中旬至翌年3月,11月进入越冬期。一年中以6-9月为发生为害高峰期。黑刺粉虱的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资源丰富,蛹期被寄生率甚高,对该虫的综合治理可以生物防治为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桃树桑白蚧一龄若蚧盛发期,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稀释液、防治1次,就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是抗治该蚧的理想药剂。对一龄若蚧防治效果为92.2%~96.3%,持效期长达3周以上,但毒杀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3.
我国柑桔新害虫——柑桔地粉蚧记述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从未报道过的一种地粉蚧——柑桔地粉蚧 Geococcus citrinus Kuwana 1960—1965 年在福建初次发现。它属于同翅目,蚧总科,粉蚧科。当年我们在资料交流时把它暂名为柑桔根粉蚧,果区群众称之为“小白虫”。这种国内柑桔上的新害虫在福建的一些果区严重发生为害,是引致柑桔树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群众迫切要求防治。根据生产上的需要,我们时柑桔地粉蚧的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过初步的考查,同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本文除了介绍这两方面的工作结果外,并就分布、奇主和形态特征作简要的记述。  相似文献   

4.
菠萝粉蚧Dysmicoccus brevipes(Cockerell)和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Beardsley)是菠萝等热带水果上的重要害虫,是我国进出境水果贸易中均需要检疫处理的对象。为了建立适合菠萝等水果上这两种粉蚧的检疫处理技术,本研究采用80、130、180、230和280 Gyγ-射线辐照处理了两种粉蚧的若虫和成虫。结果表明,两种粉蚧对γ射线的剂量反应基本一致,表现为随虫龄增大对辐照的耐受性增强,以雌成虫为最强。采用230Gy辐照若虫,两种粉蚧各若虫均不产生F1代活虫体,并且菠萝粉蚧1龄若虫在该剂量下不能发育至雌成虫。以230 Gy辐照成虫,两种粉蚧均产生F1代雌成虫,但不产生F2代。以240 Gy剂量大规模辐照处理3龄若虫和雌成虫,表明该剂量足以阻止两种粉蚧繁殖,该剂量可作为这两种粉蚧辐照处理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长尾粉蚧是厦门市行道树的重要害虫,一年发生5~6代。长尾粉蚧以老熟若虫在叶背或枝条上越冬,翌年3月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取食。若虫期约60天,卵期6天,成虫期13天。已知天敌有隐唇瓢虫、红点唇瓢虫、草岭等,前者为主要天敌。试验表明,敌敌畏、氧化乐果、甲胺磷、辛硫磷、敌百虫、呋喃丹等农药对若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长尾粉蚧是厦门市和行道树的重要害虫,一年发生5-6代。长尾粉蚧以老熟若虫在叶背或枝条上越冬,翌年3月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取食。若虫期约60天,卵期6天,成虫期13天。已知天敌有隐唇瓢虫,红点唇瓢虫,草蛉等,前者为主要天敌。试验表明,敌敌畏,氧化乐果,甲胺磷,辛硫磷,敌百虫,呋喃丹等农药对若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柑砧术虱是柑桔新梢期重要害虫,刺吸为害。福建福州在柑桔上一年发生8代,在月桔、九里香上一年约发生10代左右,世代重叠,以成虫在柑桔叶背群集越冬,无完全滞育。4—5月气温22.3℃世代历期42.5天.6-7月27.2℃为24.4天.8月28.1℃为23.2天。10-12月19.6℃为52.9天。成虫寿命长,约历1个月半,越冬代长达半年。田间种群消长与柑桔芽梢抽发期相对应.一年中虫口数量出现3个高峰期,第一峰期3-4月为柑桔春梢主要抽发期,第二峰期5-6月为夏梢主要抽发期,第三峰期8~9月为秋梢主要抽发期,其中以秋梢期虫口数量最大.秋芽受害最重,次为春梢期。本还对柑桔术虱天敌进行调查,并对柑桔术虱卵、若虫和成虫进行药剂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8.
柑桔矢尖蚧在福建闽北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雌成虫和部分若虫及少数雄蛹越冬.一龄幼蚧盛期,第一代为4月中,下旬。第二代7月上.中旬,第三代9月中旬前后。二龄幼蚧盛期.第一代为5月上、中旬,第二代7月下旬,和第三代9月下旬.后期世代重叠.福建已知寄生蜂6种.其中一种为重寄生蜂,以矢尖蚧黄蚜小蜂为优势种.寄生生蜂自然寄生率最高达49.1%。  相似文献   

9.
班氏跳小蜂Aenasiusbam bawalei Hayat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优势种寄生蜂。本文研究了在限制选择和自由选择的条件下,扶桑绵粉蚧的2龄若虫、3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该蜂的寄生率、发育历期、子代性比和个体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选择条件下,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对雌成虫和2龄若虫的寄生率,但寄生粉蚧雌成虫的子代雌雄性比显著高于寄生3龄若虫或2龄若虫的性比;在两种选择条件下,雌蜂在寄主三种虫龄(态)上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但是雄蜂在粉蚧雌成虫中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寄生2龄若虫或3龄若虫的发育历期;在两种选择条件下,寄生于粉蚧雌成虫的子代雌蜂和雄蜂的个体都是最大,其后足胫节长度显著长于寄生于2龄若虫或3龄若虫的子代胫节的长度。  相似文献   

10.
【背景】扶桑绵粉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食物是影响其生长发育及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扶桑绵粉蚧不同龄期若虫和初羽化雌成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扶桑绵粉蚧不同虫态在饥饿条件下存活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雌成虫〉2龄若虫=3龄若虫〉1龄若虫。扶桑绵粉蚧各龄若虫和雌成虫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存活率逐渐下降。其中,雌成虫存活率下降速度较慢,完全饥饿8d后存活率仍有50%左右;2、3龄若虫50%个体死亡需要饥饿的时间约为6d,1龄若虫约需5.5d。饥饿会显著降低1龄若虫存活率,但对2、3龄若虫没有显著影响。扶桑绵粉蚧雌成虫饥饿4d对其产卵前期、平均每头雌虫一生的产卵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寿命显著低于对照。【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耐饥力较强,这有助于它在野外建立种群。该结果为进一步评价扶桑绵粉蚧的入侵潜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13C和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 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 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 贡湖主要生物类群13C、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13C值从摇蚊幼虫的-32.3到锯齿米虾的-22.1, 其值大小与营养级的关系没有规律性。消费者平均15N值从褶纹冠蚌的10.3到位于顶端间下鳙的19.0, 随营养级位置而升高。群落中所有种类的15N、13C值之间没有相关性(r=0.1835, P0.05), 表明该食物网是非线性食物网。研究结果验证了杂食性生物有机体普遍存在于富营养化的贡湖水域生态系统中, 且13C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固着藻类以及沉水植物为贡湖食物网中大多数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碳源。贡湖食物链长度为4.44营养级。  相似文献   

13.
14.
15.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