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株产生螺旋霉素的链霉菌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甘肃省永昌县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生螺旋霉素的链霉菌L7990该菌株孢子丝螺旋形,孢子长方形,表面有疣状凸起并带有粗短小刺。在大多数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体淡紫灰色,基内菌丝体葡萄酱紫色。与文献报道的螺旋霉素产生菌S. ambfacicns 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与国外报道的几个近似种比较也不相同。因此,定为新种,命名为螺旋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spiramyceticus n. sp. Yan et Yu, 1979。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江西南昌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抗真菌抗菌素414的产生菌,具有松螺旋形的孢子丝,气生菌丝体玫瑰粉红色,基内菌丝体紫红褐色和无可溶性色素等特征。根据形态和在各种培养基上的培养特性以及其他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该菌株系属于球孢链霉菌类群,但不同于所有已知的种,定名为球孢玫瑰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globoroseoviolaceus n. sp.)。  相似文献   

3.
一株产生杀虫抗生素的链霉菌新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本校校园的油茶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链霉菌,编号32。它所产生的抗生素对蚜虫、红蜘蛛、菜青虫、松毛虫、扁刺蛾等多种农林害虫有杀虫话性。该菌株孢子丝钩状,2w4固紧螺旋形,孢子近于球形。在大多数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体褐灰色,基内菌丝体褐色,产生暗黄色水溶性色素。细胞壁化学组分I型,DNA中G+C含量为71 2克分子%。在电镜下孢子表面具有龟甲状饰纹,为极罕见的类型。与孢子表面结构相近似的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eus)比较,在形态、培养特征和抗生素的生物学活性方面均不相同。因此定为新种,命名为南昌链霉菌Streptomyces nanchangensis n. sp. Yan et Ouyang。  相似文献   

4.
黄色直丝链霉菌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4-773链霉菌对产朊圆酵母(Torulopsis utilis)细胞及稻瘟菌(Piricularia oryzae)菌丝有溶菌作用,对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指出,34—773链霉菌的孢子丝直形,孢子长杆状,表面光滑;气生菌丝体先蚌肉白,后豆汁黄;基内菌丝体淡鹅掌黄、淡雅梨黄;无可溶性色素。经鉴定和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近似种比较定为新种——黄色直丝链霉菌(Streptomyces flavorectus n. sp.)。  相似文献   

5.
罗素群 《微生物学报》1989,29(4):239-243
从陕西省武功县的土壤中分离到二株链霉菌,编号为78一113和78一118。其气生菌丝体分别为淡蓝及浅灰蓝,基内菌丝体为蓝色和棕色。螺旋形孢子丝随着培养过程逐渐盘卷成球形或亚球形的团状体,未观察到硬的孢囊壁,类似假孢囊,盘卷的分生孢子链清晰可见。经鉴定,认为是链霉菌属的两个新种,命名为蓝色假孢囊链霉菌(Streptomyces cyaneo-pseudosporangiusn.sp.)和微蓝灰假孢囊链霉菌(Streptomyres plumbeo-pseudosporangius n.Sp.)。  相似文献   

6.
从湖北省房县郊区土壤中分离到SH-121和SH-4两株菌。对其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化学组份及DNA中G+C克分子含量进行了研究。此两株菌在高氏合成一号等培养基上均产生带成链孢子的气生菌丝体,并具有吸水现象,细胞壁化学组份I型,属于链霉菌属吸水类群,经与已知种比较,定为两个新种,命名为肉色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car-neohygroscopicus Zhou et Lin,nov.sp.)和团块普拉特链霉菌(Streptomtces glomeroplatensis Zhou et Lin,nov.sp.)。  相似文献   

7.
亚嗜盐链霉菌新种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离极端嗜盐细菌的过程中,在含25%NaGI的Gibbons[1]培养基上发现一个放线菌菌落A75,经两代转种之后便不再生长。此菌仅能在含5—8%NaCI的Gibbons培养基上较好地生长,当NaGl浓度高于18%时则完全不生长。经鉴定,此菌株属于链霉菌属中的白孢(Albosporus)类群[2],但它与本类群中的已知种差异明显。在不另外添加NaCl的其它供试培养基上,一般不产生气生菌丝体,对供试碳源均不利用。在5—8%NaGl的Gibbons培养基上孢子丝呈白色,常成圈,幼龄菌落形成同心圆,液体培养菌体呈团状。在普戈二氏基础培养基[3]中添加8% NaCl,除D-木糖和L-阿拉伯糖外,对多种碳源均可利用,但生长弱。经鉴定认为A75菌株是链霉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命名为亚嗜盐链霉菌(Streptomyces subhalophilus n.sp.)。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浙江省平阳县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抗肿瘤抗菌素的产生菌72号,孢子丝钩状和圈环状,在各种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体均为白色至浅灰白,基内菌丝浅黄至褐色,无可溶性色素。根据形态及培养特征以及生理特性,该菌属于轮生链霉菌类群,但与已知种不同,故定名为轮枝链霉菌平阳变种(S. verticillus var. pingyangensis n. var.)。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自我国四川省土壤中分离的一株马杜拉放线菌。该菌株在某几种培养基上基丝呈粉红色或紫色;孢子链螺旋、波曲或呈假孢囊状,孢子链孢子一般1一IO个;基丝上未发现孢子;菌丝体不断裂;细胞壁组分为III型;全细胞糖类型B型并含马杜拉糖。经研究证明为马杜拉放线菌的一个新种,命名为成都马杜拉放线菌(Actinomadura chengduensis nov. sp.)  相似文献   

10.
里杜霉素产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崖县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产生里杜霉素(Lividomycin)的放线菌,编号为3897-5。该菌株孢子丝直至波曲,孢子链含10—15个孢子,孢子卵圆至柠檬形,表面光滑或略糙;在合成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体灰色至蓝灰色;基内菌丝体白、灰、蓝灰或黄棕色;在多种培养基内不产生类黑色素;在苹果酸钙等培养基上可形成菌核。细胞壁化学组分为I型。根据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该菌株属于钦氏菌属,与该属中的已知种均不相同,认为是一新种,命名为崖县钦氏菌(Chainia yaxianensis n. sp. Yan et al)。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一拣马杜拉放线菌,该菌株在一些培养基上产生粉红色至玫瑰红色的基内菌丝体,气生菌丝体白色或浅粉红色,孢子链直或波曲,孢子表面光滑,细胞壁化学组分III型,全细胞水解糖类型B。经研究证明为马杜拉放线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命名为玫瑰红马杜拉放线菌(Actinomadura rosea n. sp.)  相似文献   

12.
从我国土壤分离的链霉菌中,选出气生菌丝体灰色、基内菌丝体褐黑和紫黑的3株菌。经过对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一系列研究,对比证明与国内外资料上发表的已知种都不同,因此分别定名为两个新种:褐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fuscoatrus n. sp.)和黑微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nigroviolens n. sp.)。  相似文献   

13.
链霉菌科分类的研究III.链霉菌科中的一个新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的土壤中分离到二株菌,编号80—56、80 57。该菌株气丝形成非轮生的孢子链,基内菌丝体不断裂,形态与培养特征与链霉菌属基本相似。但由于细胞壁水解物中含有…o一二氨基庚二酸、甘氨酸。全细胞水解物中含有半乳糖,与链霉菌属胞壁组分含LL二氨基庚二酸、甘氨酸,不含特征性糖有明显区别。故菌株80—56、80一57不能归人到过去任何一个放线菌属中,因此建立新属——类链霉菌属(Streptomycoides n.gen.),此二菌株为该新属的代表种,定名为青黄类链霉菌(Streptomycoides glaucoflavus n.sp.),典型菌株80—56。  相似文献   

14.
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用数值分类法比较了55株链霉菌属菌株,根据所得的相似平均值,能把所比较的菌株区分为青色链霉菌、薰衣革链霉菌、蓝色链霉菌、金色链霉菌等四个类群。按相似百分值所绘成的枝叉图(dendrogram)与传统分类所得的类群基本相符。按诸单连锁平均S值,算出的各菌株间的距离绘成的图可看到,不同颜色的孢子堆有规律的分布于各个类群之中。这样证明了链霉菌孢子堆颜色在分类上的稳定性及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一种产生纤溶酶的链霉菌C-3662的鉴定及发酵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一株从土壤中分离的纤溶酶产生菌链霉菌C-3662的形态、培养、生理生化和化学分类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与泛温链霉菌(Streptomyces eurythermus Corbaz et al. 1968)的特征很相符。通过对链霉菌C-3662的16S rDNA序列进行测定与比对,发现它与泛温链霉菌的16S rDNA序列也有高达98.19%的同源性。根据多相分类原则,认为链霉菌C-3662属于泛温链霉菌。对链霉菌C-3662的发酵培养基组成等的研究表明,合适的发酵培养基中应含有氮源黄豆饼粉2.0%、碳源淀粉1.0%和葡萄糖2.5%以及少量的无机盐类如硫酸镁。链霉菌C3662的发酵过程研究表明,纤溶酶是在菌丝体生长停止之后才大量产生。  相似文献   

16.
拟青霉属的两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罹病茶卷叶蛾(Cacoecia tngentana Christoph)、茶小卷叶I蛾(Adoxophyci pruatana Walker)蚋茧和一种鞘翅目成虫上分离得到拟青霉属的两个新种一一斜链拟青霉(Paecilonyces cateniobliquus Liang)和环链拟青霉(Paccilomyces cateniannulatus Liang)。斜链拟青霉菌落玫瑰红色至血红色;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圆形,2.5—7.5(-12)x 1一2.5微米,形成不同角度倾斜排列的孢子链。环链拟青霉菌落白色;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小,2—3.5×1.5微米,不规则地倾斜排列,常弯曲成直径约30微米的环形链。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两藏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寡孢菌科的放线菌,气生菌丝体短而少分枝,上面的孢子梗末端产生四个孢子的短孢子链,基内菌丝体上未发现产生孢子;胞壁III型。这些特征与小四孢菌属的特征一致,但在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方面不同于此属中的已知种,故应认为是一个新种,命名为灰白小四孢菌(Microteraspora incanescens n. sp.)。  相似文献   

18.
应用链霉素抗性筛选法 ,将经过紫外线诱变处理的纳他霉素生产菌———褐黄孢链霉菌 (StreptomycesgilvosporeusATCC1 332 6的孢子涂布在含有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 (0 6μg mL)的培养基平板上 ,获得了 1 2 2株链霉素抗性突变株。其中纳他霉素产量高于出发菌株的有1 3株 ,产量阳性效率达到 1 0 6 % ,同时获得了产抗生素能力为出发菌株 1 46倍的突变株SG 56。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青岛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其气生菌丝体长而少分枝,在孢子柄上产生四个孢子的短链,细胞壁化学组份IH型。经鉴定为小四孢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命名为青岛小四孢菌(Microtetraspora qingdaoeusis n. sp)。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麦迪霉素产生菌-生米卡链霉菌1748的原生质体形成、再生和DNA转化条件,建立了生米卡链霉菌1748的DNA转化系统.麦迪霉素产生菌酮基还原酶(MKR)基因利用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温敏型质粒pKCll39(AmR)进行基因中断实验,结果表明了发生同源交换的重组子在含Am的MY培养基上形成白色孢子,而生米卡链霉菌1748在MY培养基上形成灰色孢子.以MKR基因为探针的South-ern杂交结果证明重组子中确实发生了同源交换,发生了基因中断的重组子仍然产生麦迪霉素.这一结果证明麦迪霉素产生菌酮基还原酶基因的生物功能是参与麦迪霉素产生菌中决定孢子色素的聚酮体的生物合成,与麦迪霉素的生物合成无关.重组质粒pCN8B12来自麦迪霉素产生菌基因文库,是以pNJ1为载体,插入了28kbDNA片段,该片段中既有与actⅠ同源的区域也有与actⅢ同源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